目录导航:
- 临淄境内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
- 西周的历史里有胡安吗
- 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的形成
- 西周历史真的有小南辰王吗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淄河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7人相继统治临淄。 楚汉交兵,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汉建国,以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广县(今青州市地 )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公元356年,前燕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年,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阳县,属高阳郡。上述三郡皆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郡治。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氵时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公元605年,氵时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氵时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时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仍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废道制,隶属于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该县。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该县。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1961年10月10日从益都县划出,重新设立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 1969年12月16日,临淄划归淄博市,改为区制。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名义对外办公。
西周的历史里有胡安吗我很肯定的告诉你,没有这个人,胡安是《封神榜》里面杜撰的人物商朝三殿下,历史上有记载的纣王(史书商城做“帝辛”)的儿子只有一个——武庚(史记中称作“禄父”)。周武王即位后,封武庚管理商朝的旧都殷(河南安阳),殷的遗民大悦。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鄘、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西与南为鄘,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监视武庚。后武庚兵败被诛。
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的形成形成原因: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继位以后三个月就被二子杀死。篡位。五个月就被三子杀死篡位。封四子于王城。建立周国。是谓西周桓公。
到西周公国第二代西周惠公时两个儿子争夺王位。到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二儿子公子根反叛把西周公国再次分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
1、西周公国的由来
东周到“三家分晋”的时候,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完全是个被架空的象征性角色,虽然诸侯们还称其为“共主”,可心底完全看不上。
周贞定王是那个时代的天子,眼巴巴看着赵魏韩三家荡平晋国内部的其他势力,瓜分主家的地盘,心里虽然愤怒,但根本不敢说话,所谓“礼崩乐坏”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代名词。
天子这个做法可让全国各地的野心家看到了真相,也尝到了甜头,于是纷纷效仿。周贞定王之后是周哀王,继位3个月后被自家叔叔给杀了,他老叔自己坐上王位,是为周思王,又5个月,周贞定王的三儿子姬嵬又把自己亲叔给宰了,拿回王位,是为周考王。
也就是说,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东周天子就换了4个,基本是一家人在自相残杀,最后胜出的周考王在这个环境中怎么能放心?看着自己的兄弟姬揭是心里发憷。
为了避免手足相残的事情再发生,他就把自己手中不大的地盘分出一部分给了姬揭,这就是西周公国。从史料记载来看,该公国地盘在瀍水以西、洛河以南。东周王室本就不富裕,这么一搞等同于雪上加霜。
2、东周国的由来
西周公国的国君桓公把位置交给自己的儿子,即历史上的西周威公,这个时候家族的老问题又出现了,兄弟们反目了,本来西周威公是要把位置让给大儿子的,也就是西周惠公。
但小儿子不服气,加上旁边的赵国没长啥好心眼,这个小儿子姬根就独立了,把西周公国一分为二,以巩伯国的旧地建立了东周公国,这个说法《史记》、《韩非子》等史籍都采用了。
还有一个说法源自于《战国策》,说是西周威公把王位给了西周惠公,但这位新君主又把自己的弟弟封在巩地,还给了个东周君的名号,以附属国的形势存在。到了东周显王二年的时候,在赵韩两家谋划下让东周独立成为诸侯,至此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平起平坐。
虽然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三家中,京畿的东周王室是实力最弱、地盘最小的。
西周历史真的有小南辰王吗没有,是虚构出来的一个角色,是《周生如故 》这部剧的男主角。小南 辰王的父亲是南辰王,所以世人称他为小南辰王,他是一位异姓王爷,拥有皇家血脉,跟随生母姓周。
小南辰王没有具体的历史原型人物,但是原著作者可能借鉴了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
按照作者写的内容,应该参考是南北朝时期,其中周生辰,极有可能是“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以他的原型加上其他的内容演变。因此,周生辰有部分原型,但大部分还是属于作者独立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