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家 明朝三大著名人物是谁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家
  2. 中国近代四大哲学家
  3. 明朝连中三元有谁
  4. 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人物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家

甘德、石申,战国时天文学家。后人把他们的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是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创制《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历法。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被称为圆周率之父。他创制了《大明历》,首次引入了岁差。

张遂(一行)(683~727),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持编制《大衍历》,纠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一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对人们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守敬(1231~1316),元代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比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早了整整300年。

沈括(约1033~1097),北宋时期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他测定出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三度有余”。在晚年,他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十二气历》,这种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徐光启(1562~1633),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徐光启参用西历,编译成了《崇祯历书》,这本系统介绍了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括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要》一书,名为《谈天》,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而且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的概念来求解开普勒方程。

一、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着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张衡得到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学者将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年—161年)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张衡的名字命名。

三、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着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过四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291年1月26日,元世祖根据郭守敬建议,引大都西北诸泉水,在原来运粮河基础上重加修凿,东至通州入白河,全长164里,取名“通惠河”。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郭守敬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特点,从中掌据发展规律;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运用和提高;善于从别人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逐渐趋于完善。但他从不满足前人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郭守敬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四、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刘宋时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对于天文学,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此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着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为了纪念祖冲之,紫金山天文台把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

五、一行

一行(673年—727年),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代着名天文学家、佛学家。张遂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功臣、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其父为武功县令。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侄的纠缠,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当阳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密宗派领袖。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携其叔去荆州,一行才沿商于古道唐朝山南漕运丹水线经商州(商州铜佛龛),回到长安。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颇多贡献。

六、南宫说

南宫说,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学家。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南宫说担任太史丞,奏请改革《麟德历》,奉诏与其他历官一起编制《乙巳元历》。该历主要天文数据一律采用百进位制,在中国历法史上首次废除复杂分数数据。开元十二年(724年),根据一行《大衍历》要求,南宫说进行天文大地测量。

七、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着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研究,勤奋着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着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修订和《崇祯历书》编译。《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徐光启还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的编译工作。

八、甘德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着名天文学家,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编制者和木卫二最早发现者。甘德着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甘德与石申各自的天文学着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天文学着作。这些着作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九、落下闳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西汉天文学家,活动在前100年前后。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太初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创始人之一,东汉张衡的浑仪是在基础上的艺术化。落下闳改进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年。他测定了28宿赤道距度(赤经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135月为“朔望之会”,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

十、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岐州雍(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李淳风和袁天罡所着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着称于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中国近代四大哲学家

一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二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三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四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清华百年的历史上的四大哲人,梅贻琦、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叶企孙(1898—1977年),男,名鸿眷,字企孙,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积极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并与竺可桢先生一起创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1918年(民国七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0年(民国九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民国十二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7年1月13日辞世,终年79岁。

叶企孙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在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磁学,早年和W.杜安、H·H.帕尔默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开创高压磁化的正确方法,把压强从200多个大气压提高到12000大气压。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

潘光旦,1899年8月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见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192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外,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1、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後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着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2、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

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

陈寅恪: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王国维: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钱穆:史学四大家之一,创办新亚书院。

梁漱溟:研究国学、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近代哲学家人物 1 郑昕(王江松)

2 胡适3 方东美4 金岳霖5 太虚6 杨荣国7 范寿康8 艾思奇9 张岱年10 张申府11 汤用彤12 毛子水13 章炳麟(丁宝兰等)

14 熊十力15 冯友兰16 陆世仪17 牟宗三18 唐君毅19 严复20 梁启超21 康有为22 梁漱溟23 殷海光24 刘鉴泉(欧阳祯人) 25 李达(马祥林)26 谭戒甫27 朱谦之(黄心川)28 杭辛斋29 尚秉和(黄梨星) 30 廖平(舒大刚) 31 蓝公武(蓝英年) 32 李石岑(傅国涌) 33 蔡元培(陈应年) 34 刘师培(万仕国)35 刘述先36 张君劢37 张东荪38 钱穆39 马一浮。

明朝连中三元有谁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年号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年号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年号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年号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年号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年号景泰,在位 7年。

八、英宗祁镇,年号天顺,在位 8年。

(复辟)

九、宪宗见深,年号成化,在位23年。

十、孝宗佑樘,年号弘治,在位18年。

十一、武宗厚照,年号正德,在位l6年。

十二、世宗厚熜,年号嘉靖,在位l6年。

十三、穆宗载垕,年号隆庆,在位 6年。

十四、神宗翊钧,年号万历,在位47年。

十五、光宗常洛,年号泰昌,在位 l年。

十六、熹宗由校,年号天启,在位 7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名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公元1559-1626年),满族人,在位11年。在战争中为火炮击伤而死(一说为患痈疽而死),终年68岁。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太祖死,他被推举为汗。在位17年,病死,终年52岁,火葬,墓在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顺治皇帝--福临

清世祖,名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极第九子。

皇太极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爱病殁忧伤过度而死(另一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

康熙皇帝--玄烨

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

顺治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病死(另一说为大臣隆科多害死),终年69岁,葬于景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雍正皇帝--胤祯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 胤祯(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

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乾隆皇帝--弘历

清高宗,名爱新觉罗· 弘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

在位60年,病死,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嘉庆皇帝--颙琰

清仁宗,名爱新觉罗· 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5年。

病死,终年61岁。葬于昌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道光皇帝--旻宁

清宣宗,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1850年),嘉庆皇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咸丰皇帝--奕宁

清文宗,名爱新觉罗· 奕宁(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

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

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宣统皇帝--溥仪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

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他是明朝连中三元第一人,朱棣却将他妻女赐给奴隶,全家自尽而亡。

纵观明朝历史,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存在,可谓是一位难得的明君。朱棣其人,具备一切好皇帝的特点:他文韬武略,军事才能卓越,极会用兵;对于群臣能知人善用,不随意听信谗言,并惩赏有度;心系百姓,知人间疾苦,遇天灾人祸时,都会免租赈灾。

朱棣

但人无完人,虽他功在千秋,却也做过一些极其残暴的事,成为其去不掉的污点。

这件事要从朱元璋传位于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讲起。朱允炆即位后,大兴削藩,引起朱棣的不满,于是起兵谋反。也许在朱棣心中,这王位本就应是他的,所以朱允炆自葬火场后,朱棣便废除了朱允炆的封号,意为自己是接任了朱元璋的皇位,而非朱允炆的。

清理了大火后的残局,朱棣便开始命人捉拿那些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的大臣们。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带来的主人公,便是位列其中的,黄观。

朱允炆

那时参加科举考试,要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关考验。而黄观,便是这明朝连中三元的第一人,是朱元璋亲封的状元。朱棣起兵后,受到了群臣谴责,黄观更是愤怒的要他“散军归籓,敕身谢罪”。这一举动彻底的激怒了朱棣,不仅将黄观的家人全部抓获,还将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赐给了地位极其低下的驯象奴隶。

黄观的妻子虽为一介女流,却也是个分外有气节之人,不堪受此欺辱之下,趁象奴不备,携家眷十人投河而亡,命归淮清桥。黄观得知消息后,忍痛招全家人之魂,葬于江上。然后自己也穿戴好朝服,向东一拜后,投长江自尽了。

黄观手书

朱棣登基后,因痛恨黄观如此这般的忠心于朱允炆,便将他从《登科录》中除了名,以泄心中之愤恨。历史之事,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看的应该是结果。黄观如此忠烈,无愧于他的所获得的“文贞”之谥。

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人物有哪些

宋朝: 包青天~ 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明朝:海瑞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2、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3、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4、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