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张飞挑灯夜战马超》故事梗概是什么
- 张飞马超大战有全集吗
- 张飞夜战马超的故事
- 新版三国张飞和马超什么时候打架
- 葭萌关之战张飞大战马超是哪一年
- 张飞夜战马超在什么地方
- 84版三国演义张飞战马超第几集
- 张飞和马超相差多少岁
- 谁知道新三国张飞战马超是哪一集
故事梗概: 诸葛亮派兵讨伐马超不是想要剿灭马超,而是想要收服马超,所以只有张飞能担当此任。当时诸葛亮先让魏延带了500兵先行,让张飞随后到达简葭关之后,张飞遇到马超的弟弟马岱二人大战不到十个回合马岱就战败逃走。第二天马超与张飞大战,马超穿银甲白袍,气质非凡,二人打斗上百个回合依旧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刘备鸣金收兵,二人才分开,各自回阵。晚上的时候,马超带兵叫阵要张飞宇和他再战,张飞性急不听刘备劝阻提枪出阵。四周被霍千佰火把照耀的像白天一样,两人对战约20余回合之后,马超假装打不过张飞不过逃走,张飞紧随其后,马超偷袭未遂二人方停战。
张飞外形粗狂而马超却是一位容貌俊秀白袍银甲的少年,张飞天生神力力气过人,但马超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习武,所以二人实力不相上下。刘备和诸葛亮想要收服马超,在收服马超时他俩选择让张飞与马超对阵,主要是由于张飞智勇双全为人耿直善良,而且张飞和马超二人武艺不相上下。 张飞:张飞,字益德(小说为翼德),汉族,涿郡涿县(治今河北涿州)人,身高八尺(三国一尺约23.1cm)约合现在1.85米,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有智有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是个极为典型的侠义之士。在桃园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排名老三。死于部下暗杀,谥恒侯。民间流传张飞精通草书,擅画美人。 马超: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后跟随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蜀汉名将。张飞马超大战有全集吗55集马超大战张飞。
张飞大战马超,挑灯夜战,是三国最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一,两位超一流猛将巅峰对决,打了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也就是说,张飞和马超两个人平手了,实力相当。
张飞和马超挑灯夜战的时候,马超居然玩阴的,用暗器铜锤暗算张飞,用暗器伤人,这是不光彩的,尤其是对有身份的人来说,这是下三滥的手法,就是赢了也不光彩。
张飞夜战马超的故事张飞和马超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俩人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他们两个人之间曾经大打出手,这就是著名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当时的汉宁太守张鲁派马超去攻打葭萌关。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忙和诸葛亮商量对策。
马超智勇双全,张飞莽撞,吼着要去迎战马超,诸葛亮心思颇深,转身对刘备说:“这个马超很厉害,军中只有赵云才能打败马超。”张飞听了自然不高兴,一边细数自己从前的战绩,一边向诸葛亮和刘备保证:“如果不能打败马超,愿意受罚!”立下了军令状后,诸葛亮才同意让张飞去迎战马超。
诸葛亮允许张飞出站后,张飞跟着刘备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两次的挑衅,张飞已经急不可耐,想要下去与马超比试一番,可是都被刘备所阻拦。马超多次来回叫嚣,人疲马惫,这时候刘备才允许张飞出站。张飞与马超大战了一百回合仍不分胜负,此时天色已晚,张飞发誓,不打败马超,不回大营。二人换了战马,继续打。又打了二十回合,马超见不能打败张飞,就假装逃走,幸亏诸葛亮及时赶到,略施小计,擒住了马超。
典故是:挑灯夜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汉宁太守张鲁命马超攻葭萌关。刘备得知,忙找军师诸葛亮商义,军师说:"马超英勇无比,若要除他,只有张飞和赵云二人!"但赵云在外,只有张飞在此。张飞见马超攻关,大叫着请战。诸葛亮假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侵犯,唯有云长才能得胜。"张飞闻言不高兴,历述己以前的战绩后说:"我若不胜马超,甘愿军令处罚。"诸葛亮这才答应。让刘备亲自带兵,命张飞为先锋。刘备领兵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五次叫阵。
张飞屡欲下关迎战,均被刘备阻拦。后来,刘备见马超人马疲乏,令张飞下关克敌。张飞、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败。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劝张飞回关,明日再战。张飞却大叫:"多点火把,安排夜战,不胜马超,誓不回关!"马超也发誓:"不胜张飞,誓不回寨!"二人各换一匹马,开始了挑灯夜战。又战二十回合,马超见不能取胜张飞,佯装败走。此时,诸葛亮赶到,略施小计,使马超陷于困境,然后投降。
新版三国张飞和马超什么时候打架第66集开始,67集是夜战。三国演义里马超比张飞还莽,而且曹操说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而三英战吕布告诉我们,张飞招架不住,所以张飞虽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比起马超来还是稍逊一筹。
且马超年轻,体力好过张飞,这是强项。实际上都是有勇有谋的武将。个人能力,张飞强一点,毕竟是万人敌,曹操都害怕,而曹操怕马超的西凉铁骑。
葭萌关之战张飞大战马超是哪一年公元214年
马超出生于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葭萌关这一战发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也就是说,这一年的马超38岁,正处于人生中的壮年。正史中关于张飞的出生年月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黄巾起义(公元184年)时,张飞正在涿郡杀猪卖酒,所以当时的张飞应该也是二十来岁,且刘备当时二十八岁,他是老大,所以当时的张飞应该就是23-26岁之间。反推回去,我们便可以认为张飞出生于公元158-161年,也就是说,张飞应该比马超大15-18岁,葭萌关之战时,马超38岁,正当壮年,但张飞已经五十多岁,已经老了!
公元214年
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张飞请战去战马超,诸葛亮为了激张飞,故意当着张飞的面,对刘备说,马超骁勇,无人可敌,只能派人去荆州把关羽请来,才能抵挡马超。
一番战,双方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刘备担心张飞有失,急忙收兵。
二番战,张飞为了让大哥安心,也体现自己游刃有余,于是将头盔扔掉,换上了布巾。
结果刘备依然不放心,再次收兵。
刘备想让张飞歇息再战,但已经很久没这么酣畅淋漓战斗过的张飞哪里能干,坚持要夜战马超。
马超也是头次遇见如此狠人,顿时收起了小觑之心,同时向张飞发起夜战邀请。
这次二人相争,情况不同白日,只斗了二十余回合,马超就自认为在武力方面赢不了张飞,开始使用诈败佯输的计谋了,但即便如此,马超也只是和张飞打了个平手。
张飞战马超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但当时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公元214年,在这一年,刘备打败了支援刘璋的张鲁和依附张鲁的马超,使刘璋投降,称为了真正的益州之主,距离现在大约1806年。
张飞夜战马超在什么地方葭萌关
汉宁太守张鲁命马超攻葭萌关。刘备得知,忙找军师诸葛亮商义,军师说:"马超英勇无比,若要除他,只有张飞和赵云二人!"但赵云在外,只有张飞在此。张飞见马超攻关,大叫着请战。诸葛亮假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来侵犯,唯有云长才能得胜。"张飞闻言不高兴,历述自己以前的战绩后说:"我若不胜马超,甘愿军令处罚。"诸葛亮这才答应。让刘备亲自带兵,命张飞为先锋。刘备领兵来到关上,马超三番五次叫阵。张飞屡欲下关迎战,均被刘备阻拦。后来,刘备见马超人马疲乏,令张飞下关克敌。张飞、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败。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劝张飞回关,明日再战。张飞却大叫:"多点火把,安排夜战,不胜马超,誓不回关!"马超也发誓:"不胜张飞,誓不回寨!"二人各换一匹马,开始了挑灯夜战。
1 张飞夜战马超在长坂坡。
2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张飞在长坂坡与马超进行了夜战,最终大胜而归。
长坂坡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南部。
3 长坂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场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游客前往参观。
84版三国演义中张飞战马超是在第五十三集,讲述了张鲁派马超支援刘璋,于是马超和刘备在葭萌关前对阵,张飞不顾刘备劝阻出战马超,两个人战了一天一夜没分出胜负,后来诸葛亮派李恢去劝说马超投降了刘备,从此马超成为了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一!
张飞和马超相差多少岁他们相差15岁至18岁。
根据记载,葭萌关之战时,马超才18岁,而那时张飞已经50多岁了,而马超正当年轻力壮,而张飞差己到了半世人生了。
相差10岁
马超38岁,张飞48岁。
马超出生于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葭萌关这一战发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也就是说,这一年的马超38岁,正处于人生中的壮年。
《三国演义》说张飞死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终年五十五岁。反推回去,张飞应该出生于公元166年,也就是说,张飞比马超大10岁,葭萌关之战时,马超38岁,但张飞已经48岁了。
谁知道新三国张飞战马超是哪一集新三国张飞战马超是第66集。
张飞(约公元167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中作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蜀汉大将。
东汉末年,张飞与关羽一起随刘备起兵,情同兄弟。他们随刘备南征北战,勇猛雄壮,时人称他和关羽为“万人敌”。公元196年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吕布败亡之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张飞与刘备投奔袁绍。
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张飞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不敢近。刘备平定了江南以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授新亭侯。江州之战中,张飞活捉刘璋部将巴郡太守严颜,因佩服他胆壮,便释放了严颜,待其如宾客。张飞入蜀,攻无不克,被任命为巴西太守。后与魏将张郃交战获大胜后任右将军。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从刘备攻吴,临行时,因酒后殴打、责罚部将,为心怀怨恨的部将张达、范强所杀,谥号“桓侯”。
《三国演义》中,张飞被刻画为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肤色黝黑的壮汉,比较莽撞,因而“莽张飞”已成为民间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