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六个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人物贡献

目录导航:

  1. 三国演义六个主要人物介绍
  2. 三国鼎立的经济贡献
  3. 《三国志》在史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和贡献?三
  4. 三国演义的主要贡献
  5. 三国演义中最有指挥能力的人
  6. 刘备和张飞是什么人物 做过哪些贡献
三国演义六个主要人物介绍

1.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裔,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2.张飞:,字益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3.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5.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6.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2: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3: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4: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5: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6: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三国鼎立的经济贡献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改国号——魏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立国号——蜀国

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立国号——吴国

三国经济的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国鼎立时期,全国各地发生战乱,四处征伐,民生凋敝,常面有菜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另一方面,屯田制,士家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曹魏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物资,但是对农民的盘剥很厉害,中原地区的战乱让北方的百姓南迁避祸,促进了长江以南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使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继续大兴屯田,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使用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使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丞相诸葛亮也很重视农业发展,奖励农耕,减轻赋税,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蜀国的纺织业比较发达,蜀锦驰名各地。同时,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孙吴地区富庶,北方难民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江南一带农业的发展。青瓷是吴国的特产,吴国的造船业也很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加强内地和台湾的联系。吴国同南洋许多国家都有着友好的贸易往来,大秦商人也曾经从海路到达吴国,受到孙权的招待。

《三国志》在史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和贡献?三

《三国志》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三国志》三国关书,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陈寿为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书中可说是一种创新。陈寿以 ”三国”`瞻名书,即表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同时,全书采用三国并叙的方法。各书虽纪,传名目有异,但蜀、吴诸主传皆与纪基本相同,而这种编纂体例颇能反映三国历史的实况。陈寿三国并书的先例一开,影响后世甚大.唐初李延寿撰《北史》《南史》实仿其体例而稍加变革,元修辽、宋、金三史,亦是仿陈,李之意而定其体例。

此外,陈寿在凶险的政治、环境下创立了以回护,曲笔等方法撰史。而这在其写汉、魏、晋交替之际的。 ”襌让”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汉献帝被迫襌位於曹丕, 《魏书.文帝纪》将献帝襌位写成完全出於自愿主动.埋没了被胁迫的形迹。

由晋至五代,西朝统治者多以 ”襌让”方式达到篡位目的,而陈寿所创始的回护之法.遂成各朝国史写鼎革的程式,清人赵翼於《廿二史札记》指出: 「自陈寿所创始的回护之法,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襌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陈寿的回护笔法,虽备受后世史家非议,但在史书编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发展,并且深远影响了后世官方修史编写手法。

再者,陈寿《三国志》引起了史家对正统问题的重视和争论。在《三国志》一书中, 陈寿以曹魏为正统,而其正魏,是承《史记》。《汉书》以来提倡政治上正统所在的撰史传统,但却引起了后世史家对正统问题的重视,特别是三国的正统论更一直是中国历史和史学史的重要争论问题。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对《三国志》之以魏为正统,开始提出异议,主张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却仍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则赞同习凿齿而非难陈寿。此外,南宋肃常《续后汉书》、元郝经《续后汉书》等都为刘蜀争正统。这些著作实际是为各自成书时的政治服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顺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魏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此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 绳也。

诚然,陈寿之所以以魏为正统,实有其难言之苦衷,是受到其当时政治环境的制肘。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陈寿既为 ”晋武之臣”,而晋武帝是承魏之统,故陈寿若不以正统归魏,而晋亦白必非正统,此自然是陈寿所不能为的。至於东晋与南宋都是偏安江左,仅剩半壁山河,情况与蜀汉相似,故其时史家都以蜀汉为正统。无论如何,在政治权分立的局势下,以史书倡立正统而启后世纷争,实由陈寿的《三国志》开其端。

最后,魏晋南北朝的史籍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故《三国志》叙录了自公元184年至280年这一历史阶段的故实,便有典籍下的史料价值。如《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书.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事迹, 《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事后,张角余党继续叛乱的史实, 《魏书》的《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 ,鲜卑,高句丽及倭人之社会生活状况,此皆极其珍贵之史料。再者,陈寿所作诸传,照顾层面很广,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陈寿几乎都纲罗其事迹,写在书中,又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专传,或用附见,其间虽难免偶有遗漏,但《三国志》一书,实伙后世研究三国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总括而言,陈寿的《三国志》既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又发展了其编写手法。这对巩固纪传体史作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曾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官修的正史,或沿其列国并书的体制;或袭其写篡朝换代程式的手法,可见《三国志》对史学发展的推动意义也不可忽视。《晋书.陈寿传》论言:“丘明既没,班马 兴,奋鸿笔於西京,骋直词於东观,自斯己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

诚然,陈寿的《三国志》虽较《史记》、《汉书》略为逊色,但却实是研究三国历史不可载缺的史籍,且亦不愧是继史、汉以后出现的一部良史,为后世素材来推重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的主要贡献

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有人把它当作「说话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作偶像来学习。

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是「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宗亲会把「刘关张赵」认同一家。

饿了说「肚子在唱空城计」,办事缺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更有一些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不计其数,这无非证明三国演义对华人社会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最有指挥能力的人

诸葛亮因为他以智谋指挥战争,能够化解内部矛盾、统一思想、组织力量。
在诸多历史名将中,诸葛亮是极具代表性的智将,他能够有条不紊地量力而行,察言观色,善于捕捉敌方的弱点,以巧制强。
这些能力,使得他成为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军事家之一。
此外,诸葛亮还懂得治国理政,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他被尊称为“卧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如果不根据武功修为的高低,但论军事指挥能力。我认为三国演义中最有指挥能力的从高到低依次是:张飞、关羽、马超、黄忠、赵云。

三国演义最有指挥能力的当属司马懿,不动声色间掌控了魏国精锐军队,有三千死士绝对听从指挥,演义里故事和历史记录相差无几,诸葛亮周瑜鲁素吕蒙关羽等都不如司马懿,最后司马懿清除所有障碍,取得了天下。

回答如下:三国演义中最有指挥能力的人是诸葛亮。他是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他不仅精通军事战略,而且还懂得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制定出高效的作战计划。

他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经典战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诸葛亮还曾经领导过多次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都获得了胜利。他的指挥能力和谋略智慧,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个传奇。

三国时期,统军能力最强的四人,分别是孙坚、关羽、诸葛亮和周瑜。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周瑜。周瑜辅佐了孙策在占据江东六郡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周瑜的功绩最大。其次在三国经典战役赤壁之战中,周瑜又是孙刘联军的统帅。可以说没有周瑜,那么东吴的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差很多。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本来是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听说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多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经过了三次邀请之后,诸葛亮选择了追随刘备。不过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正史上的诸葛亮是在与刘备谈话后,才被刘备重视的。

第三位的就是关羽。人们对这个人肯定是不陌生的。在关羽死后的上百年中,到了隋朝时期,关羽就被供奉为关公了。作为蜀汉的名将,关羽的一生都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无论是在哪一场战争中,关羽的能力发挥的都是非常出色的。

第四位的就是孙坚。这个人要比孙权的知名度差一些,因为孙权大部分时间都是掌管孙吴的。

刘备和张飞是什么人物 做过哪些贡献

早年张飞与关羽在刘备手下任别部司马,分统刘备部曲,跟随他征战。

当阳长坂刘备溃败时派张飞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刘备军因此获安。

赤壁之战后,刘备将张飞借给周瑜攻打南郡,围攻一年后,南郡守将曹仁溃逃。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入西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张飞与关羽、赵云、诸葛亮等共守荆州。东吴得知刘备入川,派遣大船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一同带走,张飞得知后,与赵云一起截住孙夫人,夺回刘禅,放孙夫人归吴。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张飞将其攻破,占领江州,并生擒严颜。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张飞将其释放,并将其引为上宾。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张飞等攻破江州后,与诸葛亮、赵云兵分三路扫荡西川,张飞平定巴郡、巴西两郡。五月,张飞兵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璋投降。刘备平定益州后,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并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击败汉中张鲁,命令张郃进犯巴西,扰乱巴西郡民。张郃进兵至宕渠县,寇犯百姓。刘备令张飞驻扎阆中,进攻张郃。张飞率军与张郃相据五十余日。张飞率领精兵万余人主动进攻宕渠的张郃,张郃率兵迎击,张飞将张郃引到瓦口关,山道狭窄,张郃军前后军不得救应,被张飞打得大败,张郃为了逃命,只得放弃战马攀山而逃,率领部下十余人逃到南郑。巴西郡自此获安。

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张飞智勇双全,缺点是对手下暴而无恩。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张飞(?-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刘备在历史上是一部励志片它充分体现了屡败屡战的结果,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如果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不知道是几姓家奴的已经,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经过诸葛亮的扶持,进川建立了蜀国,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国,就实行了联孙抗曹之政策,虽然比较弱小,最后还是在几十年之后才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