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列举唐朝工笔人物画
- 隋唐时期的人物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 白描和工笔画有什么区别
-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
- 什么是工笔
-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
- 捣练图表现了哪些劳动场面
《大唐盛景图》是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执行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系列美术作品中的一幅唐代题材的作品。
作者刘永杰、韩勃正二人从接受任务,到收集素材,几易其稿,通过审评,历时两年创作完成。《大唐盛景图》为200cm×400cm大幅面工笔重彩画,画面以打破时空序列性逻辑的艺术理念,集纳了万国来朝、宫廷乐舞、丝路商队、西市商贾、丽人游春、农耕牧放、蚕桑织纺、文化宗教等众多不同内容并使其有秩序、有节奏、相互谐和为一体。画面的色彩处理打破了客观色彩关系的逻辑,按照表达的意图主动设计了画面的色彩关系,力求画面色彩整体和谐又富丽堂皇。
隋唐时期的人物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从隋代到唐代(公元581--公元907年),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人物画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公元907--公元960年),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白描和工笔画有什么区别古人白描有十八种描法,我们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琴弦描,混搭描跟减笔描。指的是只勾线就能基本体现出物像的大概,或者只有黑白色,又或者是只有墨色跟纸的颜色(这里的墨色有可能是朱砂色,也有可能是金色银色,而纸是有黑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白描可以是工笔画未染色前的勾线,也可以是小写意未染色前的勾线。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没有染色的勾线都叫白描。
而工笔画,是用熟宣纸或者熟绢,在精瑾白描的基础上,通过底色,分染,统染,烘染,罩染等层层渲染。古人说的是三矾九染而成的。工笔画也有色彩艳丽,清新淡雅等各种各样的画风,比写意画更偏向写实,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所画的物像是何物,视觉唯美。以下分享几张工笔白描跟写意白描,还有工笔画图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的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因为白描是工笔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脱离于工笔画存在的一种绘画形式。
工笔画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讲究“以线立骨”,即用线表达一幅作品的立体,深度,所以白描法可以说是工笔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一 工笔画的分类中包含白描的表现形式
工笔画从表现形式上大致分为四大类: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没骨画。
工笔画从表现题材上可以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
二 白描是什么?与工笔画其他种类有什么区别?
白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线描,既是工笔画的基础,也可独立存在,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状,不需要涂颜色,也不用明暗。
《送子天王图》局部
《送子天王图》又叫《释迦降生图》,为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此为宋人摹本,托名于吴道子。全卷分3段,前段绘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兽与天王及侍从天女;第二段绘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第三段绘净饭王抱持婴儿正稳步前行中。
工笔画中其他的品类都涉及到色彩的运用,譬如:
淡彩:是指在白描的基础上以墨和花青、藤黄、洋红、胭脂等透明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淡彩强调淡雅、单纯、朴素、纯净之美,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 朦胧的效果。
重彩:是指用笔工整、细密,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不透明石色着染。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
没骨:五代时期的徐熙,独创没骨画法,不用勾廓,直接以色彩染出物象之形态与神韵,所以称它为没有骨干的工笔画。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他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鸟羽等,在染色之后仍要用色线勾画,并要做到线色融合一 体,或是直接用色染出线的感觉来。
三白描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白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
宋代画家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临李公麟人马图
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邓椿 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因此, 李公麟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矣”。
李公麟《白描佛像第十三尊者》
说到白描,必须要提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衣纹描绘风格便是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开创的。
吴带当风: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吴带当风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 的风格。
曹衣出水:佛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描绘衣纹的线条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
相对于“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要出现的更早一些。 区别在于“曹衣出水”强调形体美,着意刻画人物曼妙的体态;“吴带当风”注重 神态美,倾向于凸显人物的风度和神韵。
“吴带当风”的风格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 来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周家样”指的是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周昉,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 “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在唐以前的人物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仕女形象大都是“秀骨清像”,据史料记载,顾恺之、陆探微所画仕女都是“清肌秀骨”的。例如,《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即是如此。而到了唐代,审美倾向有了重大变化,无论是从现存的仕女画,还是从宗教壁画、陵墓唐俑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的审美倾向。
1 唐代仕女画画作浅析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仕女画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初唐的仕女画风格深受张僧繇所创“张家样”的影响,我们从陕西乾陵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宫苑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和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宫女图》中已经能够看到体态丰满、白肌阔面、高髻浓眉的仕女形象。这种审美倾向在张萱的仕女画中已经成熟和完备。
张萱的仕女画《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堪称唐代仕女画作品中的杰作。《捣练图》为绢本设色,横147厘米,纵37厘米,(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画面描绘的是宫廷妇女捣练的生活场景。《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设色,横148厘米,纵51.8厘米。《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随从骑马踏青游春的场面。
张萱的仕女画对周昉的影响很大。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 [1],知唐人之所尚而图之,造丰肌之美。周昉对此前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继承发扬并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作出《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仕女画作品,使丰腴圆润的仕女形象达到极致之美。
唐代还有一幅著名的仕女画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虽不知具体为何时何人所画,但其具有中晚唐绮罗人物画的特点。《宫乐图》为绢本设色,横77.2厘米,纵2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描绘了后宫嫔妃合乐欢宴的场景。画面 长方形的餐桌,围坐在桌旁的十位宫廷贵妇,有的在品茗,有的在吹笛,有的在弹琴,姿态万千。
2 唐代仕女画审美倾向的体现
敦煌莫高窟中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为唐人所塑,面庞、肢体圆润,张萱《捣练图》中的仕女也个个“曲眉丰颐”。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言诗》中写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谁敢憎。”赵飞燕身材清瘦,杨贵妃身材丰腴,各有各的美,以此形象比喻书法风格各有所长。同时,“环肥燕瘦”巧妙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审美取向。
唐人这种审美倾向的缘由,据推测首先与其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杜甫的诗《忆昔》中写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因此物资丰饶,肥了贵人也不奇怪。其次,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虽是汉族,却拥有一半的鲜卑血统,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鲜卑是游牧民族,善骑射,有着强悍的体魄,崇尚壮硕之美,“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缘由也因此得到印证。再次,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民族融合的年代,据记载,和唐朝有来往的民族有一百多个。长安城可谓东方文明的大都会,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蕃和吐谷浑,都对唐朝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且西域人身材都比较健硕,这与唐人以丰为美的审美倾向的形成也有一定关联。全方位的视野,强盛的国势使整个国家拥有自信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艳丽高贵的牡丹,壮硕的马匹,甚至于书法上雄强圆厚的颜体,处处显露着作为一个强国的蓬勃的朝气与其富贵艳丽、气势雄壮的美。
3 唐代仕女画内容题材的选择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尽相同的。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繁衍下一代的角色和使命,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而且女性的温柔、妩媚是社会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女性身体所呈现出的优美曲线具有天然的形式美感,因此,仕女题材进入绘画领域是有着先天的可能性与必定性的。
仕女题材的绘画古已有之,现已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龙凤仕女图》已经把仕女题材作为绘画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又把仕女题材的绘画推到新的高度;唐代仕女画则把仕女之美演绎到极致。
唐代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颠覆了历朝历代男权统治的局面,使得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唐玄宗时期,因杨玉环得宠使得杨家上下都得到富贵,民间便流传着“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的民谣。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那个开放的年代,虽仍然逃脱不了成为男权思想的服从者,但唐代女子的地位要比封建自闭朝代的女子的地位高很多。女子的丰满优美的体态,如花的面容,更是体现出一个朝代的审美风范。因此,唐代的人物画很多是以仕女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
4 唐代仕女画艺术语言的表达
艺术语言的表达往往受限于物质材料,正因如此,艺术语言的表达往往更需要突破物质材料的限制和束缚。在绘画历史上,每一次绘画材料的创新往往都会带来艺术语言表达的飞跃。
唐代仕女画多为绢本绘画。绢,是古代丝织物的一种。颜师古在《急就篇》中曰:“绢,生白缯,似缣而疏者也。”绢通常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表面光滑,古代文人常用绢抄写经文、记载文献等,并常用作书画创作。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制作技法的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记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昉、韩幹,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2]这种经过技术改善后的绢质地平整,便于工笔画的勾染,唐代仕女画家正是利用了这种绢的特点进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和制作,使得唐代仕女画呈现出清新亮丽、工致细腻的特点。在这种绢上,他们运用笔、墨、颜料等材料,进行艺术语言的整合与加工,以勾、描、填、染等方式加以艺术表现,终显一代风范。透过周昉、张萱等人的仕女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中的线条极其精道与细腻,然仔细察看又可发现,这些线条并不是粗细匀称、力度均等的,而是匀细之中见飞白之变化,转折之中见顿挫之分明,于遒劲之中见柔美,这既是对于前人所倡的骨法用笔的继承,同时又是一种灵活的创造。唐代仕女画中的线条突破了顾恺之“行云流水,春蚕吐丝”之法度,赋之以变化,细劲挺拔,韵味丰富。通过对这些线条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表现出仕女的面部、手臂肌肤的柔嫩亮泽和服饰衣纹的质感,以及马匹、花卉、树石、金属等的特征。如手和面部的线条,简洁凝练而生动自如;衣纹的线条匀直流畅而富于律动感。
唐代仕女画把植物颜料和矿物质颜料相融合,表现出妇女身上轻盈透亮的薄纱的质地和层层叠叠的遮掩效果,以及薄纱下隐约可见的白皙肌肤;而对于面部、手臂等裸露在外的肌肤则以厚重的白粉加以表现;对于仕女的发髻则运用填、勾、染等手法加以塑造,既表现出发髻的浓黑厚重,又可见发丝飞扬之轻盈灵动,让人望而生叹。
唐代仕女画的人物多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然,拈花、扑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滋润光泽,都画得神似。这种美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如下: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仕女画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使得唐代仕女画呈现出华丽奢艳、体态丰腴、清新亮丽及工致细腻的特点。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镕逸的生活方式”。
??? 仕女画作为唐代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时代背景对于它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觑,艺术伴随着社会兴盛孕育而生。随着浩瀚历史长河的滚滚前进,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优秀的文人画家,而唐代的仕女画画家则是这一时代最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艺术代表,创作作品深刻有内涵。盛唐之际,国力昌盛,富贵奢华之风在当时社会慢慢浸润开来。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一时成为创作表现的主要元素,仕女画也由此兴盛发展起来。
?? 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速发展,艺术文化高度繁荣,仕女画的欣赏审美开始由功能性向审美性转变,题材内容也转变为仕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仕女画不仅打破了我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特有内质,还将以往各朝代各时期中优秀的艺术文化特性表现发扬开来,其题材新颖、表现形式多样、绘画技法独特,如此史无前例的全方位发展所呈现的新面貌也是值得探究的。在唐朝,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题材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人物画在唐朝绘画题材的地位不可撼动,仕女画则是更能体现唐代人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仕女画所代表的不仅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时代意义和艺术主流,对后朝后代的艺术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
? 周昉的《簪花仕女画》全卷没有一个整体的背景,画中人物、小狗、白鹤均匀的排列,构图和谐,把“主大从小”“近大远小”的法则体现得恰到好处。整个画面还遵循了左右对称的传统构图方法,把卷首的仕女与卷尾的仕女前呼后应,使整个画面协调统一。全图人物用线圆润流畅,准确地刻画了仕女各种不同的姿态。仕女画常用一些对比色,例如朱砂和石绿,包括周昉的《簪花仕女画》《挥扇仕女画》,佚名《宫乐图》等。唐代仕女画呈现了雅致的人物体态,精美的服饰,慵懒的面部气息;高低有序,近实远虚人物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意味,蕴含十足的美感,装饰性和绘画性的和谐统一。
什么是工笔
一种国画绘画方式。用笔工巧细密,着重细部的描绘。
工笔指用笔细致、渲染精密、力求详尽写实的画法,与「写意」相对。唐代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五代黄荃父子的花鸟、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作品,都倾向于工细写实一派。
词语解释:
工笔gōngbǐ(1)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例这是一幅很出色的工笔画
引证解释:
⒈ 中国画中属于工细一类的画法。因用工整致密的笔法描绘物像,故名。有别于“写意”。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工笔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它强调对细节的精细描绘和色彩的细腻运用。工笔画通常用笔触细腻、色彩鲜明、构图严谨等特点,表现出极高的技术水平。
其特点是要求画面细腻严谨,颜色细腻清晰、变化丰富,它需要画者有严谨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绘画技能,因此工笔画对绘画人物的天赋和技艺水平要求极为高。 工笔画起源于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画种之一。它在唐宋时期发展起来,并在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至今仍受到广泛的赞誉。
工笔是一种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它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种画法工整、细致、写实,常在画花、鸟、人物时被使用。
创作工笔画一般要先做画稿,再在画稿上铺宣纸进行勾勒、上色、渲染。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唐代是我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100多年间,疆域广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接触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也从不同的领域影响着唐王朝并被接纳。思想文化领域的儒、释、道三教并立与合流是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和总的发展趋势。
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使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故文人画空前兴盛,名家辈出。当时涌现大批著名的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35人之多,再加上无数的普通画家和画工,如此庞大的画家队伍,为前代所未有。
初唐时期,画家们在不断吸收西域与外来文化,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
在绘画形式上,起于隋代的卷轴画在唐代被画家普遍使用。壁画此时虽仍为绘画大宗,如宫殿、寺庙、旅舍、石窟、墓室等处的壁画,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卷轴画的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画家的创作天地更为自由广阔,自中唐以后逐渐成为国画的主要形式。
绘画内容上,体现了更多的创新精神,它表现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走兽画、敦煌和墓室壁画诸多方面。人物画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精神气质。吴道子一改六朝呆板、雕饰之旧习。
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李思训父子创“金碧”之新格;王维开水墨之先河,并产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自此以后,山水画也就成为了我国绘画的主要题材。
这时候的花鸟画还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而宗教画却显得更为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气势豪迈,影响波及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我国的唐代绘画,如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敦煌的壁画,昭陵六骏的雕刻等明显地代表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捣练图表现了哪些劳动场面《捣练图》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名画鉴赏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练属丝织品类,呈白色,练从缣出,缣本系黄色,质地较硬,经过蒸煮、漂白和杵捣、熨烫等程序,成为洁净、柔软的白练。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画中人物扯绢时,用力地微微后退后仰也被表现出来了。这些表现出画家的观察入微。整幅画卷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选取了捣练过程中几个相对静态、易于表现人物姿态的过程作为表现对象。古代的人们会把麻等一些质地很硬的织品经过煮并加漂粉,使之变得白而柔软,最后再用熨斗烫平。张萱精绘了12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全着盛唐时典型的衣装,分为三个劳动场面:卷首四女执棒捣练;长卷的中段画稍老的妇女在补纳破练;第二、三组之间以一煽火女童作为过渡;卷尾两女展练,一人在中间撑练,一人用焦斗熨练,还有一个顽皮的女孩钻到了白练下面,透过白练看着工作中的人,为画作平添几分乐趣。三段组成一个自然得体、首尾呼应、互有联系的劳动场面。
全卷的构图颇富匠心,疏密有致,动静相间。前半段趋于繁密,后半段偏向疏松,处于动态者为密,反之则为疏。特别是展练一段,画卷随白练平展而变得舒展起来,恰恰符合长卷由右向左展玩的欣赏习惯。画卷中描绘了不同年龄的女性,暗示了宫中劳动妇女一生的凄苦命运。由于张萱十分注重描绘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妇女及其日常的生活,因而非常自然地兼带出画家捕捉婴、幼儿活动的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