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潼关血战,以20万人只剩8000的惨败,宣告大唐盛世的终结)

潼关之战(潼关血战,以20万人只剩8000的惨败,宣告大唐盛世的终结)

唐朝,历史上赫赫威名的封建王朝,在立国289年的岁月里,一直以盛唐著称于世,更因为几乎每年不断的战争,被称为最有血性的王朝,大唐的盛世威名远播海内外,虽然时隔千年,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却因一场安史之乱事件,此后再也没有重现他的辉煌。造成这一事件的关键之战,就是潼关之战。

潼关位于今天的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边,北边为大条山,南边为秦岭山,中间毗邻黄河,是一个地处两山加隔的一个狭长形地带,潼关到洛阳,是自古以来的崤函古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潼关是当时的大唐国都长安东边的屏障,自古就是兵家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775年12月16日,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诛杀杨国忠为借口”,率兵20万,起兵反唐。经历了长久太平的大唐,咋逢大战,在一片惊呼慌乱中,就丢掉了大片江山,安禄山顺利占领东都洛阳,之后率兵向西进攻潼关,准备一举拿下长安。

此时镇守潼关的守将是唐朝名将封长青,高仙芝两位,他们在充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固守潼关,依靠潼关的险要地势,拖延时间,安禄山叛军不久必定士气低落,粮草难以为继,到那时在配合周边的唐军,趁着敌军士气低迷之际,出关合力击杀安禄山,才是上策。然而此时长安城的杨国忠,却想借此机会除掉封长青和高仙芝,因为这两个平时最不听扬的话,于是杨国忠就诬告封长青和高仙芝:“说他们拥兵自重,拖延时日不和叛军决战,实则是也准备反叛,应趁早除之,免除后患”,愚蠢的李隆基竟然相信这番话,毫不犹豫的就干掉了这两位前锋大将。

然而,除掉封长青和高仙芝以后,李隆基傻眼了,因为此时他发现没有将领可派了,万不得已之下,李隆基让此时已经年逾八旬,半身不遂的老将哥舒翰上阵。哥舒翰这哥们就是我们熟知的那首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里的主人公,这位当年威震边疆的英雄,因为嗜酒如命,最终落得一个中风半身不遂的下场,本以为可以抱着功劳薄,安度余生,没有想到,在风烛残年之计,还要抱病被抬着上了战场,最终落了一个投降叛变却依然被杀的悲惨结局,一世英名付诸流水。

哥舒翰到了潼关以后,根据潼关的形势,得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结论:固守潼关,以疲敌军,和前面两位被杀的名将策略一模一样。然而我们大唐的掘墓人杨国忠,却是极不认同,他向唐玄宗说:目前潼关外围,安禄山见久攻不下,已经率大军回撤了,只留下他的部将崔乾佑率领的一万老弱残军驻守在潼关外围,而此时大唐的另一路大军在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的率领下,在河北连战连捷。

在这两个利好消息的冲击下,天真的李隆基开始了遥控指挥,一道接一道的催促哥舒翰出兵的圣旨,纷至沓来。催促的力度之大,远远超过了后世南宋高宗连下12道金令催岳飞班师回朝的程度。无奈的哥舒翰仰天长叹,流着泪,让士兵抬着他,率领20万大军出发了,目的地洛阳。

然而不幸的是,哥舒翰在出潼关不久,就中了安禄山的诱敌之计,全军被引入狭长的山谷地带,接着先是遭受了一番安禄山军从天而降的石头雨,然后大军又在慌张撤军之际,被安禄山军到处点燃的浓烟,迷离了方向,自相杀伐了一夜,好不容易天亮冲出了烟火包围,迎面又遇到了漫天的箭雨,等到终于冲出山谷,见到了黄河岸边的运粮船只,因为后面安禄山军的紧追不舍,唐军纷纷上船逃命,结果因为人数太多,船只大都沉没,淹死在滔滔黄河水中的唐军不计其数。一番折腾下来,20万大军只剩8000左右,面对如此惨景,年老体衰的哥舒翰悲愤交加,欲拔剑自刎,却被反叛部下强行绑在马上,一路向东直达洛阳,投降了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因为兵败被杀,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逃离洛阳之前,杀了哥舒翰,一代名将落得如此凄惨下场,也是让人叹息不已。

而大唐王朝,经此潼关一战,再也无险可守,李隆基慌忙带领着皇室公族人员开始向四川逃跑,我们熟悉的杨玉环被勒死在马鬼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逃跑的路上。自此以后,大唐虽然后来在大将郭子仪的力挽狂澜之下,打败了安禄山,重新恢复了大唐江山,但是大唐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昔的巅峰岁月了,在延续了数年平淡的时光后,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