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数十国,分为十二等:。
1、秦国、赵国。2、楚国、齐国。3、韩国、魏国。4、燕国。5、越国、6、宋国。7、郑国。8、中山国、义渠戎国。9、巴国、蜀国。10、鲁国。11、卫国。12、邾国、薛国、任国、邳国、郳国、滕国、莒国、郯国、费国。
战国七雄,皆为战车万乘之国。宋国,称为战车五千乘之劲宋。郑国、中山国,皆为战车千乘之国。
郑国,春秋时期首个霸主,但是,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内乱,迅速衰落,不过,在春秋末期,经过子产改革,郑国国势又有所恢复。
在战国时期,郑国仍然顽强发展,其劲敌,是新兴的韩国。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为各国所畏惧,当时,“天下之强弓劲--皆从韩出”,韩国的--能射到八百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而郑国,虽然在整体实力上不如韩国。但是,作为一个老牌国家,郑国还是可以和韩国一较高下的,即使是在春秋时期,霸主晋国也是视郑国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战国时期,始终不弱。
战国时期,郑国有十万军队,其中,有六万都聚集在都城。早在春秋初年,郑国军力已达战车二百乘,此外还有徒兵和临时增添的军队。春秋后期,子产率战车七百乘伐陈国,战车数量已与城濮之战晋国战车数量相等。
每一乘战车,有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战车上的主战人员三人,车御居中,驾车,左边是甲首,负责射箭,右边是车右,手持大戟,负责掩护。
郑军的武器,以青铜制造,其种类有:戈、矛、剑、戟、刀、斧、钺等,分为“击兵”、“刺兵”、“句兵”三类,此外还有弓箭和石块,用以及远。
郑国兵制,实行赋兵制,寓兵于“士”、“民”“士”指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就是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则是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国家的常备军是武士,遇到战事,便征士民,组成野战军进行作战。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内乱,郑国插手,帮助范氏、中行氏,于是,爆发了赵郑铁丘之战,赵氏军队,在卫国铁丘一带,迎战郑国军队。赵军看到郑国强大军队人数众多,知道寡不敌众,不禁胆寒。
赵将卫太子蒯聩,驱车登上铁丘,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跌落于车下,可见郑军之强大。赵氏宗主赵简子赵鞅,见势不妙,急忙宣布,此战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邑,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此一宣布,大为激发了参战人员的积极性,如此赵军才反败为胜,但即便如此,赵军也是伤亡惨重,并且,赵鞅身负重伤,蒯聩接替他指挥,才完成战事。
铁丘之战。
三家分晋后,韩国在西,郑国在东,成为近邻,郑国位置关键,韩国想要吞并郑国的野心,在消灭智氏时就已经显露了出来,韩氏宗主韩康子和家臣在商量如何瓜分智氏地盘时,就决定,一定得到成皋关一带,因为从那里出发,可以得到郑国都城、超级大城新郑。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具有地势上的优势,占据着上党高地,并且,韩国巨大的兵器工业优势,令其他诸侯望而生畏。
苏秦对韩国的评价是: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皆从韩出。
战国之世,青铜武器逐步被铁器所取代,而韩国拥有兵器资源优势巨大,战国时期最大的铁矿山——宜阳铁山,就位于韩国,韩国的冶铁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之一。
韩国的武器装备和部队战斗力都不容小觑,后世知名的“棠溪宝剑”属韩国境内,棠溪是韩国夺取自楚国的,可知韩国从楚国手上也占过便宜。整个战国时期,韩国,与其他六国合纵连横,纵横捭阖,参战无数。
前423年,郑幽公刚刚继位,韩国君主韩武子趁机攻打郑国,杀郑幽公。郑人拥立幽公弟郑繻公继位。 前409年,韩武子去世,其子韩景侯继位。韩景侯继位后随即对郑国发动进攻,攻克雍丘。
韩国连续进攻,夺取了郑国的一半地盘,郑国遂修筑长城,阻挡韩军继续东进。
前407年,郑国对韩国发动反攻,于负黍击败韩军。
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景侯为诸侯,韩国由大夫封地正式升级为诸侯国,但随即发生内乱,郑国便于前400年,包围了韩国都城阳翟,韩景侯忧急去世。
郑国如此强悍,韩国虽然虎视眈眈,一时也无法吞并郑国,既然强攻解决不了问题,韩国想到了用智谋来对付郑国。
此时,郑国内乱,郑繻公杀权臣子阳,子阳余党又杀郑繻公,郑人拥立郑繻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康公,郑国实际上已经分为三国,韩国于是利用了这一局势。前375年,韩侯邀请赵侯、魏侯,到韩国北方的屯留,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一带,举行会盟,韩侯同时还邀请了郑康公。郑康公收到邀请后,认为这是魏赵韩三国对郑国的重视,于是,不顾大臣劝谏,率领两万精兵,离开新郑,渡过黄河,深入北方山区,会盟去了。
郑韩形势,以及屯留。
实际上,郑康公中了韩侯的调虎离山之计,此时,韩国精锐十五万,集结完毕,快速发动了对郑国都城的偷袭。
虽然当时郑国都城还有不少军队,但是,群龙无首,因为郑康公没有在城中,加上韩国庞大军队发动突袭,郑国守军猝不及防,最终,韩军成功攻破了郑国都城。
而此时,正在北方深山里参加会盟的魏国、赵国、郑国,还被蒙在鼓里,等一切结束,魏、赵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就默认了韩国吞并郑国的结果,当时魏赵韩三家是比较紧密的同盟关系,而郑康公则被关押,不知所踪,消失在北方山区的茫茫大山里。
此后,韩国迁都郑国都城、超级大城新郑。郑氏子孙则播迁于陈、宋之间。
韩国吞并郑国,国力增强,而魏国,则在魏惠王时期,连遭打击,国力下降,此消彼长,韩国超过魏国,战国中期,韩魏联军经常一起行动,皆以韩国为主力。
不过,韩国吞并郑国,也就变成了大号郑国,即,战国韩国,相当于春秋郑国,处于四战之地,遭受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楚国的威胁,处境日益艰难。
并郑之后,韩魏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