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也是汉民族崛起的重要奠基王朝。自高祖消灭西楚、平定异姓诸侯王后,汉朝进入了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其间虽然发生了一些内斗争权事件,但是在对外征战上,汉朝还是能统一思想、一致对外的。
匈奴武士骑马射箭图。
作为汉朝主要的对手,来自北方的匈奴也在同一时期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这支由草原游牧部落组成的强大政权,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便觊觎着中原地区的丰富资源,然而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多次在战争中落败,只能蛰伏寻找机会。直到白登之战时,强势崛起的匈奴第一次展示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具备了和中原争取一较高下的初步基础。
自战国时期开始,匈奴就成为了北方诸侯的敌人,雄伟的万里长城,当年便是作为抵御匈奴入侵的屏障。
万里长城。
当时,靠近北方的诸侯国有秦国、赵国和燕国,七雄混战时期,这三个国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中原争霸上,将一小部分精力放在了抵御匈奴上,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精力,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比如赵国的李牧,就是通过成功抵抗匈奴获得了巨大的名声:。
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至于这时匈奴的战法和打法,还处在一种较为原始的阶段:。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李牧像。
不过到了白登之战时,我们明显发现匈奴开始不凭借本能行事了,开始学会了用丢弃军资引诱汉军深入,这是应用兵法的体现,虽然这个方法略显老套,但是偏偏高祖这个军事--就入套了。
除了在正面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我们也应该看到匈奴在后勤保障上的进步。
许多人认为,中原百姓主要吃五谷杂粮,匈奴主要吃牛羊肉,按理说匈奴的物质基础应该要好于中原百姓,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农耕图。
反观匈奴,无论普通人还是贵族,只能靠牛羊肉及其相关衍生品生存,在他们的地盘内,许多食物根本无条件获得,从他们的日常饮食,我们能看出其物资之匮乏:。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往往自己携带食物,以小团体为单位,去到中原地区的边界处掠夺资源,这种骚扰方式注定了其很难积累大军团作战的经验。
不过在白登之战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匈奴的后勤保障开始具备了初步基础,不仅可以和汉军相持数日,还可以保证四十万大军的给养,如果不是陈平解围,围山的时间还有可能大大延长。
虽然这里的许多给养是从太原获得的,但是能合理有效地调配资源,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高祖的滑铁卢,这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毕竟从几百年前开始,匈奴很弱这种印象就在中原百姓心中形成了固化概念,没和其打过交道的高祖也不例外。
汉匈战争。
匈奴好劫掠,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因为礼仪教化而改变:。
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可以看出,匈奴之所以在边境兴风作浪,其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生存和延续是生物的本能,单纯从这方面来看,匈奴劫掠似乎是一种正常现象。
到了汉朝后,北方的数个游牧民族林胡、楼烦、大月、东胡逐渐被匈奴吞并,草原上从此只剩下唯一的势力,由于各部落间停止了争斗,没有了战死的士兵,匈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资源压力进一步增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匈奴首领单于就需要开疆拓土,占据更多的土地及享有土地之上的资源,转移内部矛盾,提高族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其挑起战争的目的也从单纯地掠夺资源变成了占有资源。
今日的白登山。
白登之战是汉朝建立后汉军和匈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双方一共投入了七十二万兵力,无论这个数据是否有水分,都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据,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能排进前十,双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比起战前的大手笔,此役的结果却显得扑朔迷离、索然无味。在双方主力尽出的情况下,汉军和匈奴并没有分出胜负,如果就战场形势来看,汉军将士的表现要远远优于对手,如果就后勤保障来看,匈奴占据了更大的优势,若是双方死战不休,必然有一股力量被彻底打残。
白登之战的结尾以双方议和收场,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双方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对于百姓来讲,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幸福时期。不过对于匈奴来讲,终于成为强者的草原霸主不甘心放弃南方富饶的土地,在有了前车之鉴后,匈奴开始为再次进犯汉朝做准备,从此之后,草原的威胁一直都在,甚至在某些朝代成为了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