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总体等方面加以说明 西晋历史政策特点

目录导航: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总体等方面加以说明
  2. 西晋短期而亡的历史教训
  3. 西晋怎么统一三国的
  4. 西晋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5. 什么是限田制
  6. 东晋西晋朝政治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总体等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战乱纷争,民族融合,思想交融,佛教发展,道儒佛合流。

这时的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是这时的社会特征。在思想文化方面却有了大发展和交融。思想活跃,民族融合。

。历史进程: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大迁徒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3)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文化特征: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西晋短期而亡的历史教训

西晋中后期,全国上下沉浸在奢侈无度的氛围里。正是这种奢靡世风,最终导致了政治风气日益败坏。由此,西晋社会充溢着恶臭的金钱味道,各个阶层无不为了奢侈私欲而奔走追逐。

从生活方式开始,奢侈如同不断扩散的癌细胞,一步步腐蚀西晋的肌体,逐渐演绎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权力争斗。最终,“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同姓相残,大动干戈,斗争形式由政治内斗转向了大规模的军事杀戮,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后来外族入侵,攻陷都城,西晋灭亡,国家又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混战时期。

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种子破土,政权倾覆与事业败亡往往由此而生。

西晋短期亡国的教训有四点:

一是当时上层社会的腐化糜烂,统治者由于灭了东吴之后没有了外敌,没有了外在压力,于是就产生了石崇、羊绣、王恺等权贵斗富的奇葩景象。

二是司马炎死后接班人司马衷不能掌控局面。

三是皇族势大,大到每个都想做皇帝的情势。

四是士族掌权拼命固化阶层,社会没有了阶层流动机会。

从西晋灭亡中可得到的启示:

一、西晋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是致其短命的硬伤。

比如,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中经汉惠帝、吕后、文、景到汉武帝,六七十年间,推行清静无为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国家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西晋社会腐败,历史闻名。腐败问题历朝皆有,但像西晋这样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并不多见。

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三、金钱崇拜之风。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怎么统一三国的

西晋统一三国主要依靠了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

首先,西晋通过与各个势力建立联盟关系,如与蜀汉的刘备结盟,与东吴的孙权达成和平协议,以削弱对手。

其次,西晋采取了灵活的政治策略,如任用有才干的官员,推行宽容政策,吸引各地人才。

此外,西晋还加强了军事力量,通过对敌军的战略打击,逐渐削弱了敌对势力。

最后,西晋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外族建立友好关系,减少了外患。综上所述,西晋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实现了统一三国的目标。

西晋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时期长期的历裂局面,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又一次融合在了一起,结束了由于争夺政权与土地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能够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又一次能团结在一起。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曹魏以来推行的门阀世族是西晋迅速沦为乱世的罪魁祸首。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致使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寥若星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八、九十年来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之后,西晋呈现出一派生机,百姓安居乐业。《晋书·食货志》说:“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朝统一的意义:司马炎统一只是晋朝统一的最后步骤,晋朝统一是从司马懿开始的,在分裂时期,司马懿不仅守住了北方统一成果,而且继续开疆拓土,推动统一事业,后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

晋朝的统一意义非凡,不仅结束了汉族自相残杀的内战,也让汉族能够休养生息,司马昭统一西南时汉族人口七百万,到司马炎统一人口增加到一千六百万,又经过太康盛世和元康之治,人口增加到四千万到五千万,这对汉族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后来民族危机造成的人口损失通常超过一两千万,汉族若没有统一仅几百万早就灭亡了,但晋朝南渡后仍然能保持在两三千万,确保晋朝继续以中央政府的地位存在。

晋朝的统一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事业,司马氏是习凿齿评价的千载盛功并非夸张。古代把司马懿写入《晋书》也是基于他开疆拓土的现实,司马昭统一不仅开疆拓土还有守卫民族生存的功绩。司马昭平定了羌族,攻取灵州,北征沙漠阻挡了鲜卑南下,招抚兄弟民族八百多万,只有后来遭受严重民族危机,遭到异族杀戮残害的苦难,南渡的习凿齿等汉族才会理解司马昭当时能挡住异族南迁,和鲜卑友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评价司马昭是天下谁能敌的英雄。

现代中国兄弟民族的观点是基于认同中华民族团结和中国统一形成的,只会把拥护民族团结和中国统一的各族人民当成兄弟民族,对分裂者和种族主义者是不会当兄弟的,在晋朝也有类似情况。在晋朝统一后,对拥护晋朝统一,拥护晋朝中央政府,自然可以当成兄弟,对那些要分裂晋朝和残害各民族的反动分裂者,自然要坚决打击。

晋朝当时进行的和现代的反分裂斗争是相同性质,都是维护统一,保护汉族生存权利,反对种族屠杀和民族灭绝,正是因为有晋朝统一,才会有众多拥护晋朝的各民族兄弟,避免汉族孤立面对众多分裂力量。在晋朝实现统一后,在生产、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也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晋朝占田制等进步的生产制度就是在统一后推广,在中国文化史有重要地位的太康诗词也是统一后发展起来的。

所以晋朝统一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忽视的,晋朝统一的社会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西晋统一虽然昙花一现但结束了东汉末年近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士族和庶族,经济上实行占田制,占田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西晋初期,由于平息了长期战乱,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晋武帝司马炎就以为天下大治,于是朝野上下无不歌舞升平。

出现了诸如石崇、王恺斗富的怪剧,就连武帝都参入其中,拿出皇宫的宝物支持王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长期割据,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在曹魏时,世族受到一定的抑止,且晋武帝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也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

司马炎代魏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宗室不强,导致权臣篡位,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中央集权制,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但藩王拥兵割据,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中国又再一次分裂。

同时西晋另一特色是胡人内迁。汉末以降,北方大量少数民族迁入,西晋时关中一带胡人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胡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汉人相差不远,形成割据势力,为西晋亡国埋下伏线。

公元279年,西晋大军兵分六路讨伐东吴。吴国水军节节败退,晋军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攻克夏口,武昌,直奔吴国首都建业。孙皓选择出城投降,吴国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大业。由于天下统一,战乱结束,加上课田制等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出现了“太康盛世”。

什么是限田制

限田制:从汉简《二年律令》颁布后文帝废止普遍授田制,这是秦汉土地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进行了 “限田令” 来限定私人土地的规模,其中有学者提出 限定对象是 得到 国家授田 者(基本上是军人阶层)。

以此可以看出汉代土地是国有与私有共存。

商鞅变法中的“依军功行宅田”应为限田制的前身。

其后,晋朝的占田法颁布,则是对私有土地限制政策的加强,由此可看出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

春秋战国尚处于国家兼并时期,但秦汉开始,国家的土地进入了豪强兼并时期。也就是 日本学者所指的 领土国家到 统一帝国 的转变(中国学者也有邦国到帝国说)。

以此可以引申发展探讨中国土地私有化进程的历史过程。

东晋西晋朝政治制度

西晋建立前是釆用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曹魏建立延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三公九沏制。在选官制度进行改变。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东汉未期至曹魏政权建立初实行九品中正制。总结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在执行中大大提高。到了宋齐梁陈四朝九品中正制开始僵化重要官制由贯族或大仕族垄断排斥寒门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