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儒林外史周进王冕的故事概括
- 儒林外史10个经典事件
- 窦娥冤整体情节加主要人物
-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
- 元朝的起义总结
- 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 关汉卿和朱帘秀的故事
- 八仙过海人物形象及故事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儒林外史周进王冕的故事
1、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1、王冕自幼好学,白天放牛。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2、王冕游历归来,听到他的杭州朋友卢生死在滦阳(河北迁安县西北),只留下二个幼女一个男孩,没有人抚养。于是他赶到滦阳,安葬了卢生,带了二女一男回到自己的家中,一直抚养长大。
3、王冕做山农以后,生活日益窘迫,乡里人都蔑视他,让他的心境悲戚不堪,最让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养自己的父母。后来他父亲在贫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万分,但是生活依旧贫困。他的朋友想推荐他做官,王冕用“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吗?”的理由拒绝。
儒林外史10个经典事件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
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4、周进中举: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1、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2、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村性的了。
但全书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
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
3、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
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
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
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熏心
1、范进中举: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
2、匡超人夜读遇知县。
3、少年王冕: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
4、周进中举: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
5严监生临死惜灯草。
6严贡生狡诈无赖 。
7王惠升官当和尚。
8蘧公孙入赘 。
9娄公子纳贤。
10沈琼枝斗盐商
一是放牛郎王冕学画荷,二是老童生周进哭贡院,三是中举人范进痰迷心,四是严监生临死惜灯草,五是赵氏女状告严贡生,六是王进士宦海起风波,七是娄公子捐金救义士,八是蘧公孙入赘翰林府,九是众名士大宴莺脰湖,十是马纯上仗义赎枕箱
窦娥冤整体情节加主要人物窦娥:女主
窦天章:窦娥的父亲
蔡婆婆:窦娥的婆婆,在张驴儿的逼迫下,嫁给了张驴儿的父亲—张老儿。
张老儿:张驴儿的父亲,娶了蔡婆婆。
张驴儿:流氓,张老儿的儿子,逼迫蔡婆婆嫁给自己父亲后,再逼迫窦娥嫁给自己。窦娥不从,惹怒了张驴儿。张驴儿在鸡汤里下毒想毒死蔡婆婆,再娶窦娥,没想到毒鸡汤被张老儿误喝了。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杀自己的父亲,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贪官,被张驴儿用钱买通,用刑逼迫窦娥招供,判了窦娥死刑。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主要剧情为弱小寡妇窦娥被无赖陷害,昏官毒打后,屈打成招,冤枉成杀人凶手,被斩首示众。窦娥在被斩首前,满腔冤屈无处可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向天许下三个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被斩首后,三个誓愿全部一 一实现。所有人都相信了窦娥的冤屈,为她抱不平。后来,窦娥的父亲在京城做官返乡,终于为窦娥平反了冤屈。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元杂剧的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他们被世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着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郑光祖,字德辉,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主要描述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倩女母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成婚,文举上京,倩女思疾,魂魄离体与文举一同赴京,文举功成名就跟倩女一起回家,倩女回归肉体,与文举成婚。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的代表作是《汉宫秋》。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白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的代表作是《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
《墙头马上》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讲述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对后来明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元代有杂剧名家二百多人,最负盛名的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五人,前四人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谱之杂剧约五百余种,今存一百六十三种。
关汉卿
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生卒年不详,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其作品有六十四种,今存十四种及残曲三种。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马致远(1250年-1321年)
大都人(北京),另一说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所做杂剧十七种,今存七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郑光祖
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作品有十五种,今存四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白朴(1226年-约1306年)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作品十五种,今存仅两种,《梧桐雨》是其代表作。
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作品十四种,今存三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元代戏曲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张国宾、高文秀等。
1、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同是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作品:《闺怨佳人拜月亭》、《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等。
2、郑光祖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作品:《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等。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 作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4、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作品:《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5、张国宾,元代戏曲作家,演员。名一作张国宝,艺名喜时营(营一作"丰")。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载张国宾曾任教坊勾管(据《元史·百官志》,教坊司所属有"管勾"官,"勾管"或误)。 作品:《薛仁贵荣归故里》、《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等。
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专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是由院本和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成。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至终。
在形式上,采用分"本"、分"折"的方式,多为一、二本,每本有其独立性,篇幅较短,多为四折,有的另加楔子为五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
元杂剧的作者多为北方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以及白朴、郑光祖、高明等等。
关汉卿,号已斋叟。生于金代,为人倜傥不羁,滑稽多智,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活动,是玉京书会(当时民间杂剧创作团体)的领导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关、郑、白、马“,又称为元曲四大家。其还能粉墨登场,亲自参加演出。是我国戏剧的奠基人。创作戏曲六十三种,今存有《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陈母教子》等十五种。
王实甫,创作杂剧十四种,今存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有《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残曲。
相传他作《西厢记》时构思甚苦,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时,竟以思竭倒地而亡!后由关汉卿续作第五本方成足本。(此乃传说,并无实证。)
马致远,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及与他人合作的《黄粱梦》等。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景物萧瑟,意境苍凉,情景交融,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有杂剧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三战吕布》、《周公摄政》等五种。题材多为历史故事,但其以爱情剧作的艺术成就最高。受王实甫影响较深,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乃至情节安排和具体的描写上,时有承袭的痕迹。
高明,实乃元末明初的戏曲作者。其所作《琵琶记》,取材于民间传说《赵贞女》,写赵五娘与蔡伯喈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朴,实乃金末元初的剧作家。创作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等。
作为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唐诗宋词元曲,毫无疑问,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事业最繁荣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杂剧,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元前期杂剧作家最著名的是关汉卿、王实甫。他们又分别代表本色和文采两个流派。与关汉卿同属本色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高文秀,写有众多的水浒戏和历史戏,如《双献功》;康进之,他的《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里最优秀的作品;纪君祥,以《赵氏孤儿》闻名于世;杨显之,代表作是《潇湘雨》;石君宝,擅长写家庭问题剧,代表作是(秋胡戏妻》。与王实甫同属文采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白朴,他的作品极富文采,却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清丽,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他的《汉宫秋》是元前期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尚仲贤,代表作是《柳毅传书》;李好古,代表作是《张生煮海》
元代中叶以后,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北方快,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今北京)转移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这个时期不仅作家、作品的数量不能跟前期相比,且作品的思想、艺术都较前期逊色。主要杂剧作家有:郑光祖,写有大量的历史剧,代表是爱情剧《倩女离魂》;宫天挺,代表作是《范张鸡黍》;秦简夫,代表作是《东堂老》;乔吉,代表作是《两世姻缘》;萧德祥,代表作是《杀狗劝夫》等。
元朝的起义总结元朝末期,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元朝的统治不断受到威胁。最终,以朱元璋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政权。至此,历史上第一次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覆灭,建立不到百年的元朝帝国轰然倒塌。
农民起义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并不少见,通常发生在天灾人祸等动乱时期,由于民众无法忍受在残暴的统治下困苦的生活,集合起来进行反抗。
元朝农民起义,发生在元朝末年自1351年刘福通起义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这18年中发生的大规模农民反抗蒙元统治政权的民变事件,最终元朝灭亡。主要人物:刘福通、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有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扩廓帖木儿、朱元璋
忽必烈建元灭宋、统一中国后,经九朝皇帝,至元顺帝登基继位,已历60余年。由于元朝统治集团对汉人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一味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加上水旱饥荒连年发生,因而各地人民包括蒙古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到元顺帝时期,朝臣互相倾轧,上下贪赃成风,政治更加黑暗,经济几近崩溃,政局更加不稳。
元廷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自顺帝至正八年(1351年)刘福通起义(刘福通、韩林儿是最先举义的将领,曾被北方各支红巾军尊为共主,起义时间也公认以此为始)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这18年中
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元朝时期的十大著名人物
铁木真,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外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研究和探讨。他对蒙古诸部的统一战争,对当代蒙古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的奠基者。
忽必烈,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刘整,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之一。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官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武敏”。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耶律楚材,汉化契丹族人,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元好问,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赵孟,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
关汉卿,金末元初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有关他的史料比较的零散、缺失,在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说明他是一个医生,其他同时代的史料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汉卿和朱帘秀的故事元代的朱帘秀是非常有名气的杂剧演员,著名人物关汉卿等人都和她关系很密切,但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最终因为两个人的社会上的地位不得不分开,其实都明白心里都有着对方。
朱帘秀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女演员,《青楼集》中评价她“杂剧为当今独唱独步”。当时的许多文人如关汉卿等人都与她有过交往。关汉卿有《一枝花·赠朱帘秀》之作从卢挚此曲可以推测,他们俩有过一段情缘,但最终还是分手了。
八仙过海人物形象及故事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汉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1、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铁拐李,隋朝峡人。老君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以根铁拐助拄跛足。铁拐李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2、钟离汉: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在八仙中地位较高,元代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钟汉离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神态自若,像个闲散的汉子。
3、张果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传说中张果老常背负一个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其所乘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如纸,放在箱子里;白天骑的时候,用水含在嘴里喷洒一下,就又还原成一头驴。
4、吕洞宾:吕洞宾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终获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吕洞宾被全真道奉为北方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之一。
5、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名何秀姑,出生时紫云绕室。从小智慧敏捷,聪敏过人。15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于山顶之间,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亲。后来辟谷,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所踪,有人说在唐中宗时八月初八飞天。
6、蓝采和: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另有传说蓝采和本是赤脚大仙降生,不停的周游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时都看到过他,他容貌依旧。后来他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升云中,抛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
7、 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有说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八仙之一。
8、曹国舅:排名八仙之末,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曹国舅他出家时皇帝赐他一块金牌,后来过黄河时没有船费,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吕洞宾与他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