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元朝科举制中落原因
- 忽必烈年号
- 皇帝颁发给所有百姓知道的旨意称为什么
- 元代圣旨银牌叫什么
- 忽必烈是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
- 元中统元年是公元几年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后,逐渐成为国家选拨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后的唐、宋、金、辽等朝皆大力推广,并结合统治需要,建立了完备的科举体系,对后世科举取士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到了元初时,科举却突然中断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托雷的先后带领下,蒙古军队对金、欧洲东部诸国、西亚诸国、南宋等的征伐,控制了辽阔的领土面积。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典章制度,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作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蒙古贵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特点并未完全改变,仍然倚重蒙古贵族的军功吏才,统治阶层和儒臣对是否采行科举取士存在很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提议,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宣布“行科举”,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已经有三十四年之久,这是自科举创立以来中断时间最长的一次。
元朝关于实行科举的讨论在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期最为激烈。元朝建立之后,随着统治的版图在中原地区迅速扩展,元世祖忽必烈及部分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明显加深,科举作为影响中原地区士子的重要制度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有不少大臣提出应当以科举取士,并且说明科举取士的重要性。元世祖也认为科举是良法,准备下令实行科举,并且要求中书省和翰林学士议定科举程式,然而诏令并未被付诸实施。尽管如此,通过多次讨论,基本确立了元朝科举考试内容,即重经义,轻诗赋。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忽必烈时期关于采行科举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元朝实行科举的酝酿。
元成宗即位之初,即将实行科举制度提上日程,即位诏书就要求中书省“议行贡举之法”。王恽是力主实行科举取士的儒臣,他在给刚刚登基的元成宗上奏《守成事鉴》中列有“选士”一条,建议尽快恢复科举取士制度。
尽管王恽请求朝廷迅速恢复科举,但他并不主张草率实行科举,他认为实行科举的前提是恢复和发展官学教育,以便使科举选拨的人才具有真才实学,他甚至认为需要将官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直接关联起来,这不但能选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官学教育的发展,这适合元初需要大力发展官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然而,王恽等人的呼吁并未让科举得以恢复,科举取士仍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元初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实行科举取士,原因是多方面的,蒙古贵族对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抵制是其内在原因。正如翰林集贤直学士程钜夫在《吏治五事》之四《学校》所言:“盖尝有旨行贡举,求好秀才,上意非不谆切,而妄人辄阴沮之,应故事而集议,凡几作辍矣。然则无怪乎选任之非才,政治之不理也。”
在程钜夫看来,尽管皇帝下圣旨要恢复科举,皇帝非常迫切地希望通过选拨有才能的人任官,但是总有一些奸佞之人背地里阻止,导致每次的讨论都是无果而终。而“阴沮”之人主要是部分蒙古贵族。
蒙古贵族之所以会如此抗拒科举取士,主要是担心通过科举制度选拨的儒臣会危机本民族的专制统治,以及个人私利。蒙古贵族在长期的征伐过程中,任命了大量的蒙古贵族为官员,而忽必烈则大量使用南宋、金朝原有的官员。不仅如此,当权的蒙古贵族大肆卖官,并成泛滥之势。
卖官鬻爵反而成为了蒙古贵族抵制科举的借口,他们认为现在的官员人数多,职务少,如果再实行科举选拨官员,会使僧多粥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实,不只是蒙古贵族反对实行科举,部分南宋遗民和知识分子将南宋的覆亡归咎于科举,因此他们严厉批评科举,甚至产生了对科举的偏见,认为元朝不需要实行科举。元代理学家吴澄说:“岂是科果能得人也哉?呜呼!穷之所学非达之所用;达之所用非穷之所学。一旦弃举子业,登吏部选,有民有社,临事懵然者众矣,方且以科第自高、自荣而骄世胄。”
吴澄认为科举应试知识没有实用价值,一旦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做官了,他们就放弃了应举所学,毫无政务经验,但是他们还是以有科举功名而自视清高。因此,吴澄认为科举根本无法选拨到有才能的人。有学者更直接指出科举应试之学贻误了天下的人才。
部分来自北方的大臣、学者对科举也持否定态度,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皇帝关于恢复科举的决策。因此,尽管大臣们屡次提议实行科举,但都是无果而终也就不难理解了。
元代科举制不兴盛的原因是统治阶层不重视。1238年,戊戌选试录取4,030人。后因故中止,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 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忽必烈年号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所用至元(1264年—1294年)是中国元朝第1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从1264年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一共使用了三十一年。由于忽必烈主要使用这个年号,因此他又被称为“至元大帝”。
中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年号,也是大蒙古国(后来的元朝)的首个年号,取义自“中华开统”。[1]起于公元1260年农历5月,止于1264年农历7月,历时4年2月。
年号概况
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大蒙古国已故大汗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中国内蒙古正蓝旗),五月十九日宣布建元“中统”。建元诏书内容为: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故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仍以兴利除害之事、补偏救弊之方,随诏以颂。於戏!秉箓握枢,必因时而建号;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敷宣恳恻之辞,表著忧劳之意。凡在臣庶,体予至怀。[2]
“中统”是大蒙古国(后来的元朝)的第一个年号,据说取义自“中华开统”[1],1264年平定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年号
中统,至元
1.中统(1260年--1264年)共5年
2.至元(1264年--1294年)共31年
3.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既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4.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
5.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皇帝颁发给所有百姓知道的旨意称为什么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 诏书 。
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后,自以“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谕旨: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谕和旨原为两种文书。 谕原为以上告下的通称, 君臣都可以用。到了清代,凡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从此上谕成为皇帝专用文书。旨义为意指,唐宋时期把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叫圣旨,宋代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所布命令称台旨。元代把白话诏书称为圣旨。明代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称圣旨,也称谕旨。清沿明制,谕旨成为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谕和旨稍有区别:
A.谕又称上谕,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
B.旨又称圣旨,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元代圣旨银牌叫什么元代圣旨银牌叫“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
是一块长方形银质符牌,长80.8毫米,宽26.2毫米,厚3.1毫米(孔环处厚6毫米),重50.3克,四角抹圆,上端有供系戴用的圆形孔环,双面对称,正面錾刻双阴线构成的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为八斯巴文,经查大意是:“(靠)长生天的力量,皇帝之名号神圣”。
忽必烈是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56岁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1294),元朝的创建者。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在位时间(1260-1294)。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
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各自的根据地开平和和林宣布自己为大汗,但忽必烈一方显然得到更多实力派人物的支持。
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大获全胜,成为独一无二的大汗。
但他很快就不满足于大汗的尊号,他还要成为整个中国的统治者。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1271年,按照中国封建王朝的礼仪,颁布即位诏书,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元”。他是中国元朝的实际建立者。
元中统元年是公元几年元中统元年是公元1260年。1260年是农历庚申年,是猴年。年号为南宋景定元年。
1260年5月5日(农历1260年3月24日),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大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生于1215年,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孩子,他的生母是唆鲁禾帖尼。据说他是成吉思汗最钟爱的孙子。
公元1260 年,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一个年号
中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年号,也是大蒙古国(后来的元朝)的首个年号,取义自“中华开统”。起于公元1260年农历5月,止于1264年农历7月,历时4年2月
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大蒙古国已故大汗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中国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五月十九日宣布建元“中统”。
中统”是大蒙古国(后来的元朝)的第一个年号,据说取义自“中华开统”,1264年平定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古族,元宪宗蒙哥弟。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元中统元年是公元1260年。
孛儿只斤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大蒙古国,未建年号。1260年五月忽必烈继位,正式建年号中统,是为中统元年。中统五年八月,改元至元。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至1368年,被朱元璋所灭,传位二十位,一共存97年。仅供参考。
中统是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年号。也是蒙古帝国的第一个年号,取自中华开统。
1260年5月5日,这一天,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正式建年号“中统”。
忽必烈使用这个年号时,还未改国号。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所有中统元年是公元12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