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作者: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
原载:麦里筱、游顺钊编:《〈中国的视觉世界〉国际会议论文集》,《仓颉》特辑第二期,第33至36页,巴黎:语汇丛刊。配图:本站。
最近,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揭露的一处特殊建筑基址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讨论。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汾水以东,襄汾县治东北7.5千米。这处遗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学者发现的,1978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注1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四十年》,第10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多年的工作表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一个类型即陶寺类型,係自该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遗址分为早、中、晚期,根据14C测定,年代上限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400年间,下限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注2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第230~231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陶寺发现了时属中期的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在中原地带同时代城址中规模最大。这裏有结构複杂的建筑基址,有形制很大的贵族墓葬,出土物品有玉器、铜器和陶制礼乐器等,还出现了文字。不少学者依据文献,推想陶寺遗址与“尧都平阳”有关,这在年代和地理上都颇符合。在城址南边中期小城内祭祀区发现的非常特殊的建筑基址IIFJT1,更加强了人们这方面的推测。

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据报道,IIFJT1基址在中期城址中心点以东625米,以南622米,北依城址内城墻南墙,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这是一处夯土建筑,由外环道和台基组成。外环道直径约60米,台基直径约40米。【注3何驽:《陶寺中期小城内大型建筑IIFJT1发掘心路杂谈》,《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23期,2004年。】台基原分三层,有三道夯土挡土墙。第三道墙到台基中心,半径是11米,“其内侧与生土台芯之间有一道弧形夯土柱列,有十一个夯土柱,其间有十道缝隙,宽度多在15~20釐米,填充人工花土。根据这十道缝的地基部分垂直向上作缝间空隙复原,自中心处通过柱间缝隙向崇峰(俗称塔儿山)看去,除夯土柱D5与D6之间的东6号缝没有对应崇峰上的山尖外,其余各缝都对应一个崇峰山头”。【注4武家璧、何驽:《陶寺大型建筑IIFJT1的天文学年代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8期,2004年。】

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报道称,“这十道缝中心延长线的方向角在74~139.5度之间,张角为67度,每两个缝之间的夹角为7~8度,是圆弧等分7.5度的误差结果。自北起第六缝,方向角109.5度,中心延长线与崇山主峰塔儿山相连。自北起第九缝,方向角132度,中心延线与东南山峰相连,经实地模拟观测为冬至日出点。据此推测IIFJT1上层台基夯土柱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观测日出以定节令。”【注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在冬至以后,还有几个节气观测得到肯定结果。2004年10月,在台基中心处发现了由三层夯土圆柱构成的原观测点标誌,【注6何驽:《陶寺中期小城内大型建筑IIFJT1发掘心路杂谈》,《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23期,2004年。】是又一重要进展。
如果这一特殊建筑基址的性质得到最后证实,便说明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相当于尧的历史时代确有“观象授时”存在,而“观象授时”正是《尚书·尧典》的重要内容。
大家知道,《尧典》又称《帝典》,是《尚书》开首的第一篇,是记述尧的事蹟的古老文献。这篇文字的特点,係有关于天文历法的描写,因此清初顾炎武在他的名作《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
《尧典》关于“观象授时”的叙述是这样的: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这裏四中星的记载,如按羲和四人所居地点推算,即分别在山东半岛、五岭以南、甘肃东部和陜西北部,有学者指出能合于公元前2060年的实况,【注7赵庄愚:《从星位岁差论证几部古典着作的星象年代及成书年代》,《科技史文集》第10辑《天文学史专辑(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与尧的时代相距不远。
陶寺IIFJT1基址若确如发掘者所解释,祗能是在冬至等节气确定后设计而成,作为每年观测使用,而季节的确定,应依靠星象的观测和圭表一类仪器的运作,《尧典》中四中星观测正与此相关。这一切的目的,如汉初的《尚书大传》所说:
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榖;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盖藏。……故天子南面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急,……故曰“敬授人时”,此之谓也。
是为当时成为社会生产主体的农业提供曆法的依据。
《尧典》这一段话的来源古远,如胡厚宣先生在1941年所揭示,有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注8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责善半月刊》2卷19期,1941年。】有关甲骨材料经众多学者先后考证研究,与《尧典》的关係确切无疑,并且同《山海经》有关。【注9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1期。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中州月刊》1985年第5期。】
这裏说的甲骨文,主要是《甲骨文合集》14294字骨(刘体智旧藏)和《甲骨文合集》14295+《殷墟文字乙编》4882、4890、5012、5047卜甲(YH127坑出土),互相比对,知道当时东、西、南、北四方都被崇祀为神,各有其名号,即:

东方曰析;
南方曰因;
西方曰彝;
北方曰宛;

《尧典》说“厥民析”、“厥民因”、“厥民夷”、“厥民隩”,便隐含了这四方的句号,因为西方的“夷”与“彝”是通用字,北方的“宛”与“隩”是同音字(《山海经·大荒东经》字作从“鸟”从“宛”)。

考古-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下载大图
东、西、南、北四方本来是简单的空间概念,为什么被祀为神?又为什么分别以析、因、彝(夷)、宛(隩)作为名号?这一点不妨参看《尚书》孔传的解释。传文对四者作了说明:

析:冬寒无事,并入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言其民老壮分析。
因:因谓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
夷:夷,平也,老壮在田,与夏平也。
隩:隩,室也,民改岁入此室处,以辟风寒。

这此说法可能有不够理想的地方,但四事指农民的活动是準确的。由此可以知道,四方意味着四季,从而四方之神即以四季农事为名。这样,空间观念的四方与时间观念的四季结合在一起了。
这种十分特殊的观念结合,其根源正是“观象授时”。四中星都在黄道带上,在观测时很自然会联繫到斗柄的指向,而斗柄指向东、南、西、北四方,在位处北温带的中原,即相当春、夏、秋、冬四季。
《尧典》中蕴含的这种空间观念与时间观念密相结合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我曾经称之为一种宇宙间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空间和时间其实存在相关联通贯的关係。儘管《尧典》的四方神名是隐蔽的,后世学者长期不能通解,但不少文献解说《尧典》还是带有这种思想的痕迹。前面曾经引到的《尚书大传》是很好的例证,其关于《尧典》的部分专门讲到四方的含义:

东方者何也?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万物之出也,故曰东方春也。
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谓之夏?夏者,假也,吁荼(意即嘘舒)万物而养之外也,故曰南方夏也。
西方者何也?鲜方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始入者何以谓之秋?秋者,愁也,愁者万物愁而入也。故曰西方者秋也。
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万物之方伏。物之方伏则何以谓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万物方藏于中也,故曰北方冬也。

伏生一派在这裏的解释当然和《尧典》本义多有差异,而在宇宙间架的组合上的基本精神仍是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