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9月24日,“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办。本所的刘志琴研究员被聘为这次会议组委会的学术顾问,李长莉研究员担任组委会主任,左玉河研究员担任组委会委员。来自本所、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光明日报》社等单位的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重点探讨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在理论上的关联,意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理论的创新及其本土化。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与交叉学科,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探索,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对比西方“新文化史”的进展,大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面临着明显的理论建构滞后的“瓶颈”问题。借鉴西方“新文化史”的诠释模式,立足中国的社会土壤与文化传统,创立本土化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理论,已成为近年来学界极力倡导的学术使命与研究任务。
与会学者热烈地探讨了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问题。梁景和教授回顾了近3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提出社会文化史研究发展的三条路向,即建设学术重镇、抓住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与特殊内容、运用多学科视角。李长莉研究员比较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史”发展历程,俯瞰了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史在理论探索、叙述方式、研究选题上出现的趋向,同时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着平面化、碎片化等缺憾。左玉河研究员强调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内容是大众生活,要着力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史不是社会与文化互动的历史。常建华教授考察了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联,提出我国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应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在研究上注意日常生活与历史变迁的关联。
对西方新文化史的探讨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对“现代性视野”与“后现代视野”在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关系、作用及其长短得失做了细致的审视与交流。夏明方教授深入透视了西方学界研究近代中国的“后现代视野”问题,明确指出费正清、柯文、杜赞奇等人的中国史研究不是在呈现“完整的中国”,而是一直在“解构”完整的中国;不是贯彻真正的“中国中心论”,而是隐蔽地展示“西方中心论”。王燕博士介绍了北美的中国性别史与大众文化研究简况,认为近代中国的都市大众文化具有女性化倾向。江文君博士梳理了西方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认为近20年来西方新文化史出现的转向存在着过于强调文化的建构与虚构,对历史持虚无主义的态度等问题。
与会的一些学者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研究上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新内容。秦方博士着重运用图片史料,突出“视觉呈现”的方法,展示了晚清女学发展的特色。韩晓莉博士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揭示了民国太原地区乡村演剧的民众心理。张仲民博士从民国时的艾罗补脑汁的广告策略透视了当时商业营销与政治话语的关联。余新忠教授系统考察了中国近代卫生史的研究历程,反思了卫生“现代性”的缺憾,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卫生“现代化”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是镜花水月的虚假“文明”。博士生张弛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化”服装的运动,分析了民众的审美心理、性别意识与政治焦虑。在站博士后李俊领关注到民国时期“盗跖”河神化的事件,揭示了其背后的泰山民间意识的主体性与自洽性,不同意将简单地将民间信仰习俗视为迷信的看法。
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探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学术价值。会上的学术探讨与交流既务实,又务虚,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将社会文化史的学术研究与医疗、养老、住宅等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观照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与会者具有历史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背景,在交流中碰撞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火花。
开创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刘志琴研究员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点评。她说,任继愈、余英时、李泽厚等学界前辈都指出研究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研究日常生活需要交叉学科的视角。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才有创新的活力。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大有可为,当前遇到了理论创新的“瓶颈”,这是学科发展的正常现象。其所关联的研究“危机”,主要原因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学术政策。讲史学的实证与哲学的思辨有机结合,一定能写出有声有色的社会文化史作品。梁景和教授说:历史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社会文化史研究需要宏观指导理论,更需要创生“中层理论”;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大多是三四十岁的新生代,期待着这一代不懈努力,为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这次会议为期一天。本所的博士生刘静、刘春强,即将入站的博士后尹媛萍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2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列席了会议。
附:本所参会人员的论文题目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中国与西方之比较》
左玉河:《着力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史研究方法刍议》
吕文浩:《吴景超关于费孝通着作的四篇书评》
毕 苑:《“国家”的诞生:以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国家叙述为中心(1900—1945)》
李俊领:《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