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介绍 北魏汉人变迁历史简介

目录导航:

  1. 北魏孝文帝介绍
  2. 北魏是汉人王朝吗
  3. 北魏时期氏族是哪个民族
  4.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意图何在
  5. 什么是鲜卑化的汉人
  6. 北魏历史
  7. 汉人的起源
北魏孝文帝介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10月13日-公元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明太后临朝执政。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生雄才伟略,功绩显赫,却偏偏在最后被自己出轨的老婆气死,英雄池暮,结局总是让人忍不住叹息.说起 拓跋宏,放上皇帝实属不易,经过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终坐到龙椅上。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虽然是鲜卑人但却积极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为当时的民族融合做了很大的攻陷。拓跋宏在位时北魏的国力雄厚,因此他为了一统天下频繁南征。可惜天不假年,拓跋宏在三十三岁的便因病去世了。

北魏是汉人王朝吗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不是汉人王朝,是鲜卑族王朝。

北魏(386年-534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北魏时期氏族是哪个民族

北魏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北魏时期氏族是鲜卑族。(386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 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 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 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拓拔圭,鲜卑族,定都平城(今大同),后迁洛阳,其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北及以南,甘肃南部及甘肃以东,淮河秦岭以北, 其统治范围并不包括江南和岭南,当然也就没用统一全国,当时南方的政权是东晋。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意图何在

孝文帝,471年即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并且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开始实行了一系烈汉化改革,内容有:改穿汉服 ;改说汉语;改称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革户籍;参照南朝人典章制度设立官制;设置乐官,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沿用汉族制度。孝文帝的改革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南北朝时期为众人所知的一场重要改革。改革当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脱离原有的鲜卑族特色,从语言文字到行为习惯全部向汉文化靠拢。当中主要的一项就是改变原有的鲜卑族姓氏,将之简化为汉姓。从根本上转变鲜卑族的身份认同,提升北魏的整体文明演进水平。

孝文帝时期的姓氏改革非常彻底,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原本的鲜卑名像是“乙若弗”、“沙漠汗”、“什翼犍”这类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之中。而且,皇族和大族基本上都会在本族内部以类似“伯仲叔季”的取名方式确定排行。孝文帝汉化改革之根本目的在于拉近北魏皇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的距离。自从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以来,南北朝的对抗日益陷入胶着状态中,双方各有胜负。北魏原本依靠的鲜卑骑兵部队已经日渐出现疲态,如果想要统一中原就需要改变战略。以新兴的国家势力取代原有的鲜卑武将集团,并且实现北魏官僚的文官集团建设。无论是迁都洛阳,还是改革军制都是为了这项目的而服务。这是孝文帝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可惜却最终葬送了整个北魏鲜卑帝国。

孝文帝汉化改革严格说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内容包括均田令,制定俸禄等级,地方上实行三长制等等。孝文帝亲自执行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冯太后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实际上孝文帝的改革过于急躁,走过了头。过分强调汉族的优越性,却没有继续保持好鲜卑民族的勇武性。简单地汉化政策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支持,致使北部六镇武装的地位待遇急速下降,内部的离心力不断加强。

最终,北魏虽然完成了汉化改革,却引发了六镇起义,尔朱荣趁势崛起,北魏皇朝走向了分裂与灭亡。仅河阴之变中,北魏皇族自皇帝、太后以下一千余人被尔朱荣所杀。北魏元氏一族也从此时开始没落,成为了世家大族和军事豪强手中的傀儡。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改革过了头。西魏北周时期,国家又开始进行胡化政策。隋文帝杨坚被赐姓“普六茹”,唐高祖李渊的祖先也被赐姓“大野”,自此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彻底被颠覆,直到杨坚建立隋朝恢复了汉族王朝的统治,一切才宣告结束。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评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什么是鲜卑化的汉人

鲜卑化汉人:也就是指出身在汉人世家大族或汉人庶族家庭,然后参军和鲜卑勋贵混战场。混出了一身羊肉臊子味,说鲜卑话穿鲜卑服,和勇武善战的鲜卑族阿兵哥打成一片。比如侯景(这货是羯人)、高欢之流……多出自于北魏六镇。

李世民家族也属于这种情况。

北魏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扩展资料: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汉人的起源

一: “汉人”的'称呼起源于汉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到中华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二: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