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文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化作为一种事实和趋势,正在向我们走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既包括资金、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发展。不难看出,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到文化生活领域。但是,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并不形成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趋同化。相反,文化却因具有各民族文化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钟敬文先生说:“民族文化,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能照出民族生活的面貌。它还是一种爱克斯光,能照透民族生活的内在‘肺腑’。它又是一种历史留下的足迹,能显示民族走过的道路。它更是一种推土机,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然而,西方一些学者鼓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必将随之而来,单一的文化将取代多样性的文化。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将遭到破坏。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说是一个陷阱。对这种观点,一些西方学者也持异议,例如英国学者费舍斯通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间货币、商品、影像以及信息等,已经产生了“第三种文化”,它是超国界的,它调和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总之,在他看来,不存在“同一的全球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因为这是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这是这一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任何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其实质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各个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样性。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它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初的华夏文化通过与周边的民族,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交流和融合,汲取了各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所以不曾中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交流与互动的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由于人类社会的空间障碍正在消失,不仅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使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产生“单一文化模式”的所谓的“文化的全球化”,也不是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世界文化的标准化”;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联系空前增强,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机会不断加大,各民族在继承、发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使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表现出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同时并存的明显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加快文化交融的强大动力。在“地球村”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频繁,使自己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的多样性。由此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才使文化进一步表现出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多样性,而不是相反。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写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这些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相反却是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相反却变得根深叶茂,创造出新的、更有活力的中国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所以能够交流、交融,表明文化具有同一性,而且文化的同一性又是和文化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如果文化的民族性失去了,世界性也就不复存在。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组成,世界上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世界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出现什么体现出单一价值体系的“文化的全球化”。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在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的多样性,这本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这一事实丝毫改变,那为什么一些西方的理论家却视而不见,极力宣扬以单一的西方文化为目标的“文化的全球化”呢?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不断增强的文化多样性的趋势,使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彰显的同时,“西方文化中心”的理论日趋衰落。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用自己的“强势文化”反对所谓“多元文化的盛行”,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依仗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建立自己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宣扬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侵蚀。民族文化受到消极影响,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单一文化的成胁,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呢?首先要自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本民族文化发展通过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有益营养,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总之,既不是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实行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封闭主义,盲目地把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排斥在外;也不是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更不能鼓吹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狂热地宣扬某一种文化,而把其他文化视做异端。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同积极汲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是一致的,或者说接受文化的多元性,是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前提。因为这种“承认”和“接受”,是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承认和接受,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充分尊重和理解。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离不开文化的交融,而文化交融又与文化多样性并存,因为文化交融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融合”或“融化”到某一种单一的文化中。只有正确地理解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主动地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现代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全球化虽然使不同文化之间会通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多,但中国文化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是说,在承认“不同”,即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并使之和谐发展。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显示出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朝气蓬勃地走向世界。但无论是交流还是交融,都不再是简单的“移植”或“同化”,而是在创造着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章出处:原载http://www.whb.com.cn/20040514/xl/200405070025.htm 2004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