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白钢:从运行角度探讨政治制度史

政治-白钢:从运行角度探讨政治制度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政治-白钢:从运行角度探讨政治制度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钢:从运行角度探讨政治制度史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对历代制度的史实考察、索引与厘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却仅限于从静态角度对官方制度进行考证。如此,便无法清楚探究政治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各种制度自身运行的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界认识到应把政治学的学术规范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创造性思维力争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经过不懈努力,学术界对传统政治体制的结构形式和运行轨迹特点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最终确立了以探索政治制度整体运行机制为重点的新方向。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关系谈论政治制度,否则会变得空洞抽象。古往今来,无数经验事实表明,典章制度是一回事,具体执行情况又是一回事。要想使政治制度研究更贴近客观政治实践、更有价值,就必须加强对政治制度执行情况的研究。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重心应是政体运行机制,说到底,就是研究历代王朝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机构,二是政策法令,三是机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无论什么制度,其中心问题是处理和调整政治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机构的设置、撤并、裁减以及调整、改造的过程集中反映了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一些基本特点。
自秦汉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以来,中央国家机构的权力配置可以说大致形成了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的格局。这种三大系统分别对皇帝负责的权力配置格局,历代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元世祖忽必烈曾形象地概括说,中书(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是我的右手,枢密(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番话比较形象地描述了传统政治体制的运行机制。
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或说御用机构逐步演化成中枢机构,是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另一大特点。皇帝通过赋予亲近小官以实权的办法,不断调整、改造中枢机构,目的是防止权力流失。辅政机构的变迁展示了传统政治体制运行的基本规则,即一切以有利于加强皇权为转移。
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又一突出特点。历代中央派出机构的逐步地方政权化,反映了历代帝王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居中驭外、强干弱枝的手段,达到内外相维即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成为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一个带规律性的特点。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当下,开展跨学科研究、努力提高理论创新能力,是加强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创新范例,如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严格讲来,这两个理论是管理学或政治学范畴的概念,但都由经济学家提出,并迅速为学术界接受并在西方实践中广泛加以运用,这表明跨学科研究确实是提高理论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术界应钩深致远、参伍比较,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