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士兵打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相信不少朋友都对古代战争十分感兴趣,与其说战争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如说人类历史离不开战争的构筑。特别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发生战争,必定是一件举家国都投入进去的事情,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但战争又是人类所无法避免的事情。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战争而储备资源的。一旦发生战争,口粮是第一个被迅速消耗掉的资源。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人是铁,饭是钢”,士兵们也都是肉身的勇士,如果要参与残酷的战争,维持良好的体能和体力就是必要的一环,而这个时候,口粮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在《管子》当中,关于战争就曾这样记载:一旦发生战争,一个国家一整个国库的资源都要倾尽;哪怕只是出了仅仅一次兵,国家存了十年有余的粮草都要被消耗在维持军队的效率上;更不用说万一遇到持久战,那么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消耗,都将是几代人的辛勤劳动都难以弥补的空缺。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就算是军队,这些士兵们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不也是照样需要吃口粮吗?那为什么一到了上战场的时候,国家的资源和粮草就会供应不足呢?
前面说到了,粮草对于一个古代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国家平时也会存粮。但关键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关键在于一旦发生战争,战争当中所损耗的物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就算每个士兵平时也是需要消耗口粮的,但在遇到战事的时候,士兵们所消耗的口粮将会成倍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士兵在战场上所经历的剧烈的体能消耗,无论是杀敌、伏击、还是行军,人体一旦“动起来”,就会需求额外的能量,这些额外的能量加起来,也够一个国家国库的消耗了。
另外,古代士兵们操练肯定是在本地的军营操练,但是一旦遇到战争,保不准会被调去哪里的前线战场。加上古代的运输能力不如今天发达,士兵们行军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运输手段,有的只有双脚和牲畜,这些士兵在路上走多久,就要消耗多少的体力,这些体力也是需要粮草进行弥补的。
不仅是士兵需要行进,紧随其后的粮草也必须到位,不然没有口粮的话,再如何强大的军队都将是空壳一具。所以古代也有说法,打仗拼的就是粮草和资源,这句话是完全不假的。所以在古代,一些有眼力见的统治者都很会在粮草运输上做文章,比如说战国时期的秦国,修筑了“秦直道”来让运输粮草的道路变得平坦,这样一来,粮草也能快一点到达战场前线。
调一次兵,就有数以万计的士兵需要多吃一口粮,而碰到真正的战争,调兵可不止一次两次就结束了,通常都是跨度十分长的远征,这样一来,军队需要的口粮消耗自然也就变得多了。
所以并不是和平年代士兵们都不吃粮,只是因为一旦遇到战争,军粮的消耗必定会增加。除了军队原本的士兵编制之外,一旦遇到战争,后方粮草的供给也会变得不固定。因为有的时候,军队会碰上人手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只好从平民当中抽调一部分的劳动力,让他们加入到军队当中,为国家效力。
这些后来加入到军队当中的平民,有的是平时种地耕田的农民,更有的是一些劳工。一旦这些青壮年劳动力被抽调走了,那么国家后方的资源储备也会变得不稳定,地没有人耕、粮食没有人收割,粮草的产量自然也就减少了。
所以,一旦遇上战争爆发,前线的消耗就会增加,而后方的储备也会急剧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