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以编年史方式重构文学版图文学史研究呈现新动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学-以编年史方式重构文学版图文学史研究呈现新动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以编年史方式重构文学版图文学史研究呈现新动态
近几个月来,多部文学编年史着作相继面世,如《中国新诗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文学编年史着作为何会不断涌现?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史写作方式的一种转向?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重建文学史观
“今年可谓文学编年史的丰收年,就我所现代文学研究室来说,《中国新诗编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已出版,《左翼文学编年史》也将于下半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告诉记者。
文学编年史为何丰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黎湘萍认为,20世纪80年代,一批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提出要重写文学史,希望文学史的复杂性能够得到新的呈现,唐弢先生即有过相关论述。这意味着学术界开始从文学史入手思考新的文学教育方式,反思和重建文学史观。与古代文学相比,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编年史写作一直比较欠缺,文学编年史的出现是对“重写文学史”的实践:一方面汲取古代文学学科文献训练的方法,加强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力求更全面、更客观地呈现史料,减少诠释部分,注入历史现场感,让史料本身说话。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编年史类着作的出现是一种新的学术动向,它意味着文学史观及其书写理念和方法上的“丰富”。“编年体是记述型文学史中最典型的一种,其独特的组织史料的结构、规则和体裁,是章节体阐释型文学史的有益互补。”张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提到,后现代史学观念认为,历史的书写也是一种建构。既然不能奢望书写一部客观的文学史,那么文学史书写该如何发展?一是有个性的文学史,从个人的角度谈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反映自己的立场;另一种是文学编年史的书写,全面提供文学史构建所必需的材料。
用新文本表述新“意义”
在古代文学领域,编年史写作有一定传统,一些学者的工作卓有成效,如曹道衡、刘跃进所着的《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刘跃进的《秦汉文学编年史》等。
《中国文学编年史》主编、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表示,纪传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两种主要体裁,而编年体的写作远较纪传体薄弱。与古代历史着作的这种体裁格局相似,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中,也是纪传体一枝独秀,各大专院校所用的教材通常是纪传体。这类着作的核心部分是作家传记(包括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成就)。编年类的着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大量空白,尤其是宋、元、明、清部分较为缺乏。
陈文新认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文学史写作体裁各有利弊。纪传体的时空意识是以若干焦点(作家)为坐标,注重大局判断。若干重要的文学史术语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大历诗风”等,就是这种学术智慧的凝结。与纪传体相比,编年史在展现文学历程的复杂性、多元性方面获得了极大自由,但在大局的判断上,则远不如纪传体来得明快和简洁。
那么,究竟哪些史实和作家应该被写入文学史?陈文新表示,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或许更为适用,即重新建构文学史的目的不是还原或再现历史,而是用新的话语或文本表述新的“意义”。文学史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全体作家年谱合编”,譬如女性文学研究的崛起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就收录了华浣芳、徐昭华、陈端生、侯芝、梁德绳、吴藻等数十位女性作家,旨在重构完整的文学版图。
撰写者需要史胆、史识、史笔
文学编年史具有客观性、丰富性等优点。但立场客观、知识丰富,是否就能代表理想的文学史书写境界?文学编年史是否存在忽略规律和脉络的局限?
张健认为,文学编年史同样会有局限。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编年体例自身的缺憾,并且同一般意义上的文献索引、资料汇编和大事纪年划清界限,编者在编纂过程中,一再强调“编年史也是史,而且应该是信史”的理念。既然是写史,撰写者同样需要“史胆”、“史识”和“史笔”。因此在材料筛选编排、结构设计、文字表述上,均要体现出撰写者“历史的眼光”和“良苦的用心”。
陈文新则表示,文学史家应将更长的时段纳入视野,并致力于从特殊转向一般,从个别事件转向一致性,从叙事转向分析。历史事实只是原料,更重要的是在史实之间找出因果关系,作出相应阐释。陈文新在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时便调整了时间段的设计。在使用向下的时间序列的同时,另外设计了向上的时间序列,即:以年为基本单位,年上设阶段,阶段上设时代,从而将长时段纳入视野,以便考察事态的演变。同时,设引言/绪论,以重点揭示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特征。
“我们的宗旨不仅是用叙述的方法来罗列事实,而且要在事实之间建立联系,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史家不能满足于客观地报道事实。”陈文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