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
历史景观地理的研究具有较为悠久的传统,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达比((H.C.Darby)、历史地理学泰斗卡尔·苏尔(Carl Ortwin Sauer)等人的论着中就已十分注重相关研究。不过在中国学界,历史景观地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景观”的概念传入中国,历史景观的研究才随之开展。邓辉在其论着及相关论文中对卡尔·苏尔及其代表的伯克利学派的历史景观研究作了阐述;梅莉、晏昌贵的《“景观”与历史地理学》一文则通过对“景观”概念的历史考察,提出历史地理的景观学说,以求统一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二元”分立现象。近年来,一些景观史和历史景观地理的专着相继出版,如吴必虎的《中国景观史》;也出现了一些博士论文,如刘沛林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李志红的《唐代长安城市景观研究》、陈琍的《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年)》等。在区域历史景观研究方面,王志杰在《西汉三辅之园林景观》中,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对西汉三辅地区园林景观面貌进行了复原。谷威在《唐诗中的山西景观》中,通过以诗证史的方法,对唐代山西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研究。李小波在《唐宋时期三峡地区的志记、咏记、游记与历史旅游景观研究》中通过各类材料对唐宋三峡景观进行了研究。李凡、司徒尚纪则在《清至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佛山传播的空间透析——以教堂景观为视角》一文中通过教堂景观对基督教的传播进行了空间分析。自2005年开始,河南大学的贾玉英、程遂营两位教授陆续指导了一批从事历史景观研究的研究生并出了一批成果:如刘慧的《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张英俊的《北宋西京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常卫峰的《北宋东京园林景观与游园活动研究》、李景初《宋代江南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孟莉娟《宋代四川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荆建璞《唐宋时期嵩山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四川大学李勇先指导的研究生也多有从事景观地理研究的,如孙吉的《岷江上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环境动因》、王会豪《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及复原研究》等。对传统县级区域的八景、十景、十二景文化的研究较多,但以前多停留在对于这种景观文化的总体源流、文化寓义和现实价值的研究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区域研究的并不多。近来杨宝军的《传统“八景”的地域特色与构建分析》、周琼的《清代云南“八景”与生态环境变迁初探》、戴林利的《明清时期重庆“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丁欢的《宋代以来江西“八景”与生态变迁》对八景文化的空间差异和与环境关系作了深入分析。
城市景观是中国景观地理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方向,研究对象的时期从汉代到近代都有,如程森、李俊锋的《论曹魏邺城及其周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唐晓峰的《君权演替与汉长安城文化景观》、李志红、宋颖惠的《唐长安城市景观研究》、张丽花和王振芳的《唐代太原城的扩建与唐代太原的人文自然景观》、李利军的《南宋临安城景观布局初探》、陈琍的《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年)》、于光建的《清至民国时期武威城市景观空间结构重构》。有的学者专门对城市个别景观要素布局进行研究,如周旭的《从张良庙的景观空间格局看陕西汉代园林文化》、宋颖惠的《唐长安城的寺塔与城市空间景观》、薛熙明等的《城市宗教景观的空间布局及演化——以1842年以来的广州基督教教堂为例》,李合群和尹家琦的《试析北宋东京南北御街街道景观》、于凤军的《明至民国时期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变迁》。有的学者对国家政策与景观变迁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如田凯的《传统景观的历史解读——浅析清代成都城市景观重建》。
古村落保护是当代景观保护与村镇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历史时期村落景观的研究无疑对这一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王朗的《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许多历史村落景观研究是与村落开发研究同时进行的,如周宏伟的《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陆林等人的《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刘森林的《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等。
有不少论文对某一景观要素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军事景观、交通、水文景观等。军事景观方面,朱利娜的《明代九边军事及相关景观构成研究》对明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九边的景观面貌进行了分析。张岩《汉唐龟兹关亭烽燧景观考略》一文对汉唐时期龟兹关亭烽燧的景观变迁进行了探讨。交通景观也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如谢怀建对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道路景观的分析,蔡定益对唐至民国浮梁瓷、茶交通景观进行了研究,张海鹏对清代以来成渝东大道沿途景观文化作了研究。水文景观方面,王薇针对清代通惠河物质景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王大全对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的景观面貌及所折射的皇权进行了探讨。
总的来看,十多年来,中国历史景观地理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也应看到,目前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从理论上讲,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历史景观地理”这个学科概念,以致我们对于中国景观史与中国历史景观地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异同还没有完全厘清,也使目前我们的历史景观地理的研究,在方法上游离于景观史和历史地理学之间,且可能更多是从景观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我们认为,景观史更多是将历史景观放在一个社会史背景下来讨论,更注重单一景观时间顺序变化,偏重于景观折射出的社会背景。而历史景观地理则是更多将历史景观放在一个时空背景下去讨论,更注重景观在历史上的空间差异及差异的变化,偏重于景观折射出的自然背景,也讨论影响景观变化的社会因素。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中国历史景观地理应该注重各个历史时期景观空间差异,进行各时期各区域间景观差异的时空变迁研究,将影响景观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融合在一起研究。从历史景观地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景观在地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既有东西南北在区域上的差异,也有中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差异。中原汉族景观文化在历史上有一个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与周边特质不一的文化相互融合,而近代中国传统景观又受到西方景观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历史景观地理的研究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又与生产力背景不同和精神文化差异交融在一起,使我们的历史景观地理研究难度较大,但正因为如此,这一学科为我们提供的研究空间更大,研究的魅力也更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