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简牍:古代东亚汉字文化传播的缩影

文化-简牍:古代东亚汉字文化传播的缩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简牍:古代东亚汉字文化传播的缩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简牍:古代东亚汉字文化传播的缩影


文化-简牍:古代东亚汉字文化传播的缩影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西汉王朝在今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南)、临屯(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德原)、玄菟(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真番(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信川)四郡,实行郡县统治。上世纪,朝鲜考古发掘了大量乐浪郡时期墓葬,其中一些墓葬就有简牍出土。但9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数量有限,仅有10枚,且均为木牍或木简。相较而言,90年代初朝鲜平壤贞柏洞364号墓出土的简牍则格外引人瞩目。
根据随葬器物的器形和简牍的内容,可以推断平壤贞柏洞364号墓的年代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墓主人身份不详,但应是西汉元、成时期乐浪郡出身的地方属吏。墓中出土的简牍包括3枚木牍和120枚竹简。
木牍是题为“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多少□簿”的公文书抄本。初元为汉元帝年号,初元四年为公元前45年。“户口多少□簿”书写在3枚木牍上,除标题外,每枚书写9行,每行约23字,3枚木牍共680字。其上记载了元帝初元四年乐浪郡下属25个县的户口,并与上一年的统计数字进行比较,标明增减与否,并列出增减值。初元四年“户口多少□簿”是首次发现的汉代县一级户口统计簿。其书写格式与安徽省天长市纪庄汉墓出土的临淮郡东阳县“户口簿”非常相似。
竹简是编缀在一起的册书,约有120枚左右,上面书写着传世本《论语》第十一、十二篇《先进》和《颜渊》篇的内容。这批简近年才对外公布。从目前公布的资料看,能辨别出具体内容的完整简有39枚,残简5枚,共44枚,其中《先进》 33枚589字、《颜渊》11枚167字,两种合计756字。公开的资料仅占全部竹简的1/3左右。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开始设立五经博士,到宣帝时期,儒家经典与思想逐渐传播到乐浪郡等边陲郡县,平壤《论语》简的发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它为认识东亚古代社会汉字文化与思想的传播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平壤《论语》简的内容很可能反映了西汉元、成时期所谓《论语》三论(“古论”、“鲁论”、“齐论”)融合为传世本《论语》祖本(张禹“张侯论”等)时的情况。
上世纪以来,中韩日均出土了大量简牍。中国简牍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韩国为6世纪到8世纪,日本为7世纪中叶以后。是否可以对三国简牍进行系统认识,探讨三国简牍之间的关系和谱系,寻求它们之间的文化共性和特性呢?这些不仅关涉东亚出土资料研究本身,而且对于理解古代东亚国家的形成、汉字文化的传播与本土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东亚三国均出土了《论语》木简。韩国出土的《论语》书写在一种多面体木简——“觚”上。中国虽然没有发现“觚”上书写的《论语》木简,但汉代西北边境地区发现了大量用觚书写的木牍。而日本则出土了书写有《千字文》而不是《论语》的觚。由此可以推断,朝鲜半岛的文字文化受到了中国汉代书写方式的影响,后来又将其传播到日本。
虽然东亚三国出土简牍有地域和时代差别,但正如《论语》木简所反映的那样,将三国出土《论语》木简置于整个东亚文化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才可能描摹出三国文化之间的谱系和各自特色。21世纪的东亚出土简牍研究,应该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构建东亚古代历史新认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韩国仁川广域市都市开发公社;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