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有些人看来,就像打游戏那样好玩。他们一提战争就兴奋,把开战挂在嘴边。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其实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因为打仗就要死人,消逝的都是鲜活的生命。
而且每个士兵不只是单个的人,他们都有亲人。
大家可能上有父母,也可能有娇妻、儿女。如果真的阵亡了,毁掉的就是一个家。
要是伤残了,对家里的打击更大,还会成为家里的累赘。
因此,在过去有个俗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那么古时候,发生战争时,为什么会有人站在第一排,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古时候的士兵,没有几个人是不怕死的。
一听战鼓响,这些人腿就哆嗦。
《孟子·梁惠王上》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意是说,战场上战鼓咚咚敲起来的时候,有士兵抢着往回跑,当逃兵。
一个士兵向后跑了50步,笑话那个向后跑了100步的士兵、——“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说明,有部分士兵打仗是怕死的,会有人当逃兵。
既然如此,打仗的时候,当了逃兵结果会如何?
战国思想家韩非在《韩非子》五蠹篇中讲了一个关于逃兵的故事:
有一个鲁国人跟随着自己的君主作战,打了很多仗,但基本上都会丢盔卸甲当逃兵。
孔子听说后非常好奇,就问这个鲁国士兵为什么要这样做。
士兵回答说“我也不想当孬种,可是我家里有七十岁的老父亲,如果我要是挂了,谁来养活他,他不是无依无靠了吗?”
孔子一听,觉得这个人是个孝子,人品不错,于是向鲁君推荐这个逃兵,让他当了官。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其实,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真实性存疑,只是为了讽刺孔子的仁义,强调法治的重要。
真的像故事里讲的那样,谁还上战场英勇作战,军队还怎么打胜仗,国家早亡了。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军纪是非严明的。
打仗的时候,不是靠觉悟,而是有纪律的。
一场战争开始之前,军官就会进行操练,谁在前面,都是战前决定的。
谁要抗拒,不服从上级安排,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古时候打仗,为了防止士兵临阵脱逃,专门有人在后面看着,一旦谁不服从命令,或者当了逃兵,就要军法从事。
现代战争有督战队,防止士兵溃逃。
古时候也有督战队,那时候叫“监军”。
《史记.司马穰直列传》: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新唐书.宦者传.刘贞亮》: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高崇文讨刘辟,复为监军。
因此古代打仗,站在前列的士兵,都是组织安排的,必须要服从安排。
事实上,军官在安排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公正性。
决定谁站在前排,最简单而公正的办法是抓阄,谁抓到了认倒霉,没有理由抗命。
《三国演义》就出现过抓阄上阵的故事。
官渡之战前,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名逃出许都,随后占领了徐州,曹操闻听大怒,立即派刘岱和王忠去讨伐刘备。
可是两人到了徐州城下,谁都不愿率先出战。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公平的办法——抓阄,在两张纸上分别写着“先”、“后”两个字。
可是刘岱这时候利用主将的便利,耍了个花招,两个纸蛋上写的都是“先”字,并且让王忠先抓。
王忠打开一看无话可说,只好硬着头皮先出征了。
将领可以用抓阄的办法决定出战次序,士兵出战当然也可以抓阄决定。
而且如果一次战斗有某个士兵站在前排,在战斗中侥幸活命,下次就不再让人家再到前列。
话说回来,士兵也不全是怕死的。
有人是天生的战将,如项羽、张飞、李逵等,他们嗜血如命、一说打仗就兴奋,杀人可以得到快感,杀人还可以立功受奖,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这些人打仗总喜欢冲锋在前,有人还喜欢光着膀子冲锋。
这些人要是遇到战斗,都是争先恐后。
《三国演义》也讲过一个诸葛亮让赵云和张飞抓阄决定出战的故事。
诸葛亮想让赵云出战,可张飞也想上战场,两人争执不下。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为了让赵云出战,不得不进行作弊,在两张纸上都写了个“后”字,让张飞先抓。
张飞和赵云不是天生就是将领,他们是从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所以到任何时候,在任何部队,总是有一部分士兵不怕死,打仗玩命,不让他们打头阵就会跟你急。
在战争中,只有打头阵,立功受奖的机会才会大。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总有一些士兵会主动站在前排。
除了上级安排和立功心切,还有一个原因,决定有人愿意站在头排,那就是前排士兵在战斗中更安全。
因为古代作战都是冷兵器,是刀枪剑戟的较量,而且战斗开始的时候都是先射箭。
可是前排的士兵,往往都手执盾牌,能阻挡敌军射来的箭矢。
如此一来,敌人的箭矢就不会射向前排士兵,因为射了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