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畲-略论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徐继畲-略论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徐继畲-略论徐继畲与《瀛环志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略论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鸦片战争反映了当时地球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腐朽的、代表中世纪文明的、经济技术落后的东方封建主义制度,与新兴的、代表近代文明的、拥有先进经济技术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一场特殊形式的碰撞。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中国向何处去?林则徐等先进的中国人正在苦苦地思索、探求,徐继畲也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闭关自守的落后,从而潜心研究夷情。
徐继畲(1795年——1873年),字健南,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初任编修、御史,后任广西浔州知府,庶几奉调福建任道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广东盐运使、按察使。数月后又提升为福建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授广西巡抚,旋即调任福建巡抚,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奉召晋京。共在闽粤沿海地区为官、办理通商事务十数年。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犯广东受阻,而北犯福建厦门。当时在福建汀漳龙道任代理道台的徐继畲曾在其辖区内积极设防,筹划固守。后来,清军惨败。面对天朝上国受到逆夷的致命打击的现实,徐一度倾向主和。然而,卑屈求和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独立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丧权辱国使徐继畲在茫然中惊醒:“二百年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之逆夷所困,致使文武将帅,接踵死绥,而不能挫逆夷之毫末。”(戴逸、林言椒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第316页。)原因何在?他开始睁眼看世界,认真探究西方列强的虚实,寻求盛衰迭代之理,从而千方百计搜集有关世界史地资料,着手编撰《瀛环志略》。
徐继畲编撰《瀛环志略》并非偶然。
首先是由于办理“夷务”的需要。
鸦片战争以前,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严格的盲目排外政策,严禁与外国人接触,结果,不仅国人对西方世界毫无所知,就连高层统治者如道光皇帝、耆英、琦善以及以注重实际着称的顾炎武、林则徐等,也“不谙夷情”,对于来中国“互市”已有两百年历史,又以鸦片走私震撼朝野的英国,毫无所知:“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林则徐集·奏稿》中,第649页。)以致英国侵略者来到面前也不知如何应战。在这种情形下,徐继畲终于发出了“不悉外情,致误事机”的感慨!((美)德雷克着、任复兴译:《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第2页、第34页。)作为参与办理“夷务”,在粤闽沿海地区常与外人打交道的官员,为了不再昧于外情,徐继畲迫切希望了解海外诸国的“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以便作好应付新世界的挑战的准备。
其次,对舆地考证的酷爱,使徐继畲选择了探索域外史地作为开眼看世界的起点。
徐继畲历来对舆地考证颇为用心,常阅读中国传统史志,并着有《尧都辨》、《晋国初封考》、《两汉志沿边十郡考略》、《西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等书。正是出于对舆地考证的爱好,因此,当他在厦门会晤英国领事,认识英方译员、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并见到“绘刻极细”的外国地图时,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徐继畲:《瀛环志略》。)此后,徐继畲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外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他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在接触外国官员、传教士、商人时,尽量询问世界各国的情况。如雅裨理的朋友、美国传教士甘明向他介绍了瑞士等国的情况;英国首任驻福州领事李太郭和夫人则为他解答了许多有关中东的问题;李太郭的后任阿利国和夫人为其提供了外国史地的资料等。徐继畲孜孜不倦,探索外域史地,几乎到了入迷的地步。据与他接触过的外国人介绍说,徐继畲常常会“一连好几小时兴趣盎然地谈论地理”。((美)德雷克着、任复兴译:《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第2页、第34页。)
再次是中西文化交流使徐继畲得以完成《瀛环志略》。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随着欧洲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哲学的传入,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与此同时,传教士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介绍到西方,成为西方文化的新血,促进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一股清新学风。以徐光启、方以智、李之藻为代表的一批向往并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人物,力图汇通中西,在中国早期启蒙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种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黄金时代,只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到18世纪初期,清朝统治者由于与罗马教廷的“教仪之争”而“禁教”,完全禁绝西学,使得17世纪曾颇有起色的早期启蒙思想到18、19世纪只有零星的回音,而恰恰在清朝严行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的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处在专制统治下的中国远远地落在西方诸国之后。
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页。)古老的中华帝国所遭受的数千年未有的变局,使先进的中国人惊觉“天朝”文明之外,还有先进的西方文化。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为了“悉夷情”而罗致翻译人才,“立译馆翻夷书”,“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并在一年之间,做到“海外图说毕集”,(《林则徐与澳门》第177页。)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四洲志》。魏源正是受林则徐的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成第一版《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同样的,徐继畲编撰《瀛环志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他为了更多地、更准确地了解外部世界,常常不耻下问。不仅请外国人提供资料,还向曾飘洋过海的老舵师请教有关南洋群岛的情况。此外,徐继畲还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搜集流传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西洋人编写的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出版物,并与中国传统史志、游记等文献进行比较、考订,“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癸卯至今,五阅寒暑,公事之余,唯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徐继畲:《瀛环志略》。)最终于1848年完成了《瀛环志略》。
《瀛环志略》作为一部与《海国图志》并称于世的介绍外国历史的着作,曾风靡一时。与同时代同类型的着作相比,确实有其高明之处。
第一,具有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意识。较早地注意到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亚洲许多国家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沦为殖民地是“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畲:《瀛环志略》。)已构成了对清朝的严重威胁,必须密切关注。
据曾于1845年末至1846年初访问福州的美国人乔治·史密斯记述:有一次,在徐继畲的要求下,阿利国夫人为徐继畲画一幅世界地图,用不同颜色标出受英、法、俄控制的世界各地。“收到这张地图后不久,他(徐继畲)就送来一封便函,询问把阿富汗省略的原因,是它已经与波斯合并呢?还是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了。”((美)德雷克着、任复兴译:《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第2页、第34页。)这表明徐继畲对西方殖民势力扩张的特殊关心。而且由此而引起他对清朝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担忧。他在《瀛环志略》中指出:“欧罗巴诸国……航行贸迁,不辞险远,四海之内,遍设埔头,固由其善于操舟,亦因国计全在于此,不得不尽心力而为之也。”中国边患自古在西北之背,今则转向东南腹地,西方列强技术先进,国势强大。中国的领土及中国的邻国,已不断受到侵扰,受到变成殖民地的威胁。五印度“有为英所灭者,有听其置吏仅拥空名者,有受役属为藩属者”,到后来,“五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仅余西北数部尚未服也”。五印度近连西藏,南洋诸岛国与我素有来往,“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中土之多事,亦遂萌芽于此。”这里的“埔头”,徐继畲虽然尚未象今天那样理解“殖民地”的严重意义,但已看出是隐含掠夺和侵略意味的商贸基地。徐继畲还揭露荷兰曾企图占领中国台湾为它的殖民地,结果遇到郑成功的抵抗而失败:“彼以横肆为鲸鲵,遇郑氏父子而弱焉,亦足为远夷欺凌中国之炯戒矣”。提醒国人应以史为鉴,并密切注视“天朝”周围的国家多已沦为列强的埔头这“古今一大变局”,万万不能等闲视之。
第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徐继畲超越了魏源等着重于学习西方先进技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欧美的政治制度予以关注,力图探索西方的制度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联系。
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多世纪,由于统治者厉行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国人的思想完全处于封闭状态。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破关而入,中国不得不接受“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一批开明进步的爱国者,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在坚决抵抗“侵略的西方”,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同时,面对“先进的西方”,开始睁眼看世界,重新认识“世情”和“国情”,探求救亡图存之路。最初是林则徐、魏源等在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中,看到了“船坚炮利”的“长技”是列强所以致胜的原因,故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这毕竟只是在物质层面上看到了“天朝上国”的短处和西方的长处。而徐继畲高出一筹之处,是在于他初步触及到制度层面,广泛介绍西方民主制度,大胆称颂民主政治。
在《瀛环志略》中,徐继畲运用西方的材料和详细的统计数字,以极富感染力和综合概括的手法,对欧美的民主政治作了详尽的描述。他既介绍英国的议院制度:“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苏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聚众公议,参议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徐继畲:《瀛环志略》。)也介绍美国的民主政体:“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各国正统领之中,推一总统领。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国皆听命。其推择之法,与推择各国统领同。亦以四年为任满。再任则八年。”“米利坚政最简易,榷税亦轻。户口十年一编。每二年于四万七千七百人之中,选才识出众者一人,居于京城,参议国政。总统领所居京城,众国设有公会,各选贤士二人,居于公会,参决大政,如会盟、战守、通商、税饷之类。以六年为秩满。每国设刑官六人,主谳狱,亦以推选充补,有偏私不公者,群议废之。”(徐继畲:《瀛环志略》。)并认为美国这种“公器付之公论”,是“创古今未有之局”。(徐继畲:《瀛环志略》。)徐继畲还详细叙述华盛顿率各部民众取得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废弃分封制、世袭制,实行共和制、联邦制、选举制、任期制的业绩:“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徐继畲:《瀛环志略》。)并且对此表示赞赏:“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徐继畲:《瀛环志略》。)
正因为徐继畲对西方的介绍,确实比着重于介绍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具有更深的层次,所以,魏源在1852年增补的《海国图志》一百卷本中,引用了《瀛环志略》这方面的材料,并在每次辑录徐书材料时,冠以《瀛环志略》之名。也正由于徐继畲赞赏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言论,闪烁着近代民主思想的火花,因此,《瀛环志略》备受改良主义者的推崇。在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徐继畲作为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清朝官吏,在介绍西方民主制度时不可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识,而是往往用孔子的大同思想予以解释,其最终目的也是企望通过学习西方以重振“天朝上国”之国威。但是他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和介绍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者。
(资料来源:《学术研究》199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