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四方将军”,当然是前将军董卓、右将军樊稠、左将军刘备、后将军袁术,那都是一镇的诸侯。
刘备的“四方将军”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自称汉中王,封了这“四方将军”,关羽也就是刘备麾下首席大将。曹操当年以汉献帝名义封了刘备左将军封号,被刘备“过户”给了马超。赵云的当时只是“杂号将军”的翊军将军,比“四方将军”低好几个级别,中间隔着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
曹操挟持汉献帝后本想做大将军,却因为袁绍不满意自己被封为太尉 ,曹操实力不如袁绍,只好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自己代理车骑将军。按照汉朝制度,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也高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曹操自己代理车骑将军,也是自知势力远不如袁绍。等到曹操消灭了袁绍甚至统一了北方,也就直接恢复西汉的丞相制度,自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曹操也就封了“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夏侯惇、右将乐进、左将军于禁、后将军朱灵。当时曹仁是“行征南将军”(代理征南将军),曹洪是都护将军,夏侯渊是征西将军。可以说夏侯惇才是曹操麾下头号大将,后来曹丕继位为魏王立即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曹洪被拜为骠骑将军,曹仁被拜为车骑将军(两年后才拜为大将军)。陈寿写《三国志》,也是把夏侯惇列为“诸夏侯曹传”第一位,可见其地位崇高。
孙权在曹操时期被封为骠骑将军,在曹丕称帝后被封为吴王,也封了东吴的“四方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四方将军”没有陆逊,而是前将军吕范、右将军步骘、左将军诸葛瑾、后将军贺齐。陆逊在关羽败亡后封为镇西将军,击败刘备后拜为辅国将军,孙权称帝后担任上大将军,这才是东吴首席大将。不要小看吕范,此人是孙策寿春是的“死党”,孙策还没起家时,吕范就把自己百名门客交给孙策指挥,可以说是孙策最早的“投资人”。孙策渡江之前只有两位“死党”,另一位则是族弟孙河。孙策的第一位都督不是周瑜而是吕范,孙策担任讨逆将军最高能封部下中郎将,吕范和周瑜都是中郎将。赤壁之战后周瑜是南郡太守,吕范则是彭泽郡太守,两人都曾主张趁着刘备去请求“督荆州”扣留刘备。曹丕进攻江东,吕范率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以水军在洞口县一带拒敌,说吕范是东吴当时首席大将也不为过。
一些人对“四方将军”高于“四征将军”表示异议,主要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左将军于禁率军救援征南将军曹仁时,陈寿记载曹仁指挥援军。我查对了《三国志》,发现曹仁传记只有“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在于禁的传记中只有“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并没有曹仁指挥于禁的记载。庞德的传记中有“仁使德屯樊北十里”,这也说明征南将军曹仁只是给立义将军庞德下命令让其屯兵樊城以北。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不能排除司马光这是“抄录错误”,毕竟《三国志》的记载比《资治通鉴》要早八百年,征南将军曹仁下令给立义将军庞德名正言顺,对于禁却明显“越级”,除非于禁因为有曹操密令听从曹仁节制。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汉中之战时,曹休名义上是曹洪的参谋,却因为曹操密令而成为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