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身体,并将其上升到伦理道德层面,不敢随意损毁,需要倍加珍惜爱护。沐浴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其产生演变过程是时代的缩影,展现着古代社会人们政治宗教、经济发展、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沐浴习俗的形成——洁身净体和文化礼仪之功效
远古时期,原始人群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河流沼泽地带孕育着足够他们生活的物资。炎热的夏季,将身体浸泡在天然的河流之中,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这就是最原始的沐浴。
西周时期人们已经不仅把沐浴单纯地看作洁身净体,还赋予了隆重礼仪和文化涵义。西周斋戒之礼成为规制,要求巫师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全身,祭祀神灵,以达到庇佑祛除祸患。人们将水视为神圣之物,可以滋养群身、祛除疾病等。
先秦时期,沐浴已经成为了习惯,人们对沐浴的态度趋于严肃认真并带有崇敬之意。这些习惯日益成为一种礼仪制度,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有很多精心设计的沐浴设施,供宫人使用。在汉代,“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习俗已经被固定下来,人们在事务繁重之时,也会抽出时间沐浴。汉代皇帝甚至给官吏五日一假,让他们回家沐浴换衣。
沐浴文化的衍生——象征个性风度,沐浴与宗教仪式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风流雅士好沐浴,并且成瘾,他们将整洁的外表,看作是个性风度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喜爱沐浴,且专门撰写沐浴专著《沐浴经》,以示身份高贵。
而随着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沐浴作为一种祭祀仪式更加受到重视。佛教有香汤灌浴神像的习俗,认为其能够清净自身、清除污垢。在进行香汤灌浴神像的活动之前,会精心选用上等香药制作成为香水,在正式进行法事时,将香水洒在佛像上,作为祭祀之礼。
道教也讲究沐浴,认为祈福因这种沐浴方式能够致福、行道。这种沐浴方式不仅沐浴的汤水要用上善水调制成兰汤、香汤、蜜汤,并且烧水的时候还要使用柴火,不能用煤炭。
沐浴之风的风靡——温泉浴、公共浴室、香水行等应运而生
唐代时期,甚至有了“温泉浴”,皇室贵族多在有温泉的地方大兴土木,建造浴室。唐太宗在骊山建造“汤浴宫”,而温泉洗浴被统治阶层所垄断,民众并没有享受的机会。
宋代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之间的交流愈加密切,城市人口稠密,商贾、旅客往来不断,旅途劳累奔波需要休息洗浴,因此这一时期商业性质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在大都市运营着大量的商业性质的浴室,为顾客提供揩背、按摩等服务。沐浴用水也有冷、热之分,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在临安甚至有“香水行”,就是用香药花草熬制成的水进行沐浴,在宋代社会备受欢迎。
明清时期商业浴室的服务更加周到,浴堂外设置有专门的衣柜供人存放衣物。同时室内设置更加全面,有立箱、坐箱、凉地、暖房、茶汤处、剃头、修脚处等等。在隆冬时节因为浴室内温度较高,还往往吸引大批贫苦之人到此借宿。这一时期,浴堂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都可以进入洗浴。
洗浴工具和浴水种类的丰富——沐盘、浴盆、淘米水、香汤浴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了关于“沐浴”的记载,表明人们开始使用器皿来沐浴身体。春秋战国时期,有铜制的沐盘,形制相对较为简单,如赵姬沐盘。后来形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美观,在盆身往往会雕刻一些花纹进行装饰;为了方便使用,也会在盆边铸造双耳同时在盆底加上底座。而这些改变,使得沐盘逐渐变得既美观又实用。沐盘、浴盆也逐渐成为了民间洗浴的不可缺少的洗浴工具。
先秦时期,人们就发现了淘米水可以洁净身体,于是沐浴时多使用。汉代之后在淘米水之中增加了皂荚、澡豆等。宋代时期沐浴用品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着自己的时代特色,将有益于身体的各类物质混合洗浴,以达到美白护肤的作用。明清时期,沐浴更是着重药用保健价值,在沐浴汤水之中混杂进药物,以治疗疾病,将药浴与洗浴结合。
香汤沐浴在我国历史久远,先秦时期就有巫女在仪式之前用兰、蕙等香草浸泡沐浴,达到身心清净的目的。之后这一做法沿袭至民间,人们已经开始用兰草来沐浴身体。《九歌》中记载: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种沐浴汤是将兰草与水同时煮,形成香气扑鼻的洗澡水来进行沐浴。
兰草作为养命以应天的上药,具有杀蛊毒、通神明等功效,因此兰汤沐浴在古人看来是可以香身除病、祛除不祥。而端午时期正值仲夏时节,是皮肤病的高发时期,古人往往多用兰汤沐浴全身,因此端午节也多被称之为“浴兰节”。汉代宫廷用香汤沐浴非常流行,《赵后外传》中记载赵后浴五蕴七香汤,香汤中的香料种类也更加丰富。
洗浴的发展,是传统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由洁净身体逐渐到重视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展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新。中国古代洗浴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