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揽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揽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揽胜
边吉
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及最大的寺庙集中地之一,也是清朝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民族问题的重要活动场所,因而被称为清代前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建造,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工,历经八十多年时间。
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巧、建造之精、装饰之美都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观。避暑山庄胜景荟萃,星罗棋布;外八庙环列山庄,如众星捧月。这些建筑与真山实水相融汇、衬托,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故有“紫塞明珠”之称。在建筑艺术上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博采汉、满、蒙、藏等民族之长。从整体设计来看,却摆脱了富丽华贵的旧章法、旧格调,而突出一个“野”字。一些堂、室、殿、阁的建造采用了满族和北方民居的四合院式的结构,青砖砌墙,灰瓦盖顶,木见本色,显得朴素简洁、庄重淡雅,故有“古朴清淡帝王家”之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艺术的交融,是各族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本期封三选登了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吴超然同志拍摄的一组照片。下面对这几张照片作一简单介绍。
永枯寺舍利塔 建于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1762—1771),是仿南京报恩寺和杭州六和塔形式所建的一座八角形九层砖塔。通高67米,高大雄伟。塔内原供宝太来(佛的化身)像。塔后立《永佑寺舍利塔记》碑,为研究避暑山庄提供了珍贵资料。
普宁寺 建于乾隆二十年—二十四年(1755—1759),为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而建。整个建筑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融合。主殿“大乘之阁”供有世界上最大的木质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寺内碑亭有石碑三个,记叙了平叛情况。其中的《普宁寺碑文》是乾隆帝亲自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
普陀宗乘之庙 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造,故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音译),建于乾隆三十二年—三十六年(1767—1771),是为了祝贺乾隆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接待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而建。庙落成时,流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息特部首领握巴锡率部众历尽艰辛,付出了巨大牺牲,跋涉万里,回归祖国,到山庄朝见皇帝。乾隆大悦,赏赐优握,并立碑纪念。
须弥福寿之庙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俗称行宫。当时,西藏政教首领班禅六世万里迢迢来承德为乾隆祝贺七十寿辰。乾隆命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汉评为须弥福寿)而建,供班禅六世居住、讲经之用。此庙的建造,对加强清朝中央政权同西藏地区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上面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建筑都是有其历史及政治背景的,不但是饮誉中外的文物风景游览胜地,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见载于《满族研究》,199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