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浅析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戏楼

承德避暑山庄-浅析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戏楼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承德避暑山庄-浅析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戏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析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戏楼


王健
(避暑山庄管理处,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清代避暑山庄内演剧活动频繁,为了满足皇帝及内廷观剧的需要,在山庄内修建了不同种类的戏楼(台),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云山胜地楼戏台、清音阁大戏楼及一片云戏楼。在避暑山庄内的演剧活动,宫廷戏曲歌舞、剧目、剧种繁多,服装道具精良考究,演出场面隆重壮观。山庄的演剧活动促进了承德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
关键词:云山胜地楼;演剧活动;清音阁戏楼;浮片玉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 (2015) 05-0104-02
有清一代,帝王们大都喜欢戏曲。演剧、观剧就成为他们驻跸山庄,避暄听政之余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避暑山庄内建有多座戏楼,包括云山胜地楼、清音阁大戏楼和一片云楼。
云山胜地楼位于避暑山庄正宫区九进院落中的最后一进,出岫云门即进入苑景区。云山胜地楼面阔5间,进深2间,为2层楼阁。《钦定热河志》对此描述为:“烟波致爽之后高楼特起,八窗洞达,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圣祖御题额曰‘云山胜地’……”楼阁本身的高耸扩大了人的视野,达到游目骋怀,怡情悦性的目的。《圣祖御制诗序》说的更为通彻:“高楼北向,凭窗远眺,林岚烟水,一望无极,气象万千,洵登临大观也。”“万顷园林达远阡,湖光山色入诗笺。披云见水平清理,未识无愆守节宣。”御制诗则是对“云山胜地”的寓意作了做好的注释。
云山胜地楼室内不设楼梯,这是它与其他楼阁最大的不同。设计者匠心独具,在楼外东窗下堆叠假山,从假山蹬道可达二楼。假山的设置,更凸显了寝宫别苑浓郁的园林氛围以及此处优美的园林景观。
云山胜地楼一楼西间原有室内戏台,闲暇时,皇帝和后妃们常在这里观戏。有时,皇帝兴致所至,也会登台一展技艺,甚得其乐。
由此可见清代皇帝看戏之风非常盛行,演剧活动在避暑山庄内几乎是一种常态。避暑山庄内的戏楼(台)大体上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类,以永久性戏楼为主。山庄内永久性戏楼(台)有3座,规模不同,形式各异,恰好代表了清朝宫廷戏台的三种形式。云山胜地楼戏台则是其中一种形式的代表——小台式戏台。这种戏台建在大殿或者楼阁里,与之相类的还有畅远楼内戏台。这种戏台长宽仅丈余,供清唱、花唱、曲艺、戏法或杂耍之用;也供帝后、妃嫔们室内娱乐之用。据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陈设档记载,此台上仅铺黑毡一块,羊毛花毯一块,画轴软栏杆一件。
另外两种形式的戏台分别为三层楼式和一层楼式。三层楼式的代表为清音阁大戏楼,一层楼式的代表为浮片玉戏楼。清音阁戏楼位于东宫建筑组群第三进院落中,与福寿园观戏楼相对,是清廷在避暑山庄这座离宫别苑的重要功能性建筑,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戏楼同名。清代,避暑山庄福寿园清音阁戏楼与北京圆明园同乐园戏楼、紫禁城畅音阁戏楼(1776年建)、寿安宫戏楼(1770年)建、颐和园的德和园戏楼(1891年建)合称为“内廷四大戏楼”。由于紫禁城有两处戏楼,所以实际上为五处戏楼。这些戏楼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专门用于演出乾隆以来宫廷词臣编纂的连台大戏,在帝后生日、婚礼、战争告捷、宴请藩王等重大庆贺活动时使用。山庄清音阁戏楼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一场大火,毁于1945年冬季。
清音阁大戏楼从外观看是一座三层卷棚歇山顶建筑,地上三层每层都设舞台,可以同时演戏。地下还有一层,合起来应为四层。戏台面北,其南有五间扮戏楼,其北是观戏楼,主殿为福寿园,观戏楼两侧环绕着二层廊庑,同样作为观戏之用。也就是说,清音阁戏楼被以上各建筑紧密围合起来。阁的平面为三间,面积为241.3平方米,一二层面积相同,三层略收小,近似于方形,阁高约26米。各层檐下都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和抱对。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帝御笔题写,上联:鱼藻庆那居诗征恺乐;下联: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设地井、天井为了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三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作为清代的重要的宫廷戏台之一,在构造技术和设备上体现了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由于戏曲表演中复杂严格的功能限制,使大戏楼诸多结构、做法与普通楼阁建筑不同,有其特别的精妙之处。又由于建筑年代不同,建筑地点不同,受地形地势影响,内廷四阁虽然在外观上相类,但在内部结构、建筑体量、甚至是在平面布局上均有很大差别,并非根据一套图纸建造。
清代宫廷戏曲歌舞、剧目、剧种繁多,服装道具精良考究,演出场面隆重壮观。每逢规模盛大的庆典,扈从清帝来热河的三品以上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各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臣在澹泊敬诚殿行庆贺礼之后,来到东宫。皇帝及皇室成员在福寿园观戏,赏赐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节在两侧群楼看戏,活动经常连续三至十天不等,令观者大开眼界,赞赏不己。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描述说:“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记述了当时演剧阔大的场面:人物之众多,天界人间,纷纭变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清音阁大戏楼建筑无论是在使用功能上或是造型美学风格上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构造艺术的顶峰,它是在戏曲发展到成熟时期为适应戏曲表演的需要而形成的,又反过来对于戏曲舞台艺术实现登峰造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前期曾形成昆弋腔京腔的一统天下,清中叶以后皮黄剧又继之而称霸,并逐渐演变为集唱、做、念、打为一体的优秀京剧艺术,其中不能说没有以清音阁大戏楼为代表的清宫戏台的陶冶之功。
浮片玉戏台供平时的年节、初一、十五等日常承应演出之用。它位于如意洲岛上,处于深深庭院中的一隅,环境清幽,别有洞天。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素瓦,重檐歇山卷棚顶小挑檐。舞台上、下场门通过处有5间戏房,是供化妆和演员候场的地方。整座戏楼非常小巧,如鸟翼般轻展。朱漆红柱,檐枋上配以园林气息浓郁的苏轼彩画,色彩绚丽。遥想当年,风清气爽之日,丝竹管弦之声悠扬,舞台上伶人们轻扬水袖,婉转歌喉,台下观者沉醉其中。
避暑山庄内演剧活动频繁,演出的剧种和剧目极多。据乾隆元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异平署总档+日记档》载,山庄内经常演出的有“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几个连台本。
“法宫雅奏”包括“月令应承戏”、“开场应承戏”和“承应宴戏”等。“月令应承戏”是从正月到腊月间按月令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演出,近50出。如《屈子竞渡》供端午节演出,《子安登阁》供九月重阳演出;《贾岛祭诗》供除夕演出等。
“开场应承戏”有40多出,如《万民感仰》、《万载同春》、《五代登荣》、《天源辐辏》、 《五福五代》等,作为开场承应之用的这些戏,也叫“开场帽戏”,其内容大多为颂祥瑞、庆升平之类的吉祥戏。
“承应宴戏”共20多出,内容也多是喜庆迎祥、宴宾祝喜之类,如《膺受多福》、 《万福攸同》、《列宿遥临》等。
“九九大庆”里的“承应大戏”包括“承应灯戏”和“承应寿戏”。其中“承应灯戏”戏目9出,以祝颂皇上、喜庆升平、演奏祥瑞为主;“承应寿戏”戏目20多出,为万寿节时上演的祝寿戏,多在开场时上演。
连台本戏是《升平宝筏》、《劝善金科》、《鼎峙春秋》、《昭代萧韶》和《铁骑阵》等被承德老艺伶和民间所称的“五大本戏”,均为昆山腔、戈阳腔。其中许多单出戏如猴戏、关公戏、《南北和》、《思凡》等,流传到承德民间,至今仍有演出。
除“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几个连台本戏、单出或连出戏以外,山庄内还有“承应灯戏”,也叫“火戏”。这类戏其实“没戏”,它只是在高大的烟火架子上施放出能呈现各种图案的烟火,地面上是手持彩灯不断变换队形和字形的歌舞队。届时,烟花飞舞,彩灯如潮,鞭炮齐鸣,气氛非常热烈。“承应灯戏”通常在山庄内万树园表演。
清时避暑山庄内的演剧活动除了极大地丰富了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成员的文化生活外,还促进了承德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书目:
[1]和砷《钦定热河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
[2]李景瑞主编《承德古代史》民族出版社2009. 5。《赤子(上中旬)》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