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大姓-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

满洲八大姓-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满洲八大姓-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清代北京旗人谱书——概况与研究


有清一代,八旗(首先是满洲旗人)世家大族素有修谱的传统。在历经百年来岁月沧桑、社会动荡尤其“文革”浩劫,旗人谱书存世者依旧不少。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潜心研究中国宗谱30年,在《中国宗谱的研究》中,他把旗人谱书纳入“东北谱”,下分汉人谱(居住东北的汉军和汉人)、满人谱(居住东北、北京、华中)、蒙人谱(居住东北、北京)[1]。近20年来,东北旗人谱书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仅对吉林、辽宁两省的不完全调查,就发现500部以上。有人据此估计,存世总数超过千部。同时陆续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2]。相形之下,对北京旗人谱书的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北京旗人社会史的过程中,开始留意旗人谱书,迄今为止看过的旗人谱书,约有四十多种,分属旗籍满洲、蒙古、汉军、朝鲜(高丽)、锡伯、达斡尔、内务府包衣。尽管他们的旗籍和族源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世居北京。其中一些谱书,不见于现有谱书目录[3],为研究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一、 北京旗人谱书的概况
北京是清代旗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达官贵人、世家大族为数最多的地区,旗人修谱蔚成风气,流传至今的仍相当可观,主要藏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近代史所图书馆、民族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据说仅国家图书馆就藏有汉文八旗谱19种,满文家谱21种[4]。现在来看,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应不止此数。此外,在海外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均有收藏。
关于北京旗人谱书,已有学者做过研究[5]。令研究者颇感困难的一点,这部分文献曾被各图书馆作为“善本”长期束之高阁,借阅不便,收费亦昂。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北京国家图书馆将馆藏谱书(也包括部分外单位的收藏)以二套丛书形式影印出版[6]。在这两套丛书中,包括数十种旗人谱书,这不仅使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且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便利。
本文所云谱书,只是为了称呼上的简便,具体说来则有《通谱》、《年谱》、《族谱》、《宗谱》、《宗谱源流考》、《支谱》、《房谱》、《分谱》、《世系》、《世谱》、《坟谱》、《谱单》、《谱传》《家乘》、《事迹官爵谱》、《源流考》、《世系生辰谱》、《升官录》、《年记》、《事略》等种种名目。总之,是以某个家族或宗族系谱为中心、并记载其源流、制度、人物、史迹、信仰、传统等内容的文字纪录。
谈到旗人修谱缘起,首先不能排除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历史上修谱的悠久传统一脉相承,旗人修谱的主要目的也是尊祖、敬宗、收族。祥安等续修《叶赫那拉氏族谱》[7],首载乾隆十一年(1746)四世孙常英《原序》,就阐明了修谱宗旨:“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即将族人收于一谱,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旗人一向重视血统,雍正年间整饬旗务,比丁册按三代开载,更强化了这种传统意识。通过修谱,增强同族凝聚力,防止出现“冒宗”“乱宗”现象。在这一点上,从满洲皇室的《宗谱》《玉牒》,到寻常旗人的谱书,其动机如出一辙。因此,有的旗人谱书特别规定:干犯名义者不书,逃入二氏者不书,螟蛉抱养者不书,不详所出者不书,以防乱宗。[8]
在清代旗籍汉姓人中,尚姓有二大家,一为“三藩”之一的尚可喜之裔,一为内务府尚大德之裔。可喜子名之隆、之信,大德孙名志杰、志舜。因清初档案通行满文,志杰、志舜往往又译之杰、之舜(或之顺)。外姓人不明就里,或误为一姓。为防止子孙辈“误联”乱宗,大德一系的《尚氏宗谱·凡例》曾特别说明:“平南王尚可喜系奉天海城人,其子之隆、之孝俱系国朝名臣,原不必以逆藩为讳。但吾族先世有谱,名氏昭然……居址世派迥别。且传载可喜纳款,旗以皂镶,号天助兵,入关后全支入镶蓝旗汉军,百余年从未有议系同宗者。恐后人误联,故及之。”纂修家谱的宗旨之一,就是谨防“异姓乱宗”,二尚氏虽为同姓,却没有丝毫血缘上的关联,所以在谱书中特别加以强调。尚可喜一族,隶镶蓝旗汉军;尚大德一族,隶内务府正白旗。两氏畛域分明,隶属八旗的不同系统。再者,尚可喜之子之信是“逆藩”,先降又叛,有辱臣节,故乾隆年间载入《贰臣传》;大德之孙志杰、志舜,则为荡平“三藩”战争中的功臣。薰莸不同器,这或者也是划清界线的一个理由[9]。
除了尊祖、敬宗、收族、纯洁血脉,修谱还有助于家产继承、官爵世袭、婚姻嫁娶、教育子弟、提高声望。家谱的中心,是记载世系。世系,又叫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是反映血族源流、亲疏关系和辈分的图表。有四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其特点: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使用便利。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
苏式,又称垂珠体,由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其特点: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中间。但是对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能排在同一页纸上,为写谱、看谱带来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表述血缘关系。每个人名下有一相关简介,包括: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各有特色,在旗人谱书中均比较常见。
除了纪录世系,旗人谱书包含大量家族(宗族)制度的内容,如族规、家训、祠堂、祠产、祭田、墓地。族规、家训,是同一祖姓内由历代先祖制订、要求全体族人必须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制度。其内容广泛,以传统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祖敬宗对团结族人有着重大意义。族产、祭田是维系族人正常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族产、祭田、祖茔、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也均在详载之列[10]。
现存北京旗人谱书,基本属世家大族。其成员世代为官,谱书中自然少不了“恩荣”篇,集中记载皇帝对本族成员的褒奖、封赠,包括敕书、诰命、御制碑文。对本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则立有专传。这既是为了光耀门楣、奖劝后嗣,同时也为了感戴皇恩。有的谱书还收有艺文、祖先遗像、手泽遗墨。
旗人热衷修谱,除了受汉文化影响外,还基于自身的特殊背景。
首先,承袭世爵世职的需要:八旗佐领(牛录),向有世管佐领、勋旧佐领、公中佐领之别。其中,前两种佐领均属世袭性质。此外,八旗世爵也是世袭。功臣世家子弟在奏请承袭世爵世职时,为了证明血统渊源,必须附上家谱。康熙年间副都统博第奏称:
该臣看得旗下世袭官袭职一事,凡世袭官缺出后,方传甲喇章京、牛录章京、分得拨什库、小拨什库、族长、族人取家谱。所送家谱,在旗无所凭核查,且此会方取家谱,则拖延时日,错漏在所难免。望将所有世袭官员家谱,皆事先保取,核实造册,钤印,存于旗署。如有袭职之事,核查所送家谱,再与折子一并具奏。送到家谱后所生应添人名,至年终,该甲喇章京、牛录章京、分得拨什库等与各族长、族人将应添人名查明保送后,添注于钤印家谱档,如此则查之有据,且断不至于错漏……[11]
可见,当时作为世系重要凭证的,是私家保存的家谱。以后,清廷处理世袭事务的档案越积越多,又形成特有的八旗世袭谱档。不过,早期旗人谱书多很简明,通常只是表明世系源流的谱单,以后体例渐趋严整。在这方面,汉军旗人应该是领风气之先的。他们熟通汉族传统文化,有些在明代就是军功世家,本身就有家传老谱[12]。
雍正十三年(1735)敕修、乾隆九年(1744)告竣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80卷,是一部大型官修旗人谱书。全书收录爱新觉罗皇室以外的八旗满洲姓氏654个,蒙古、高丽、汉姓521个,合计1175个,记载八旗人物2万余。这部谱书,堪称八旗满洲重要氏族的谱系集成[13]。其资料,主要来自官方档案和私家谱书。《氏族通谱》的出版,既为旗人各族姓了解自身源流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依据,对修谱之风的兴起,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4]。乾隆以降,修谱渐成旗人各族姓的传统。
旗人重视修谱,还基于八旗制度的性质。清朝前期,旗人血缘群体(从家族到宗族)经历了多次分解过程。第一次是入关前的编旗设佐(牛录);第二次是由关外到北京的大迁徙;第三次是部分族人由北京陆续派往全国各地驻防。其结果,同一血缘群体成员在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间,由原来聚居一地转变为散处全国各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修成较早,不能完整反映这一动态过程。而旗人谱书一续再续,为反映其宗族的繁衍分析,提供了更为全面、翔实的资料。《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记族人分驻地方一共43处,除了东北、北京地区,还包括乌什、伊犁、察哈尔、凉州、归化城、西安、易州、沧州、密云、河南、广东、青州、福建[15]。其人口的大范围分布,显然是实行八旗驻防制度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旗人谱书中俯拾即是。他们在最高统治者调遣下往各地驻防,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迁移,用社会学术语来说,属于机械性人口迁徙。这与同时代民人(主要是汉人)比较随意的流动迁徙,在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
《八旗满蒙氏通谱(纳喇氏)》,系东陵赞礼郎兼防御德成额,请人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摘出有关那拉氏部分而成书。本身并无多大研究价值。但谱序中的一段话却如实道出了满人修谱的特殊心态:“国朝自定鼎燕都,迄今百八十余年矣,满洲世仆,有留于乌拉、哈达、辉发、叶赫永镇者,有从龙神京散于八旗者,有派于诸处坐镇者。同宗分处,远隔天涯,虽支派一脉,相逢俱莫识,当面谁何矣,良堪叹也。况一族散于八旗甲喇佐领各异,而指名为姓相习日久,能识百十年前同族乎?深可畏也。[16]” 这段话真实反映出修谱者对入关百余年间族人星散、远隔天涯的担忧。而恒敬纂《讷音富察氏谱传》谱序一亦云:“顾我满洲人氏,基始于长白一带,原无汉姓,各指其地而姓之。厥后族大丁繁,四方散处,遂又有一姓而各异其地者,同姓不同宗之说,因是而起。迨至分隶八旗而后,宗族之亲益散而不可核矣。[17]” 富察氏,亦为满洲着姓,年深日久,散居各处。先是一姓异地,同姓而不同宗;既而分隶八旗,族人益发分散;最后,同旗族人又被调往各地驻防。民间宗谱多冠以地望,旗人宗谱多冠以旗分,并不是偶然的。为使分散的族人保持长久联系,旗人不仅热衷修谱,还把谱书分藏各处。[18]
与民人谱书比,旗人谱书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文字。主要有纯用满文、满汉兼用、纯用汉文三种。值得注意的是,蒙古旗人谱书罕有用本族文字者。在前期,满洲旗人谱书多用满文或满汉兼用,以后,汉文成为主要书写文字。《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一修于康熙十五年,二修于雍正元年,三修于嘉庆二十五年,四修于道光二十年,都是在原创满文谱图基础上的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五修,有感于国体变更,旗族式微,满文失传,始将满文谱图改译汉文。黑龙江驻防旗人地处边远,得以长时期保留满洲文化和满文,相比之下,北京旗人走在康熙、雍正时期已深深濡染汉文化,其谱书很快采用汉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类型。金启孮在《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序》中云:“满洲之修宗谱也,有力者编辑巨帙若干册,一般者亦仿古人世系总图法,以满汉文字各书写辈分,依层次列一世系表图,家置一编,以明所自,是以孝子贤孙每经若干年后,即倡议续修一次,以昭久远[19]”。金先生提到的谱书,既有只记载世系的谱单,也有记事详尽的鸿篇巨制。而谱单的流行,多见于旗人。
谱书每隔若干年照例要重修。通常是三十年一修,但二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重修一次,也是正常的。新谱对老谱的更替,通常意味着老谱使命的完结,这或者是存世旗人谱书中,时间晚近的续修谱多于时间较早的续修谱,而时间较早的续修谱又多于始修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持修谱者又是什么身份?金启孮先生说:“所推主修之人,或雄于财,或显于宦,以其易于底成”。受到族人推举的或为富人或为官宦,其实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他们既家资富赡,乐于捐资,又拥有社会地位,在族中不乏号召力。多贺秋五郎则认为:在宗族人数较少的场合,修谱比较简单,由族内的“有力者”和“有识者”出面即可。这里的“有识者”,强调了主修者的文化素养方面。他同时指出,当宗族人数膨胀并分析为若干房派时,族长的出面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场合,除了族长和编修者外,各房派之长也是必须参加的;有时,还要吸收外姓名士。[20]
另外,在旗人内部,谱书体例也有差异。
满洲人谱书,多把先祖世系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始迁祖[21]。满洲先世以渔猎征战为业,故“国初以前,谱图世系,未能征实”[22]。其始迁祖,一般是率领族人由关外原籍迁入北京的第一代祖先。
汉军旗人谱书情况比较复杂。康熙六十一年(1722)汉军李树德重修《李氏谱系·世表》:“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这个李氏,就是为明朝镇守辽东几世的宁远伯李成梁族裔[23],其先世为朝鲜人,后徙居辽东铁岭。经历明清之际的大动荡,李氏族裔又成为汉军巨族。该谱一直把世系追溯到明初。蔚州《李氏家谱·序》则自称为陇西李氏之后,世居山西孝义县,“明洪武年间,副尉讳让公,以军职调隶蔚州卫,始卜居焉”。有些谱书难免承袭汉人谱书陋习,动辄攀龙附凤,把世系一直上溯到古代某名族或名人。汉军《甘氏族谱》自称是周惠王之子带的后人,至“宋开宝初,以武功封伯爵,食邑于江西之丰城,因为丰城人。数传至受和,随明成祖,征辽东有功,世授沈阳中卫指挥”。[24]此甘氏,即“三藩”之乱中为清廷尽节自刎、被追谥“忠果”的云贵总督甘文焜之族。汉军《祖氏家谱·序》则自称是商祖乙之裔,晋以后“世居范阳,至镇西将军逖之少子,始流寓于滁,历数十传而至明初,有自滁从戎度辽者,累功授宁远卫指挥世职,遂于宁远,迄今十有余世,门阀日启,瓜瓞日繁”。文中提到的镇西将军,即以“闻鸡起舞”“中流击水”而脍炙人口的东晋名将祖逖。
这些家谱,上溯的先祖时间越远,名声越大,可信程度也越差。至于蒙古旗人世家,多系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裔,其家谱虽上溯至元初,似乎还并非虚无缥缈之语[25]。另外,满人谱书多记本族传统习俗祭祀礼仪,汉军谱书则无。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旗人的不同民族来源、文化背景、心理状态所决定的。
二、 北京旗人谱书的研究价值
北京旗人谱书内容丰富,笔者初涉其间,仅略举数端,以说明其研究价值:
研究满洲族姓的源与流。叶赫那拉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二:“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喇、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有清一代,叶赫一姓出过不少贵戚名臣。康熙年间明珠一家,其孙那兰性德,乃至清季主宰朝柄近50年的慈禧太后,都是其中声名素着者。因族大支繁,谱书传世者不少。如《叶赫那拉氏世系生辰谱》(记该氏在镶红旗满洲的一支),载始迁祖胡锡布以下七代世系;《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记该氏在正白旗满洲的一支),载始迁祖雅巴兰以下九代人世系;而《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与前述《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一脉相承,记始祖以下十五代世系[26]。
《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载有《族源》满汉文本各一。记事起自明初,止于后金天命三年(1618)。述叶赫源流:“叶赫地方贝勒始祖原系蒙古人氏,姓土默特氏,初自明永乐年间带兵入扈伦国招赘,遂有其地,因取姓曰纳喇氏。后明宣德二年迁于叶赫河利城涯建城,故号曰叶赫国。其地在开原之东北,即明所谓之北关者是也。与明交会于镇北关,与海西女真接壤。所属有十五部落,而人多勇猛善骑射者,所属地方人心服悦,俱以贝勒称之。故始祖贝勒星恳达尔汉……在叶赫地方计一百九十年共八代、嗣贝勒十一辈。天命三年明万历十八年终。” 按,“明万历十八年”应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之误。是年叶赫部被攻灭,贝勒金台什、布扬武亡。上引记载有为清朝官修《满洲实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未详者。该谱还收有康熙壬子年(1672)昆山徐乾学纂辑的《叶赫纳喇氏事迹》,内容较详,惜明万历十一年以上记事残缺。
此外,延升主修《那拉氏宗谱》,奉明末辉发贝勒苏巴太为始祖。即辉发那拉氏,与叶赫那拉氏本同族,谱书自称隶属正白旗满洲,实为内务府旗籍[27]。
又,祥安等续修《叶赫那拉氏族谱》,载叶赫那拉氏镶黄旗满洲一支。述本族源流:“我高祖讳章嘉,本朝鲜人,世为名阀。天命年间迁于辽,隶满洲,职居厩长,住叶赫氏那拉,暨我曾祖讳概吉顺,顺治元年从龙入都,本支仍居叶赫,族属甚繁,故谱中止叙进京之一派。”关于章嘉一族,《八旗满洲姓氏通谱》卷二十二仅寥寥数语:“(叶赫那拉氏镶黄旗)章嘉,原任厩长;其孙法尔萨,原任牧长;元孙常英,现系生员”。[28] 章嘉为内务府旗籍,清初称不上什么“世为名阀”。该谱书,只记载章嘉后人迁入北京的一支,与留在原籍的族人已分为两支。叶赫那拉氏先祖,本有蒙古血统,该宗谱则明言先世为朝鲜人。既然原籍朝鲜,怎么又成了叶赫那拉氏?中间的来龙去脉似乎还不很清楚。但不管怎么说,那拉氏的几件谱书,说明该族除了女真、蒙古血统,还加入了朝鲜人。这是满洲族多源多流的一个典型例子。
与一族多源互为补充的,还有所谓一族多流,即同一血缘的族人因为各种原因分为不同的族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专载各地马佳氏,均按旗划分,立传及附载者六百余人,这些马佳氏的不同分支,虽同姓而不尽同祖,因而各奉其祖,自修本支族谱[29]。这在满洲诸大姓中很有代表性。而且,在马佳氏中,一向有“马佳、费莫、富察三姓不能结婚”的说法。关于三姓之间的关系,一说马佳原名费莫,为同族;一说:明初先祖兄弟分炊,兄居嘉理库城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弟氏费莫,皆同族而各自立谱;第三种说法是康熙帝提出的:清初归化者为费莫,反正者为马佳。[30] 究竟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就不得而知了。
研究旗人宗族制度。旗人宗族制度,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集中记载于谱书中。首先,谱书中载有族规、宗规,是一族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郎氏宗谱·家规》载《可行者十则》:崇儒风、正人品、敦本源、勤学问、重婚丧、谨仕进、诚祭祀、慎居正、恤藏获、奖节义;又载《可戒者十二则》:信异端、好莨菪、任残忍、尚奢侈、听谗谲、妄议论、妒富贵、羞贫富、傲长上、骄乡邻、荒酒色、拖债负[31]。《尚氏宗谱》则说:“宗室有过行者,国有削籍之条;族有败类者,家有除名之议。”[32] 对违反族规和触犯本族利益的,一般都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惩罚。《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世系图,在镶蓝旗乌达哈名下注云:“乌达哈因开门投降,故将其后倍[辈]永为佐领下人”。这个叫乌达哈的族人,大概是在天命三年(1618)后金攻叶赫城时开门纳降者,故为族人所不齿,后嗣只能永远保持“佐领下人”(这里应是“户下”即家奴、家仆的意思)身份。在第八世费扬武名下又注:“此人之后嗣与户下人认户,故合族议除在正白”[33]。费扬武后人因与户下人认户连亲,导致血统上的混淆,故被合族公议开除族籍。上引两例,足见叶赫那拉氏宗族制度的严厉。
谱书中详载墓地与祭田,也是宗族制度的重要方面。《叶赫那拉氏族谱》记该族祖茔,原系老圈地,而新置东直门外东坝楼子庄西墓地,则由受赠地和置买地两部分构成。延升主修《那拉氏宗谱》,也明确记载祖茔是老圈地。实际上,入关初期,旗人的墓地都来自老圈地,几代以后,再无隙地,一般只能通过置买,设立新的墓地。选择墓地也有一定标准。首先,尽量接近祖坟,以体现“亲亲之道”。如楼子庄西地“距曾祖之墓仅半里许,生而形影则相依,没而魂魄更相守”[34]。其次,必须考虑风水。该族在安定门外小黄庄选定的一块墓地,北距京城五里许。风水先生认定此地“以土城为后帐,以京畿作前朝;左右相生,进退得位;沙迥水转,隐藏财禄之形;虎抱龙环,具有腾骧之势,生旺归库,代出相卿”。族谱还说,正是因为该地风水好,所以后辈都仕途发达云。
延升主修《那拉氏宗谱》,也明确记载其祖茔是老圈地:“嗣奉旨赐勋臣茔地,准其跑马站[占]圈。我祖站[占]得通州半壁店地一顷有奇。除营茔外,余皆族人分站[占]出租。今旗人往往有地亩无券约者,名老圈地。职此之故”。一世祖觉豁托、宗神保相继入葬祖茔,因父祖辈都葬在关外原籍,所以又在墓地首位立先代衣冠冢,以示对先祖的敬慕和依恋。这种做法,对初入关的满洲人来说也是比较常见的。许多满人初到北京,依旧把关外视为原籍,京师不过是寄居之地。老人临终,或遗言子孙把棺椁千里迢迢运回关外安葬。以后,随着时间推移,满洲人逐渐成了“老北京”,乡土观念因之嬗变。这种变化,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谱书还载有派语(又称字辈,也就是关于族人行辈的字语),藉以标明族人的行辈、长幼和尊卑。满洲人早期称名不举姓,命名用满文,后来改用汉字,仍存在很大随意性,不象汉人命名慎之又慎,结果不同辈分乃至同一辈分的族人间,常有同名混淆现象。为了杜绝这类现象,旗人谱书普遍记有派语。用派语表明行辈,是汉族的悠久传统,康熙年间首先被满洲皇室所接受。当时确定皇子名首字用“胤”字,皇孙名首字用“弘”,二字用“日”旁。乾隆、道光、咸丰三朝又分别增加各四字,形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啓、焘、闿、增、祺”十四代字辈。字辈一般由吉庆和吉利的单字组成,或五言或四言或七言,缀连起来,琅琅上口,组成代表一定含义、体现一定价值观、或对子孙寄与殷切期望的诗句。升寅在《马佳氏宗谱》序中说:“按代依字命名,或满或汉,总以本字冠首,名字既免重复,辈行亦易分晓”。马佳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族大支繁,子孙命名,每多重复。道光二年(1822)阖族公同会议,重修宗谱,以笃亲谊而正名号,拟定排辈冠字十六字曰:“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世,谦惠延年”。并规定自第十四代起按文字排。道光十七年(1837),因其中有应避清皇族名讳(“启”字),阖族又商定,由原定十六字内酌定“绍世延熙,忠诚积庆”八字,仍从第十四代排起。但是这么一改,同一辈份中又出现不同的冠字。当然,马佳氏遇到的这种情况比较特殊。
汉军祖氏自第八代起,为防辈分紊滥,起定名字各十字。其名曰:承天泽建胤尚学裔贞章;其字曰:绩宇渊平直蕃衍毓克匡遗传子孙。规定:凡命名起号,必查世谱,勿犯讳,勿失次,勿以字为名,勿以名为字,若有违者,即为不孝。祖氏第十代辈名本天字,为避明熹宗天启年号,改大字;第十三代本胤字,为避清圣祖太子讳,改应字[35]。
选择字辈,除了避皇帝讳,还必须考虑避先祖名讳。延昌纂修《图门世谱》:“今于谱内及族中长辈官名、乳名之外选定曰崇、荫、荣、熙”四字[36]。不仅避先祖官名、字号,连乳名都要避,为此特意将先祖乳名附载谱中。
旗人谱书中关于宗族制度的资料非常丰富,如在研究同时,与汉人谱书作些比较,找出其中异同,一定很有意思。
研究旗人世家大族。有清一代,旗人享有种种特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仕途上远较民人为易。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比例的旗人,始终把持中央和地方的大部分高职显爵,世代承袭,形成世家大族。世家大族间,又通过婚姻和亲属纽带,结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尽管这些世家大族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曾产生深刻影响,有关情况在官修史书中却难得一觅,谱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丰富资料。
第一类,内务府世家。首先是内务府汉姓人,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谓的“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尼堪,满语汉人意。清初,隶属满洲旗分的尼堪以其来源,大致划为三类:抚顺(抚西)尼堪、台尼堪、尼堪。俱详《清朝通志·氏族志》。其中,除台尼堪隶属八旗满洲外,抚顺尼堪和尼堪两类均隶属内务府。其共同特征:先世均为辽东汉人;入旗时间久远,一般在八旗汉军成立前;因与满洲人关系密切,被收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为“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他们被视为八旗内部满洲化程度最高的汉姓人。
反映这类世家的有《尚氏宗谱》,记载内务府正白旗汉姓人尚氏,康、雍之际,尚志杰、尚志舜兄弟先后任内务府总管,在管理内廷事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37]。《奉天高佳氏家谱》,记载内务府镶黄旗汉姓人高氏(高佳氏)[38]。乾隆朝,因高斌官拜文渊阁大学士,高氏成为内府包衣中的望族。高斌女嫁弘历(乾隆帝)于潜邸,死后谥慧贤皇贵妃。高斌子高恒、侄高晋,高晋子书麟,祖孙三人,先后入阁拜相(大学士),且皆补满洲额缺,这在内务府世家中,是罕有的荣耀。高斌孙高杞,外任湖北、湖南、浙江巡抚,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亦为乾、嘉名臣。高斌以皇室外戚,宠荣一时,几代子孙,多在朝中或地方任官,但或廉能或贪黩,结局却大相径庭。
最近一些年,中国红学界利用《曹氏宗谱》研究曹雪芹家族,曹氏也属内务府汉姓世家。
内务府满洲世家。隆钊修《辉发萨克达氏家谱》,以朴氏为始迁祖。朴氏本姓布母布哩氏,简称朴氏,其夫早殁,葬在吉林辉发原籍,没有赶上从龙入关的风光,萨氏一族,是在女家长朴氏带领下进到北京的。朴氏先后担任福临(顺治帝)、玄烨(康熙帝)的保姆,死后追封奉圣夫人。朴氏虽为异姓,却被萨氏奉始迁祖,葬在祖茔首位。这种做法,在满洲谱书中仅此一例。这是否能说明入关初的满洲人,还没有完全接受汉人那一套严格的葬制和父系祖先观念呢?朴氏出身贫寒,本姓不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夫家辉发萨克达氏在清初内务府旗人中也并不显眼[39]。清朝后期,其族裔在官场上却很活跃。第九世中祥,历任热河总管、粤海关监督诸要职;第十世诚明,历任山海关监督、总管内务府大臣;诚英,光绪十五年(1889)升总管内务府大臣。萨氏第九、十两世,正值道、咸年间,国运衰颓,该氏却如旭日东升,尤其第十世,内务府总管就出了二个[40]。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41]、其子崇实、崇厚修《清江南河道总督完颜公(麟庆)行述》[42]、崇实撰《惕盦年谱》(《完颜文勤公(崇实)年谱》)[43],其孙衡永编《鹤槎(崇厚)年谱》[44],以上祖孙三代四部谱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内务府镶黄旗满洲完颜氏一族从清初至清末的史迹。完颜氏,系出金章宗完颜璟,世系绵长,至清代累世高官,被誉为“金源世胄,铁券家声”。始祖守祥,金哀宗天兴末年避乱东归。十三传至鲁克素,始徙居长白山下 [45]。天命初,瑚齐喀、达齐喀举族归。初隶镶蓝旗满洲,后以妹为太祖所纳,改入镶黄旗包衣佐领。
麟庆先祖阿什坦,曾被康熙帝誉为“我朝大儒”。其子鄂素、和素、孙白衣保,祖孙三代无不兼通满汉,先后主持内廷译书三四十年之久,这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白衣保下传四世至麟庆,道光年间任江南河道总督。麟庆幼年,跟随祖父、父亲,往来于长江南北、黄河沿岸,增广见识。出仕后,宦迹遍及河南、贵州、湖北、江苏等省,对各地名山大川了然于胸,绘图撰文以记之,编为《鸿雪因缘图记》,自诩“此即我之年谱而别创一格耳”[46]。麟庆两子崇厚、崇实,都是科甲出身。崇实历任驻藏大臣、成都将军、刑部尚书、盛京将军;崇厚,曾任三口通商大臣,是晚清着名外交家,以赴俄谈判“丧权辱国”受弹劾褫职。崇实子嵩申,光绪年间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刑部尚书;孙衡永,民国初还在溥仪小朝廷中做官。
延升主修《那拉氏宗谱》,记内务府正白旗满洲辉发那拉氏。该族清初宦迹平平,道光以降开始走强。历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的麒庆,历任粤海关监督、总管内务府大臣俊启,都出自该族。粤海关是皇帝财富的重要渊薮,历任监督均委以内务府旗人,俊启因此成为朝野咸知的首富。其自修豪宅在东华门北小草场,以逾制被御史参劾,此房被查抄,赐与慈禧太后的弟弟照祥[47]。民国十一年(1922),其族裔成文、延昌、福灵阿祖孙三代,参与溥仪大婚有功,赏给二品顶戴。说明该族与完颜氏一样,不仅始终隶属内务府旗籍,且与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相终始。
它如英和《恩福堂笔记·年谱》,记内务府正白旗满洲索绰络氏;阮元《梧门先生(法式善)年谱》,记内务府正黄旗蒙古蒙乌吉氏。都是以科举起家的内务府世家。
第二类,八旗满洲世家。早在关外时期,富察即是满洲着姓之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五:“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赫库伦、讷殷江、吉林乌喇、长白山,及各地方”。其中,隶属镶黄旗满洲的沙济富察氏是清代满洲世家中最有名望的一支。《沙济富察氏宗谱》修自乾隆四十五年,道光七年(1827)由第十二世孙宝轮、诚复续修,自始祖檀都一直续至第十六世。檀都事迹缺载,下传第四世旺吉努,“国初率族众属下人等来归,初编半个佐领使统之。”[48] 旺吉努孙哈锡屯,顺治年间历任议政大臣、内大臣,内务府总管,是该族步入显赫的一个开端。康、雍、乾时期名臣米思翰、马斯喀、马齐、马武[49]、李荣保、明亮、傅清、傅恒、明亮、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等,均其族裔。而哈锡屯、米思翰、马斯喀、马齐、马武、傅恒先后担任内务府大臣,又说明该族与皇室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米思翰,哈锡屯长子。康熙三年,由侍卫袭父一等男兼一云骑尉管佐领事。六年,任内务府总管。辅政大臣中有人欲向他借用皇家器具,被其严拒[50]。康熙皇帝亲政后,知其守正不阿,授礼部侍郎,擢户部尚书,旋列议政大臣。十二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相继请撤藩,以试探清廷态度。疏下户、兵二部议,米思翰与兵部尚书明珠商议结果,俱令撤藩,移山海关外。当时廷臣有言不可撤藩者,以两议入奏。米思翰坚持宜撤。得旨允行。不久,吴三桂反,米思翰亦病卒。三藩反后,有大臣追究说,正是因为撤藩,才导致三藩的反乱。主张撤藩者一时人人自危。康熙帝则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其叛,就诿过于人?!及三藩平,玄烨追忆主张撤藩诸臣。米思翰子孙的权势在朝中更加炙手可热。
米思翰有四子。长子马斯喀[51]。初任侍卫兼佐领,升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三十五年玄烨亲征蒙古噶尔丹之役,马斯喀领镶黄旗鸟枪兵,因追剿残余时贻误军机,廷议革职。玄烨说:马斯喀办内务府事尚优,从宽留内务府总管及佐领。二子马齐,由山西布政使、巡抚仕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十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三子马武,由侍卫兼管佐领,升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康熙帝晚年,为建储事颇伤脑筋。诸皇子各结朋党、相互倾轧,又加剧了矛盾的激化。马齐、马武兄弟,身为朝廷重臣,却卷入其间,推波助澜,几乎招致杀身之祸。四十七年十一月,内大臣佟国维等,以建储事密奏,玄烨一面谕令满汉大臣会议保奏,一面关照马齐不要参与其事。但马齐却利用自己的威势对建储一事施加影响,以致大臣们一致保荐允禩。玄烨闻知大怒,命拘拿马齐。王大臣议拟马齐立斩,马武等坐罪有差,族人一概革职。最后还是玄烨曲从宽宥,交允禩严行拘禁,其族人官职革退。此次风波后不到一年,玄烨又重新启用了马齐、马武兄弟,二人相继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玄烨谕言:“马齐兄弟,旧所管镶黄旗佐领,前曾拨给允禩,今已撤回,可仍令马齐、马武等管辖,其族人并随入本旗。”可见,马齐兄弟因卷入建储之争,连同所属佐领,被玄烨一怒之下拨给了允禩。至此,撤回镶黄旗,即脱离允禩,重新成为皇帝属人。玄烨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伊等谋立允禩,岂非欲结恩于允禩,为日后恣肆专行之计耶!”康熙五十二年玄烨六十大寿盛典,适逢马武兄弟复出不久。《万寿盛典初集》特别突出其兄弟二人的身份,或者正反映出其地位依旧稳固、权势依旧熏灼。不久,马齐复授武英殿大学士。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马齐兄弟在建储问题上,力挺胤禛(即后来之雍正帝)的政敌,但胤禛即位后,对其一族却表现出少有的宽容。雍正一朝,马齐受命总理国家事务,赏伯爵世袭罔替。乾隆四年,以三朝元老、八十八岁的高龄去世。
雍正帝即位,授马武领侍卫内大臣。四年,病故。谕曰:“马武事我皇考五十余年,不离左右。恪恭谨慎,当盛暑严寒,无几微倦怠之色。其生平胸怀坦白,情性和平”。又说他是老臣中“年齿最高,效力最久,圣眷最渥”之人。这三个“最”字,也反映了他在朝中的显赫地位。
马武弟李荣保,袭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初任侍卫兼佐领,官至察哈尔总管。乾隆二年,以册立皇后大典,追封李荣保一等公。十四年,李荣保第十子大学士忠勇公傅恒经略金川,凯旋后赐建宗祠。其子福康安,乾隆末年,以屡立边功授大学士,破例进封郡王。李荣保的女儿是乾隆孝贤皇后,故其家人在乾隆帝前一直宠荣不衰。这在清朝满洲世家贵族中,也不多见。
当代人马熙运先生编着《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是清代、民国间马佳氏各种族谱、宗谱的集大成者。马佳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明初之际,始祖马穆敦来居佳理库城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康熙名臣图海、晚清名臣升寅、宝琳、宝珣、绍英,均出自该族。研究马佳氏,宝琳、宝珣编《升勤直公(升寅)年谱》[52],也是必要的参考。
钮祜禄氏亦为满洲着姓之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五:“钮祜禄,原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长白山、英额,及各地方”。其中在清代地位最显赫的为长白山钮祜禄氏额亦都一系。《开国佐命功臣弘毅公诸子孙事迹官爵录》,抄本一册[53]。弘毅公为额亦都。从清太祖征讨,身经百战,带兵近四十年,官至一等大臣。清太宗时追封弘毅公。额亦都有子十六,其三子车尔格,官至都统、户部尚书;八子图尔格,二等公、内大臣,尚书;十子宜尔登,一等伯议政大臣;十一子鄂德,轻车都尉、户部侍郎;十三子绰哈尔,议政大臣、兵部侍郎;十六子遏必隆,太子太师、辅政大臣、一等公;其余长子、五子、六子、九子均官佐领。额亦都及子孙得谥者十余人,其孙陈泰,曾孙讷亲、阿里衮、达尔党阿,俱官至大学士[54]。钮祜禄氏是最典型的满洲世家。家谱由第一世编至第六世。
第三类,八旗汉军世家。
清朝入关初,满洲男丁不过5万余,加上家口,也不过二三十万,然而它面对的,却是拥有人口上亿的汉族。尽管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满洲统治者却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打败了明朝,取得对全中国的统治。满洲人胜利的原因固然很多,有效利用汉军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汉军始终构成清代旗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构成汉军中坚的有哪些世家?他们的来源是什么?入旗后如何发迹?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享有怎样的地位?与满洲、蒙古旗人是什么关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汉军谱书。
首先应提到的是李氏家族。《李氏谱系》,康熙壬寅(1722年)十世裔孙李树德重修,抄本2册[55]。自明初以迄康熙末年,共载十三世。
家谱目录:卷一图系,卷二老长房,卷三老二房,卷四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内容包括:世系、字号、生卒年月、履历、墓地所在、妻妾姓氏、子女生母与婚配。
第一卷《世次原始·始祖》称:“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渡江内附,游至铁岭,因慕风土淳厚,遂家焉,卜茔域于铁岭东南崔公堡之东,族人称为老坟,复因鼎革,碑记残毁,谱系散失,是以李哲根穗、李和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五位之世次无考未敢妄注也”。关于李氏谱系,日本学者园田一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即有考证,他认为,该族原是居住鸭绿江左岸的女真人,14世纪末在始祖李膺尼带领下由朝鲜迁至中国铁岭,后编入明朝卫所并出仕做官。[56]
《李氏谱系》把李英列为一世祖,以军功授铁岭卫指挥佥事。第二世李文彬,第三世李春英(美?),第四世李泾,均世袭该职。李泾有子四,居长者即明末辽东名将李成梁。李氏从第三世春字辈起,五个兄弟析为五房。李成梁一系属老长房,以下依次为老二房、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
李氏家族成为明末最显赫的军功贵族,主要由于李成梁的战绩。成梁生于嘉靖五年(1526),由辽东铁岭卫学生员袭指挥佥事、副总兵,万历二(1574)年升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前后近30载,攻略女真、蒙古诸部,屡奏大捷。明帝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赐其蟒衣金缯,加太子太保,拜宁远伯。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间罕有其匹。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82岁高龄始解任还京。
成梁子弟皆列崇阶。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均官至总兵;如梓、如梧、如桂、如楠亦皆至参将。其族权势炙手可热,联姻多为勋贵。如承袭宁远伯的李成梁孙李遵祖娶明朝宗室成国公朱纯臣之女。崇祯甲申年(1644)李自成陷北京,他与朱氏于四月初八日殉难。如桢一系姻亲有武靖伯赵氏、隆平侯张氏、以及锦衣卫高官。
尽管李氏父子屡次出兵围剿女真诸部,李氏一族与建州女真酋长后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一族却缔结姻缘。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役,明朝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四面出击,以期一举攻灭大金国(史称后金)。后金国集中精锐破其三路,惟剩李如柏一路,因逗遛独全,乃仓皇退去。事后,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疏中指称如柏曾纳奴(努尔哈赤)弟素儿哈赤(舒尔哈齐)女为妻,现生第三子,致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之谣,请迅速械系,以快公愤[57]。但明帝念李氏父子勋劳,仅诏令如柏回京候勘。既入都,如柏惶惧不已,寻自裁。《李氏谱系》仅称如柏卒于泰昌辛酉年(1621)九月十三日,葬直隶良乡。至于其与努尔哈赤家的瓜葛、萨尔浒战事及如柏死因,则讳莫如深。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后金兵克铁岭,李氏家族二十余口罹难。凡死难者,在家谱中均注明:“万历己未年铁岭城陷殉难失冢”或“失冢无嗣”。李氏一族与崛起中的女真(满洲族)互为征伐,彼此杀戮,血债盈盈,仇怨不已。但入清之后,李氏族裔却很快成为满洲统治者的新宠。
明朝末年,李氏一族中声势最显赫的是李成梁的老一房,入清以后,作为汉军旗人而人才辈出的则是李思忠的老二房。思忠之父如梴,成梁侄。思忠本人初官明太原同知,后罢归寓居抚顺,其妻为抚顺佟盛年之姐。佟氏又称佟佳氏,本女真(满洲)族。天命四年(1619),后金克抚顺,佟盛年之父养真(后代史书为避雍正帝讳,改称佟养正)及弟养性及佟氏一族俱降,思忠随妻族至佛阿拉(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不久,后金破铁岭,思忠父如梴与弟如梓及思忠的4兄弟俱死于难。
佟氏与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是世代姻亲,在清朝的地位极其尊崇。养性娶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女,称额驸,长期统率八旗汉军。佟盛年满名图赖,军功卓着,顺治朝仕至兵部尚书、都统。更重要的是,康熙帝玄烨生母孝康皇后是盛年之女,父以女贵,康熙元年(1662)追封一等公,世袭罔替。盛年二子,一国纲,仕至内大臣、议政大臣、都统;一国维,由头等侍卫晋封一等公,其女又是玄烨的孝懿皇后。这种与爱新觉罗氏父一辈子一辈的姻亲关系,注定佟氏荣宠有加的显赫地位。而李思忠一系,也因与佟氏联姻拥有了牢不可破的政治靠山。
按《李氏谱系》:李思忠初任正西堡备御,二任铁岭游击,三任盖州参将,四任副都统,五任礼部侍郎,六任陕西提督兼管四旗汉军官兵昂邦章京(昂邦章京即将军),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八旗通志》二集卷一九四有传:“太祖定辽阳,敕思忠收集其族人之流亡者,思忠招徕户口并复故业”。这成为李氏一族劫难之余的转机。
思忠一系隶属汉军正黄旗,子孙多高官厚爵。长子荣祖,任佐领,工部郎中,参领;次子荫祖,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兵部尚书;三子显祖,满名塞伯理,由侍卫升参领,江南左路总兵官,康熙八年(1669)授浙江提督。思忠孙李鈵,官福建布政使,兵部侍郎、安徽巡抚;曾孙李树德(李鈵长子),由佐领升山东巡抚,授福州将军,署镶白旗汉军都统;李育德(李鈵次子),仕至四川按察使。第十一世李景纲(树德之子),袭授佐领,雍正元年(1723)升授銮仪卫前所掌印云麾使。李氏这一支中如恒忠、献祖等,在清朝均位居高官。
此外,老一房李如梧有二子宏训和继先;宏训有子献箴,继先有子丹箴、秉箴。丹箴、秉箴俱于铁岭之役殉难无嗣,献箴被掠,后被清太宗皇太极选充侍卫,累功授爵一等阿达哈哈番,官参领。献箴的兄弟及族人多亡于后金,但其三子向尧、向舜、向禹,却为清廷效力阵亡。其第四子向文,满名色冷,由国学生授礼部员外郎,授佐领,升副都统、苏州等处地方副将军。向舜之子林盛,初袭父爵,康熙朝官至广西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右翼四旗火器营总统。向文(满名色稜)之子林隆,屡积军功,官至固原提督、镶红旗汉军都统。至第十一世,李氏子弟或在朝或在旗,仍旧为官为宦。
从明到清,李氏都是一个武功世家,但是随着清初文风的蔚起,族中还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文士,即思忠孙子李锴(父李辉祖,湖广总督)。锴,字铁夫,号眉山,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监生补授本旗银库笔帖式,隐居盘山。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特科不第,遂携其妻(康熙名臣索额图之女)至京郊隐居,以赋诗会友为乐,尤殚于经史,着述颇多[58]。
满洲统治者,一向以赐名、赐姓、联姻、收为养子等方式,笼络汉族降将降臣。李氏之满名,始由满洲皇帝所赐。李恒忠,初任侍卫,太宗皇帝赐名宜哈纳。其子荣祖,满名立都;显祖,满名塞伯理。是否皇帝所赐已无从得知。李向文,满名色冷(献箴四子,又写色稜)。老二房的李献祖,满名代都(戴都)。其子李鈊,满名华色(花塞);李钥,满名尹寿。
李氏一族降金后,老一房献箴一系和老二房思忠一系,均隶属旗主之一的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麾下,年幼的恒忠、献箴、献祖等人还被选充侍卫(虾)。他们被赐满名,娶满妇,在语言、习俗乃至心态上已逐步满洲化。同时被授以官职、世袭爵位、世袭佐领[59],世代享受贵族特权。这无疑是满洲统治者成功控制和笼络汉军旗人的重要手段。
汉军祖氏。与李氏同,初为明朝辽东军功大族。《祖氏家谱》,清康熙刻本,全8册。祖氏原有明末老谱,康熙乙丑(1685),十二世孙祖建极续修族谱,15年后完成。
祖氏谱序自述先世为商朝祖乙之裔,晋以后世居范阳,至镇西将军逖之少子,始流寓于滁,历数十传而至明初。明洪武六年, 世荣从戎辽东,任小旗。为祖氏辽东第一代祖。二代祖忠,永乐元年调定辽中卫正百户;三代祖原,承袭正百户;四代祖庆,洪熙元年承袭正百户;五代祖述,承袭正百户,正统八年阵亡,诏升宁远卫正千户,无嗣,弟起承袭。祖氏在辽东前四代都是死后归葬滁州,自祖述始葬宁远卫。五代祖起,景泰四年立功,升宁远卫指挥佥事;六代祖纲,承袭指挥佥事;七代祖旺,承袭指挥佥事,后有功,升宁远卫指挥同知。八代祖武,承袭指挥同知;次子承明,嘉靖时出征立功升宁远卫指挥使。八代祖仁,无官职。
明末清初,祖仁一支子孙声名最着,出了许多名将。家谱载:其子承训,少有大志,好习弓矢,往广宁提督李成梁军门请见,即置部下,后征倭,多立首功,神宗时由百千累官至辽阳副总兵。祖战绩甚多,临阵勇气莫敌,中外名为鹞鹰。
承训生三子。长子祖大寿,生于明神宗万历七年,由备御升宁远参将,天命十年清太祖征宁远,大寿与明总兵官满桂、宁远道袁崇焕婴城固守,金军不能克,太祖亦受伤死。大寿因此役扬名,升锦州总兵官。天聪五年七月太宗率军围大凌河城,三月城中食尽,总兵官祖大寿等欲突围不能出,被迫降。当时有祖泽洪、祖泽润(大寿子)、祖可法、祖泽远等,皆大寿子姓。随即,大寿借口招降走入锦州城不归,崇德七年锦松大战明军大溃,大寿穷促无路,再次降。太宗仍优礼之,使隶汉军正黄旗。后金收服祖氏一族,骤添许多骁将。尤其大寿外甥吴三桂的投降,为清朝敞开了进入山海关、定鼎北京的通道。祖氏降清后,诸子“皆官显爵” [60]。其本人卒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寿七十八。
承训次子大弼,由守堡累官至陕西宁夏总兵官。清世祖时授散秩内大臣,隶汉军镶黄旗。三子大成,明时官至参将。清世祖时任顺天保定府高阳县知县。农民军逼城,炮伤卒。
大寿长子泽溥,明崇祯时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后升总兵官。同左懋弟陈洪范并使清,入汉军正黄旗,任御前一等侍卫。顺治十八年任山东总督。康熙六年任福建总督。次子泽淳,崇祯时任锦衣卫指挥同知,清顺治时任御前一等侍卫,又任正黄旗副都统。三子泽清,世祖时任正黄旗佐领,康熙年任参领,又任广东高州总兵官。康熙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因罪伏诛。四子泽深、五子泽汪、泽浃,均为汉军官员。
大寿侄辈,多高官显爵。泽润,《实录》内称为大寿义子,而旗册称为大寿长子,实系大寿族侄,过继大寿为长子,崇祯时官至辽东招练营副总兵。清太宗赐一品,任正黄旗固山额真,世袭一等精奇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泽洪,承袭指挥佥事官至辽东平夷营副总兵,大凌河之役降清,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任吏部左侍郎兼内弘文院学士,纂修实录总裁,兼管镶黄旗副都统。子良辅,康熙时任三等侍卫;次良栋,康熙时镶黄旗副都统;良璧,镶黄旗参领,因远征噶尔丹之役有功擢福州将军。泽沛,崇祯时由守堡而参将,顺治时任镶白旗佐领,又任参将,福建驻防副都统。泽远,崇祯时由守堡官至辽东杏山营副总兵,清崇德七年授正蓝旗副都统管佐领事。八年,任礼部侍郎。顺治年间官至湖广总督、兵部尚书。
大寿降清后,子泽溥、泽淳皆选充御前侍卫,实际寓有扣为人质的目的。祖氏子弟或联姻满洲,同时受满洲文化的影响。泽溥之孙乳名四鞑子、五鞑子、六鞑子;泽远之孙乳名苏巴礼、苏巴图。均按满俗,惟正名仍为汉名。而泽淳子名达赖、名班笛,则径取满名。
祖大寿死,仍以辽东为原籍,归葬宁远新祖茔。自其子辈起,分葬于京郊右安门外草桥、左安门外、东直门外坝河、清河永泰庄等处。犹如京师土着。
汉军郎氏。《郎氏宗谱》,光绪壬寅年(1902)写本1册,又封皮提署《牛胡鲁哈拉家谱》2册。主要内容:宗谱总图、宗系分图、述传、家规、外戚、修谱藏谱。该谱记载自明末至清光绪年间始祖郎玉以下十代世系。其中,第二世郎山仕于明,至骠骑将军;第四世明忠(得功之子)为明协守辽东中路副总兵;显忠为明管易州参将都督同知;第五世郎万年,为明游骑将军镇广宁死其事。说明其前世为明朝军官,且有死其事者。至六世郎熙载,始降清。其本传称:熙载配马氏,生九男六女。熙载少为明秀才,“少既失母,而父复羁祸,因谋于父所辖旧将之豪勇者自为堡守,已而相率归者更得三堡,合精兵数千人。迨我太祖太宗皇帝立极开创于兴龙之地,公得以顺天应人率四堡之众以佐命,皇帝嘉纳之,授封男爵……世袭罔替。即今所袭者阿达哈哈番是也。”该谱还提到熙载妻马氏“系出三韩右族,为明怀远将军马公国都长女”云。
郎氏至第七世廷辅、廷佐、廷弼、廷相,始以军功发迹,成为汉军中名宦巨族。家谱中俱有传。廷辅者字弼轩,为清资政大夫、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兼一托萨拉哈番,管镶黄旗参领、户部郎中。其本传记载了清初家中发生的一起不测事件,几乎酿成杀身之祸:“我朝定鼎初,禁女子不得为汉服制,太夫人(即廷辅之母)稍迟闻禁,遂为家仆张二等质之于官,且按验时诸公俱幼,环膝相哭于太夫人之旁,太夫人亦相与无策。盖公早起罗鹑出也。公每出日晡归。是日适抵廓门,大风雨雪。公素不避艰险,不以为难。然觉心动,恍若所失不自安者数四,乃疾返闾……入中堂,见太夫人方抚诸弟相哭不休,询在侍者得知底事,公怡色柔声劝夫人易旧章并大索素昔之冠袍带履等,餙火之于灶,因而灭迹。顷之司寇诸寮偕户部侍郎讳位公者至。讳位公者,公季父也。度嫂素昔之服尚多,藏畜未免口实,得公目告,侍郎公乃大喜,阳挽寮友发箧视之,竟无所据。仆得以诬主罪。及年十八,法当代父职,遂袭一等阿达哈哈番。” 这件事说明二点,其一,清初,不但强令汉族男人剃发易服,对汉族妇女也有易服之命。以致汉族降臣降将无不战战兢兢。这件事,史书缺载,在郎氏家谱中却得到印证。其二,家仆告主未遂,反受惩罚,实际带有很大偶然性。这件事反映出清初家仆告主之盛行,这与史书记载是完全吻合的[61]。
郎廷佐,历任江西巡抚、福建、江南总督、兵部尚书。最大功绩是打败进攻长江的南明郑成功军,为清廷保住了漕运,也稳定了其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率兵十万突入长江,廷佐“同将军哈坐镇孤城,密授方略,以奇计于旦日之内破贼数十万众” 传中所云“奇计”,不过是以汉人降将身份,对郑成功伪降,趁郑军懈怠之机,突然发起进攻。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附吴三桂叛乱,廷佐嫡孙锺聘精忠侄女为配。廷佐以大义所在,特疏请明誓与逆藩不共天日。奉上谕为福建总督,以过劳疾甚,竟没于金华军中。时在康熙十五年(1676)。
其弟廷弼,进士出身,礼部员外郎。本传称其“尝监司库藏,误怀一瓷皿,坐死罪……赦之,祗免其官。”说是“误怀一瓷皿”,实际上说明他犯了贪赃罪。此后不久,发生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与徽州布衣杨光先关于历法的争论。杨光先叩阍申诉至再至三,皇帝命复廷弼官职,使往决讼。据说他在“三数月间,是非粗判”,并因此积劳成疾而没。但从本传指汤若望“以西法新法摇惑中夏”的贬语看,廷弼似乎是站在了杨光先一边。
就是这样一个很大程度上保持汉族传统和文化特性的世家,却在宗谱的封面上特意署上《牛胡鲁哈拉家谱》七字。按,“牛胡鲁”即满语“nioheri”的音译,汉义为“狼”,转义为“郎”。郎姓,是满洲八大姓之一,载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渊源有自,该族与之风马牛不相及,却偏要使用这样一个满洲姓。其用意,实在耐人寻味。
《镶白旗汉军高氏家乘》,写本1册。记载始祖高友以迄第十一世子孙的世系、仕途、婚姻、子女、墓地等情况。时间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间。谱书最后,有光绪丁酉(1897)第十二世孙高桂康七律一首。
高氏自第五世开始发迹。高天爵,官至两淮都转盐运使司,遭耿精忠之乱殉难;高膺爵,承袭世管佐领;高承爵,官至安徽巡抚、广东巡抚。高天爵十子中,高其位、高其佩最有名。其位,官至湖广提督、江南提督署两江总督,文渊阁大学兼礼部尚书;其佩,由难荫生授知州,晋四川按察使司、刑部侍郎、正红旗汉军都统。其以指头带笔做画,为时所重。高天爵的侄子其倬,康熙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一门贵幸无比。
谱书记载了族人出旗为民的情况。第七世有:高长庚改名高岱,贡生,入湖北武昌府民籍。未入葬祖坟。高柱勋,入江宁民籍,任江宁督标千总守备;高昭勋,太学生,“遵例出旗入大兴县籍”;配郎氏。他虽然改入民籍,第三女却嫁给正白旗满洲都察院笔帖式祥玉。高怡,山东长清县知县调补安徽县知县,入大兴县民籍;元配觉罗氏,户部河南司员外郎萨敬阿女。高愃,入大兴县民籍;高惠,江宁县典史,入大兴县民籍。第九世的有:高若曾,太学生,入大兴县民籍。高洪,入大兴县民籍。乾隆中叶,清廷为缓和“八旗生计”的压力,命汉军旗人大规模出旗为民。适逢高氏家族第九代,一些子弟因此转为民人,像高岱,最后竟不知所终,连祖坟都没入葬。说明出旗为民范围之广,连世家大族子弟也不能幸免。不过,这些子弟都是家族中旁支庶子,也不排除有人自愿摆脱旗籍的束缚。这些出旗的子弟,有的妻子是满洲人,有的女儿嫁给了满洲人,由此又形成旗人与民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高氏是汉军着名世家大族,生前显赫,死后荣光,葬地规模明显大于一般旗人。始祖高友葬奉天。第四世尚仁等葬北京广渠门外老虎地圈地;第五世,高天爵葬左安门外周家庄燕儿窝圈地;高承爵葬密云县城东江水峪。高荫爵,葬顺义县秀才营[62]。高天爵子其位、其佩、高荫爵子其倬,都是朝廷高官。以后,高其位葬东直门外望京;高其佩葬广渠门外半壁店。高氏子孙从老墓地分出另辟新墓地的次数远高于一般旗人。
此外,前面提及的广宁《祖氏家谱》、沈阳《甘氏家谱》,也都是研究汉军世家的宝贵资料。旗籍蒙古、朝鲜、达斡尔世家的谱书也有不少[63],后者先是被满化,继而又被汉化。在研究八旗内部民族关系、首先是外族成分融入满洲族的过程方面,这部分谱书具有的价值不可替代。
除了族谱、宗谱,旗人年谱如鄂容安等编《襄勤伯鄂文端公(鄂尔泰)年谱》、寿富编《长白先生年谱》(宗室宝廷)、不着撰人《阿文勤公年谱》(阿克敦)、那彦成等编《阿文成公年谱》(阿桂)、铁保编、瑞元、瑞恩续编《梅庵自编年谱》(铁保)、《盛意园先生年谱》(宗室盛昱)、柯汝霖编《范忠贞年谱》(范承谟)、法式善编《洪文襄公年谱》(洪承畴)、宋荦等编《如山于公年谱》(于成龙)、《文文忠公自订年谱》(文祥)、法良编《少司寇公(斌良)年谱》、《松文清公(松筠)升官录》、申权编《金公(金梁)年谱》等,对研究旗人世家和重要人物,均有参考价值。
研究旗人的婚姻关系。谱书中包含有大量旗人婚姻关系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层:第一层世家间的联姻;第二层满汉的通婚。关于这二层关系,笔者曾以内务府世家对象,根据谱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64],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内务府着名世家高氏、完颜氏、索绰罗氏、蒙乌吉氏、杨佳氏(锺祥家)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婚姻关系;联姻的网络,还延伸到内务府和外八旗官宦人家,并与皇室形成多重姻亲关系;第二、世家纳妾成风,说明所谓旗民不婚(满汉不婚)的规则,只是被表面维护着。男人应酬官场,所娶正房都是旗女,纳妾则多为民女。这种变通办法,既维护了“首崇满洲”的古训,又满足了世家多妻(妾)多子的需要。
汉军与满洲、蒙古同属旗籍,但从民族来源和文化传统来说,又与汉人接近,这就注定了它带有不同于满洲、蒙古旗人的特点。那么,汉军世家的婚姻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李氏一族地位尊崇,与满洲宗室有多重婚姻。思忠长子荣祖(满名立都),娶宗室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拜音图(努尔哈赤异母弟巴雅拉次子)之女。
李氏与皇室贵戚佟氏则为世代姻亲。思忠娶佟氏,吏部尚书正蓝旗都统佟盛年之姐,思忠长女嫁广东总兵官佟国玺。怀忠之子懋祖,显祖之子李键、李镛,耀祖之子李锦,光祖之子李钰,庆祖之子李清铠,铎之子李据德等,均娶佟氏女。懋祖孙女则嫁给福建巡抚佟国鼎的孙子佟钜。
李氏与马佳氏大学士图海、觉罗氏内弘文院吏部尚书伊图、内大臣席尔根、伊尔根觉罗氏大学士伊桑阿、苏完瓜尔佳氏着名五大臣费英东之子刑部尚书索海、纳喇氏吏部尚书马希纳、富察氏镶黄旗都统征南大将军富呢雅汉、赫舍哩氏内大臣索额图、叶赫那拉氏大学士明珠等满洲显贵,均有婚姻关系。
李氏与汉军名臣显宦的姻亲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姻亲中有:礼部尚书、都统祝世胤,绥远将军、云贵总督蔡毓荣,吏部尚书、大学士鲍承先,湖广提督柯永年,湖广总督石文晟,工部尚书蒋国柱,工部右侍郎臧国祚,户部郎中兼参领郎廷辅,广东协镇郎廷玺,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世袭靖海侯、镶白旗汉军施世,京口副都统祖泽源,福建将军祖良璧,福建副都统祖建极,辽东总兵官句天宠,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刘清泰,福建巡抚、兵部尚书杨熙,镇海将军、伯王之鼎,湖南巡抚金玺,南昌总兵杨长春,广东将军管源忠女,本旗都统周卜世,陕西巡抚张仲弟等。几乎涵盖了汉军的所有着姓。
汉军高氏的婚姻对象有不少满洲世家大族和皇室成员。高其倬,原配那拉氏,大学士、吏部尚书、内大臣明珠孙女;高绘勋,配觉罗氏,奉恩将军三等侍卫宗室华彬女(安亲王岳乐曾孙女);高书勋,原配那拉氏,通政司经历富尔敦女;继配白氏,镶黄旗一等诚勇公班第女;高麟勋,原配马佳氏,古北口提督索拜女;继配宗室氏(爱新觉罗氏),奉国将军宗室衍德女。其女适一等公班第之孙、理藩院侍郎福禄之子官成。高岱,封郡主额驸,原配爱新觉罗氏,正白旗满洲宗室和硕亲王允祐孙女,慎郡王弘暻女。高氏与满洲纳喇氏、蒙古白氏间,存在数代联姻现象。
高氏的姻亲除不少旗人,还有不少民人。当然也是仕宦人家。这或者说明,汉军旗人在婚姻的选择方面,要比满洲、蒙古旗人自由。
汉军郎氏宗谱的一大特色,是专门记载了《外戚内家》《外戚外家》。所谓“外戚内家”指郎氏男性延聘嫡妻的娘家,如正黄旗汉军周氏,父阿达哈哈番周维屏;正红旗汉军孙氏,父宁夏巡抚孙茂兰;镶黄旗汉军卢氏,兄山陕总督卢崇峻、广东将军卢崇耀;镶黄旗汉军祖氏,父昂邦章京祖泽洪,兄副都统祖良,弟福建将军良弼,镇江驻防固山大祖良相;镶黄旗汉军范氏,父福建总督范承谟,弟浙闽总督范时崇。清一色同样出身辽东即所谓“三韩籍”的老汉军。所谓“外戚外家”指郎氏女性出嫁的夫家。值得注意的一点,郎氏女子的夫家,不仅有汉军旗人,还有民人。这种现象在内务府汉姓人很少看到。
与李氏、祖氏的一个明显区别是,郎氏很少与满洲、蒙古旗人联姻。个中的原因还不清楚。
旗人谱书,重视姻亲,一般详细记载子女、婚嫁、女婿、亲家的情况。因为这是他们在选择婚姻门第时必须参考的。在中国传统社会,妾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低的,除非育有子女,一般不被收入家谱。但是,在旗人家谱中,也看到一些例外的情况。妾无论是否生育,均被收入家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妾在家庭内部复杂的处境。
研究旗人信仰与民俗。这里说的旗人信仰与民俗,主要指有别于汉人的满洲信仰和民俗。
《辉发萨克达氏家谱》记服制,《大清例男人穿孝素服仪注》、 《妇人穿孝素服仪注》基本是大清律的翻版。记葬俗,奉女性家长为始迁祖,为汉俗所无;记葬制,以始祖为上,已婚男姓并正妻按辈分左昭右穆顺延;妾、未婚男女,使女、坟丁等分葬在夸兰(茔地围墙)四周。这些基本是满洲各族的通例。
最带有本族传统信仰的还是祭祀部分。如记祭词:某某“sini omolo sinde bofun deijimbi ”(你的孙子给你焚包袱了)“sini jalahi jui sinde bofun deiji mbi”(你的侄子给你焚包袱了)。后者用于本人未婚或没有儿孙的死者。按规定,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岁暮祭扫焚化包袱。还记有祭祀换锁例、供影上坟(原注:此条遗失)等旧例,并叮嘱后世子孙勿怠勿失,谨慎遵守云。由此可窥知满洲人在汉族文化风俗包围下任何努力维护自身传统文化,并把这作为维系本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的。完颜氏的几部年谱中也详细记载在宅前安杆大祭、举行家祭,或在衙署中筑佛堂的情况。
麟庆一家信道教,北京白云观里至今保留着他们父子的碑。麟庆晚年日习“导引术”,不甚得法。病重,访南城名医调治,又服参芪过多,生疽,病逝。死后与三亡妻合葬,以朝向不吉,又改。在完颜氏的几部谱书中,怪异现象记载最多。《惕盦年谱》(《完颜文勤公年谱》)记,崇实生时祖母恽氏(即麟庆母亲)梦东岳头陀,故命乳名岳保;二岁出痘,乳母刘氏梦华佗祖师,其母发愿每月上香烛钱;五岁,母渡江遇险,又有金甲神(靖江王)托梦渔翁救护;十岁,得重病,食一神赐红果,即仙丹,仍是华佗云天垂手。这类记载不仅多,且绘形绘色,由不得读者不信。
汉人习俗避名讳,满人因平常称名不举姓,俗以本名第一字为姓,避讳方法亦照此推之。额德布,则称额讳德布,哇岱——哇讳岱,法辉——法讳辉(《辉发萨克达氏家谱》),以次类推,完全是套用汉人做法。
取名深受汉人影响,排字取吉祥字。崇实乳名岳保,故崇厚乳名宗保,取“宗”之义——泰山——山宗。世家子出生,有乳名、大名、还有字、号。崇实长子初名嵩祝,后避咸丰讳,改申字。娶乳名同。三儿生,名华祝,后避讳,改华毓。弟崇厚长子,乳名阶儿,大名三祝,避讳,改三奇,又改衡平(《鹤槎年谱》)。第二子名三捷。第三子衡永,乳名亮哥。四子衡光,乳名中哥。五子衡桂,乳名桂哥。六子衡彬,乳名彬哥。厚五女皆有乳名、大名。与男儿同。
世家女亦取名号。崇翰池妹,命名崇雱,号翠池,字蝶香,乳名芸。崇翰池女,乳名鹿格。鹿者取其福禄之意,又鹿与六音同,因其第六胎。
崇翰池出生时,父母四十余岁,老来得子,非常欢慰,祖母尤钟爱。许以跳墙和尚,六岁留发为贤良寺晟一方丈之弟子,赐法名益安。崇翰池妻纳喇氏生长子,其父命乳名大堃,大名耆堃,曲礼六十曰耆,因其父是年六十,堃与坤同,取其厚重之意。又许以跳墙和尚,六岁留发为贤良寺晟一方丈之长徒孙,赐法名富佑。崇翰池妻纳喇氏生次子,其父命乳名二堃,大名会堃,因是年有会试。仍许以跳墙和尚,为贤良寺晟一方丈之次徒孙,赐法名禅佑。崇翰二十一岁,其弟崇霁生,乳名启格,号月池,亦许以跳墙和尚,为贤良寺晟一方丈之次弟子,赐法名静安。乃其父晚年庶出所生之幼子。崇翰池生第三子晋堃。双亲原拟照旧例将此孙满月后仍许以贤良寺为跳墙和尚,不料京师变乱,遂作罢论[65]。
马佳氏各支宗谱、族谱,前期名字多以满文,惟承德一支自始迁祖马为德起,以次各世,均以马字冠名姓,未用满文命名,较为罕见。马佳氏,“辛亥后冠汉字单姓马氏”。
高斌一族为内务府汉人,但从第三四代起,多改满洲名字。汉军李氏、祖氏子弟都有取满洲名字者,不妨说是八旗内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满文化的表现。
研究八旗制度。《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记载了该族支三个世管佐领的源流(主要集中在第四、七、十房):“正白旗满洲二甲喇叶赫纳喇氏历任佐领,始祖星恳达尔汉第六世(代)孙四房雅巴兰一支子十二位,分三个佐领”。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二及《八旗通志》初集卷五,该三佐领分别为正白旗满洲二参四佐,二参一佐,二参五佐;其中,二参四佐编立最早,“系天聪九年,以叶赫地方人丁编立,始以承政兼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舅舅阿锡达尔汉管理” 二参一佐是以二参四佐内滋生人丁编立的;以后复由二参一佐之一部分编为二参五佐。《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阿什达尔汉至那罕泰上下五代的佐领世袭关系,谱书则记载了上下九代的承袭关系。其中,二参四佐自阿什达尔汉起,始终由其直系子孙(第七房)承袭;二参一佐主要由十房子孙承袭,中间也穿插了四房、七房子孙;二参五佐先后由十房、七房、四房子孙承袭。如果说前期的佐领承袭在各房尚带有一定随意性的话[66],愈到后来,其承袭关系愈明确,即第一个佐领属阿什达尔汉的第七房,第二个佐领属额森的第十房,第三个佐领属巴当阿的第四房。明确承袭关系的好处是减少了族人间关于佐领继承权的纷争,但选择继承人的标准首先不是才能、年资而是血统,这对八旗管理层素质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旗人谱书在研究满洲家庭人口、婚姻关系、风俗信仰、生计状况、教育科举、仕途升黜、民族交流、辛亥革命鼎革时期旗人的遭遇与心态,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北京城市史、商业史、建筑史、灾祸史、医疗史等方面,均有参考价值。
总之,除了官修史书、档案、契书、碑文,数量可观的谱牒家乘也是有待开发的宝藏。谱书的利用,其意义不仅在于新史料的开发,而且将为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启迪。
(资料来源:《文献》2006年第2期)



[1] 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81年—1982年版,第470—472页。
[2] 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关于东北旗人家谱整理和研究成果有: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沈书社1992年版;李林《本溪县满族家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傅波、张德玉《满族家谱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傅波、张德玉《满族家谱研究》,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张德玉《满族宗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此外,来新夏着《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包括对若干北京旗人家谱的研究。
[3]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共收3140种家谱,主要是大陆以外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收藏单位的目录;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现存宗谱目录》是日本、美国、中国三地的综合性目录,即在日本的1276种(其中旗人谱书约40种)、在美国的1247种、在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的有873种;中国大陆出版的主要有:《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增订本),199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版,共收谱4450种;《中国家谱综合目录》,1997年中华书局版,共收家谱目录14719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共收录家谱11700种。
[4]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第135页。在北京图书馆第二阅览部家谱整理小组《北京图书馆满族宗谱叙录》(上)(下)(载《文献》1987年第2、3期)一文中,介绍了21种汉文旗人谱书,除满洲旗人外,还包括旗籍蒙古博尔济吉忑氏、达斡尔郭氏谱书。
[5] 如徐凯《朝鲜佐领考》(载《韩国学论文集》1998年7期);《尼堪与满洲八旗旗分佐领》(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1期);《满洲八旗中的高丽士大夫家族》(载《明清论丛》第1期,1999年);《蒙古姓氏与满洲八旗旗分佐领》;以及杨海英《佐领源流与清代兴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3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后者收录满、蒙、回、朝、达斡尔、锡伯、彝、纳西等族宗谱130余部,其中属于清代旗人范畴的有60余部,除宗谱、族谱外,还收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爱新觉罗宗谱》、唐邦治《清皇室四谱》等相关文献。以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堪称旗人谱书的集大成者。
[7] 祥安等辑,续修《叶赫那拉氏族谱》,清道光二十九年九思堂朱丝栏稿本。《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8] 明海纂《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9] 耐人寻味的是,2004年8月28日,笔者和细谷良夫教授在辽宁省海城县尚王陵考察时看到,尚大德在北京的一支后人,已于二年前主动派代表到海城,与尚可喜一族“认宗”,同时赠景山公园内槐树12棵(因为因为“槐”与“怀念”的“怀”同音吧),铜鼎一个,并在陵园醒目处立起认祖归宗碑。这些尚大德的后人大概连本族宗谱都没有见过,否则怎会出现这种祖宗早以担心过的“误联”?
[10] 如旗籍达斡尔郭氏《黑水郭氏家乘·先茔录》初集、二集,初集载黑龙江祖茔地,二集载本支五世以下在京郊各处茔地。并附详图。远支茔地可考者,也编为附录。
[11]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664页。
[12] 如汉军宁远李氏(即明宁远伯李成梁之后)、广宁祖氏、沈阳甘氏、蔚州李氏,都是在明代任辽东军职,入清仍为官宦人家。宁远李氏原有老谱,明清鼎革之际,遭兵燹,旧谱散失;甘姓族谱则是在前代老谱基础上重修的;清代《张氏家谱》、《李氏谱系》、《祖氏家谱》,均始修于康熙年间。参见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第472—475页。另外,满洲人较早的谱书有《镶黄旂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始修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见《中国宗谱的研究》第472—475页。马佳氏族谱(安东本)载称:“我马佳氏自盘古以来,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间阖族会议,访立谱牒,以留后世参阅,以司马公为始祖,其盘古之人未可记载”。见马熙运编着《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1995年铅印版。蒙古旗人谱书中时间较早的则有雍正十三年(1735)《蒙古搏尔济吉忒氏族谱》。
[13] 除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在《皇朝通志·氏族志》中,也有关于旗人谱系的简要记载。
[14] 恩龄《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凡例》称:“谨遵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二条)、“谱式系仿照钮祜禄氏十六房家谱体裁”(第一条)、并参照直隶昌黎县《万氏家谱》(第七条),“照巨族前贤各家谱成[程]式恭办”。说明满人修谱除了参考《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外,还参考了民间满汉谱书的范本。
[15] 同治庚午年裕彬等续修《正白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宗谱》,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16] 成额等辑《八旗满蒙氏通谱(纳喇氏)》清道光间抄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17] 恒敬等纂《讷音富察氏谱传》,清嘉庆十二抄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18] 如恩龄修《瓜尔佳氏宗谱》,修好后分存8处:陕西西安府满城内红旗街、陕西西安府城内三兆村祠堂、京都前门内细瓦厂祠堂、京都阜成门内武定侯祠堂、京都阜成门内巡捕厅胡同祠堂、京都良乡西关外茔地阳宅内、京都长辛店二老庄茔地东、西阳宅内。
[19] 马熙运编着《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1995年铅印本。
[20] 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第29—30页。
[21] 中国修谱,素有“小宗之法”和“大宗之法”。“小宗之法”,即世系只上溯到始迁祖或五世祖;“大宗之法”,即世系一直上溯到血缘始祖或受姓祖。满人谱书,一般比较符合“小宗之法”。
[22] 北京国家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藏恩龄《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凡例》。
[23] 参见《八旗通志》二集,第194卷《李思忠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4页。
[24] 参见《八旗通志》二集,第207卷《甘文焜传》,第3695页。
[25]《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族谱》、《恩荣奕叶》。均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26] 均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27] 延升纂《那拉氏宗谱》,朱丝横栏旧抄本,1册。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关于该族,参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4卷,辽沈书社1989年版,第315页。
[28]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4卷,第292页。
[29] 《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第280页。
[30] 《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第512、513页。
[31] 《郎氏宗谱》3册,光绪壬寅年写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32] 《尚氏宗谱》道光乙酉年家刻本,1册残。复印件由尚焰保存。
[33] 额腾额纂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清道光三年抄本1册。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34] 载《叶赫那拉氏族谱·四世叔祖六十三公墓志》。
[35] 《祖氏家谱》,康熙刻本。藏日本东洋文库。
[36] 《图门世谱》,咸丰年间稿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37] 《尚氏宗谱》道光乙酉年家刻本。参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74卷,第807页尚大德传。
[38] 《奉天高佳氏家谱》,写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参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74卷,第805页高名选传。
[39] 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35卷第439页附载的包衣伊拉达。
[40] 萨氏修《辉发萨克达氏家谱》,光绪二十四年写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41]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本。
[42] 崇实、崇厚《清江南河道总督完颜公行述》,清刻本。
[43] 崇实《惕盦年谱》(《完颜文勤公年谱》),光绪三年刊本。
[44] 衡永编《鹤槎年谱》民国十九年刊本。
[45]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8卷,第366页。
[46] 衡永编《鹤槎年谱》民国十九年刊本,第13页上。
[47]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48]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5卷,第325页。
[49]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5卷第1页旺吉努传。
[50] 《钦定八旗通志》第139卷《米思翰(附李荣保)传》。
[51] 马斯喀与弟马齐、马武传俱载《钦定八旗通志》第140卷。
[52] 宝琳、宝珣编《升勤直公年谱》,道光刊本。
[53] 收入《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54]《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5卷第1页额亦都巴图鲁传。
[55]《李氏谱系》原本藏辽宁大学,日本东洋文库藏抄本。研究该谱的学者有园田一龟《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载《东洋学报》26卷1期,1938年;孙文良《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载《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沈书社1992年版;杉山清彦《汉军旗人李成梁一族》,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岩井茂树编《中国近世社会の秩序形成》,2004年3月。
[56] 园田一龟《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载《东洋学报》26卷1期,1938年。
[57] 《明神宗实录》第582卷。参见《启桢诗选》:周宗建《边事有感》四首,有句云:“胡女自专帏幄重,将军终负策书盟。”自注:“李如柏纳胡女为妾。”许重熙《五陵注略》言李如柏娶努尔哈赤侄子为妾,生子。
[58] 《八旗文经》第58卷,考乙。辽沈书社1988年影印本,第461页。
[59] 李氏一族拥有正黄旗汉军的四个世袭佐领,详见杉山清彦《汉军旗人李成梁一族》。
[60] 《八旗通志》初集第173卷祖大寿传。
[61] 拙着《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305页。
[62] 2004年9月2日,笔者与细谷良夫教授前往北京郊区顺义考察,顺路参观城南4公里李桥镇王家坟(王爷坟)的和硕和亲王(乾隆帝亲弟)的墓碑。听当地人讲,过庄子营,有秀才营村,秀才即指高其倬,其墓碑在“文革”中被拉倒,不知现存何处。后人有居太原者,前些年还回来扫墓。
[63] 如关于旗籍蒙古世家有《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恩荣奕叶》;关于旗籍达斡尔世家有《黑水郭氏家乘》(包括乡土录、世系录、世德录、扬芬录、先茔录、旧闻录)。具详《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
[64]参见拙文《关于清代内务府世家》,载《明清史论丛——孙文良教授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崇雯编《崇翰池年记》,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98册。
[66] 参见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满洲正黄旗已故世管佐领文普接袭宗谱》(抄本一册),该佐领前九次承袭,都是在始祖索呢音的长子、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六子及其子孙中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