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战时、战后的行军路线证明: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咸宁赤壁。
导语:。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影响了历史进程,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赤壁之战,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们也津津乐道。
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
先后存在赤壁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
其中,赤壁说、黄州说最具代表性。
最后,最后,主流意识,盖棺定论,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咸宁赤壁。
尽管如此,湖北黄冈对此仍有很多心结,于某年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论证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湖北省黄冈赤壁。
洋洋洒洒几千字,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赤壁之战到底是先有赤壁还是先有赤壁之战?
最后形成共识:是先有黄冈赤鼻矶,才有赤壁之战。
由此推断:赤壁之战就只能发生在湖北省黄冈的赤鼻矶。
赤鼻矶和赤壁是怎样扯上关系的呢?
理由是赤鼻矶的“鼻”,与赤壁的“壁”,因为谐音缘故,人们误以为赤鼻矶就是赤壁。
这样说,谁都以为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无关大雅,我也不纠缠这些枝节。
我也这样认为:相关方的行军路线,是确定赤壁之战发生地最为重要的证据。
下面我就从战前、战时、战后等三个阶段,分别谈谈刘备、曹操、孙权等三个方面的行军路线,以此确定无疑地告诉大家,赤壁之战,不可能发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的赤鼻矶,只能发生在湖北咸宁的赤壁市区西去三十里的长江边上。
一, 战前的行军路线与湖北黄冈赤鼻矶靠着一点边儿。
1,刘备的行军路线。
刘备早期在徐州一带活动,后来被曹操赶出北方。
为了生存,刘备到江南投奔刘表。刘表安排刘备戍守新野,让刘备看守北边的曹操。
曹操解决了北方的问题后,也来到了南方,想解决刘表的问题,顺便解决孙权的问题。
曹操来到南方后,刘表死了,继承权力的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
刘琮面对强大的曹操,投降了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没有事先照会刘备,让刘备对曹操的到来,措手不及,于是向西逃跑。计划经过江陵,然后去广西,投奔苍梧太守吴巨。
与此同时,鲁肃知道了刘表去世的消息,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对付曹操。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建议,并让鲁肃亲自去与刘备交涉。
鲁肃经过一番周折,在当阳遇见刘备,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付曹操。
此时的刘备正处在没有地方安身的困境,听到鲁肃主动邀请他与孙权联合,真是喜出外望。
到了南方的曹操,担心刘备进攻江陵。因为刘表在江陵储存了很多战备物资。
刘备也确实有这样的想法。
为了阻止刘备抢先占领江陵,抢走那里的战略储备物资。曹操亲自带着五千骑兵,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并将刘备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刘备断绝了去江陵的计划,听从鲁肃的建议,从长坂坡向东经汉江流窜。
此时关羽正好在汉江的汉津渡口等候。
刘备乘船,顺汉江而下,到了夏口(夏口就是今天的汉口)。这是《三国志》的说法。
刘备为什么要去夏口呢?
因为夏口是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的地盘。
刘琦与刘备的关系不错,再加上刘琦手里还有不少军队。
《江表传》的说法有些不同。
《江表传》说刘备听从鲁肃的,去了樊口。樊口就是今天的鄂州,当时是孙权的地盘。
刘备由此进入了黄州的地界。
到了樊口,诸葛亮与鲁肃一道去见孙权。
孙权此时在柴桑。
柴桑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以上是刘备战前的行军路线。
2,曹操的行军路线。
曹操在当阳长坂坡打败刘备后,没有往东追击刘备,而是急着向西,去了江陵。
因为刘表在江陵储备了很多战略物资,曹操要抢占那里的战略物资。
3,周瑜的行军路线。
诸葛亮与鲁肃一道来到柴桑,见过孙权,极力游说孙权抵抗曹操。
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派周瑜、程普、鲁肃等随同诸葛亮一同前去拜访刘备。
周瑜首先从柴桑出发,经过黄冈的赤鼻矶,然后在樊口遇见刘备。
如果此时曹操也到了樊口的话,或是孙刘联军在樊口伏击曹操的话,那么赤壁之战,就可能发生在湖北黄冈赤鼻矶。
可是周瑜、刘备等并没有在此逗留,而是继续向西。
二, 战时的行军路线远离湖北黄冈赤鼻矶。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战时的行军路线。
1,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
周瑜到了樊口后,孙刘联军并没有在樊口逗留,而是继续向西,经沙羡抵达赤壁。
《三国志·孙权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
《三国志·周瑜传》说:“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这一点推论没错,可是他们不知道此处的“赤壁”,已经不是他们那个黄冈的“赤鼻矶”了。
孙刘联军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黄冈的赤鼻矶了。
认为这个“逆”,同以往的用词有区别。
并举例为证:他们认为“赤壁之战前,凡东吴赴江夏与荆州江夏太守黄祖作战,陈寿均以“讨江夏”、“征黄祖”记述,而在记述赤壁之战时,陈寿用的是“拒曹公”或“逆曹公”的字眼,足见赤壁与东吴境界相近。”
对于这段分析,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被称为学者专家的?他们也知道陈寿用词很有讲究。可是他们不理解陈寿这里用词讲究的是什么?
孙权征战黄祖与孙权与曹操开战,能同日而语吗?
曹操不管怎样,还是名义上的丞相,孙权只是一方诸侯。
一方诸侯,对丞相曹操开战,有资格征讨吗?就是陈寿不管怎么不喜欢曹操,在传记里,陈寿都称曹操为“公”这就是封建史官的职业道德,用词一定注意人物的身份,不能因个人的缘故,而随意贬斥历史人物。
孙权对黄祖开战,黄祖是刘表手下的武将、太守。按这个级别讲,黄祖是孙权的下级。尽管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是黄祖与孙权不是一个级别的,是低于孙权的级别的,所以才用“讨”,才用“征”
孙权相对于曹操,顶多也是平级,平级能用“讨”吗?能用“征”吗?反过来说,曹操以丞相的身份,对孙权开战,就一定要“讨”,一定要用“征”
因为曹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
第三,与会学者用“拒曹公”、“逆曹公”的字眼,推敲赤壁与东吴的境界相近,这更是牵强附会。
第四,这些学者曲解了此处“逆”的意思。
此处的“逆”,是逆水行舟的“逆”“逆曹操”,是逆流而上,抗击曹操的意思。
为什么是逆流而上,抗击曹操的意思呢?
《三国志·孙权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这里的“与备俱进”的“进”就是向前、向上游进发的意思,与“逆流而上”语气、语义连贯。
第五,还有专家学者提出,既然刘备、周瑜等知道了曹操顺流而下,为什么要逆流而上、抗击曹操呢?就在樊口设伏,以逸待劳,这不是最好的方案吗?
这样说也有道理。
可是这些学者专家们太低估了孙权。
孙权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
如果仅从军事家的角度考虑,在樊口设伏,以逸待劳,确实是最佳作战方案。但是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却是最糟糕的作战方案。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家记得鲁迅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吗?
日俄开战,不在日本开战,也不在俄国开战,偏偏要在我们中国的东北开战?
为什么呢?战争是灾难,会死很多人。在中国开战,死的是中国无辜的百姓,灾难让中国人承受。
孙权也是这个意思。
到刘表的地盘上开战,死的那些无辜的百姓,是刘表的人,灾难让刘表背着。尽管刘表此时已经死了,还是可以这样认为。
樊口是孙权的地盘,要是在孙权自己的地盘上开战,打破的是孙权自家的坛坛罐罐,多不合算。
2,曹操的行军路线。
曹操占领江陵后,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
所以,从战时的行军路线看,赤壁之战不可能发生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因为孙刘联军早早地离开了黄冈的赤鼻矶,来到了湖北咸宁赤壁市区的西面三十里的长江边上。所以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湖北咸宁赤壁西去三十里的长江边上。
三,战后曹操的溃退路线,与孙刘联军追击曹操的行军路线,离湖北黄冈赤鼻矶越来越远。
曹操与孙刘联军相遇赤壁,初战失利,临时驻扎在长江的北面。尽管初战失利,曹操仍具有绝对优势。
由此黄盖建议周瑜说:“我们不能与曹操长期对峙,要速战速决。用火烧曹操军船的方法,赶走曹操。”
周瑜采纳了黄盖建议。
曹操面对四面燃烧的大火,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曹操在四面大火熊熊燃烧的同时,立即放火烧毁自己身边的大船,由此为自己烧出另一条防火通道,带着残兵败将,经华容道逃亡江陵。
周瑜与刘备带着军队紧追不舍,陆路沿着曹操的路线追击。水路逆长江而上,两路大军都紧追不舍,逼近江陵。
由此,曹操、孙刘联军离黄冈赤鼻矶越来越远。
如果是在黄冈赤鼻矶开战,曹操有机会逃到江陵吗?
因此,我可以说,赤壁之战只能发生在湖北咸宁的赤壁市区西去三十里的长江边上。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您满意与否,都盼望您阅读后写两句您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