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为什么会逐渐衰弱?九鼎是他们最后的颜面

说到周天子,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周幽王自毁长城

周幽王废除申后的王后之位和其子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和其子伯服为太子。委屈又愤怒的申后,带着儿子宜臼回到娘家申国,向父亲申侯哭诉。有道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你周幽王再怎么不喜欢申后,起码看在我申国家大业大、为你历代周天子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份上,不该去废黜王后和太子之位。

如今你周幽王贸贸然地废黜,立两个不知道哪来的野人(褒姒不是大国贵族血脉)为后为太子,不是打我申国的脸吗?

周天子为什么会逐渐衰弱?九鼎是他们最后的颜面

愤怒的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三族大军向镐京开进。大兵压境,只凭本部力量抵御不了来犯之敌,周幽王遂点燃烽火向天下诸侯求救。也不知是时间来不及,还是周幽王失去了大部分人心,诸侯们赶到时,周幽王与周太子已死,西周宣告灭亡。太子宜臼即位周天子,史称:周平王。

镐京一带因此次战争大乱的缘故,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人口和资源不足以支撑周王室的统治,因而周平王决定向东迁都,带着没多少的王公贵族和钱财珍宝到成周洛阳。从此春秋战国的新篇章开始,周王朝由盛转衰,周天子的权势和威望远不如之前。平王东迁,保住了周天子统治天下的基本资格,在形式上保证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天子的不断衰弱

可是由于之前的连年灾祸和先前数代天子的穷兵黩武、目中无人等政策,周王室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进不能恢复昔日天子荣光,退又很不甘心。秦国之土关中地,原本是周王室的根本和发源地,周文王和周武王占据着这个地方招揽天下群雄覆灭商王朝,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平王东迁之后,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人,正式册封其为诸侯。

周平王这样做自然不是好心和一时兴起,而是当时岐山一带早已沦为戎狄的乐土,另外秦人护驾有功。当秦人击败犬戎,将其驱逐出去,岐山以东的一大块土地归还周天子,作为其王畿。奈何天子无能无心,这片本该属于周王室的土地又被秦人占有。周天子既是鼠目寸光对待这块土地,也是疲于中原各国的种种骚扰的无奈之举。

周天子为什么会逐渐衰弱?九鼎是他们最后的颜面

与此同时,“大方”的周天子奖励有功之臣,将一些土地封赐给他们。如周惠王四年,有着洛阳门户之称的虎牢关以东的土地被郑国拥有,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赐予虢国;周襄王十七年,黄河以北的温地归晋国。除开周天子自己的行为以外,压缩周王室土地的还有秦国和晋国,他们在不断扩张中侵犯着周王室的土地。

到最后,周王室所据有的土地不过洛阳附近,方圆不过一两百里,连一些中等诸侯国的国土面积都比其大。

古时候土地面积的缩小,意味着财政收入不多,粮食和钱财不足;先秦时期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占经济比重极少的一部分。因为土地小、人口少、耕地面积少,所以能收取的财赋也少。据说东周第一代周天子周平王死后,王室众人为了让其丧事体面像个样子,竟到鲁国请求帮助,希望能得到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求赙”是专门用来形容周天子的乞讨的词语。

原先是有朝贡,现在没朝贡,自身财政状况又不好,所以天子所乘坐的车马都需要从他国求来。

而这种窘境,越到后面越差,始终没有摆脱了。“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是诗经中形容周王室用一种特别的形式依存在天下诸侯身上。俗话说得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你周王室连基本的威仪都维持不下去,还有什么资格凌驾于我们这些诸侯之上,其他什么经济和军事资本更是比不上诸侯国了。

西周制定礼制作为维持统治秩序手段的一种,列鼎而食是其中一种形式。

代表天子最后颜面的九鼎

鼎刚开始只是烹煮食物的炊具,后来演变为一种神圣权力的象征。《公羊传》、《周礼》等记载祭祀时:“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死后以相同鼎数目陪葬,这是规矩。春秋时期这一秩序被破坏殆尽,周庄王九年,南蛮楚国灭申国,从此双方国土毗邻交界。当楚庄王争霸,陈兵数万于北方边境,周天子于心不安所以派出使臣王孙满前去劳军打听情况。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多重。

意思就是我国有没有实力再铸造一个,能不能取代你周室。

周天子为什么会逐渐衰弱?九鼎是他们最后的颜面

王孙满巧妙回答:“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着很有道理,便退兵不炫耀了。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其他诸侯虽不像楚庄王这么直接,但也没差到哪去。九鼎,诸侯们生前不能逾越,死后却无所谓。

考古人员曾在河南虢太子墓中发现有七鼎,根据礼制诸侯七鼎,而诸侯太子不是诸侯,只用五鼎。而今其太子七鼎,虢国国君自然用九鼎(死后)。这种逾越太常见了。

周天子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也不是凡间唯一的王。所谓诸侯询问九鼎,其实是尊重九鼎,变相地尊重一点周天子,否则根本没必要问。九鼎在周王室,那么周天子的颜面就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