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王政尧: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王政尧: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政尧: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
试论清代状元与状元戏王政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产物,也是其宝塔尖上的金顶,并向着四面八方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封建社会,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说人人皆可为状元;如今,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祖国,又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既是对状元这一特殊称谓的肯定、褒扬和延续,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清代状元写戏。民间、宫廷编演状元戏是“状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深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有必要对状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做一基本了解。
(一)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时1300余年。它在隋朝创始,唐朝确立,传承于元、明、清三朝,直至清末。其中,进士科最受士人重视,它是科举制度中最主要、最久远、最有影响的科目。因此,做为进士考试第一人的“状元及第”必然是其最高荣誉的持有者。因为,在这种以千百人计参加的每一场“比赛”中,“金牌”只有一块!但是,自唐至元,“状元”一词只是一种通常俗的称呼,例如,唐朝还有称之为“榜首”、“状头”的;北宋至南宋期间,不仅有“榜首”之称,还有殿试前三名都称状元;元朝则明确为一科两状元,即所谓左榜和右榜各产生一名状元。真正将状元做为殿试第一甲第一人的专门称谓者则始于明朝。《明史》卷七十有:“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1][1]清承明制,直至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时,此一专门称谓从未有过更改。
正因为进士一科能够产生状元,所以,自唐以来,人们对进士科便非常敬重,“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1][2]唐永隆年间,薛元超虽“位极人臣”,官居中书令,但他在说到自己平生有“三恨”之时,这第一恨就是“始不以进士擢第!”[1][3]可见当时士人的心态。尽管如此,那时毕竟还有除进士科之外的其它各科。到了宋神宗熙宁四年(10 71年),王安石在变法中罢明经、诸科,只以进士一科取士,这是科举制度史的一个重大变化,元、明、清三朝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使得进士一科成为科举制度中最为主要、最受士人重视的科目了。
经过了解(乡)、省(会)、殿试之后,一些读书人实现了进士及第,而由此产生的、被他们企盼已久的状元则等待“御笔亲点”了,即由皇帝亲自点定,这就是戏剧舞台上唱出“御笔亲点为状元”的根据,可想而知,蟾宫折桂之人该是何等荣耀!清朝末科探花商衍鎏详细的记录了这一过程,他写道:“清代之制,是日晨,銮仪卫设卤薄法驾于殿前,设中和韶乐于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礼部、鸿胪寺设黄案,一于殿内东楹,一于丹陛上正中。设云盘于丹陛下,设彩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王公大臣、侍班各官朝服序立陪位如常仪。新进士朝服、冠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届时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奏《隆平之章》。阶下鸣鞭三。……其声缭绕于空中,响彻云霄,音长而韵,如鸾吟凤啸,入耳清脆可听,迥异凡响。……鸣鞭毕,丹墀大乐奏《庆平之章》。读卷、执事各官北向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进殿奉东案黄榜,出授礼部尚书,陈丹陛正中黄案。丹陛乐大作,鸿胪寺官引新进士就位。”[1][4]以后的情况,清政府的《状元传胪出榜仪注》较之商衍鎏所述则更为清楚,其文曰:“鸿胪寺官赞有制,诸贡士跪,赞礼官在丹陛上东榜次第立。传制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康熙六年三月二十日直隶各省贡士以策题考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赞第一甲第一名某人状元,上前跪。赞第一甲第二名某人榜眼,亦上前跪。赞第一甲第三名某人探花,亦上前跪。又赞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赞毕。听赞礼官赞就,跪,行三叩头礼。又二跪,行六叩头礼,毕,各退原处两翼排立。赞礼官赞举榜,礼部官捧榜,由中阶捧出午门前,跪置龙亭内,行三叩头礼。校尉举起,教坊司作乐,举至东长门外,张挂于长安街。状元及诸进士等随出观榜,銮仪卫官赞,鸣鞭三下,皇上还宫,王以下文武各官皆出。顺天府官备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1][5]
其间,一甲三人跟随榜亭由午门正中而出,“亲王、宰相无此体制,以丹陛中正惟御驾得践,午门中路非御跸不启,文武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由此门出,实特数也!”[1][6]
在上述胪传大典的隆重而热烈的场面中,新科状元是最为荣宠的了。此时此刻,状元公的心情该是何等自豪和庆幸啊,因为,数以万计的士子,只有他一人才有此荣耀,名标青史,真可谓皇恩浩荡。此后,状元公再经过恩荣宴(琼林宴)、午门前领赏、上表谢恩、释褐礼等礼仪,遂开始其一生中的根本性转折,而这种转折又是多少读书人穷经皓首,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呢。正所谓:“君恩独被臣家渥”,“空望神仙注榜中”[1][7]……
(二)
千百年来,状元既然是科举制度的顶尖人物,他们就必然受到世人的瞩目。他们不仅是热点人物,而且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在广大百姓看来,状元既能金榜题名,又能光宗耀祖,理应是他们心目中才貌双全的偶像,因此,在我国民间戏剧舞台上,有关状元的戏曲,可谓剧目众多,内容丰富,流传久远,影响巨大。时至今日,既或在京剧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仍有《状元媒》、《三娘教子》(《双官诰》之一折)、《打侄上坟》(又名《状元谱》)、《( 状元)祭塔》、《秦香莲》等状元戏在北京和其它省市上演,深受人们的热烈欢迎,这些事实生动说明:状元戏在我国戏剧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清代状元戏剧对其后世有着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根据目前查阅的史料,清代民间上演的状元戏有:
九才子 西厢记 燕子笺 彩楼记
铡美案 枪挑小梁王 柴市节 荆钗记
楚香记 朱砂痣 梁颢夸才 琼林宴
状元印 胭脂宝褶 乾坤福寿镜
清风亭 双鸳梦 凤筝误 比目鱼
红书剑 珍珠塔 春灯迷 梅玉配
双官诰 孽海花 祭 塔 荷珠配
药茶记 背娃进府 状元谱 佛门点元[1][8]
对于上述状元戏,笔者认为有四点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这三十一出状元戏,按朝代分,写唐代的如《燕子笺》三出,宋代如《琼林宴》等九出,元代如《状元印》一出,明代如《清风亭》等十一出,清代如《孽海花》一出,不明朝代如《状元谱》等六出,其中,以宋、明两朝为最多,而今天戏曲舞台上上演的状元戏则是这宋、明合计的二十出内的十一出,再加上不明朝代的《祭塔》等三出常演剧目,当今之状元戏占去了清代民间状元戏的近一半,这种继承生动展示了清代民间状元戏的深远影响。至于有关或涉及科举内容的戏那更是为数甚多!
2.清代历史上的状元,不论其家资豪富,还是其出身寒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自幼立志,刻苦攻读,特别是那些家境贫寒、生活坎坷、多灾多难而又得中状元之人,更受到世人的崇敬,如马世俊、严存庵、韩菼、秦大士、王杰、洪钧、黄思永等人皆是之,这种状元比出身名门富豪之家的状元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清代编剧家和表演艺术家们都抓住这一被社会各界广为认同的内容,编演出《双官诰》、《祭塔》、《珍珠塔》、《春灯迷》等状元戏,除以上四出外,他们在褒扬状元这一主题方面,还编演出许多主题相同而情节不同的戏剧,如《九才子》[1][9]、《西厢记》、《彩楼记》、《朱砂痣》、《胭脂宝褶》等十七出,连同以上四出,共计二十一出,相当于目前统计到的清代民间状元戏的三分之二,为这一经久不哀的话题做出了新的贡献。其间,还有宣扬爱国主义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的《柴市节》和褒忠贬奸的《枪挑小梁王》等状元戏。
3.有的学者指出:清代的状元在入仕以后,受到严斥、降级、罚俸、革职、议罪、夺回世袭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任职中徇情、隐忍、失察、误事造成的,绝少是因为道德沦丧,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结党营私而被置以重典的。这是个很重要的现象。”可是,就是由这种“绝少”的现象,演绎出的状元戏,如《铡美案》、《焚香记》、《清风亭》、《孽海花》等,确在广大观众之中影响最大,震撼力最强,流传最广,以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许多剧种的优秀传统剧目而保留至今。百姓们对于剧中的陈士美、张继保等状元,恨的咬牙切齿的原因,除了道德、伦理方面外,还因为他们是状元!他们本应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楷模,他们不允许在状元公的身上出现诸如“杀妻灭子良心丧”、“徇私舞弊犯王章”等劣迹,他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才有从切齿痛恨到看到他们的下场后而无不拍手称快!
4.以剧中状元之其人其事是否属实为标准,清代状元戏可分为以下三类情况:
①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如《柴市节》,即是写(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文天祥抗元被俘、拒绝元人的各种威胁利诱,视死如归。临刑之前,留梦炎(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状元)又奉元人之命前来劝降,文天祥大义凛然,讥讽之。后在柴市口从容就义。
②史有其人,但事属编纂。
例如,写宋真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吕蒙正的《彩楼记》、《吕蒙正赶斋》;再如,写宋神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梁颢的《梁颢夸才》;三如,写(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装元王十朋的《荆钗记》、《王十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写岳飞的《枪挑小梁王》。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梁颢夸才》,该剧讲的是宋代梁颢,自叹怀才不遇,多次在科场上失意。人近老年,又一次应试后,感慨颇多,自夸才高八斗,而命运不佳。他忽然得报,高中状元,喜极而昏厥过去。经查,梁颢初举进士落第,有“忿忿不平”之心,但其中状元之年仅为二十二岁,非老年高中,更无喜极而昏。梁颢颇受真宗赏识,卒年41岁。世传其八十二岁得中状元,九十二岁辞世。不确。但是,有清一代确实有“人近老年 ”而中状元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的王式丹夺魁时就已五十九岁。同时,清代状元高中后二至五年间就逝世者也颇有人在,如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的吴锡龄,夺魁仅一年便去世了。对此,清代名臣王士禛曾说:“国朝状元,多不永年。”[1][10]以上史实大概是时人编写《梁颢夸才》的依据,又不好直书真实姓名,于是便将传闻中的梁颢当做了主人公。
③历史上既无其人,也无其事,实属虚构。
这种情况在清代民间状元戏中居多数,如写钟馗的《九才子》,写张继保的《清风亭》,写薛倚的《双官诰》,写许仕林的《祭塔》,写陈大官的《状元谱》等等,这类剧目中有很多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加工而情节感人,深得民心。
简言之,清代民间状元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又是“状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状元文化”对清代和当代产生了非常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浸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各种称谓便可知道,如“状元红”、“状元粥”、“状元筹”、“状元装”、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斟酒状元、建房状元、养猪状元……至今,又有“状元热线”。同时,我们仍然强调和号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明了状元这一特殊称谓是何等的深入人心,这中间,清代民间状元戏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将清代民间状元戏和下面要分析的清代传奇、杂剧之状元戏合议,再次说明戏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当众思考。
(三)
清代传奇和杂剧的状元戏是清代状元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康熙年间编撰《曲海总目提要》以后,又有《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二书共收录剧目七百五十六种。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在搜集编录古本戏曲剧目方面,较之以上二书迈进了一大步,据笔者统计,该书共收集剧目多达一千五百余出,等于康熙年间的《提要》及后来之《补编》总和的二倍,一百七十多万字,是目前看到的最全的《剧目提要》。在该书的〈清传奇〉部分,已知剧作者的传奇总目为三百三十出,其中,状元戏目为五十五出,约占其总数的六分之一,可知其在清代传奇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具有显着的地位。
清代传奇状元戏的具体剧目是:
长生乐[1][11] 太平钱 吉祥兆 如是观
西湖扇 天马媒 秣陵春 五伦镜
怜香伴 凰求凤 慎鸾交 秦楼月
夺秋魁 石麟镜 璎珞会 牡丹图
钧天乐 四元记 鸳鸯梦 非非想
长生乐 十眉图 拜针楼 玉殿缘
梦中缘 寒香亭 生平足 临濠喜
百宝箱 两度梅 鱼水缘 雨花台
旗亭记 紫玉记 冬青树 弥勒笑
回春梦 四友记 诗扇记 文星榜
奎星见 海岳园 鸳鸯镜 雷峰塔
金榜山 双龙珠 四贤配 三星圆
新琵琶 天随愿 镜园记 玉梅亭
西江瑞 繁荣梦 全福记
在以上清代传奇状元戏中,有五点值得注意之处。
1 讴歌为国尽忠的状元
乾隆五十二年(1787),常熟人周昂编写了颂扬文天祥的《西江瑞》。全剧共二十四处,即:神鉴,梦元,言志,闺商,义谒,毒奸,幸脱,冻潮,兵警,神护,出狱,怒艳,勤王,拿属,狱叙,邀神,飓作,吁天,蹈海,生祭,鹨忠,掘陵,哭树,天眷。其中,第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一等出,描写了文天祥誓死抗元,不幸被擒,拒不降元,慷慨就义,一门俱亡,写出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高尚情操。此外,蒋士铨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歌颂文天祥为主要内容的《冬青树》,是一部成功之作,时人认为蒋氏“采掇既广,感激亦切,振笔而书,褒贬各见,此良史之三长,略具于此。”[1][12]高度评价《冬青树》“除《勘狱》一剧,余皆实录。”清末之川剧《柴市节》即由此剧改编而成。
2 鞭笞忘恩负义的状元
①张彝宣之《如是观》,又名《倒精忠》、《翻精忠》。作者在赞颂了“武状元”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的同时,认为疯狂陷害岳飞的“文状元”秦桧只受冥诛不足以解人们心头之恨,于是,此剧有“王氏于家中私审岳母,岳母大义凛然,痛斥王氏。金兀术摆铁浮屠阵困住岳飞,岳云闯阵而入,通力杀败兀术,进入东京。王氏派刺客潜入岳军营中,伺机刺中岳飞,岳飞诈死,诱兀术杀回东京并大败之。牛皋等追赶兀术特急,玉帝差仙人救助兀术,以显好生之德。岳飞亲到五国城迎二圣南归,拿秦桧、王氏处极刑,岳家满门封赠。”后来的学者称张氏此剧“最脍炙人口!”可见其深得民心。
②梅窗主人之《百宝箱》,该剧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卷三十二出。作者根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将其改为“十娘投江遇救,暂栖庵中。柳遇春告假还乡,路遇十娘,将其带回苏州。李甲行舟洞庭遭劫,只身流落苏州,于玄妙观卖字时遇柳遇春。柳赠其盘缠使之上京应试,并假言有一远房表妹,才貌双全,欲许与为妻。李甲高中状元,遣媒人至苏州柳府求亲。洞房花烛夜,李甲始知所娶即十娘,惊喜异常。十娘命丫鬟暴打李甲,以惩薄倖。李甲苦求得免,二人和好如初。”作者通过李甲得中状元,寓意深刻的贬斥了那些贪利忘义的无耻小人。
3 敢于痛斥权奸的状元
金兆燕之《旗亭记》,又名《旗亭画壁记》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卷三十六出。作者则于乾隆三十一年得中进士。“幼称神童”,“工诗词,尤精元人院曲。”“性不耐静坐, 多言笑,时目之为‘喜鹊’。”[1][13]金兆燕不但是个豪放爽朗之人,而且,时时“落笔如飞 ”,“偶作《旗亭画壁记》,卢见曾爱而刻之。”可见,《曲考》等书将此剧视为卢氏之作有误。此剧写着名的唐朝诗人、“状元”王之涣怒斥安禄山事,其主要内容有:“名妓张又华假女谢双鬟,年未及笄,张延请李龟年教歌,双鬟独爱“黄河远上”之词。一日降雪,王之涣等三人复至旗亭饮酒,适龟年与双鬟及众乐妓均在。之涣等三人赌唱画壁后,之涣与双鬟互诉眷恋之意。次日之涣至其家订盟,约试后行聘。时杨国忠听其妻裴柔之言,欲结纳文士,以延美誉,乃遣家童随李龟年往说之涣,允以状元。之涣痛斥权奸,家童愤而返诉。会安禄山叛,国忠诬之涣为安禄山细作,之涣避难江宁,投王昌龄暂住。”安禄山叛乱被平定之后,王之涣已改名王延龄,并得中状元,圣上传旨赐双鬟与之完婚。“双鬟以有夫力辞,之涣亦上表请辞。幸为李龟年道破易名之故,之涣与双鬟方始成婚团圆。诏赐宴旗亭,复歌前此数诗。”
4 尖锐揭露科场舞弊的状元
《钧天乐》系顺治、康熙二帝称之为“真才子”、“老名士”的尤侗之名作。[1][14]此剧写于顺治十四年(1657),剧中人物,情节纯属虚构,虽则如此,而着名史学家孟森先生认为:清初科场案“丁酉(顺治十四年)南闱之狱,发难于尤侗之《钧天乐》。”[1][15]可知其影响之巨,绝非其它传奇可比。作者在剧中喜笑怒骂,深刻揭露和抨击了清初科举中的种种营私舞弊的丑恶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吴兴书生沈白(字子虚)与杨云(字墨卿)为友,二人俱博学高才,相约赴长安应试。时有吏部尚书贾公(号济思)之子贾斯文和程朝奉之子程不识、魏乡宦之子魏无知,三人皆不学无术,且品格低劣,亦来应考。主考官何图是贾公门生,又受了程、魏二人重贿,于是在考试时尽管此三人文理不通,仍点中贾斯文为状元,程不识为榜眼,魏无知为探花,而沈、杨二人虽诗文优秀但皆落榜。贾斯文登第后趾高气扬,其父为他聘娶杜尚书之女。婚宴之夕程、魏二人送礼祝贺,贾斯文让魏无知将妹子嫁与程不识,魏无知当即应允。”此后,杨云惊吓而死,沈白又上万言书,指斥朝廷弊端,龙颜大怒,校尉将其打出宫门。沈白穷极而亡,玉帝惜之,命文昌帝君考试沈白、杨云、李贺,三人高中前三名,并被授予巡按地府监察御史等职,因王母“赴清虚之宴而未遇,于是又奉旨巡视凡尘。他们至人间京城查科考之弊,让雷公电母击杀考官何图,又让值日功曹擒来贾斯文、程不识、魏无知三人予以严惩。沈、杨二人回天宫再次求见王母娘娘,王母为其真情所感动,同意让他们各自夫妻重逢。”
要之,因此剧与顺治朝科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作者在将科举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之时,又将笔锋直指当权者龌龊灵魂,所以,本剧无论在清代状元文化的历史,还是在清代戏剧文化发展史,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5 一人编撰数部状元戏
清初着名剧作家朱佐朝,一生编写了三十三种传奇,其中状元戏有四部,即《夺秋魁》、《石麟镜》、《璎珞会》、《牡丹图》,另有中进士的科举戏《莲花筏》等。其中,《牡丹图》则抨击贾似道父子事,较有意义。其主要内容“有孙汉夫者,赴试临安,值金兵南下,朝廷以边警,暂停放榜。汉夫回至盘江驿,拾得牡丹图,展玩之次,为逻者所获,解入贾府,送行台治其狱。是时伯俦任满迁经略去,必鼎继之,两人交代而汉夫解至。伯俦梦其女头戴牡丹,缚赴法场,一年少官救之去,心甚恍惚。移文有牡丹图,伯俦阅视,酷似其女,且云宛城宓冉之女,大疑之,所见孙汉夫,又梦中年少官也。念已交代去,不便理事,而必鼎为贾相私人,无可与语,乃授中军密计,伪报汉夫中状元,夺之出狱,而报者果至,榜已放,汉夫实中状元也。遂偕汉夫入京。汉夫母唐氏,家居。贾子令人伪报其子为状元,诱之出,途中上枷杻,虎臣(贾似道之仇敌)复救脱,唐氏逃去,投虎臣妻店中。虎臣恨似道不已,与打虎人牛万里结为弟兄,投入贾宅,杀其子,偕谒大帅韩彦直,擢为裨将”,共破了贼军……。
据笔者所见,有清一代,一生撰写五部以上状元戏和科举有关的传奇作品者,只有朱佐朝,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