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三国演义》里评纵火的尼斯纪录,得奖者必定是诸葛亮。他说自己是纵火第二,想必不会有人说自己是第一。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军曾想火攻蜀军,差点没笑死诸葛亮。“我玩了一辈子火,你们居然想放火烧我。”在诸葛亮的部署下,蜀军又赢了。这算是他对自己“火神”地位的肯定。
当然诸葛亮最著名的火,莫过于赤壁之战“冬天里的一把火”。诸葛亮帮周瑜借来东风大破曹军,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铩羽而归。诸葛亮听到曹军大败,想必乐开了花。
然而在十几年后的又一次火攻中,他的心情却大相径庭。那是征讨南方,被俘六次的孟获锲而不舍,求助乌戈国君主兀突骨。兀突骨出动三万藤甲兵迎战。蜀军遇到硬骨头。不过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没有被吓倒,而是抓住敌人致命弱点,设计将其引入谷中,堵死出路,用一把火将其消灭殆尽,战果辉煌。
然而看见藤甲兵覆灭,诸葛亮落泪了:“我这么做虽然有功国家,也一定会折损阳寿。”大家要问:赤壁之战诸葛亮火烧曹军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兵却落泪了。他在搞双重标准吗?
为什么诸葛亮面对两场火攻的态度会截然不同。
一、曹军与藤甲兵并不相同
文学作品中,曹操集团往往是以汉室逆贼的反派形象出现在大家眼前,而刘备集团则是大汉忠臣的正派形象。曹刘势不两立。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眼中,曹魏军队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敌,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因此赤壁大战,火烧曹军在诸葛亮眼中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匡扶大汉就必须这么做。诸葛亮不会感到后悔。
但藤甲兵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诸葛亮出征南方的背景:孟获骚扰边疆。也就是说蜀军出兵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孟获而不是藤甲兵。藤甲兵又是怎么介入这场战争的?孟获先前屡战屡败,自己的地盘快丢光了,只好找乌戈国求救。所以乌戈国原本和这场战争并没什么联系,跟蜀汉也就称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且即使是孟获,诸葛亮也从来没说过“斩尽杀绝”,而是听取马谡献计:攻心为上。
这说明:蜀军不是去攻城略地的,而是要收服孟获的心。孟获尚且如此,更何况藤甲兵只是孟获请来的外援呢?因此,诸葛亮对藤甲兵并无恨意。在诸葛亮的眼里,藤甲兵与曹魏军队是不同性质的敌人,不可相提并论。诸葛亮看见藤甲兵覆灭,伤感之情在所难免。
二、战后影响
《三国演义》中,在战胜藤甲兵的庆功宴上,诸葛亮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要设计火攻藤甲兵。最后诸葛亮说,自己这么做,让乌戈国所有人都死在战争中,无一幸存,是自己的大罪。即使只看文字,对于一个种族的消失,也已经很让人毛骨悚然了。
当诸葛亮亲眼目睹藤甲兵的覆灭时,他很明白自己这么做,导致乌戈国没有留下一个人。他完全不想这么残忍,但为了蜀汉的大业,他不得不这么做。为此,诸葛亮不由得伤心落泪。
三、两次火攻时感受的不同
《三国演义》记述,在火烧赤壁的时候,诸葛亮并不在纵火现场。借东风后,诸葛亮在赵云接应下,回到刘备军中。他并没有目睹曹军被烧的惨状。但火烧藤甲兵时就不一样了,诸葛亮居高临下,完整观摩全部的场景:三万藤甲兵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无助地活活烧死,臭气蔓延。即使只是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也已经很恐怖了。
诸葛亮的性格是比较仁善的。诸葛亮是徐州人,幼年经历战乱(曹操征徐州),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诸葛亮每次出兵,无论是征南还是伐魏,都从来没有虐待战俘,很多时候还会把他们释放,与父母妻儿团聚。
这样一个人,让他亲眼目睹三万生灵惨死的场景,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其内心想必是非常痛苦的。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将这个剧情稍作了修改:在孟获归降诸葛亮以后,兀突骨也接受了诸葛亮的劝降,回避掉那个场景,避免对儿童产生心理阴影。因为场景太残忍了。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诸葛亮忍受不了这个场景而潸然泪下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