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震学研究的宏大宝库——读

地震-地震学研究的宏大宝库——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地震-地震学研究的宏大宝库——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地震学研究的宏大宝库——读


地震学研究的宏大宝库
——读《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武衡
【原文出处】《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4期。
我国地震学家谢毓寿和历史学家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是一部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着作全书共五卷七册,约700万字。所收集的地震史料,起自公元前约23世纪,止于1980 年,时间跨度达四千余年。这部《汇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发起,报经国务院批准,组织全国地震、历史、地理、考古、文物、天文、档案、图书、出版等界近千人,历经五年的辛勤劳动,于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密切合作的成果。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现象最早的国家。收集整理地震历史资料,对当今国家建设和发展地震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从1953年开始的我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在工业布局、选择厂址、兴修水利设施等方面都要考虑地震因素。当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建设地区提供地震资料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在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主持下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为评定建设地区地震强度和开展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并在国内外科学界引起广泛重视。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和时间紧迫,有很多史料未来得及查阅或未被发现。现在,经过三十多年来全国地震工作者的努力,为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历史地震资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厉史科学工作者和协作单位的合作,查阅了历代地方志和保存在各地的善本、抄本和特藏文献,提供了石刻、题记等实物资料,以及近代地震宏观考察和台网记录资料。其中,西藏自治区还系统地查阅整理了从未利用过的历代藏文历史档案、藏历、经书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提供了大量清代满汉文地震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震档案,这就大大地充实了这两个时期地震史料的内容。与《年表》相比,这部《汇编》的史料延续时间长,收集的资料多,从一万五千条增至五万余条,而且还增加了本世纪以来的仪器观测资料和近年的地震现场调查资料,因而它能更全面地反映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
《汇编》所收集的史料繁简不一,明清以前简略,明清以后则较丰富,且对某些大地震记述甚详。如秦可大的《地震记》对1 5 5 6 年( 明嘉靖34 年) 关中大地震、三河知县伍塾的《地震记》对1 6 7 9年(清康熙18 年)三河—平谷大地震、云南省东川知府崔乃铺的《东川府地震记事》对1 7 3 3年(清雍正1 年)东川大地震都作了有声有色的描述,读起来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在文字记载中,大量的是震害的叙述,但也有不少震前震后相关现象和抗震救灾情况的记载。在汇编过程中,对不同史料的鉴别、筛选,不同历法记时的统一和地名变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因而这部史料,不仅是地震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包含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从而提高了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这部《汇编》无疑是研究我国地震、抗震的珍贵资料,同时对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文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为研究我国科学发展史提供了一个领域的系统材料。
我有较长一段时间接触过地震工作。在翻阅《汇编》时,使我不由得联想到我国地震工作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地震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 9 5 6年制定的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就把地震、抗震间题列为中心课题之一。1 9 6 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调动有关部门开展了多学科的地震预报实践。1 9 7 1 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此后,地震工作逐步向全国铺开,建成了一支拥有一万多人的地震工作专业队伍,进行了大量的观测、考察和研究工作,在判断地震危险性、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展。
地震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地震现象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现象,它可能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当今,我们对于地震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还知之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预报地震的发生、发展,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是我国科学家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相信我们的地球科学、历史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总结我国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够把地震科学、地震预报向前推进,在攀登地震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