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他乡有夫子史华慈生平和学术普略

美国政治-他乡有夫子史华慈生平和学术普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美国政治-他乡有夫子史华慈生平和学术普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他乡有夫子史华慈生平和学术普略


朱政惠
朱政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916年 诞生
12月21日,史华慈诞生于麻萨诸塞州波士顿东部。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在波士顿拉丁学校学习。这是为杰出才华青年开设的。获得去哈佛学院求学的奖学金。
1934年 18岁
开始在哈佛学院就学。自带中餐,以步代车,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
1938年 22岁
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罗曼语言和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题目:《帕斯卡尔和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论文提交日是1938年3月10日。布莱慈·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是法国17世纪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哲学家、散文家和宗教圣徒式人物。只活39岁,身后留下了丰硕成果。史华慈论文主要对他的人性、伦理和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1939年 23岁
大学毕业,暂时没有工作。一方面做家庭教师,一方面在一家皮毛厂做工。
1940年 24岁
到哈佛教育学院求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1941年 25岁
暂时没有教学岗位,担任私人教师,同时在一所宗教学校工作。感到有充分的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史华慈在一份回忆录中说:“非常幸运的是,我有那样多的业余的时间,我得以充分的学习,而这在以前是难以企及的。”
1942年 26岁
9月,到驻扎于华盛顿地区的美国通信兵情报部门工作,进行密码翻译,度过了3年紧张生活。其间,专注于日本秘密电台的分析。后曾参加阅读和破译被截取的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
1945年 29岁
被安排到日本(Osaka),做日本新闻业的检查工作(Newspaper Censorship Officer)。
1946年 30岁
从部队服役归来。再次进哈佛大学,进行东亚问题研究。初想研究佛教,但教授们不同意,因为需要掌握太多的亚洲语言,这对已经是三十岁的人不太合适。他被告知集中于对近现代中国问题的研究。遂奋力于有关近代中国学术和与此有关的典籍研究。史华慈回忆:“我作为美国占领军一员到了日本,自然,我被在我面前的那个新世界所迷惑了。正是这样的新的经历和不愿意再回到中学教书的想法,使我转到了东亚地区课题的研究。在费正清教授的支持下,我又来到了哈佛,他是我此后生涯的重要的决定者。”
1947年 31岁
在哈佛大学学习。史华慈回忆说:“作为第一批研究生之一(我们中的多数人是战时老兵),我在约翰(即费正清[John K·Fairbank]—笔者)从战乱中的中国回来后,在哈佛遇见他,我们马上被他的不可阴遏的紧迫感所感动。目睹了战争后期中国悲剧性的局势恶化和社会混乱,加之同绝望的中国知识分子领袖们密切接触,对亲眼见到美国和新的革命政权之间增长着分离关系,他非常希望扭转那似乎正在发生的双方交往的完全破裂。当然,他决定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应该在相对临近的区域研究计划中,尽可能多地增加我们对中国的理解。他坚持强化语言学习, 专心致志于对现富代中国进程的多学科研究。凭借他杰出的才智, 他使我俩得以面对当时的杰出人物: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弗里德利奇(Carl Friedrich)、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和其它人。当时, 他似乎很希望他们能给我佣提供所有的启示。后来, 我和他都意识到, 总是启示并不能使人豁然开朗, 我们必须不断地自己思考。”
是年, 发表论文《中团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载《论中国》1947年第1期。
1948年 32岁
在哈佛大学学习。6月6日结婚。新婚妻子是波尼士·柯恩·史华慈(Bernice Cohen Schwartz女士。发表论文《陈独秀:前共产主义者》, 载《论中国》1948年第2期。
1949年 33岁
在哈佛大学学习。撰写《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4月29日向俄国研究中心教师学术讲讲座提出的论文报告。论文写道:“我已经把研究的课题定名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总觉得这要比“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好,因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发表论文《马克思、列宁在中国》,载《远东观察》第15期。史华慈说,“根据自己的研究,可以斗胆预言,中国共产党人将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做莫斯科的听写器,当然,如果克林姆林宫的政策聪明的话,他们可能制止不测的事。”
1950年 34岁
是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崛起》。费正清、杨聊升教授为答辩负责者。
1951年 35岁
博士论文出版。鸣谢辞表达了对指导教授们的深切谢意。“殊难将那些帮助我准备论文而提出宝贵建议和资料建议的人们的名字都一一列出,然而我想特别提到的就是费正清教授,自从我决定参与远东研究的大胆冒险,他一直是我的老师并且指导着我。我真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也要衷心地感谢俄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克拉克洪教授,他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帮助。在资料方面,我特别要向芮玛丽(Mary C﹒Wright)女士以及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表示谢忱,这使得以有阅读这些珍贵中国资料的可能。还要向国会图书馆的桓慕义博士鸣谢,他使我注意到只有这个图书馆才拥有的那部分有价值的资料。”
5月,发表对《新中国:三个观点》一书的书评。是书作者是米歇尔﹒林德塞(Michael Lindasay)等。书评发表于《新共和》1951年5月28日。
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历史系和政治系授课(助理教授,1951-1956)。史华慈曾兴奋地说:“1950年,经终于在远东语言和历史领域里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完成了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着作。自此以后,我沉浸于历史和政治系的教学工作,并且在1956年,获得了这一领域的永久教职。“
下半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中国近代思想史讲座。总共十二讲。
1952年 36岁
2月,发表书评《中国的宗教和人性》,载《新共和》1952年2月4日。这是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宗教和中国:儒学和道教》一书的评论。
6月,发表书评《红尘:中国共产主义者自传》,载《校园新思维》1952年6月4日。《红尘:中国共产主义者自传》一书的作者是尼姆·威尔士(Nym Wale)。共记录24位中共领导人的情况。
11月,发表论文《马克思主义和农名的对抗》一书的书评,是书1951年由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出版,作者大维·米切尼(David Mitrany)。史华慈的书评刊《远东季刊》1952年11月号。
同年,与费正清、康瑞特·布兰德(Conrad Brandt)等合作编着《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是着与当时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联合编辑。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是各时期重要文献的汇编。内容主要包括:引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年表(1918-1950);第一卷——萌芽时期(1921-1923)、第二卷——早期国共合作时期(1923-1927)、第三卷——再定位时期(1927-1931)、第四卷——江西苏维埃时期(1931-1934)、第五卷——延安时期——统一战线(1935-1945)、第六卷——延安时期——思想和党的工作(1935-1945)、第七卷——战后时期(1945-1950)等。以及后记、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
1953年 37岁
2月,发表对《中国的革命》一书的书评。是书作者是查尔斯·派切思(Charles Patrles)与菲斯格尔德(Fitzgerald)。书评载于《太平洋历史评论》1953年3月20日。
3月,发表对《中国革命的悲剧》一书的书评,载《太平洋事务》3月号。是书作者是霍罗尔德·R·伊萨克(Harold R. Isaacs)。
5月17日,儿子乔纳森(Jonathan Seth)诞生。史华慈在一篇回忆中兴奋写道:“对我们夫妇来说,这些年最令人激动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孩子乔纳森的降生,他是我们骄傲和欢乐之源。
是年,获古根海姆基金(1953-1954)。
1954年 38岁
2月,发表论文《一场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争论》,载《远东季刊》1954年2月号。这是史华慈关于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史大论战问题研究的专题文章。
5月,发表书评《燃烧的亚洲》一书的书评,载《远东季刊》1954年5月第3期。《燃烧的亚洲》1953年由纽约一家公司(Devin Adair)出版。
9月,发表论文《中国和苏联的“人民民主”理论》,载《共产主义的问题》1954年第3期(9-10月号)。
9月,发表论文《20世纪中国思想史》,载《论中国思想第二次会议》,1954年9月出版。
11月9日,参加纽约的外交关系会学术讨论会。主要是关于共产主义中国问题的研究。史华慈就中苏关系问题发言。
1955年 39岁
10月,发表论文《社会历史取向》,载《世界政治》1955年10月号(第1卷第8期)。10月,发表论文《论毛泽东的创造性》,载《外交事务》1955年10月号。
1956年 40岁
对自己的教职岗位(副教授,1956-1960)十分满意:“我发现教学并不象通常所想的在‘真正’的世界里、如在修道院做不受折磨的工作,也不是被认为人们所期望的去做长时间的静思,我觉得,教学是一种深深令人愉快的工作。”
1月17日,向外交关系会提交论文《若干意识形态问题和中苏关系》。
4月,主讲“毛泽东的出现”、“中国共产党掌权”等课程。
是年,发表论文《中国的反响》,载《新共和》1956年第6期。
是年,开设中国近代专题讲座。主要有:“中国的早期基督教传教士”、“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初思想发展”、“俄国人在东北亚洲(至1860年)”、“基督教传教士的影响”、“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等。
1957年 41岁
7月,发表论文《毛主义的新趋向?》,载《共产主义问题》1957年7月号。
发表论文《中苏联系的若干意识形态问题》。为专着《莫斯科——北京轴心》之一章,是书为鲍尔曼(H. Boorman)主编,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1957年出版。
1958年 42岁
12月,发表论文《中国共产主义集团》,载《当代历史·世界事务月刊》。
1959年 43岁
主讲春季讲座,主题为“中国与西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革命”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等。
同年,发表论文《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对立面》,载《儒教在行动中》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9。
1960年 44岁
任正教授(1960-1975年)。
1月,发表对《不耐烦的巨人:今日红色中国》、《中国发生了什么?》和《黄风》三本书发表书评,载《民族》1960年1月23日。三书的作者分别是麦柯凯(Mckay)、比特(Peter)、史蒂文森(Stevenson)
3月31日,致函美国学术专题理事会,希望推进对中国20世纪思想中的研究。史华慈写道,我将完成一项关于严复的研究。他是20世纪中国接受西方思想的领头人物。之所以集中到对这样一个人的研究,因为严复对斯宾塞、亚当·斯密等人思想的翻译的努力,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到共产党人获得政权,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生活中都有重大影响。
4月,发表论文《极权主义的巩固和中国模式》,载《中国季刊》1960年1-3月号。
6月,发表《在共产主义中国的知识阶层:一个尝试性比较》,载《美国艺术和科学》1960年夏季号。
是年,与费正清等一起主讲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讲座。史华慈的任课主题有“传统中国社会的出现”、“中国的机构和文化发展”等。
1962年 46岁
3月7日,《记者先驱报》报道史华慈的学术报告。这是对他3月7日所做中苏两国情况演讲的报道。
3月13日,Hampshire Gazette Northampton报道史华慈关于中国研究的动向,称史华慈是杰出学者。
5月3日,女儿萨拉·安娜(Sara Ann)诞生
5月10日,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作题为《中苏关系》的学术讲座。探讨苏联对外政策、22大以后路线、中苏关系等。
12月,发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电气总公司印制。公司希尔顿·P·古思(Hilton P. Goss)写了简短前言。前言道,印制这本小册子,主要将有助于了解这个作为世界大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发展的意义。
是年,开设远东文明有关讲座:“中国国家的出现”、“中国的佛教”和“亚洲和近代中国时期”等。
1963年 47岁
3月11日,致函社会科学专题理事会,信中写道:“我对前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问题感到浓厚兴趣,很想写一本这样的着作。与此同时,我也不会放弃对现代中国的研究。两方面的研究将会同时进行。由于家庭的原因,1965年学期结束以前,我想我还会在这里,此后想到东亚渡过6个月的时间。对我最感兴趣的研究机构应该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以及台湾的研究院,我希望和他们开始新的交往。
5月27日,致函墨西哥奥吉达(Mario Ojeda Gomez),就在墨西哥访问期间受到的款待表示衷心感谢。
9月,发表论文《中苏关系——权威问题》,载《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年鉴》1963年9月号。
10月,致函芮沃寿(Arthur F·Wright),应要求告诉自己的学术简历。简历称,自己最早的学术兴趣在中国和日本的思想史(现在也是在这个领域里从事研究)。芮沃寿正在组织一个关于儒学和中国文明的系列研究。史华慈应邀参加。
是年,撰写毕业25周年校友纪念文章。文章对过去的道路做了回顾,文章说,我发现我的关于法国哲学的大学毕业论文不是那么畅销的文章,而二次大战及其后来到日本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这导致我后来转向东亚问题研究。此间,费正清的角色当然举足轻重。他说,研究、教学,与学生接触是令人十分惬意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也继续喜爱着法国的文学,我觉得将自己置于人文研究的前沿领域是相当愉快的。
1964年 48岁
春季,在政治系开设当代中国系列课程。主要为:“共产主义中国:问题与方法”(与林德贝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毛主义者战略的出现”、“延安时期:共产主义者和民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百花齐放和大跃进”、“关于中苏关系”、“关于文化遗产问题”等。
2月17日,致函谈芮玛丽学术贡献。信中写道:“总的说,她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研究领域里最好的学者之一,她在东亚研究的进程中一直扮演领导的角色,她的活跃和充满批判的思想,始终在近代中国研究中有巨大而活跃的影响,我们都深受其益。
8月,发表论文《学科拜物教》,载《亚洲研究》杂志1964年8月号。
10月16日,在新墨西哥大学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共产主义及其正在涌现的世界》。
10月28日,致函亚瑟·N·霍克姆伯(Arthur N·Holcombe),对他的中国问题研究成就表示敬意,称赞他是世界政治研究的开拓者。这是为祝贺豪克姆伯教授80寿辰而撰写的。
冬,发表论文《马克思主义的馀痕》,载《耶鲁政治》1964年冬季号。
是年,专着《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还有附录《严复年谱》。路易斯·哈慈(Louis Hartz)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评价了史华慈这项研究的意义。
是年,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常务委员会主席(1964-1965)、任哈佛大学远东语言、历史和哲学博士学位委员会主任(1964-1965)、哈佛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委员会主任(1964-1965)。
1965年 49岁
1月,发表论文《现代化和毛主义者的理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目标的某些反思》,载《中国季刊》1965年1-3月号(又载Dissent,1965年第4期)。
1月5日,致芝加哥大学历史系顾立雅(Herrlee G·Creel),表示应邀即将到芝加哥大学访问并做学术讲座。
2月9日,致函学术界同行赞列文森。他说,毫无疑问,列文森是目前东亚研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思想的显着特点在于富有创造力和足智多谋,他带给这个领域新的思想源泉和视角,极大激励了不仅仅是中国问题的学者,惠及思想史研究。在中国研究领域,他的宏博的文化学识使他得以以比较的视角进行所有他的研究和分析。作为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学者,他自然会置身一些争辩之中,但所有这些争辩都是有成效的,产生新问题并导致新成果。如果没有列文森的富有创造力的老练思想,美国的中国研究也许会变得黯淡。
4月,答记者关于越南问题的提问,载《波士顿星期日先驱报》。史华慈表示了结束越南战争的看法。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快地进行谈判。
春,在政治系开设中国现代问题课程。主要有“当代发展:‘社会主义者教育’”、“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等。
9月,撰写论文《世界秩序之中国人的认识——过去和现在》。这是向年内召开的“论中国人的世界秩序”会议提交的学术论文。
秋,发表论文《现代化和毛主义者的理想》,载Dissent,1965年秋季号。
12月,台湾《中央日报》发表通讯《斯华士新着<严复与西方>出版》(1965年12月23日)。文章说,“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斯华士近着<富强>一书已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又名《严复与西方》,为斯华士教授对我国学者严复精心研究之作,全书分十二章,共三百页,于严氏思想背景,及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均有详尽论载,作者倾致严氏嫡系女严华(严停云),对严氏在中国文化之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并认为该书如能译成中文,将引为殊荣。”
1966年 50岁
1月3日,致函洛克菲勒基金会。信中写道,最近注意力开始越来越集中于中国思想中的探讨。所喜欢具体做的,就是写一本总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解释性着作,目的之一,就是要证明曾经有过一个中国的思想史,并且它不是静态的;迄今为止,他们都是在变化着,“富有时代精神”,新颖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1月4日,应威尔士学院保罗·柯文(Paul A·Clhen)的邀请,做题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学术报告。当地报纸对此报道,评论史华慈是着名的中国政治和思想史研究权威。
3月18日,致函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何四维(A·F·P·Hulsewe),这是对他来信的回函。信中说,我和我的夫人很高兴能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先生见面,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我将很高兴撰写先生所推荐的两本书评。史华慈写道,我对先生有机会访问大陆非常羡慕。等待你归来的报告。
4月,发表论文《中国的远景理想和美国政策》,载《评论》1966年4月号。
9月,向在纽约召开的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年会提交论文《激进主义、“去激进化”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会议在丝苔德勒——希尔顿旅店召开(9月6-10日)。
是年,发表书评《翻身:中国农村的一个革命记录》。原书作者是威廉·韩丁(William Hinton)。《翻身》是作者在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村庄里做6个月调查后撰成的。书评介绍了成书过程,认为是书的贡献,在于揭示了这个时期革命的历史和这个。时期农村的真实情况
1967年 51岁
2月23日,撰写报告《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和西方》。这是史华慈为俄国研究中心撰写的报告。
4月4日,致函费正清,提出8月到日本访问的事项。称此次到日本,主要同那里的学者交流思想,特别是中国思想史和当代中国研究的学者。毫无疑问,“我对这里的图书也非常有兴趣。”
下半年,哈佛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课程(183a)确定。史华慈的课程主要有:“中国的生活观和西方”、“宗教、思想和文艺”、“19世纪早期的思想趋势”、“太平天国的兴趣和捻军的叛乱”、“1895年前的自强和改革”等。
10月,发表论文《中国和国际秩序》,载《通报》1967年10月号。
是年,发表论文《毛主义者对世界秩序的理想》,载《国际研究》1967年。
是年,撰写对新书《中国变色龙》一书的评论文章。是书196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撰写《中国的剧变》,后收入自编文集《中国及其它》。
1968年 52岁
1月18日,撰写论文《轴心时代》(Axis Age)。这是继雅斯贝尔斯之后对“轴心时代”概念的一次重要阐述。后,提议以雅氏的“轴心时代”观念探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文化状况,获美国艺术与科学杂志编委会通过,并于1972年9月及1973年9月分别在罗马、威尼斯召开讨论会。
3月28-30日,应邀参加密歇根大学中国中心召开的“共产主义中国:一年回顾”的会议。被邀出席会议的还有:鲍大可(Doak A·Barnett)、费维凯(Albert Feuerwerker)、霍夫海因兹(Roy Hofheinz)、林德贝克(Johm M·H·Lindeck)、墨菲(Rhoads Murphy)、珀金斯(Dwight H·Perkins、白鲁恂、施坚雅(William G·Skinner)、邹谠等。
夏,撰写评论《帝制中国的法律》的书评,载于芝加哥大学《法律评论》1968年夏季号(第4期)。此书作者是卜德克(Derk Bodde)和克莱伦斯·莫里斯(Clarence Morris)。
7月,发表论文《德行的统治:对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领导的某些思考》,载《中国季刊》1968年7-9月号。
冬,发表论文《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的某些刻板的看法》,载《哲学论坛》1968年冬季号。
12月,发表论文《当代中国的延续和断裂:某些方法论问题》,这是史华慈教授在1968年12月美国历史学会的年会上提交的论文。
是年,出版自编文集《共产主义在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所收入的基本是已经发表的文章10篇。主要有:《中国和苏联的“人民民主”理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中苏关系》、《让百花齐放》、《中国和共主主义集团:一个理论的重建》、《中苏关系:问题和权威》、《中苏争论的若干评价》、《现代化和毛主义者的理想:中国共主主义者目标的某些思考》、《中国人的理想和美国人的政策》、《中国的剧变》、《毛主义者对世界秩序的理想》等。出版社在出版时, 附上《亚洲研究杂志》、《纽约书评》、《弗吉尼亚季刊评论》、《原子科学家通报》、《远东经济评论》等刊物关于这部着作的评论。
是年,发表论文《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为费正清主编的《中国人的世界秩序》之一章。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发表论文《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和西方》,为专着《危机中的中国》(何炳棣、邹谠主编)中之一章。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9年 53岁
2月,《图书馆杂志》1969年2月号发表介绍史华慈新着《共产主义和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的文章,作者汪威廉(William S·Wang)。
2月27日,致函华盛顿国家军事学院,同意将应邀于4月8日前往作《中国影响在亚洲》的讲座。题目为《中国影响在亚洲》,讨论中国在亚洲历史影响的特点和影响。
3月20日,分别致函卜德、列文森等学者,邀请一起讨论中国周代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问题。发起者还有余英时、杨联陞等。时间是5月30日,地点波士顿希尔顿饭店。
4月14日,为《日本新闻报》撰写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章。
春,与费正清等共同开设“帝国主义与东亚革命”有关课程。史华慈所承担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汉代儒学”、“古代中国观念:新儒学”。
7月24日,《远东经济评论》发表关于史华慈《共产主义在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的书评,题为《毛的理想》。
7月,《印度季刊》1969年7-9月号发表R·K·N·关于史华慈《共产主义在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的书评。
12月20日,《共产主义在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在日本翻译出版,初版8000部。前田寿夫移译,日本时事通讯社发行。
是年,在哈佛大学政治系主讲“当代中国”课程。主要有“文化传统问题”、“过去世纪的危机”、“中国和世界(1949-1965)”、“关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权力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与霍夫海因慈)等。
1970年 54岁
1月4日,致函希伯来大学史扶林。祝贺其新书出版,并告知将和夫人于5月抵以色列访问。
3月4日,致函旧金山加州学院历史系,告知将在4月2日参加旧金山举行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题目初定为“德行的统治”。
4月,《原子科学家通报》发表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斯科莱克(John Schrecker)文章,评论史华慈新着《共产主义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
春,在政治系主讲“中国的文化遗产”、“毛主义者战略的渊源”、“论中苏关系”、“文化大革命的起因”等课程。
5月,发表论文《政治的宗教——对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详细批判》,载Dissent,1970年5月号。
1971年 55岁
冬,在哈佛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古代思想史”(184a)。
是年,撰写纪念列文森的文章,题目是《列文森思想中的历史主义》,后收入纪念列文森的专题论文集。
是年,在《伯克奈尔评论》发表论文《当代中国的连续性和断裂:某些方法论问题》。
是年,发表论文《对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扼要辩护——专谈非西方化》,载《美国艺术和科学》杂志,1971年冬季号,后收入自编集《中国及其它》。
1972年 56岁
春,在哈佛大学政治系主讲“当代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背景(1960-1965)”、“党的第九次大会以来的人民共和国”(与霍夫海因兹)等。
5月12日,致函同意接任东亚研究委员会主任(1972-1973)的工作。
8月,撰写论文《关于一般保守主义和中国保守主义的几点意见》。这是为参加一个探讨中华民国时期的保守主义及其思想的学术会而撰写的论文。会议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召开(8月14-18日)。
10月17日,撰写《论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
是年,主编《五四运动的思考》,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关于五四研究的一组论文,参与撰写的作者和论文主要有:史华慈《引言》、迈斯纳(Maurice Meisner)《五四运动中的批判旧文化、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林毓生《五四时期和中国自由主义前景中的激进的文化批判》、付乐诗(Clarlotte Furth)《历史上的五四》、李欧梵《五四作家的罗曼蒂克》、默尔·戈德曼(Merle Goldman)的《白话运动的左翼批评》、贾祖麟(Jerome B.Grieder)《五四时期中的政治问题》等。史华慈在引言中介绍了成书情况。他写道,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是迄今为止还难以估量它的真实的意义。我们发现,在学者们对运动回溯的评估上,仍然倾向于强调它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重要性,包括对现代中国生活的重要性。
冬,撰写论文《“传统对现代”作为解释范畴的局限性: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况》,载《美国艺术和科学》杂志,1972年冬季号。
是年,与迈斯纳(Maurice Meisner)、施拉姆、魏特夫等一起编撰德文版着作《毛主义》(Maoismus)。史华慈所撰文题目为:Grundzuge der maoistischen Strategic。
1973年 57岁
1月,发表文章《论中国思想中的无化约主义》,载《中国哲学》杂志1973年1月号。
2月,发表论文《毛泽东思想》,载《纽约书刊评论》1973年2月8日。
冬,发表论文《论孝与革命》,载《跨学科历史》杂志1973年冬季号。
是年,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撰写一章内容。是书由乔默斯·约翰森主编,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撰写《中国的发展经验》,载奥克森博格(Michel C. Oksenberg)主编的《中国发展的经验》,美国政治科学学会1973年出版。
1974年 58岁
9月5日,撰写《论中国思想的范围》。
10月,撰写对《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一书的书评。该书1970年出版,作者是罗宾(Vitalii Rubin)。是书评发表于《东西方哲学》,1974年10月号(24卷4期)。
是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74-1977)、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博士委员会主席(1974-1975)。
1975年 59岁
3月10日,被授予哈佛大学讲座教授:Leroy B. William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1975-)。
春,发表论文《超越的时代》、《中国古代的超越》,载《美国艺术与科学》,1975年春季号。
8月4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至26日)。先后访问北京、吉林、西安、长沙、上海、广州等省市。史华慈对首次中国之行非常重视,每一天的活动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12月,关于专着《五四运动的思考》的书评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75年12月号上发表,作者T.K.Tong。
同年,《美国东方社会杂志》发表关于专着《五四运动的思考》的书评。作者是华盛顿大学的罗伯特 A.Kapp)。
是年,担任牛津大学(Balliol College,Oxford University)乔治·伊斯特曼讲座教授(Eastman Professor,1974-1975)。携夫人在牛津大学度过一年教学生涯。
1976年 60岁
1月24日,发表论文《灵活的周》,载《新共和》1976年1月24日。文章谈到周恩来在外交上杰出贡献,认为周的去世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损失。
10月,发表论文《重新审视之马克思主义本质》,载《现代中国》1976年10月(第2卷第4期)。
是年,在哈佛东亚系讲授社会科学课程(11A-Fall)。主要有:“商与周代”、“儒学”、“汉代与后汉社会”、“佛学”、“大众文化和农民反抗”、“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共和国”。
1977年 61岁
3月,发表笔谈文章《犹太人建国运动的当代意义:新定义、新方向》,载《议会月刊》(意见和犹太人的事务杂志)1977年3-4月号(第44卷第3期)。
6月,发表论文《后毛时代的毛主义》,载Mainichi每日新闻,1977年6月6日。这是毛泽东去世以后所写的关于新接班人所面临的形势问题的文章。
8月,撰写书评,评论奥维尔·谢尔(Orcille Shell)所着《在人民共和》(In the people's Republic)和西蒙·列(Simon Leys)所着《中国影子》(Chinese Shadows),载《新共和》1977年8月6-13日。
9月,专着《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在台湾被翻译成中文本。台湾长河出版社出版了这本着作,译者沈文隆,长河出版社的说明词写道:“本书原名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是探讨严复思想的经典作,也是分析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深刻作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是珍贵的,以及他对西方思想的评价也是少见的。这是绕着严复思想来解说中西思想文化真质的书,它的价值历久弥新。”
是年,发表论文《哲学家》,载《作为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英国伦敦出版,迪克·威尔逊(Dick Wilson)主编。
1978年 62岁
4月,专着《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译成日文本。译者平野健一郎,书名《中国近代化与知识分子:严复与西方》,东京大学出版社1978年4月30日出版。译者时为东京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
夏,发表论文《当代世界中的罗梭》,载《美国艺术和科学》,1978年夏季号。
是年,在政府系讲授课程(117B)。主要有:“文化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突出的观点”、“延安和毛泽东思想”、“苏联模式”、“中苏分歧的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文化问题”、“与苏联关系”等。
是年,为哈佛1938届同学40周年纪念集撰写文章。他特别提出1974-1975年的那段日子。他说,“这一年,我作为乔治.伊斯特曼讲座教授在牛津大学度过了愉快的一年。并且,1975年8月,我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令人难忘的一个月。1975年,我还成了哈佛的讲座教授。”
1979年 63岁
春,撰写《20世纪中国思想史提纲》的文章。文章认为这方面的情况正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他写道,中国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发展道路。
9月,与亨利·罗斯蒙(Henry Rosemont)一起主编《中国古典思想研究》。共收8篇学术论文。史华慈和亨利共同撰写了引言。所载论文对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孔子、孟子、韩非子等进行了研究。1976年,哈佛大学等单位在美国举行了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研讨会。来自美国的17所大学和5个国家的45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论文集中了与会者的论文,主要探讨佛学传播前的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
11月19日,致函就施拉姆申请到中国访问致函作推荐意见。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工作的施拉姆希望就毛泽东研究的问题,到中国作学术访问。史华慈道:“我确信他的工作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的角色,将会是十分重大的贡献”,“我竭诚支持施拉姆教授的这一建议”。
是年,担任亚洲协会主席(1979-1980年度)。
1980年 64岁
11月,发表论文《地区研究:一门批判性的学科》,载《亚洲研究》,1980年11月号。文章特别强调了地区研究的意义。他说,地区研究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其重要的意义是值得我们的研究专家全身心投入的。
11月,专着《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日本文《中国近代化与知识分子:严复与西方》第二次印刷。
1981年 65岁
是年,作为杰出学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做了学术报告。
9月11日,致函墨子刻(Thomas A.Metzger),谈东亚社会问题。认为政治秩序问题提供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2月11日,参加哈佛大学宗教委员会会议。
1982年 66岁
2-3月,参加政治系春季班研讨会:“现代化和毛主义者的视野”(2月23日);“文化的延续和断裂”(3月2日)。
5月,撰写论文《关于东亚政治的方案:一个议事日程的建议》。
5月,在墨西哥爱尔学院亚洲和北非研究中心做学术报告。
是年,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东亚政治秩序”课题组主任。
1983年 67岁
6月8日,致函日本友人,表示愿意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人文科学会议。
是年,为哈佛大学1938届同学回忆录(45周年纪念集)撰写文章。他写道: “我继续在哈佛大学教书。现在我希望完成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专着。1975年,我和我的妻子在牛津大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年。我是作者伊斯特曼讲座教授而在那里工作的。我也已经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是1975年和1981年。在1981的访问中,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部做了讲座。我的心爱的儿子乔那森,现在已经成家了,他居住以色列。女儿萨拉.安娜正在哈佛求学,她是1984届的学生。”
1984年 68岁
3月12日,致函Hans Van de Ven,讨论陈独秀的问题。认为中国共产主义渊源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而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重要。此前,Hans Van de Ven和史华慈通信中,议论了这一问题。
6月28日,致函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商讨学者到中国访问问题。
8月30日,致函费正清,商讨纪念佛莱彻(Joseph Fletcher)教授有关事项。弗莱彻是哈佛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和亚史教授。有《中国西北边界简史》、《中国和西亚》等着作。
1985年 69岁
3月22日,致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中心,就在加州大学访问所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此前,1984年8月16日,收到卡尔格莱恩(Joyce Kallgren)函,邀请访问加州大学中国中心
是年,专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出版。内容主要有“ 早期文化导向:问题与思考” 、“ 早期周代思想:连续性与突破”、“ 孔子:《论语》的远景理想”、“墨子的挑战”、“共同领域的出现:几个关键词”、“道家之道”、“孔子信念的捍卫:孟子和荀子”、“法家:行为哲学”、“天人相应的宇宙观:阴阳家”、“五经”等。史华慈写了序言。序言比较全面概述了这本着作内容。他写道, 这本书的宗旨旨是再次检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某些主要论题和争论点。这项事业是艰巨的。我俩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有关中国过去的解释性文献, 而且我们正在论述的是很多中国的、日本的、韩国的和西方的学者过去已经而且还会继续深入研究的领域。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对孔子还可以再多说点什么?”他写道, 必须承认, 我本人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兴趣曾受到那种“世界历史的”考察类型的很大激励,关于那种类型, 我们可以在雅斯贝斯的着作《历史的起源和终结》论“轴心期时代”那一章中找到。在这本小书中, 雅斯贝斯指明了追一事实, 即在古代世界的许多高等文明—古代近东、希腊、印度和中圃文明—之中, 我们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时期内, 出现了某些“有创造力的少数人”,他们通过反思的、批判的以及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超越的(transcendental)” 途径, 把他们本身和他们所处的文明联系了起来。无论我们是研究印度的《奥义书》、佛教或耆那教, 还是研究《圣经》犹太教的兴起, 是研究希腊哲学的兴起,还是研究中国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兴起, 我们都发现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倾向, 一种追问和反思, 以及出现了新的积极的视野和通见(visions)。史华慈还撰写了后记。此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荣誉大奖(Winner of the 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 of Phi Beta Kappa and the Jamer Henry Breastde Prize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是年,撰写《古代东亚社会中政治秩序的首要性》,后收入自编文集《中国及其他》。
是年,论文集《中国的文化价值》由亚利桑那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收入史华慈的两个学术报告。一是“中国文化-东方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一是“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1982年2月16日至17日,史华慈应邀访问亚里桑那大学,为这个学校的亚洲研究中心做了学术讲座。论文集即收入了这两个学术报告。亚里桑那大学亚洲中心的田尔曼(Hoyt Cleveland Tillman)教授为论文集作序。他在序言中说,史华慈这两个学术报告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阐述,卓具世界眼光。
1987年 71岁
4月11日,专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获亚洲协会的列文森奖。亚洲协会主席鲁道夫(Susanne Hoeber Rudolph)签署了颁奖证书。
1988年 72岁
退休。
8月,撰写《若干问题的思考》。
是年,撰写哈佛大学1938届毕业同学纪念报告。他在家属的名单里,加上孙子尼泰(Nitai)的名字。谈了自己退休感想。他写道:1988年几乎是特别地值得怀念。那是我从哈佛毕业第五十个年头,也是我退休的第一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失望、挫折和失败,我发现我的学术生活比较适合于我的能力和精力。无论是我的职业还是我的生活,我都深切地感受幸运和祝福,当我可能向那些在我们社会中声称有了事业的人们回顾事业的选择时,我没有半点妒忌和遗憾。我的特殊的中国学研究给我这样的西方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机会,即从一个比较的视角,探索文化历史的经验,而这是研究一种非西方的文明。在同意人文主义者坚持的要将以往人类的经验运用于今天社会的同时,我自然要反对那种文化沙文主义,因为这将使我们的研究变得很狭窄,脑子里考虑的只是“西方遗产”。没有什么比全人类的比较研究做得更少的事了,而是同在这些正在得到改善。文章最后说:我的太太和我对于我们能和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以及第三代亲密无间的生活感到由衷的高兴。
1989年 72岁
是年,《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学者的介绍中,强调了这本着作对于“文化阐释”的意义。他们认为,学术界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作者突破了以往汉学界把“文化交流”与“文化阐释”不加区分,尤其是把“文化阐释”等同于“文化交流”的习惯做法。史华慈不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这一众所周知的单向文化流动的史实所限制,他信为,没有理由认为学习者就是必然处于被动的、没有创造性的消极接受地位,他强调文化的学习者一方的文化阐释也可以具有创造性。严复正是这种在阐释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的案例。中国学者指出,从思想方法上讲,这本书给人的启示良多。史华慈突破了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注意文化交流及表层的影响这一学术视野的藩篱,而是从文化阐释与创造的新视野来开拓中国史研究与本文政治理论研究的“意义领域”的内容。
是年,发表论文《论中国的新转变》,载Dissent,1989(Fall)
1990年 73岁
发表论文《论社会选择的诸领域》,载Piotr Ploszajski主编的《选择的哲学》,Warsaw,Ifis Publishers,1990。
是年,由保罗·柯文和默尔·戈德曼(Merle Goldman)主编的《穿越文化的思想》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献给史华慈的着作,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思想”、“文艺和文化”、“政治和理论”、“文化和方法论”等。张灏、田浩、李欧梵、墨子刻等学者撰写了学术论文。他们全是史华慈的学生。保罗·柯文和默尔·戈德曼撰写了引言,介绍史华慈的学术道路和诸篇文章的主旨。引言对史华慈学术旨趣中的中国学意义作了阐述。其写道,作为学者和思想家的史华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及其目标,就是关于人类发展的困境瓿。这是跨越时空和文化藩篱的大问题,也是20世纪的人们所不断者。在史华慈看来,中国问题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可选择的探讨自身的智库和博大实验室-研究中国或其它社会和文化的原因,莫过于有助于我们深化和丰富对人类发展经验的认识。
1991年 74岁
撰写论文《中国文化中的阶层、地位和权威》,收入自编文集《中国及其他》。
撰写论文《东亚的宪政民主》。
1992年 75岁
撰写论文《评<道的争辩者>》,文章收入《中国及其他》。
撰写对《了解中国和希腊古典传统中的词汇、智慧、诡谲》(Lisa Raphals)一书的书评。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2年(pp.xvⅢ-273)。
1993年 76岁
撰写刊载于《哈佛大学1938届.55周年纪念集文章。报告介绍了自己的住址、办公室、电话和家庭状况。史华慈还写道:“我继续在写作、参加会议,思考着周围的一切,憧憬未来。”
1月18日,柯文撰文向哈佛大学出版社介绍史华慈论文集《中国及其他》的意义。柯文在信中写道,这些将要付诸的论文,跨越的年代将近四分之一世纪,最早撰写于1960年,最晚撰写于90年代。它们在内容上有相当大的不同。史华慈作业中国学和其它领域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出版这样的一部论文是非常必要的。柯文说,史华慈的研究方法是一贯的反对狭隘的观念,这事实上在每一篇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维惊人地活跃于中国和西方传统之间。虽然他是地区研究的坚决主张者,但是他的首要的、最主要的兴趣还是倾注全部精力于对人类情况的深入和全面认识。虽然他是中国问题的研究专家,但有时也会做些其它方面的探讨。没有疑问,论文集中的关于罗梭(Rousseau)的探讨同样有助于对中国问题的认识。
1996年 79岁
4月26日,参加费正清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会并发言。他建议关注一下美国的中国学在美国的思想和政治中发展成为重要学科的情况。他说今天的人们都喜欢谈论“全球主义”、“地球村意识”,但“全球主义”是必须从非常个体的研究开始的。哈佛所具有的“全球”视野,正是从费正清创设的“中国学”研究开始的,并成为一个相应的衡量指标。史华慈还谈到了对文化的理解问题。他说,你不可能见到一个中国人不是以一种特定的文化面目出现,没有任何一种超级的结构可凌驾在不同文化之上。“全球主义”恰恰是要求各种文化的理论可能地发展自己,同时交叉、互动出更普遍的意义来。历史不是因些终结,而是变得复杂、更有意义了。
是年,出版自选文集《中国及其他》,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华慈在书的扉页写道:给我的心爱孙子尼泰(Nitai)、亚当(Adam)、丹尼尔(Daniel)。全书收入多年来所撰写的论文18篇。主要有:《中国历史分期中的某些刻板看法》、《对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扼要辩护-专谈非西方文化》、《“传统对现代”作为解释范畴的局限性: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况、《超越的时代》、《评〈帝制中国的法律〉》、《论中国思想中的无化约主义》、《地区研究:一门批判性的专案》、《古代东亚社会政治秩序的首要性》、《中国文化中的层阶、地位和权威》、《评〈道的争辨者〉》、《中国人的理想和美国人的政策》、《德行的统治:对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领导的某些思考》、《毛泽东思想某些方面的个人见解》、《论孝与革命》、《中国的新转折》等。史华慈为追本着写了引言。出版社介绍说,这些作品对中国展史的精彩的评揣, 代表的是一代人的工作。它们打破了学科和知识的界限, 以求对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较好认识。《亚洲事务》的詹姆斯·H ·格莱森写道史华慈是一位真正的学术渊博的学者,他的研究跨越中国共产主义的历史和政治的研究, 以及中国古代的思想研究。这里的每一篇论文都是相关的类似开拓性的研究。这些文章所涉及的面包括如中国历史分期的方法、东亚社舍政治秩序的重要性、美国与中国政治理想、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中的党和领导的角色、大陆后共产主义社会进展中的新变化。阅读这每一篇文章, 都会感到有所收获, 不只是在于其文章的内在价值, 还在于这些文章在美国学者的中国观中引起反思, 探讨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是年,专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被中国作为汉学要籍介绍,1996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学勤主编的《国际汉学着作提要》中有史华慈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专篇。介绍其编撰和特点。
1997年 80岁
晚年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田浩曾介绍:“史华慈的家庭亲人包括:他的妻子波尼丝·柯文·史华慈,他们是在1948年7月6日结婚的。他的儿子乔那森和女儿萨拉.安娜。史华慈幸运地看到了自己的孙子辈:尼泰和亚当, 他俩和他俩的父母乔那森、米拉居住在康迪尼克州的西哈特福特;外孙丹尼尔(Daniel)等, 现在和父母萨拉·安娜与米歇尔.爱里克森(Michael Erichson)一道, 住在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史华慈和他的夫人的晚年的愉悦, 来自于他俩的意趣相投。史华慈的夫人也将史华慈晚年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史华慈对夫人对自己晚年的照料和各项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在一次和数友人的聚餐中, 史华慈教授风趣地对夫人说“ 你办事, 我放心。”(哈佛大学林同奇先生提供)
1998年 81岁
1月,在美国历史学会第112次年会上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学者荣誉奖。这是美国历史协会给予资深历史学家的最高荣誉。
为哈佛大学1938届同学回忆录60周年团聚撰写文章。文章写道:“在一个令人更加不知所措的世界,我继续着撰写关于中国和其它课题的论文和着作。最近出版了一部选编的论文集-《中国及其它》。”
1999年 82岁 
2月,发表《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和比较文化研究》,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2月号。史华慈说, 生存和经济生活当然也是所有文化面对的迫切问题。虽然从酒神膜拜、巫和神话中或可看出人类欲望是永无厌足的, 但却并不一定导出科技-经济有系统和无止境进步的观念。在许多文化中出现了以正义的再分配手段来改进社会的理念, 其背后所持的是增长有其止境道一原则。希伯来先知、中国士大夫和希腊哲者不仅关心经济分配, 同时也关注物质和社会科技发展造成富者愈富、权贵愈强的不良后果。目前人类集中精力于科技—经济理性化过程所展现的惊人能力是前人未能预见的, 因而也没有转移他们对上述非经济问题的关注。史华慈指出, 本文的题目不但指文化研究,也提出“ 比较文化”研究。“ 比较文化”意味着我一直确信有一些跨越文化的、普遍的人类关怀。我并不低估跨文化观念翻译的困难, 或者文化限制和时间限制的问题, 但文化差异最终是可以理解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是既可行且必须的, 只有这样才能矫正目前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维度和偏颇本质。
10月,发表生平最后一篇学术论文《中国与当今千禧年——太阳底下的新鲜事》(China and Contemporary Millenarianism-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由林毓生宣读于1999年10月11-12日威斯康辛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上。(2001年发表于夏威夷大学《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总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