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遇春-平定张格尔叛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杨遇春-平定张格尔叛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平定张格尔叛乱
一、 张格尔叛乱缘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当地“回民”维吾尔族得以休养生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政府派驻新疆地区的各级官吏贪婪腐败的本性恶性发展。嘉庆时,他们与当地维吾尔族官吏伯克狼狈为奸,“敛派回户,日增月甚”,除铜钱外,“又土产、毡裘、金玉、缎布赋外之赋,需索称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办事大臣”①,致使回民和其他少数民族怨声载道。此后,回民反抗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早已将势力伸入西亚地区的英国殖民者,别有用心地在浩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国培养了一批外逃的和卓后裔,利用他们与清政府相对抗。张格尔即是其中之一。
张格尔是乾隆年间维吾尔族统治者大和布拉呢敦之孙。布拉呢敦被诛后,其子萨木克逃至浩罕,生有三子,次子即张格尔。张格尔野心勃勃,时刻梦想在南疆恢复和卓家族的统治,为此“以诵经祈福传食部落”2,笼络和愚弄维吾尔族人民。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秋,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参赞大臣斌静的荒淫贪暴和残酷压迫极为不满之机,率数百名叛军潜入南疆,勾结维吾尔族上层人士比苏兰奇,向清军发起进攻,失败后慌忙逃往浩罕。道光四年1824年秋、五年夏,张格尔屡以小股袭扰近边,而清军屡捕不获。五年九月,清领队大臣色彦图率兵200人出塞巡逻,未遇张格尔叛兵,回师途中,纵兵滥杀无辜的布鲁特部妇孺100余人,激起义愤。该部头目率部追杀,将色彦图等围歼在一座山谷里。道光帝得知后,感到边事日紧。一面迅速调兵遣将,加强清军的防御力量,一面告诫伊犁将军庆祥:“现在张格尔窜逃未获,难保不乘间窥伺”3。他令庆祥加强警惕,密切注视张格尔的行踪,随时做好平叛准备。
道光六年六月,张格尔纠集安集延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布鲁特柯尔克孜500余人,由开齐山路闯入新疆,进至距喀什噶尔今喀什数十里的阿尔图什今阿图什,以祭祀祖墓为名,煽动当地民众反清。新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闻知消息,立即派兵进讨,消灭叛军400余人、生擒40余人。但张格尔突围逃走,喀什噶尔一带发生叛乱,以致“道路不通,万分紧急”4。
张格尔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同清军抗衡,便遣使向浩罕求援,以出卖祖国权益为条件,“约破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5。浩罕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汗利欲熏心,亲率万人进攻喀什噶尔,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后因与张格尔发生矛盾,恐腹背受敌,率军退走,但有二三干浩罕兵被张格尔诱留,并被置为亲兵。七月底至八月中旬,张格尔叛军先后攻占了和阗今和田和英吉沙尔今英吉沙二城,接着全力进攻喀什噶尔城。守军在庆祥的指挥下,英勇作战,顽强抵抗了两个多月。终因援绝力竭,喀什噶尔于八月二十日被叛军攻破,庆祥自缢身亡。不久,叶尔羌今莎车也落入敌手。张格尔得意忘形,竟在喀什噶尔“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宣布为当地的统治者”6,随即在南疆实行极其野蛮的统治,其暴虐甚于从前的和卓千百倍。不久,广大维吾尔族人民认清了张格尔的嘴脸,转而支持清军,有的还积极参加了以后的平叛战争。
――――――
①②魏源:《圣武记》卷四,《道光重定回疆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2页。
3《清宣宗实录》卷九0,道光五年十月壬申,中华书局影印本。
4《清宣宗实录》卷一00,道光六年七月癸巳。
5《清史稿》卷五二九,《属国四·浩罕》,中华书局1977年版。
6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3页。
二、清廷的平叛部署与措施
张格尔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意识到如不迅速平定叛乱,势必危及清皇朝在新疆的统治,因而立即进行平叛部署,并在随后开始的平叛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其中主要有:
第一,在军事上,迅速调兵遣将,以期厚集兵力,一鼓平定叛乱。道光帝最初任命能征善战的署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令其统领万余大军,前赴新疆筹办剿捕事宜。不久,又以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杨遇春和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参赞大臣,并调派吉林、黑龙江、四川三省清兵,总兵力达3.7万余人1。道光帝认为,阿克苏为“回疆适中要路”,再三叮嘱长龄、杨遇春等人,清军先头部队在此地暂时屯驻,养精蓄锐,待后续部队到达,再会合前进,“务期厚集兵力,一鼓扫除,以彰天讨”。他还再三告诫将士,“勇往之中,寓慎重之意”,“不可冒昧轻进,致堕贼人奸计”2。大军出发后,道光帝又提醒长龄、杨遇春等人,注意严防后路,廓清台站,以免腹背受敌。为了保证平叛战争的顺利进行,清廷还制定了奖惩和严守军纪的条例,规定“一切军情,无论满汉官兵,总当视为一体,秉公持正,微功不掩,小过亦惩,俾令众志成城,同心敌忾’’③,以充分调动清军将士平叛的积极性。
第二,政治上惩办贪横不法官员,并向回城居民宣示恩威,实行严格的区别对待政策。道光帝在出兵平叛的同时,寻思回部“久已习为恭顺,何致遽思变乱”?最后得出“总由近十余年来,历任参赞、办事大臣等贪淫暴虐”的结论,并令长龄对此“细加察访”4。不久,他根据长龄的奏报,将民愤极大的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等人定为斩监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另外,道光帝还多次渝令长龄、杨遇春等人,行军途中广张告示,宣示朝廷恩威,并对叛乱者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对“甘心助逆”而又“执迷不悟,抗拒大兵”者决不宽贷,而“被胁附合之众,果能解甲迎降,投诚乞命,皆可量于宽贷,乃令各复旧业”5,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张格尔为首的叛乱者。
第三,后勤供应上,竭力保证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的源源接济。道光帝在调兵平叛的同时,命令户部筹集军火粮饷及一切经费,使之“源源接济,兵精粮足”6。为了使这一思想落在实处,先后采取了如下得力措施:先命陕西巡抚鄂山署理陕甘总督,办理军需粮饷驮载等项事宜。接着,又把熟谙陕甘事务的前任陕西巡抚卢坤派驻甘肃肃州今酒泉,督办一切军需粮饷,并命鄂山驻扎兰州,调度策应,遇事与卢坤“和衷商榷,督饬委员及地方官迅速转运,源源接济,毋得短绌迟误”7。随后,又派办理粮饷颇有经验的大臣恒敬驻哈密,以确保关内外粮饷的转输顺畅。当大军集结于阿克苏时,道光帝鉴于乌鲁木齐屯粮数额原本
不少,将此地之粮运往阿克苏,较之由内地转输,路途几近过半,毅然决定以乌鲁木齐为后路粮台,令大臣英惠总办其事。这就更好地解除了参战部队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平叛战争的需要。
三 、平叛战争经过
一、柯尔坪之战
道光六年八月,道光帝得知张格尔叛军攻占和阗、英吉沙尔,并围攻喀什噶尔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布谕令,严肃指出:“刻下紧要机宜,总以严守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辟
――――
①《清宣宗实录》卷一0五,道光六年九月戊子。
②《清宣宗实录》卷一0一,道光六年七月辛丑、戊申。
③4《清宣宗实录卷一0二,道光六年八月丁巳。
56《清宣宗实录》卷一0一,道光六年七月甲辰。
7《清宣宗实录》卷一0一,道光六年七月丁未。
展为要,阿克苏尤为适中扼要地方,更应加意固守。”①实际上,此时张格尔叛军正向清军的主要集结地阿克苏挺进,并到达距阿克苏仅80里的浑巴什河,后又进至距阿克苏仅40里之地。在这形势危急之际,清军在杨遇春等人的直接指挥下,对叛军两面夹击,击毙和俘虏叛军1000余人,“大河以北,已就肃清”2。张格尔又在浑巴什河以南裹胁回众,妄图再攻阿克苏。此时,清军已在阿克苏境内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在河南岸搜剿叛军300余人。又一次使张格尔夺取阿克苏的阴谋化为泡影。
正当清军在阿克苏一带接连获胜的时候,道光帝于十月得知喀什噶尔城失守。他立即颁发谕令,提出“以密速进取喀什噶尔为急”,一面向叛军“扬言官兵驻守阿克苏、乌什,且不进剿,以懈贼心”,一面分奇兵断敌归路,以主力由英吉沙尔等处前进,“两路会合夹攻”③。当时各路清军已会师阿克苏,长龄、杨遇春等人遵照道光帝的旨意,决定立即向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进军。柯尔坪地处阿克苏西南约300里,是清军进剿叛军、收复喀什噶尔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张格尔派3000名叛军在柯尔坪恃险据守,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阻挡清军的前进。长龄、杨遇春派陕西提督杨芳率部前去剿灭。杨芳挥军分两路突袭该地, 叛军拼死抗拒。副将胡超身先士卒,挥刀接连砍杀数名叛军,清军将士一拥而上,剿杀叛军过半。接着,清军又两路追杀,将叛军全部消灭。
柯尔坪之战的胜利,使清军在整个平叛战争中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具有巨大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宣布了张格尔夺取南疆东四城、进而占领全疆迷梦的破产。第二,有利于促使被张格尔裹胁的回众反正,从而削弱叛乱势力。第三,打通了西进的道路,鼓舞了清军的士气,增强了平叛的信心。
柯尔坪之战后新疆已进入冬季,大雪封山,道路难行,清军暂停进攻,抓紧时机为来年的平叛战争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第一,厚集兵力。在阿克苏集结清军5万余人,为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清军兵力的2倍多。第二,确定用兵方略。道光帝先是提出三路进兵、一正二奇的方略,长龄则认为应分奇正两路进发。道光帝表示不为遥制,但应奇正并用,截其归路,“断不可令正兵先入而奇兵未到,转驱该逆使遁也”4。第三,从各地迅速调运粮饷和其他军用物资。在道光帝的多次谕令下,鄂山、卢坤二人同心协力经理粮饷的转输工作,使乌鲁木齐存粮充足,仅面粉一项,乌鲁木齐和伊犁两地就采买438万多斤5,雇买2.65万余只膘壮骆驼和900余辆双套铁脚车6。第三,进一步分化瓦解张格尔叛乱势力。道光帝指示,对叛军要“设法用间”,尽量将与叛军离心离德的回众“收为我用”7。
二、喀什噶尔之战
道光七年二月六日,集结于阿克苏的清军主力开始向喀什噶尔大举进军。张格尔闻讯,急忙在洋阿尔巴特今伽师东纠集叛军2万号称5万,临时筑起一道防线。二十二日,清军进至大河拐。当晚,叛军乘清军扎营未稳之机,以3000人偷营劫寨。清军早已有所戒备,
枪炮立时齐发,击退叛军。次日晨,长龄亲自督率官兵,星驰进发,抵达洋阿尔巴特。叛军2万余人据沙冈防守,阵地长五六里。长龄、杨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杨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分路扑杀,叛军虽拼死反击,终于不支,纷纷溃逃。清军追击30里,大获全胜;毙敌万余人,俘敌3200余人。二十五日,清军向张格尔重点设防的沙布都尔庄今伽师西
――――
①《清宣宗实录》卷一。三,道光六年八月壬戌。
②《清宣宗实录》卷一。六,道光六年九月甲午。
③《清宣宗实录》卷一。七,道光六年十月庚申。
④7 《清宣宗实录》卷一一三,道光七年正月乙酉。
5《清宣宗实录》卷一一四,道光七年二月王申。
6《清宣宗实录》卷一一。,道光六年十一月壬寅。
发起猛烈攻击。张格尔利用沙布都尔庄的有利地形,“决水成沮洳,贼数万临渠横列”①,妄图阻挡清军的前进。战斗开始时,清军步兵冒险从正面越过水障强攻,叛军恃险施放枪炮,并用马队进行反冲击。清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和叛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长龄派马队从左右两翼包抄,叛军阵营顿时大乱,大败而逃。长龄又亲自督军分路追杀,歼敌万余人。二十八日,清军又在阿瓦巴特大败叛军,歼敌二万余人。乘胜追至洋达玛河,距喀什噶尔城80里。二十九日,清军进至浑河北岸,距城仅10余里。张格尔不甘束手待毙,令叛军倾巢而出,10余万人背城阻水而阵,绵亘20余里,以作最后一搏。清军选死士乘夜袭扰敌营,使其疲惫。当夜大风,飞沙障目。长龄以敌众我寡,敌又据有利地形,恐其趁风霾之机反击,欲退营10余里,待风停再攻。杨遇春却劝阻说:“天赞我也,雾晦中贼不辨我多少,又不虞我即渡,时不可失;且客兵利速战。难持久。”2长龄觉得很有道理,立即以索伦马队千余骑绕趋下游佯渡,牵制叛军主力,由杨遇春亲率主力乘昏暗在上游抢渡。果然叛军因遭突袭,阵脚顿时大乱,纷纷溃逃。三月初一日拂晓,清军全部顺利渡河,并乘势进抵喀什噶尔城下,随即发动猛烈进攻。城内叛军既缺乏杀伤力大的火炮,又没有统一指挥,数万人龟缩一处,乱作一团。清军迅速攻占了喀什噶尔城,生俘叛军4000余人。狡猾的张格尔在城破之前已先逃遁,欲归附浩罕。被拒绝入境,只得流窜于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处所,伺机卷土重来。
清军收复喀什噶尔之后,即一分为三:长龄留驻喀什噶尔,杨遇春率军向英吉沙尔、叶尔羌进剿,杨芳率兵进攻和阗。杨遇春兵行迅捷,以雷霆万钧之势,于三月初五日攻克英吉沙尔,10天后又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叶尔羌城。不久,杨芳所率清军于毗拉满今和田西击败叛军5000人,乘势克和阗。至此,南疆西四城全部收复。
(三)、张格尔的最后覆灭
早在张格尔叛乱发生时,道光帝就屡下谕旨,务必生擒张格尔,治以重罪。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城时,张格尔已先期逃逸;清军收复英吉沙尔后,仍无张格尔的确切行踪。为此,道光帝下谕严厉斥责长龄等人“未能仰体朕宵旰忧勤之意,致有疏纵,办理不善”。又质问长龄等人:张格尔“如竟不获,该将军等自问可称蒇功否?”3
张格尔不甘失败,自喀什噶尔逃逸之后,时刻梦想卷土重来。道光七年末,他获悉大部分清兵已在杨遇春的率领下撤回内地,便重新拼凑了一支500人的叛乱队伍,欲乘清军除夕不备之际偷袭喀什噶尔。十二月二十七日,当他窜至阿尔图什时,受到当地维吾尔族民众的持械拦阻,被迫折回卡伦之外。长龄得知消息,立即令杨芳带兵连夜前去搜剿。杨芳分兵三路追击,终于在喀尔铁盖山今喀拉铁克山追上叛军。经激烈战斗,叛军大部被歼,仅剩30余骑簇拥着张格尔往山上逃跑。这时,副将胡超等人飞骑直前追捕。山高路滑,张格尔等被迫弃马徒步上山,胡超等亦弃马穷追不舍,消灭叛军20余人。走投无路的张格尔见难逃灭顶之灾,即欲自刎。胡超等立即飞身上前,生擒张格尔和其余8名叛军。至此,张格尔叛乱被彻底粉碎,清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道光八年五月,张格尔被解送京师,道光帝亲临午门受俘,并颁发谕旨,历数张格尔煽动、组织武装叛乱和背叛祖国的种种罪行。不久,道光帝又在圆明园廓然大公殿廷讯张格尔,随后予以处决。背叛祖国的民族败类张格尔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
①《清史稿》卷三六七,《长龄传》。
② 魏源:《圣武记》卷四,《道光重定回疆记》,第187页。
①《清宣宗实录》卷一一六,道光七年四月辛酉。
四、平叛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平叛胜利的主要原因
平定张格尔叛乱之所以迅速取得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张格尔来说,他进行叛乱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之举,违背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维吾尔人民的意愿,因而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张格尔把自己绑在外国殖民者的战车上,同5名英国特务形影不离,这就更加丧失人心。他对南疆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榨,“残害生灵,淫虐妇女,搜索财物,其暴虐甚于从前和卓千倍万倍”①。这就必然激起民愤,使自己迅速成为孤家寡人。因此,当清军云集阿克苏之际,和阗民众自发将张格尔伪封的4名官吏“缚献军营,并将附贼一百余人全行击毙”②,一度收复和阗。只因大雪封路,清军无法驰援,和阗才得而复失。
就清廷来说,平定张格尔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义之举,因而得到了广大军民的拥护。除了得道多助之外,道光帝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也是这次平叛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和最终取胜的重要保证。仅就军事方面而言,值得指出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厚集兵力,一鼓扫除”的方针。新疆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且距内地道路遥远,从内地调遣的兵力毕竟十分有限。因此,在张格尔叛乱之始,“各回响应,旬日万计”3的不利形势下,如果用有限的兵力四处出击,全面开花,势必陷入重围。由于长龄、杨遇春等坚决执行了道光帝的上述方针,将各路大军云集阿克苏,然后一战一战地打,使有限的兵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正确选择战略集结地域。张格尔进行叛乱的战略设想是:首先抢占南疆西四城,然后兵锋指向东四城,进而使全疆脱离清朝的统治。道光帝根据新疆舆地情况,对此已有所察觉。因此,当张格尔叛军进攻西四城之时,道光帝及时下达谕旨,指出阿克苏为“回疆适中要路”,各路大军必须云集并扼守此地,以保卫东四城和进军西四城。事实的确如此,阿克苏东连库车,西邻乌什,南接叶尔羌,北界伊犁,为南路之要地,北路之屏障,若有闪失,就会影响全疆局势。正由于道光帝抓住了关键之处,在阿克苏集结重兵,不仅使东四城安然无恙,避免局势恶化,而且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高屋建瓴之势,将盘踞于西四城的叛军各个击破。
第三,前敌将领指挥得当。前敌将领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是确保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实践表明,长龄作为此次征战的主帅,其应变能力和指挥能力都是比较好的。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择善而从,并当机立断,更是难能可贵。清军进攻喀什噶尔时利用恶劣气候出敌不意地渡河突袭成功,就是他及时采纳杨遇春正确意见的结果。杨遇春戎马一生,具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和杨芳等人在此次平叛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前敌指挥才能,为平叛胜利作出了贡献。
2.平叛胜利的历史意义
张格尔叛乱,同外国侵略势力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就不断派遣特务冒充商人潜入新疆地区,收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各种情报,进行罪恶的间谍活动,企图蚕食新疆,进而向中国内地扩张其侵略势力。外国殖民者为了在新疆寻找可靠的代理人,自然就把目光瞄准了始终梦想在新疆恢复和卓家族统治的代表人物张格尔。“在这次叛乱中,张格尔军队就是在英国援助下组织和装备的,军队的教官是由英国人担任的,且
――――
①冯家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页。
②《清宣宗实录》卷一一三。道光七年正月丁酉。
3魏源:《圣武记》卷四,《道光重定回疆记》,第183页。
在张格尔的身边,经常有五名英国特务和他形影不离,支配着张格尔的一切行动。”张格尔事件“是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进行的民族分裂的叛乱”①。因此,张格尔叛乱的被平定,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于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维护国家独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
①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5页。
(资料来源:《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清代前期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