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中华本《北史》地名点校疑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史-中华本《北史》地名点校疑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华本《北史》地名点校疑议
中华本《北史》地名点校疑议
王子今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
1.《北史》卷四八《尔朱荣传》:“建义初,北海王元颢南奔梁,梁立为魏主,资以兵将。时邢杲以三齐应颢。朝廷以颢势孤弱,永安二年春,诏元天穆先平齐地,然后征颢。颢乘虚径进,荣阳、武牢并不守,车驾出居河北。(尔朱)荣闻之,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舆驾于是南趣。荣为先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第6册第1756页)
今按:“荣阳”,应即“荥阳”。《魏书·地形志中》:“荥阳郡,领县五,户二万一千四百七十二,口九万二千三百一十。”关于荥阳县,又写道:“荥阳,二汉属河南,晋属。有荥阳山、荥阳城、敖仓、广武城、石门城、管叔冢、周苛、纪信冢、荥泽。”荥阳郡属北豫州。北豫州泰常中至太和十九年“治虎牢”。所谓“荣阳、武牢并不守”事,《魏书·献文六王列传上·北海王颢》写作:“又克行台杨昱于荥阳。?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颢遂入洛。”又《北史》卷五《魏敬宗孝庄帝纪》:“癸酉,元颢陷荥阳。甲戌夜,车驾北巡。”(第1册第164页)《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列传·上党王天穆》:“元颢乘虚陷荥阳。”(第2册第552页)《北史》卷四一《杨昱传》:“元颢侵逼大梁,除(杨)昱南道大都督,镇荥阳。颢禽济阴王晖业,乘虚径进,城陷。”(第5册第1493页)《北史》卷四八《尔世隆传》:“元颢逼大梁,诏为前将军、都督,镇武牢。颢既克荥阳,(尔朱)世隆惧而遁还,庄帝仓卒北巡。”(第6册第1770页)可见,“荣阳”,确是“荥阳”之误。点校者应有校记说明。荥阳,在今河南荥阳。虎牢(武牢),在今河南巩县东北。
2.《北史》卷五三《皮景和传》:“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诈依佛道设斋会,用米面不多,供赡甚广,密从地藏,渐出饼饭。愚人以为神力,见信于魏、卫之间。将为逆乱,谋泄。乃潜度河聚众,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皮)景和遣骑击破之,禽子饶,送邺烹之。”(第6册第1926页)
今按:“阳平”似应作“平阳”。点校者在《校勘记》中写道:“诸本‘阳平’倒作‘平阳’,《北齐书》作‘阳平’。按《魏书·地形志》,平阳属晋州,在今山西临汾。阳平属司州,在今山东莘县。下文言‘见信于魏、卫之间’,又曾破乘氏县今山东菏泽,则作‘阳平’是。且皮景和出拒陈师,顺道镇压,必不得绕至平阳。今据乙。”(第6册第1939页)《北齐书·皮景和传》记载如下:“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诈依佛道,设斋会,用米面不多,供赡甚广,密从地藏,渐出饼饭。愚人以为神力,见信于魏、卫之间。将为逆乱,谋泄,掩讨漏逸。乃潜度河,聚众数千,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又欲袭西兖州城。(皮)景和自南兖州遣骑数百击破之,斩首二千余级,生擒子饶,送京师烹之。”其实,“平阳”地名当时并不仅用于今山西临汾一地。除《魏书·地形志上》有平阳郡平阳县外,据《魏书·地形志中》,兖州高平郡有平阳县,豫州义阳郡有平阳县,南司州义阳郡有平阳县,霍州西沛郡有平阳县,又说:睢州谷阳郡,“治谷阳城太和中置镇,世宗开置平阳郡。孝昌中陷,武定六年复,改。”《魏书·地形志下》又有岐州武都郡平阳县、南郢州宕?郡东平阳县。《魏书·地形志中》关于兖州高平郡平阳县写道:“平阳,二汉、晋曰‘南平阳’。”“有平阳城。”其地在今山东邹县。既然有“南平阳”,那么,何处是“北平阳”呢?推想大约有两种可能。一,东汉末年属于泰山郡的平阳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其地在今山东新泰。从其方位看,在“南平阳”的东北。二,东汉时魏郡邺县的平阳城。《续汉书·郡国志二》:魏郡邺,“有平阳城。”其地在今河北磁县东南。这一位置,更符合于《北史》卷五三《皮景和传》关于“阳平人郑子饶……见信于魏、卫之间”,“乃潜度河聚众,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事迹的记载。而破乘氏县,又欲袭西兖州城,由今河北磁县东南渡河与与由今山东莘县渡河同样近便。而且以郑子饶为魏郡邺平阳人,则被捕后“送邺烹之”的处置形式,不仅可以理解为“送京师烹之”,或《北齐书·后主纪》及《北史·齐本纪下·后主》所谓“烹妖贼郑子饶于都市”所表演的正统政治的宣传,也可以理解为在其出身之地和起事之地的一种严厉的政治儆示。当然,河北磁县“平阳”是否郑子饶的原籍,尚不能得到确证。山东莘县“阳平”之说也未可彻底否定。我们以为在这里所应当指出的,是《北史》诸本皆作“平阳”,仅据《北齐书》“阳平”一例而径为涂乙,似有不妥。而即使一定这样作,也应当有较为详尽充分的校记说明。.
转载自象牙塔国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