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首发)
新亭
2003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陕西岐山周公庙西周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并採集到刻有近60字的两片卜甲,成爲之后开展正式发掘和探获更多甲骨的前奏。调查报告发表在《古代文明》第5卷[1],包括卜甲彩照、刻辞显微照片和摹本,颇便观览。多位学者的论文同期刊出[2],对刻辞文字作了辨识和解读。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1号卜甲彩照(局部)【彩版6:2】 1号卜甲刻辞摹本(局部)【图23】
1号卜甲有两条刻辞,下面主要谈第二条。调查报告将这条刻辞释爲“曰:彝(?)……囟妹克□于宵”【C10④:1】,并介绍说:“‘克’字左侧有‘↓’形刻符,后一字上部笔划不清,下部似从‘舛’、‘止’,不识”。关于克字后面的未识字,葛英会释爲乘;李零隶写爲从小、叕、屮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说“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辞例同于2号卜甲“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句式同于《左传》“克段于鄢”;冯时认爲从辵,是与行走有关的动词;董珊说克下有一或两个字,是此辞的主要谓语动词,左下方有一个类似向下箭头的刻画符号;武家璧认爲是遘字,从辵,其余部分作三鱼相遇形[3]。克和于之间究竟容纳了几个字,↓形符号与旁边的阙文是怎样的关係,1、2号卜甲有没有相似的刻辞,学者论及的这些问题饶有趣味。
1、2号卜甲都出现了克字,一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一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彩版8:4、16:5】,风格一致,不过前一个克字右下方多出“一捺”,显得很奇特(新亭案:1、2号卜甲似属同一版龟甲,松丸道雄和调查报告均做过遥缀[4])。岐山凤雏甲骨的克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周原甲骨文》H11:6、H11:136、H31:4】,利簋、大保簋、何尊的克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殷周金文集成》8.4131、8.4140、11.6014】,从已知的情况看,西周甲金文的克从不添加“一捺”写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样子。殆可判定,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下边的“一捺”并非克字本身的笔划,而是属于另外的字,刻写时突入克的末端,形成细微叠压。克的末笔呈右上鈎状,由于“一捺”的干扰,很容易被忽略。对照彩照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显微照片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现将克字单独摹写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这个字与通常所见的西周时期的克字没有不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位于克的左下方、“一捺”的左侧。细审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三帧图片【彩版6:2、8:4、9:1】,发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靠右的一笔和“一捺”是连通的,中间并没有断开,同时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下面另有笔划相接,它们共同组成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形,是一个整体。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过去被视爲↓形符号,现在看来需要重新认识,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上下方都是刻写的文字,本身看上去也更像是文字。从文字的角度观察,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当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下面列举西周甲金文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几个字稍作比较,凤雏甲骨的族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周原》H11:17、H11:116】,倝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H31:2】(新亭案:《周原》称H31:2“因粉化现已不存”[5],这裏改用《周原甲骨文综述》附录黑白照片[6]),明公簋的族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达盨的旅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7.4029、《近出殷周金文集录》2.506】,其中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相同或相近。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象旌旗之形,包括装饰羽翎或者旄尾的旗杆和飘动的旗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旂、旗是古今字的关係,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见于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更多地使用旂,战国出土文字中出现了旗,旂、旗二体分别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增添了斤旁、其旁,充当声符,关于这一个问题,高鸿缙、刘钊曾分别作过简析[7]。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合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即旂,斤旁反书。旂作文公鼎、善鼎、师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鼎、大盂鼎、燮簋的旂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5.2670、5.2820、5.2830、5.2837A、7.4046】,斤旁有的正书有的反书,可作参证。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新亭案:报告摹本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上半部分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接近-90°倾斜,下半部分从止,可释爲走。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从止是金文走字的常见型态,例如令鼎、走马休盘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5.2803、16.10170】;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反书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麦盉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禹鼎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15.9451、5.2833】。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位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右下方,处在“旗帜”的掩映之下,两者一同构成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这个字从旂、从走,可隶定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象人在旗帜引领下摆动双臂向前奔跑,应释爲奔。已知西周文字的奔有两类写法:
一类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如大盂鼎、井侯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簋、大克鼎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5.2837B、8.4241、8.4322.1、5.2836】,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从三止,有的叠加了彳旁,也可分析爲从三走、省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春秋晚期秦石鼓文《田车》、《霝雨》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宋拓“先锋本”】[8],犹存古意。《说文·夭部》:“奔,走也。”《说文·走部》:“走,趋也。”奔和走是义近字,经常组合成词使用,如果细加区分,无论奔从三止还是从三走,都可以说是“加强型”的走,速度要比走更快一些,《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邢昺疏:“奔,大走也。”吴大澂说:“奔,疾走也。”[9]
第二类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例如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圜器、麦盉、麦方尊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16.10360、15.9451、11.6015】,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或从旂,下从止。这个字旧释旋,带入器铭无法通说。郭沫若指出:麦盉铭文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当即奔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即奔之异文无疑。古文奔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象人奔轶绝尘之状。止即趾之初文,足迹也。此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从止,意亦相应,盖旌旟之类所以进士众者,故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也。召卣(新亭案:即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圜器)亦有此字,云‘召啓进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事’,亦捨奔走字无以爲解。”[10]也许是考虑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构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差距较大,不少学者并未认同郭说。覆按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圜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走事皇辟君”与《尙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麦盉“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夙夕”与效卣“夙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集成》10.5433A.2】、麦方尊“亯(享)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与大盂鼎“亯(享)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用法和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没有任何区别,释爲奔无可怀疑。
周公庙1号卜甲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是奔的第三种类型,它的发现爲认识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关係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既有旂旁又有走旁,结构介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之间,恰好属于中间一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下面的字紧贴在一起,如果剥离开来,便可发现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之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之上还有另一个字——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彩版9:1】。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上半部分当是兔,殷墟甲骨文的兔大体分爲两型:A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甲骨文合集》1.201、2.4618】,B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合集》12.37372、12.37373】,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接近A型的兔。西周金文的兔旁大多是B型的延续,而在西周初年,A型很可能仍在使用,北京昌平浮白西周早期墓出土的一片甲骨刻有“其尙上下韦驭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逸?)”【M3】[11],这片甲骨未见图版着录,仅看到发掘简报隶定后的文字,怀疑简报参考了某些旧说,将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误释作驭。殷墟卜辞有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合集》4.10406正、5.13584正甲】,读逸[12],这个字过去曾被释作驭[13],在学界有一定影响。推测驭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上半部分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相近,同属A型的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下半部分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形,调查报告认爲似止,李零认爲是屮。止象足趾,屮象草木,义不相涉,但有时形近易混,譬如井侯簋、大克鼎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三个止写得很像三个屮,爲小篆奔字所本。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字三止叠加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大体而言,独体的止旁、屮旁还是各具特点的:止的左右两笔大多不对称,一般在不同的位置与中间一笔相交,中笔往往作倾斜状,止旁绝大多数出现在字的底部位置;屮的左右两笔大多对称,一般在同一点与中间一笔相交,中笔作树立状,屮旁很少单独出现在字的底部。以此揆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隶定爲止更爲合适,这种写法的止在西周早期文字中不少见,如大保簋的征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遽从鼎的遽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8.4140、3.1492】,凤雏甲骨的追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周原》H11:47】,其中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同形。
止、辵都是表示行走的义符,从止与从辵通用,所以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可释爲逸。殷墟卜辞另有一个从止、从兔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一般认爲是追逐之逐的异体[14]。小札后面将会说到,周公庙1号卜甲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读爲“奔逸”文意顺畅,读爲“奔逐”则与下文无法衔接,这个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不会是逐字。
2号卜甲有“王甶克逸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一辞【C10④:2】,其中第四个字的显微照片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彩版16:6、16:5】,第二帧照片的字形不完整,下边被剪去一小部分,右上部分则相对清晰,据此可将摹本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调整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冯时、李零、武家璧分别将此字释爲退、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遘,与报告摹本都不太符合,与拟改后的摹本差距更大,当存疑。李学勤释道,说“右半从‘页’,写法见《汗简》、《古文四声韵》,在这裏意思当同于‘行’。”战国古文的道字有时写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郭店楚简《五行》简5、《成之闻之》简16】[15],从辵、从页,是《汗简》、《古文四声韵》传抄古文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来源[16],其中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乍看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轮廓相似,逐一对比,上、中、下三个“构件”无一相同,可见把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释爲道也不可靠。董珊分析爲从辵、从兔的逸字,并列举金文若干从兔的字如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等作爲旁证。释逸与原摹本稍有出入,但与拟改后的摹本吻合,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簋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戎佩玉人卣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2.1842、《集成》10.5324】,其中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同形。周公庙卜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两型併存,反映出兔的书体在商末周初仍处在A、B型的过渡阶段。
接下来看1号卜甲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2号卜甲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彩版9:3、16:8】。此字李学勤分析爲从宀、示、月,以爲是一种宗庙建筑的名称;后改释宵,读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说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是郊甸以外有卿大夫食邑的地带。李零隶写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说川、巜作爲偏旁或同于水,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当是地名。董珊分析爲从宀、月、小声的宵,认爲与宵簋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是一个字,借读爲庙(新亭案:此摹本出自容庚《金文编》[17],《集成》“宵作旅彝器”拓本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16.10544.1、16.10544.2】)。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写法与宵不全相同,所谓“小”旁整体上偏在月旁左边,而且左右两笔没有自上而下地向外侧侈出。绎味此字的结构特点,“小”和月两个部分相互包涵,穿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从这个角度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当是两个偏旁的合文,用棕色标示的一笔係由两个偏旁共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分解开来便成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分解开来便成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都可释爲川,西周金文的川有的弯曲如流水状,如夨令方彝、先兽鼎、师酉簋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16.9901.1、5.2655、8.4289.1】;有的笔划取直,如无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鼎、大盂鼎、元年师兑簋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5.2814、5.2837B、8.4275.2】;川中间和两边的“水点”写法相当灵活,多的有六点,少的有一两点,甚至完全省略,如妇汝簋、衍耳父乙尊、姑衍簋、利簋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集成》6.3081、11.5825、7.3804、8.4131】;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较长的两笔平行,中间和左侧的“水点”不拘于一或两点,符合川的特徵。这个分析结果接近李零的意见,儘管分析过程可能不尽相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由宀、川、月三个部分构成,可隶写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释读不妨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庙的关係入手考虑,这三字都从宀或从广,宀、广同爲表示房屋的义符,混用不分;其余部分是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朝,偏旁结构互有异同,试列表比较如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偏旁
字形

(水)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新亭案:表中的后四个字例取自同簋、元年师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方彝、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方鼎【《集成》8.4271、8.4280.1、16.9899.1、5.2739】。)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朝分别由川(水)、月、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三个偏旁中的某两个组成,形象地说三者的关係是“等边”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是古潮字,义爲早晨海水聚积升高,《说文·水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水朝宗(崇)于海。从水,朝省。”“衍,水朝宗(崇)于海貌也。从水,从行。”罗振玉说:金文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乃潮汐之专字,引申爲朝、庙字。”[18]谭戒甫说:“金文朝、庙所从不作舟,都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或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象潮汐浪涛形。潮汐是月圆所引起的,西周初已认识到此种天象,故本铭(新亭案: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方鼎铭)庙所从的朝字从月,和现在楷书全同,颇足惊异。”[19]谭氏对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川(水)旁、朝字月旁的解说简明扼要,同样适用于从川、从月的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会意月亮出现引发潮水涨起,应释爲潮。(新亭案:严格说来,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的川(水)旁不具体代表河川或潮汐,而是抽象地表示动态的水流,高鸿缙说:“水之概念爲河川”,“由川水之流产生水之动态者,如波、涛、澜之类是也。”[20])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一字异书,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和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一字异书,鑒于金文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全都用作庙,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字可径释爲庙。
综合以上分析,现将1号卜甲“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用今字写定爲“奔逸于庙”。“甶妹克奔逸于庙”上方的卜甲局部残断,调查报告说:“‘囟’前或缺1~2字,与2号卜甲的第二条卜辞对照起来读的话,可能缺‘王’字。”这一推测不无道理,释出奔、逸二字后,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王甶妹克奔逸于庙”与2号卜甲“王甶克逸于庙”的相似性。“甶妹克”的问题拟另文讨论,下面着重就“王……奔逸于庙”的训解和卜甲年代谈几点想法。
奔、逸二字同训,本义是奔走、奔跑,《国语·晋语五》记鞌之战:“(张侯)左幷辔,右援枹而鼓之,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齐师大败。”韦昭注:“逸,奔也。”《荀子·宥坐》:孔子曰:“(水)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而不惧,似勇。”杨倞注:“佚与逸同,奔逸也。”奔逸通奔泆。奔逸见于战国以来的着作,《庄子·田子方》:颜渊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列子·仲尼》:“体将僵者,先亟犇佚。”犇佚通奔逸。从周公庙卜甲刻辞看,奔逸一词出现很早,可以上溯到商周之际。
1、2号卜甲的逸、奔逸有特定的意涵,不能理解爲一般意义上的奔跑。《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是《周颂》的第一首诗,作成于周初,“奔走在庙”指在庙中殷勤祭祀、虔敬事神,“奔逸于庙”、“逸于庙”意与此同。昌平浮白甲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其)尙(尝),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上下)韦驭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逸?)”,大克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猒)于皇天,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逸)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上下)”,井侯簋:“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上下),帝无冬(终)令(命)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于)有周”,麦方尊:“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酬)徝(德),妥(绥)多友,亯(享)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走)”,大盂鼎:“亯(享)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奔)走,畏天畏(威)”,上述甲金文的逸、奔逸、奔走有的以上下神祇作爲对象,有的与表示献祭的享字连在一起,性质是相同的。大克鼎的“猒于皇天,逸于上下”可与《尙书·召诰》的“配皇天,毖祀于上下”联繫起来,猒和配、逸和毖祀分别对应[21],《说文·比部》:“毖,慎也。”《尔雅·释诂》:“祀,祭也。”逸的含义不难从中窥得。
自《清庙》郑玄笺以来,经学家普遍把奔走者理解爲前来助祭的“诸侯与众士”,有随文释义之嫌。周公庙1、2号卜甲的王是奔逸、逸的主导者,大克鼎“猒于皇天,逸于上下”的行爲主体也是王,《礼记·大传》:“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追王大(太)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体会传文,武王和诸侯同在奔走者之列。孙希旦说:“奔走,谓有事于庙中也。此谓武王克纣之后,归至于丰,而率诸侯以祭宗庙也。”[22]孙氏把奔走解释爲克纣归来后祭宗庙,非常贴切。(新亭案:孙说採自晚出《尙书·武成》,在吸收晚书长处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错误,《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一般认爲,这段话部分袭用《大传》,“至于丰”等则出于臆造[23]。今本《竹书纪年·周武王十二年》:“王归于丰,飨于太庙。”王国维指出此文出于晚书《武成》[24],不可信。东汉马融、郑玄以爲文王庙在丰[25],当属一家之言,推想“至于丰”是从这类说法衍生出来的。晚书《武成》坐实周庙在丰,与马、郑不全相同,和《逸周书·世俘》的相关记述存在矛盾,值得怀疑。金文中迄今未见丰有周庙的直接证据,与周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也应予以关注。)
1、2号卜甲两次出现王和庙,王在庙中的祭祀活动被当作卜问主题,此庙理应是周邦的宗庙。宗庙是古代邦国的“宗教中心”,建在都邑之中,具体到周庙,则设在以周命名的都邑。《逸周书·世俘》:“惟一月丙壬辰旁生死魄,若翼日丁癸巳,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辛亥,荐俘殷俘,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格(革)服,格于庙,秉黄钺,语治庶国,籥人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癸酉丑,荐殷俘王士百人。”“时惟四(三?)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沖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发)于纣矢恶大亚臣人百人,伐右(侑)厥甲六十,小子鼎;大(太)师伐厥四十夫,家冢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弛)佩衣(殷)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悬首白旂、妻二首赤旆,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若翼日辛亥,祀于天位,用籥于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国祀馘于国周庙:‘翼予沖子……。’断牛六,断羊二,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脩商人典,……以斩纣身。’”《世俘》先后出现两个辛亥日,朱右曾指出,前一个辛亥“即下文辛亥四月二十三日。此篇非一人所记,故错出于此。”[26]错简部分单称庙,其他部分称周庙,显然是同一处所。武王伐纣的出发地在周,四(三?)月凯旋的终点及举行典礼的周庙也在周,按照庄述祖的校记删去“武王朝至燎于周”的燎字后,事实更加显豁。(新亭案:《世俘》引文深色背景的部分表示衍字、误字,方框内是校改、校补的文字,校改依据主要是《汉书·律曆志》引《武成》逸文和潘振、庄述祖、陈逢衡、朱右曾、裘锡圭的意见[27]。另外,“荐俘殷王鼎”与下文“荐殷俘王士百人”、“……小子鼎;……冢君鼎”相关,是献俘礼的一部分,今校改爲“荐殷俘,王鼎”。“殷俘”同多友鼎“衣(殷)孚(俘)”【《集成》5.2835】,殷训爲众,“荐殷俘”意爲献众俘,“衣(殷)孚(俘)”意爲大量俘获。“王鼎”与“小子鼎”、“冢君鼎”句式相同,裘锡圭指出,“小子鼎”、“冢君鼎”的鼎应是动词,大概是把伐下的人头盛在鼎裏献祭,参照裘说,可将“王鼎”解释爲武王献首级于鼎。有学者认爲,“荐俘殷王鼎”是荐俘得的殷王之鼎,很可能是着名的九鼎,九鼎先迁至宗周,成王时才定于洛邑[28]。《世俘》的鼎不可能是九鼎,因爲武王克商后未将九鼎运回周,《逸周书·克殷》:“乃命南宫百(伯)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于夹(郏)”[29],《逸周书·度邑》、何尊铭文反映,武王克商后打算在中土建立新都,迁九鼎于郏当与此有关。成王时在郏鄏建成洛邑并定鼎,实现了武王的夙愿,《汉书·地理志》说:“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爲都”,把这个过程讲得比较明白。《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洛)邑”,《宣公三年》:王孙满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春秋时代的人们提到迁鼎、定鼎故事时交错使用洛邑、郏鄏二名,洛邑的名称不无可能在武王规划这处都邑时就已确定下来了,《史记·周本纪》:“(武王)营周居于雒(洛)邑而后去”,“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广雅·释诂一》:“营,度也。”定鼎中原是西周初年的一件大事,附识于此,供大家参考。)
周庙也见于西周早期金文。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方鼎:“隹(惟)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周)公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于)征伐东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夷),丰白(伯)、尃(薄)古(姑)咸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戡)。公归,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荐)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于)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周)庙。戊辰,酓(饮)秦(臻)酓(饮)。”【《集成》5.2739】小盂鼎铭文记录了康王二十五年的一次献俘典礼,前半部分有“王各(格)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庙)”、“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燎)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庙)”,后面又两次出现“王各(格)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庙)”【《集成》5.2839】,庙是周庙的简称。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方鼎、小盂鼎没有详述周庙在哪裏,但周庙二字本身已说明此庙在周的都邑。
有周一代,周原之岐周、镐京之宗周和洛邑之成周都曾被称爲周,都有宗庙建筑的存在[30]。许倬云说:“岐山的京,则始终保持其宗庙辟雍,爲周人精神上及宗教上的中心。后世因爲在克商之后召公营作雒邑,号爲成周,渭水流域的旧地遂号爲宗周。在克商以前,周人可能已有两都制度,以京爲旧基地,以丰镐爲前进指挥中心,因此周人实际上有三都:京、丰镐及洛邑。”[31]许氏所谓京即通常所说的岐周,考虑到岐周作爲周王朝发祥地及其“宗教上的中心”地位,周初举行大典的周庙在岐周的可能性很大。
岐周的兴建始于公亶父,《诗经·大雅·緜》史诗般地传述了这一段历史:“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公亶父通过卜龟选定在岐山南麓的周原建立都邑,筑成庙、冢社、宫室等标誌性建筑。当时人们把这一处都邑及其领地叫做周,《逸周书·作雒》、《墨子·非命》以来称之爲岐周。岐周的一部分后来被文王封给他的儿子姬旦作采邑,故姬旦称周公。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和多片“周公”卜甲的出土,越来越多学者相信,岐山周公庙遗址即周公采邑的所在地[32]。
周公庙1、2号卜甲的庙无疑是岐周的周庙,至于卜甲年代怎样推定比较合适,还须继续商讨。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发现卜甲的祝家巷H45灰坑做了清理,H45包含大量陶片,具有先周文化晚期至西周文化早期的明显特徵;对H45附近150平方米的面积进行了发掘,遗迹单位绝大多数属于先周文化晚期;H45被M6、H34、H21打破,这些单位的包含物显示的年代特徵也在商周之际[33]。不少学者认爲H45的绝对年代在商代末期,也有人认爲已进入西周初期[34],无论如何,1、2号卜甲用于占卜的时间下限不晚于此。
考古学文化分期离不开陶器类型和地层关係的分析排比,陶器是日常用品,容易损坏,用坏即弃;甲骨遗存有自身的特点,甲骨属于“宗教性”活动用品,质地相对坚固,占卜后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经过一段时间才丢弃或埋藏,因此甲骨用于占卜的年代和甲骨遗存伴出陶器、所在地层的年代不一定同步,往往要更早一些。岐山凤雏宗庙建筑从西周初期延续使用到西周晚期,西厢房2号房间H11、H31窖穴打破了建筑台基,形成时间不会太早,两个窖穴出土17000余片+413片甲骨,很多是周初遗物,有一些在武王克商以前[35],这批甲骨从最初占卜到藏于窖穴,间隔了很长时间,相信至少经历过先保存、后窖藏两个阶段。周公庙遗址庙王村04H1、04H2灰坑形成于西周中期,坑中出土卜甲700余片,刻辞“人名中数见‘周公’,地名有‘周’、‘新邑’、‘唐’、‘先’、‘薄姑’等”[36],很大一部分属于西周初年周公及其贞人的占卜遗存,卜甲年代和灰坑年代之间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时间差”,这一现象解释爲卜甲曾被长期保存而后遭到遗弃也比较合理。
下面再从一条文献记载对周人占卜过后保存甲骨的情况略作推寻。《尙书·大诰》:“敷贲,敷前文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朕卜幷吉。”周公宣称先父文王传下大宝龟,接着又讲占卜得吉,《尙书》孔传以来,人们往往把两件事联繫起来,理解成周公用文王传给自己的大宝龟进行占卜,这种说法源于对我字的误读,似是而非。殷墟卜辞的我用指我们,是“集合的名词”[37],西周早期的我大多仍表複数[38],“文王遗我大宝龟”的我和“我家”、“我周邦”的我相同,和“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的尔相对,我、尔都是複数。商周时期往往以宗族爲单位划分我——我们、尔——你们,验诸典籍、金文,大率如此。“文王遗我大宝龟”的我具体指我们周家后人,《诗经·大雅·民劳》:“以定我王”,郑玄笺:“当以此定我周家爲王之功。言我者,同姓亲也。”周公把自己主持的占卜叫做“朕卜”,朕是第一人称单数领格,和複数我不同,与此相对应,文王传给周家后人的大宝龟和周公占卜之龟应当区分开来。
周公向外姓诸侯、众臣发布诰命时强调“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别有深意。大宝龟是文王的遗物,以大宝爲名,《尙书·金滕》:“无坠天之降宝命”,王鸣盛说:“《周易·繫辞传》云:‘圣人之大宝曰位’,天命武王居天子位,爲天下主,是宝命也。”[39]由此想到,大宝龟不是普通的、未经占卜的大龟,而是象徵王权之龟、文王卜定天命之龟。大宝龟上面有昭示天命的重要信息,“绍天明”的绍读昭,《大雅·民劳》:“憯不畏明”,朱熹注:“明,天之明命也。”在周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关头,周公把周王室保存的大宝龟拿出来,意在证明文王确实获得了天命,周家确实拥有不容挑战的王权,以此收拢人心,强化东征平叛的正当性。文王卜定天命是《大诰》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相形之下,周公就东征进行的占卜居于次要位置。
“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和前文“敷贲,敷前文人受命”是紧密相关的。章太炎指出:“敷者,僞孔训‘布陈’。贲者,《(尔雅)释鱼》:‘龟三足,贲。’此以爲龟之大名,即下言‘用宁王遗我大宝龟’是也。”他还发现《尙书·盘庚》“用宏兹贲”的贲也指龟[40]。(新亭案:曾运乾说:“敷,陈也。贲,殷周闲大宝龟名。《盘庚》:‘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贲亦龟。”[41]与章氏所见略同。章、曾二人都是精于小学、令人尊敬的学者,章着《古文尙书拾遗》1933年初次付刊[42],曾着《尙书正读》作成于1936年前后[43]。)章氏发前人未发之覆,揭示出贲和大宝龟的同一性,不过他仍把贲——大宝龟视作周公用来占卜的龟,没有注意到贲——大宝龟和文王受命的同一性,未达一间。“敷贲”意爲陈示大宝龟,“敷前文人受命”意爲陈示先父文王受命,文王受命如何陈示呢?实际上就是通过大宝龟来陈示,文王曾经用大宝龟卜定获得上帝赋予的大命,受命的事实就体现在大宝龟的刻辞和兆象上,这两句话的谓语动词重複同一个敷字,宾语具有同位语的性质,互爲表裏,讲的是同一件事。周公一再声言:“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宁文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予曷其不于前宁文人图功攸终”,“予曷敢不于前宁文人攸受休毕”,“予曷敢不越卬敉宁文王大命”,绎味其意,都是以展示大宝龟——文王卜定天命的载体作爲出发点的。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特定背景之下,这个背景就是,周人对一些重要占卜活动的甲骨进行有计划的保存。
《史记·龟策列传》:“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把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看,周人常宝藏甲骨并非虚言。如果长时间保存占卜过的甲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传统,在判断周人甲骨遗存的年代时就有必要考虑这一因素。祝家巷H45本身晚不过西周初期,1、2号卜甲的年代理应在这个基点上适当向前推移,可以早到商末。
1、2号卜甲共有四条刻辞,其中两条刻辞出现了王,这表明周邦的王号极有可能肇始于武王克商以前。凤雏甲骨:“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其)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往)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密)山舁(?)”,“今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秋),王甶(斯)克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往)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密)”【《周原》H11:80、H11:136】,徐锡台、陈全方、王宇信等主张把“往密”与文王伐密的记载联繫起来[44],合乎情理。如果文王伐密时已称王,正可与周公庙卜甲的王相互印证。(新亭案:上引凤雏甲骨没有出现征、伐等字,不能完全排除“往密”的王是后来的周王、“往密”是伐密之外的其他事件。)
从公亶父迁周到武王克商,周邦先后历经公亶父、公季、文王、武王四代,公亶父——太王、公季——王季生前没有称王,他们的王号出自后人追谥;1、2号卜甲的王是占卜当时在位的周王,应该不出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範围。根据班大爲(David W.Pankenier)的研究,文王在公元前1058年称王,是年爲受命元年;公元前1050年暮春去世,是年爲受命九年;武王继位后沿用受命曆,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克商,是年爲受命十三年[45]。(新亭案:班大爲的论文《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英文稿)最初发表于198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后来提出的“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与班说相同[46]。)从文王称王到武王克商跨越了13个年份,总计12年多一点的时间,从概率角度粗略估算,1、2号卜甲的王是文王的可能性约爲68.6%,是武王的可能性约爲31.4%。
以上推测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承认文王称王实有其事。文王生前有没有称王,是商周关係史、西周开国史研究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存在歧见,刘家和曾着文回顾相关的研究历程,并从方法论的层面进行了反思[47]。岐山周公庙1、2号卜甲的王是文王还是武王目前无从断定,不过即使这位王是克商以前的武王,也能够爲文王称王提供间接证明,大家知道,西周传世典籍、出土文献绝无武王在继位之后、克商之前首创王号的记载,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以往的经学家、史学家和当代学者也绝少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见解,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恐怕就剩下一种:武王的王号是从他的父亲文王那裏继承下来的,文王是第一代周王——周王朝的开创者。



[1] 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摄影:张明惠、徐天进,绘图:董红卫,执笔:徐天进、孙庆伟、雷兴山、宋江宁)。《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151~186页,彩版4~16。
[2] 李学勤:《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葛英会:《谈岐山周公庙甲骨》、
李零:《读周原新获甲骨》、
冯时:《陕西岐山周公庙出土甲骨文的初步研究》、
董珊:《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187~213、243~269页。
[3] 武家璧:《周公庙龟背甲对贞卜辞考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36期,2008年3月,27~29页。
[4] 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摄影:张明惠、徐天进,绘图:董红卫,执笔:徐天进、孙庆伟、雷兴山、宋江宁)注[10]、图26、27。《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180~182页。
[5] 曹玮编:《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137页。
[6] 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91年,441页。
[7] 高鸿缙:《中国字例》第2篇。(台湾)三民书局,1967年,202页。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第5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85页。
[8] 徐宝贵:《石鼓文整理研究》资料编。中华书局,2008年,1141、1163页。
[9]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卷10。商务印书馆,1926年,164页。
[1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42页。
[11]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穫——昌平浮白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第4期,246~250页。
[12] 新亭:《“车马遌逸王车”新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19。修订稿《释逸兼说“马遌逸王车”》未刊。
[13] 王襄:《古文流变臆说》上编。《王襄着作选集》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896页。
董作宾:《殷曆谱》下编卷9。《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第2册,(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702页。
[14] 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第1册。中华书局,1996年,842~845页。
[15]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31、50页。
[16] 郭忠恕编:《汗简》卷1。中华书局,1983年,5页。
夏竦编:《古文四声韵》卷3。中华书局,1983年,44页。
[17] 容庚编着、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卷7。中华书局,1985年,528页。
[18]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罗着《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395页。
[19] 谭戒甫:《西周〈
考古-新亭:岐山周公庙卜甲“王斯妹克奔逸于庙”的观察和思考鼎铭〉研究》。《考古》1963年第12期,671~673页。
[20] 高鸿缙:《中国字例》第5篇。(台湾)三民书局,1967年,527页。
[21] 新亭:《大克鼎的“逸于上下”及其意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3年3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22。
[22]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4。中华书局,1989年,904页。
[23] 王鸣盛:《尙书后案》附《尙书后辨》。《皇清经解》卷434下,6~12页,学海堂/广东咸丰庚申补刊本,1829年/1860年。
[24]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2页。《王国维遗书》第12册,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本,1983年。
[25] 江声:《尙书集注音疏》卷18。《皇清经解》卷396,1~2页,学海堂/广东咸丰庚申补刊本,1829年/1860年。
[26]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4。《皇清经解续编》卷1031,6页,南菁书院,1888年。
[27] 裘锡圭:《释“勿”“发”》。裘着《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79~81页。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47~469页。
[28] 李学勤:《〈世俘〉篇研究》。李着《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79页。原载《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29] 刘师培:《周书补正》卷2,11页。《刘申叔先生遗书》第21册,北京修绠堂,1934年。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170页。
[30] 程平山:《宗周、“周”邑、“周庙”与岐周辨析》。《考古学研究》第8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285~292页。
[31] 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第3章。三联书店,1993(4?)年,90页。
[32] 曹玮:《太王都邑与周公封邑》。曹着《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1~8页。原载《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文物》2006年第8期,55~62页。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4章。科学出版社,2010年,272页。
[33]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文物》2006年第8期,58页。
[34] 孙庆伟:《论周公庙和周原甲骨的年代与族属》。《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231~232页。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2、4章。科学出版社,2010年,71~76、266~273页。
[35]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27~37、38~43页。
陕西周原考古队、周原岐山文管所:《岐山凤雏村两次发现周初甲骨文》(执笔:庞怀靖、巨万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10~17页。
[36] 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文物》2006年第8期,59页。
雷兴山:《先周文化探索》第4章。科学出版社,2010年,268、272页。
[37]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3章。中华书局,1988年,94~97页。
[38] 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华南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72~79、106页。
[39] 王鸣盛:《尙书后案》卷13。《皇清经解》卷416,6~7页,学海堂/广东咸丰庚申补刊本,1829年/1860年。
[40] 章太炎:《古文尙书拾遗》(定本)。《制言》第25期(太炎先生纪念专号),开明书店,1936年,18、32页。
[41] 曾运乾:《尙书正读》卷3、4。中华书局,1964年,149页。
[42] 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443、454页。
[43] 杨树达:《曾星笠尙书正读序》。杨着《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卷5,科学出版社,1955年,256~257页。
杨树达:《曾星笠传》。杨着《积微居小学述林》卷7,中华书局,1983年,310页。
[44]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第2、3、4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3~35、91~92、107~108、189~190、215~217页。
[45] [美]班大爲(David W.Pankenier):《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班着《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73页。原载《Early China》7(1981-1982),1982年,原题《Astronomical Dates i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46]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46~49页。
[47] 刘家和:《关于殷周的关係》。刘着《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283~304页。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原题《关于殷周关係研究的回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