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张胜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购买到两批战国楚简,这是关于我国先秦典籍的一次极具重大意义的发现。其随葬的时代至少为战国晚期之时,篇目共8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全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同时资料”。它对其所涉及的相关一些学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以下简称“《上博四》”),包括《采风曲目》(以下简称“采”)、《逸诗》、《昭王毁室 昭王与龚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
凡24见。“将”在《上博四》中写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且1
仅1见。《上博四》中“且”写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
仅1见。《上博四》中“复”写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
凡12见。“皆”在《上博四》中写作“皆”或“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以1
凡18见。“以”作连词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语句。用法跟“而”相近,但“以”只能顺接,不象“而”可以表示转折。如:
(1)王诫邦大夫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以2
凡47见。“以”不仅在《上博四》中作连词,还可做介词,引介对象、原因、工具或方式等。
引介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
1.相当于介词“与”,所在介宾结构作状语。可译为“和”“同”等。如:
王徙居于平漫,卒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大夫饮于平漫。(昭5)
2.引介动作行为对象,带宾语。其组成的介宾结构,既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如:
(1)诸侯之君之不能祠者,而刑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旱。(柬12)
(2)臣是故不敢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故答。(曹7)
介词后的宾语省略。如:
(1)君与陵尹子高飨,爲高山深溪,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问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尹高。(柬8)
(2)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告相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与中余:“今夕不穀梦若此可(何)?”(柬9)
他如:柬10。
4.与动词“为”形成固定搭配“以……为……”,表示主观看法,可译为“把……看作……”。
(1)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俤君子,若玉若英,君子相好,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自为长。(交1)
(2)君子相好,以自为慧。(交4)
5. 与结构助词“所”搭配形成固定结构“所以”,可译为“用来……的”等。如后面是及物动词,可另带宾语。凡9见。具体例句和出处详见本文有关结构助词“所”的内容。
6. 与副词“亡”搭配形成固定结构“亡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如:
不然,亡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取之。(曹6)
7.与助动词“可”搭配成“可以”,意为“可以以之”。如:
(1)君王始入室,君之服不可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进。(昭2)
(2)邻邦之君亡道,则亦不可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不修政而善于民。(曹6)
他如:曹17、曹19(3)、41。
8.与助动词“足”搭配成“足以”,意为“足以以之”。凡3见。如:
其食足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食之,其兵足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利之,其城固足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捍之。(曹15、16)
(二)引介动作行为所凭藉的工具或方式,可译为“用”、“拿”、“根据”等。(1)三代之阵皆存,或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克,或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亡。(曹14)
(2)不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其身变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尹之常。(柬21)
他如:昭4;柬6、7;内附简;曹10、38(2)、65(2)。
(三)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等。
(1)一人不能治政,而百姓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绝。(简14)
(2)君子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贤称而失之,天命;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以)亡道称而没身就死,亦天命。(内8)
他如:简18(2)、曹8、9(3)、56。

凡2见。“于”所在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用于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处所。如:
(1)交交鸣乌,集于中渚,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俤□□,若豹若虎,君子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豫是好,唯心是藇,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卝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司,偕上偕下。(交2)
(2)交交鸣乌,集于中澫,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贝。君子相好,以自为慧。(交3)

仅1见。该字难以辨识,其字顶仅有一横撇隐约可见,根据上下文,《上博四》的整理者将其补为“乎”字。介词“乎”的功能和意义跟介词“于”基本相同。此处主要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如:
臣闻之:三军出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乎)境必胜,可以有治邦,《周志》是存。(曹41)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及2
仅1见。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及2)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谓语前后或单独使用,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对象、限度等。《上博四》中用于表示事物发展到了某一时候,可译为“等到……的时候”、“当……的时候”。如: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及)尔龟策,皆曰胜之。(曹52)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仅1见。与它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方位或趋向。可译为“嚮着”、“对着”等。如: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嚮)日而立,王沧至蹛。(柬1)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仅1见。“由”在《上博四》中写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引进动作行为所凭藉的对象,可译为“按照”、“从”等。如:
其将卑,父兄不荐,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由)邦御之。(曹42)
才(
仅1见。“在”与它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性词组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或、範围,可译为“对于”,或仍译为“在”。如:
君子曰:俤,民之经也。才(在)小不争,才(在)大不乱。(内10)

仅1见。“诸”相当于“之于”,分代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上博四》中用作介词,其所在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如:
庄公曰:“沫,吾言民是否,而毋惑诸小道欤?”(曹64)

凡5见。“为”作为介词,是由其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为”与它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等。如
(1)僕之父之骨在于此室之阶下,僕将埮亡老,以僕之不得,并僕之父母之骨私自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卜令尹不为之告。君不为僕告,僕将约寇,卜令尹为之告。(昭4)
(2)……将爲客告。(柬17)
他如:曹32。
与2
凡14见。“与2”作为介词,其所在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前作状语,引介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同”等。
(一)介词后宾语不省略。如:
(1)陵尹与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尹有故乎?(柬20)
(2)吾欲与齐战,问阵奚如?(曹13)
他如:曹65。
(二)介词后宾语省略。如:
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与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内1正)
他如:内2、3(2)、4、5(5)、6。
(
凡3见。“从”在《上博四》中有“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从”两种写法,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对象。
(一)引介时间。如:
(1)君入而语僕之言于君王,君王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从今日已瘥。(柬20)
(2)君王之病将从今日以已。(柬22)
(二)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如:
君子孝子,不食若灾,腹中巧变,故父母安之,如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从)己起。(内8)
四、助词
助词用于句首、词的首尾或结构之中,其独立性在虚词中是最差的,本身具体含义不大明显,主要用于表示或强调一种语气、状态;标志重言;区别词性变换或组成某种结构等。《上博四》中有“之、所、者、是、唯3、其、夫、侯、然”9个助词。根据他们的功能和用法,将其分为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其他助词三类。
(一) 结构助词
《上博四》中有“之”、“所”、“者”、“是”四个结构助词,其中“之”的使用频率最高。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係。凡76见。
(1)表示前后两项之间的领属关係。如:
1君王始入室,君之服不可以进。(昭2)
2以君王之身杀祭未尝有。(柬7)
(2)表示一般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係,被修饰的成份多为名词性成份。如:
1昭王为室于死湑之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昭1)
2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介趣君王,僕遇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将取车,披裀衣,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介趣君王,不获引颈之罪,……(昭7)
(3)表示方位处所。如:
1僕之父之骨在于此室之阶下。(昭3)
2伍之闲必有公孙公子,是谓军纪。(曹26)
他如:采1、2、3(3)、4(2)、昭1、2、3(3)、4(2)、6(2)、7、8、9(2);柬2、7、10、11、12、17、20(20)、21;内1正、2(3)、3(3)、4(3)、10(3)、;相3、4(2);曹2背、4、5、8、14(2)、19、22、25、26、29(2)、30、34(2)、38、39、40、42、43、45、53(2)、55、57、64(3)。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组成“之”字结构。它可以作主语、宾语、状语,作複句的分句,还可独立城句。凡25见。
(1)“之”字结构作主语。如:
1大尹之言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何诉有焉?(昭9)
2子之爲人臣者亦有静乎?(柬22)
他如:昭2;内1正;相4;曹23。
(2)作宾语。如:
1龟尹知王之遮于日而病疥,仪愈穾。(柬2)
2以僕之不得,并僕之父母之骨私自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卜令尹不为之告。(昭4)
他如:内1正、2(2)、3(4)、4(3)。
(3)作单句里的状语,用于表示时间。如:
1昔周室之邦鲁,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亡有不民。(曹1)
2昔之明王之起于天下者,各以其世,以及其身。(曹64)
他如:昭(3)、曹2正。
(4)在複句中作分句。在複句中表假设、条件等;作解说複句的前一分句,成为被解释的对象。如:
1诸侯之君之不能祠者,而刑之以旱。(柬11)
2且臣之闻之:不和于邦,不可以出豫。不和于豫,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战。(曹18)
此外,采3中有一例 “《道之远尔》”,为简文中所罗列的诗歌之篇名,“之”应是用作主语和形容词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

参照《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的观点,本文将“所”和“者”看作助词。
“所”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但却不能独立地充当句子成份,必须放在其他词的词和词组后面和前面,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份。
1.位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指代动作所指称的对象,与其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凡7见。如:
此所谓之旱母,帝将命之修,诸侯之君之不能祠者,而刑之以旱,……(柬11)
有知不足,亡所不中,则民亲之。(曹34)
他如:简8、内6(2)、曹57(2)。
2.“所”与介词搭配形成固定结构,如后面是及物动词,可另带宾语。凡9见。
(1)“所以”,表动作行为的拼接、原因、工具和方法等。如:
1城郭必修,缮甲利兵,必有战心以守,所以爲长也。(曹18)
2卒有长,三军有帅,邦有君,此三者所以战。(曹28)
他如:曹22、23、28、58(2)、62、63。
(2)“所”后面成份省略,可根据句意和上下文补充出来。如:
庄公曰:“……吾一欲闻三代之所。”曹沫答曰:「臣闻之:昔之明王之起于天下者,各以其世,以及其身。……”(曹64)
可以将“所”后的成份补充成“所以然”,可译为“导致这样的原因”。
者1
参考何乐士先生的观点,我们将《上博四》中的“者”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者”作结构助词,可以改变其所在结构的性质,即附着在谓词性质的短语或句子之后,使其成为名词性短语。凡21见。
1.“者”前面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如:
(1)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与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内1正)
(2)善攻者奚如?(曹56)
他如:柬3(2)、12;内2(2)、3、4(2);曹45、47(4)、56。
2.“者”前面为形容词。如:
(1)勇者思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者思悔,然后改始。(曹55)
(2)勇者喜之,巟者悔之。(曹61)

凡7见。“是”作结构助词,用于宾语和动词、形容词之间,起到使宾语前置的作用,同时对宾语有一定的複指作用。
1.“是”之后是动词或形容词(形容词在此作意动用法),提前宾语。如:
君子之立孝,爱是用,礼是贵。(内1正)
2.与副词“唯”组成固定结构 “唯……是……”,“唯”表限定,“是”提前宾语。如: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豫是好,唯心是藇,间关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司,偕上偕下。(交3)
他如:交4(2)。
(二)语气助词
《上博四》中语气助词有“者2”、“唯3”、“其”、“夫”、“侯”5个。
者2
凡16见。“者”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之后,或複句的偏句之后,它不改变原来结构的性质,祇起语气作用。
用于数词之后,表示一定的範围或种类。
此三者足以战乎?(曹49)
他如:曹56。
2.用于其他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之后。如:
(1)能治三军,思帅受民者㦷。(曹37)
(2)昔之明王之起于天下者,各以其世,以及其身。(曹65)
他如:内1正、内2(3)、内3(4)、内4(2);曹37、59。
隹(唯3
凡2见。“唯”在《上博四》中作“隹”,作语气助词时,起连接上下文,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可译为“请”、“希望”等。如:
(1)鬼神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武,非所以教民,隹(唯)君其知之。(曹63)
(2)令与古亦然,亦隹(唯)闻夫禹、汤、桀、纣矣。(曹65)

凡3见。“其”作为语气副词,用在主语后谓语前,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可译为“一定”、“要”等。如:
(1)今邦弥小而钟愈大,君其图之。(曹2正)
(2)君其毋愪,臣闻之曰:邻邦之君明,则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曹5)
他如:曹63。

凡3见。“夫”作语气助词,是由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放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叫“提顿语气词”。
1.单独用于句首。如:
夫唯毋旱而百姓移,以去邦家,此爲君者之刑。(柬12)
2.与因果连词“故”、“是故”组成固定搭配“故夫”、“是故夫”,放于句首,“夫”起到增强发议论的语气。整体可以译为“所以”、“所以说”等。如:
楚邦有常,故爲楚邦之鬼神主,不敢以君王之身,变乱鬼神之常,故夫上帝鬼神高明,安敢杀祭?(柬6)
不和于邦,不可以出豫。不和于豫,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战。是故夫阵者,三教之末。(曹19)
矦(
仅1见。《上博四》的整理者认为:“‘矦’,同‘侯’,唯,乃,于是,发语词”。“侯”在句中主要起到引领全句,提示下文的作用。如:
王仰天,后而詨谓大宰:“一人不能治政,而百姓以绝。”侯大宰逊伴进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相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中余与五连小子及宠臣皆逗,毋敢执操执。(柬14)
(三)其他助词

仅1见。有的着作称为词尾或“句中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句子的谓语,对主语的状态进行描述。可译为“……的样子”。如:
《兹信然》(采5)
五、语气词
语气词大多用于单句或分句末尾,不能充当句子的成份,也不能表示句子成份之间的关係。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歎等。《上博四》共出现了“也、乎2、矣、焉2、欤、尔、哉、已2”8个语气词。

凡9见。
(一)用于判断句、陈述句末尾,表判断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君子曰:俤,民之经也。(内10)
(2)与弟言,言承兄。反此乱也。(内6)
他如:采4(2);昭9。
(二)用法较为特殊,用于句中,表停顿语气。如:
(1)《□也遗玦》(采3)
(2)吾子之答也何如?(相4)
(三)用于複句中的前一分句末尾,表停顿、提示的作用。如:
(1)昔尧之飨舜也,饭于土塯,歠于土铏,……(曹2正)
(2)或闻死言僕见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之仓也,以告君王,……(昭8)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乎2
凡13见。语气词“乎”在《上博四》中作“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两种写法,其疑问语气较强。
(一)用于是非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
(1)陵尹与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尹有故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乎)?……(柬20、21)
(2)既成教矣,出师有忌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乎)?(曹40)
他如:柬3、23;曹20、42、43、44、46、49、50、60。
(二)用于反问句句末,表反问语气。出现于固定格式“不亦……乎?”中,译为“不是……吗?”如:
吾见于君,不问有邦之道,而问相邦之道,不亦钦
张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虚词探究(乎)?(相4)

凡6见。
(一)在《上博四》里主要用于陈述句中,表示事物过去已经发生的变化。如:
(1)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曹1)
(2)既成教矣,出师有忌乎?(曹40)
他如:曹33、59、65。
(二)在表示条件的语境中,进行评判,表将然。如:
先其欲,备其强,牧其惓,静以待,待时出,故此事使出政,政毋忘所治,□……□□□□人,可谓相邦矣。(相2)

仅1见。相当于语气词“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等。如:
《道之远尔》(采3)
才(
凡两见。“哉”于《上博四》中写作“才”,为假借用法,是感歎语气词。
(一)“哉”用于表示感歎时,语气较为强烈,可以随前面的成份一起提前,更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庄公曰:“曼才(哉),吾闻此言”。(曹10)
(二)此例出现在反问句式“孰能……哉?”中,起加强反诘语气的作用。译为“谁能……呢?”如:
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孰能并兼人才(哉)?(曹5)
与(
凡两见。“与”同“欤”,为疑问语气词,用于句末。在《上博四》中主要用在反问句中,与否定副词搭配,加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如:
(1)此不贫于美而富于德与(欤)?(曹3)
(2)吾言民是否,而毋惑诸小道与(欤)?(曹64)
安(3
凡3见。《上博四》中“焉3”用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作为兼词也同时作语气词,即既表示“于是”之义,又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王纳以告安(焉)。(柬7)
(2)不然,任亡安(焉)。(曹5)
(3)交地不可以先作怨,疆地毋先而必取□安(焉)。(曹17)
2
仅1见。“已”作为语气词时,用于句末,表示对所述事情的确信无疑,表限止语气。如:
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孰能并兼人哉?(曹5)
六、小结
根据上文的考察和统计,我们将《上博四》的虚词的使用情况汇总成下面的列表:

词性

分类情况

个数(百分比)

副词

时间频率副词:将、既、已1、始、卒、一1、且1、永、时、昔、先;又、或1、亦、复(15个)

55个(52.38%)

程度副词:愈、甚、一2、弥、大(5个)

情态副词(方式、状态):自、相、亲、身;私、私自、专、速、善(9个)

範围副词:同、介、皆、兼、凡、尽、各、唯1(8个)

肯定否定副词:果、必、当、唯2;不、弗、未、未尝、无、亡、否、非、勿、毋(14个)

语气副词:奚、曷、焉1、何必(4个)

连词

顺承连词:而1、以1、乃、则、焉2、因、然后、然则(8个)

20个(19.05%)

转折连词:而2、然而(2个)

假设连词:如、茍、虽(3个)

因果连词:故、是故(2个)

递进连词:而3、且2(2个)

并列连词:与1、及1(2个)

选择连词:或2(1个)

介词

于、以2、于、从、及2、乎1、向、为、与2、由、在、诸(12个)

12个(11.43%)

助词

结构助词:之、所、者1、是(4个)

10个(9.52%)

语气助词:者2、唯3、其、夫、侯(5个)

其他助词:然(1个)

语气词

也、乎2、矣、焉3、欤、尔、哉、已2(8个)

8个(7.62%)

合计

105个(100%)

由上表可知《上博四》中虚词较为丰富,一共有105个。根据其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的一些特点:
(一)《上博四》虚词的五大类中,副词的数量最多,有55个,超过虚词总量的一半。副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也极为复杂,其中时间频率副词和肯定否定副词最多。时间频率副词以“将”、“既”为主,肯定否定副词以“必”、“不”、“毋”为主。其中否定副词“不”出现105例,占所有否定副词出现频率的66.46%,可见“不”作为否定副词使用的普遍性和在同类词中的优势地位。
(二)《上博四》中的“之”有两种词性。它既作虚词,即结构助词,用于偏正结构,或用于主谓之间形成“之”字结构,来作各种成份,共有101例;也可以作指示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有73例。其中指人的有23例,指事物、处所的有50例。由此可以推测,在《上博四》中成书的时代,“之”主要用作助词和代词,且其出现频率相近。
(三)《上博四》中介词“于”、“于”都有出现。“于”有50例,大部份简文篇章中都有出现(采、交、多3个短篇里未出现)。“于”仅有2例,都出现于一篇简文(交2、3)中。由此可见“于”不仅出现频率高出许多,篇章出现範围之广也非“于”可比。也可反映出在《上博四》成书的战国晚期或更早一段时间,“于”与“于”相比已经取得优势地位。
(四)《上博四》中出现了“私自、未尝、何必、然后、然则、然而、是故”7个複合虚词,可作为汉语中複合虚词逐渐增加的线索;还出现了“诸”、“焉”两个兼词。
通过以上分析和统计,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上博四》中虚词的使用情况。由此也可知,“上博简”等珍贵的出土材料对考察先秦虚词使用情况及其流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张显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四辑)[M].成都:巴蜀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