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张崇礼
北华大学文学院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第2简:“先大夫之讽A遗命,亦可以告我。”A,原字形作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整理者陈佩芬先生隶定为“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简文似作省形,《集韵》:‘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信。’”[1]读书会疑即“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右旁是“爻”之讹写。[2]单育辰先生认为从言从才,简文的“风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即“风裁”。[3]刘洪涛先生认为也有可能是“讦(谏)”字。[4]沈培先生疑是从“言”“弋”声之字,可读为“诫”。[5]
今按:释此字右旁为“毛”、“爻”、“才”、“干”、“弋”,皆与字形不符。其右旁所从当为“丯”。以“丯”为声旁的字,楚文字数见,如郭店简《缁衣》简38的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简39的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上博五《弟子问》简5的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苦成家父》简1的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等。
A字右旁与常见楚文字“丯”的写法并不相同,这是书手书写习惯所致。我们可以比较同一书手所写的《王居》简6的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儘)字。“儘”右半为“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楚文字“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一般写作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包山简228)、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郭店简语丛三56)。可见,把“丯”形写作左高右低的两斜撇是这个书手的习惯。“丯”省作两斜撇的,金文中就有。[6]楚文字可参看包山牍1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戟)所从。“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省作两斜撇的也较为常见,楚文字如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包山简230)。《命》和《王居》的书手书写时又使斜撇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A可隶定为“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释为“詻”,训为直言。郭店简《缁衣》简38之字今本作“格”,简39之字今本作“略”;上博五《弟子问》简5之字从禤健聪先生释,[7]陈斯鹏先生读为“略”。[8]《说文》:“詻,论讼也。传曰:‘詻詻孔子容。”《广雅·释训》:“詻詻,语也。”《墨子·亲士》:“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士。”王筠《说文句读·言部》:“詻,《墨子·亲士篇》之詻詻,即谔谔也。”《广雅·释训》:“谔谔,语也。”《文选·韦贤<讽谏>》:“睮睮谄夫,谔谔黄髮。”李善注:“谔谔,正直貌。”《韩诗外传》卷七:“众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谔谔,昔者商纣默默而亡,武王谔谔而昌。”《玉篇·言部》:“谔,正直之言也。”《集韵·铎韵》:“谔,谔谔,直言。”
“先大夫之讽詻遗命”,“讽”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广雅·释诂四》:“讽,谏也。”《玉篇·言部》:“讽,譬喻也。”“讽”和“詻”一为曲言,一为直言。《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古之圣人,所以範世训俗者,有直言者,有曲言者。直言者,直以情贡也;曲言者,假以指喻也。”

第3简:“虽鈙于斧锧,命勿之敢违。”鈙,整理者陈佩芬先生隶作“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读作“铺”。[9]读书会以为字当从“攴”,非“父”。本篇“斧锧”之“斧”两见,皆作“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则此“鈙”似不应看作“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之讹字。传世典籍常以“伏”或“负”与“斧锧”连言,疑此“鈙”字从“攴”声,“攴”为上古脣音屋部字,与脣音之职部的“伏”或“负”皆音近可通。[10]高佑仁先生认为此处当读“伏”斧质较妥。[11]
“鈙”字见于《说文》:“鈙,持也。从攴,金声。读若琴。”义与简文不合,当是同形字。简文“鈙”应依读书会分析为从“攴”声。“鈙”读为“伏”或“负”,在语音上没有问题,“伏斧质”之说典籍也较为常见。但简文为“鈙于斧质”,“伏于斧质”则典籍未见。高先生引“伏斧质”之说共7例,但“伏于斧质”则未见例证。我们在《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系统中输入“伏斧锧”,共发现124个匹配;输入“伏斧质”,共发现73个匹配。但输入“伏于斧锧”和“伏于斧质”,则一个匹配也没有发现。从语法和语义上看,“伏于斧质”也难以讲通。
我们认为“鈙”当即“剥”字。《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毛传:“剥,击也。”段玉裁注《说文》“攴”字云:“假剥为攴。”[12]《集韵·屋韵》:“攴,或作剥。”《说文》:“剥,裂也。”“剥于斧锧”即为斧锧所割裂。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
第8-9简:“君王之所以命与所爲于楚邦,必入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之于十友又三,皆无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焉而行之。”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整理者引《说文·瓜部》:“本不胜末,微弱也。”[13]读书会以为可读爲匹偶之“偶”。董珊先生读为“诹”。[14]苏建洲先生读为“叩”。[15]
今按: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或当读为谕、喻。古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声多与俞声相通,如窳与愉通用、窳与貐通用。[16]《说文》:“谕,告也。”“谕之于十友又三”即“告之于十友又三”。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整理者释爲“憨”,《玉篇》:“愚也,癡也。”[17]读书会以为字左上所从似爲“隹”。待考。单育辰先生认为此字从留从心,可读爲“留”。[18]董珊先生读为“谬”。[19]
今按:单育辰先生认为此字从留从心,正确可从。“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即“懰”之异体,是见于传统字书的。《集韵·尤韵》:“懰,或从留。”《玉篇·心部》:“懰,怨也。”《集韵·尤韵》:“懰,懰慄,忧皃。一曰怨也。”简文“无
张崇礼:《上博八命》文字考释”义即无怨言。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94页。
[2]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简称“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7月16日。下引读书会的意见都出自该文,不再重複出注。
[3]单育辰:《佔毕随录之十五》,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7月22日。
[4]见单育辰《佔毕随录之十五》文后评论。
[5]见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文后评论。
[6]参见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2389-2390页。
[7]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劄》,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
[8]陈斯鹏:《读<上博竹书(五)>小记》,简帛网,2006年4月1日。
[9]同注1。
[10]同注2。
[11]同注5。
[12]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293页
[1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00页。
[14]同注5。
[15]同注5。
[16]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355页【通俞】条。
[17]同注13。
[18]同注3。
[19]同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