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光绪帝之死

光绪-光绪帝之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光绪-光绪帝之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光绪帝之死


“光绪帝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距今一百年前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却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20个小时。这一年,正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的第八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欺凌侮辱,国势阽(diàn,临近)危,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光绪和慈禧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和惶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这艘千孔百疮的“破舟”会不会在惊涛骇浪中沉没?其命运又该如何?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一个是38岁的壮年,一个是74岁的老人,两人同时死亡,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其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阴谋?会不会是慈禧太后临死之前唯恐光绪帝复出掌权,故而谋杀光绪?一天阴霾,疑云纷起。逃亡到海外的保皇党人为光绪帝吊丧,大肆声讨慈禧和袁世凯,指责他们是谋害光绪帝的主犯,舆论讨伐,沸沸扬扬。国内人众也狐疑满腹,流言纷纷,清廷对此严加查禁,“悬赏购缉造言煽乱匪徒”(许宝蘅:《巢云簃日记》)。宫廷事秘,“斧声烛影”,谁也不明真相,也不敢公开议论。
其实,在他们死前四年,即光绪三十年(1904),早已有人预言光绪帝先死。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当年就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透露,光绪帝必定会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内田康哉问伍廷芳:当皇太后驾崩后皇上会如何?据《内田报告》说:“伍言道:亦如世间传闻,诚为清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此时,万望能以我守备兵救出皇帝。”(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绪论》)
其实,慈禧太后死前必会谋杀光绪帝,许多官员太监对此心知肚明,只是不敢说出。国内较早指出这一弑君阴谋的是长期陪侍光绪帝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yùn)毓鼎,其工作是记录光绪帝的起居言行。他在宣统三年(1911)四月写成的《崇陵传信录》中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起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薰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xià,缝隙)未阖(hé,关闭),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泻数日矣,有谮(zèn,诬陷)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这是恽毓鼎在光绪帝死前十一天亲历的记载,所记慈禧所言与伍廷芳告知日本公使的话完全吻合。到了民国二年(1913)正月十七日,此时清朝已亡,言路已开,无所禁忌,恽毓鼎在日记中讲道:“清之亡,虽为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称隆裕太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批准发布退位诏书的就是隆裕太后),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恽毓鼎:《澄斋日记》二,632页)民国以后,《崇陵传信录》传播甚广,慈禧谋害光绪之说得到佐证。越到后来,记事者日多,传闻更甚。许多曾给光绪帝看过病的医生虽都认为光绪身体虚弱,但死前一段时间病情未见加重,身体尚属正常,并无突发急性致死的病症。其中,名医屈桂庭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
晚清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回忆,他幼年适逢光绪之丧,其父接到光绪死讯后,跟叔叔们说:“就是不对,前天,天子受次席总管内务大臣继禄所带的大夫请脉,没听说有什么事。”“前天继禄请脉后说‘带大夫的时候,上头还在外屋站着呢,可怎么这么快呢?’一位叔父说‘这简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说‘这里头有什么事儿罢!’我父亲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啦!’”而且,“光绪身故后,便是销声匿迹地移入宫中,甚至入殓之际究竟是什么样,也无人能知其详,就连在内务府供职的我的父亲、叔父们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耆存者《关于光绪之死》,文史资料选辑总122期)
还有曾经陪侍慈禧太后、在宫中生活多年的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不如还让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德龄在书中虽多处赞扬慈禧太后,但还是说:“我竭力袒护老佛爷,可是对于她之经常虐待光绪,以及她谋害光绪性命的事,我却无法替她找出丝毫藉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溥仪从战犯变成平民,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以上这些人所说,虽在细节上有不同或矛盾之处,但都众口一词,猜测或肯定光绪帝被毒害致死。因此,在距今30年之前,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相信此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宫档案整理发掘工作的展开,许多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在收集光绪脉案及药方的基础上,研究其一生的健康状况,得出与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后病情加重,去世应属正常死亡,而非慈禧等人所谋杀。
专家们提到光绪幼年即身体虚弱,大婚之前稍感风寒,必头疼体瘦,年仅十五六岁已弱不禁风,二十七八岁患耳鸣脑响,渐次加重,又长期遗精。平日因慈禧虐待,生活清苦。戊戌以后长期软禁,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御前所列菜肴虽多,但大多腐臭,不能进口,有时令御膳房添换一菜肴,必先奏知西太后,太后常常以俭德责之,光绪竟不敢言。专家们认为,慈禧的虐待使光绪心情不畅,病体加重,以致死亡。有专家称:“详考清宫医案,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冯伯祥:《清宫档案揭秘光绪之死》)还有专家说:“从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及其亲书的《病原》来分析,其死因属于虚劳之病日久,五脏俱病,六腑皆损,阴阳两虚,气血双亏,终以阳散阴涸,出现阴阳离决而死。”(李秉新:《光绪猝死一案》)
1938年,易县的崇陵(光绪帝陵墓)曾被盗掘,光绪帝尸体暴露在外。1980年清理并重新封闭陵墓之际,曾对其遗骨做过简单检测。由于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且遗体并无外伤痕迹,亦无中毒表现,故只能以脉案进行分析。光绪帝之死属于正常死亡,遂成定论。
社会上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并没有更强有力的新证据。如《启功口述历史》中说:慈禧太后病痢,他的曾祖父(启功为清朝宗室,其曾祖父溥良为晚清礼部尚书)在太后住所外侍疾,“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然而,启功先生的这段证言并未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重视。

进入21世纪,“光绪帝之死”的谜案又被提上日程,从2003年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先进技术,采用精密仪器,对光绪帝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分析(崇陵重新封闭时,将光绪帝的若干头发、遗骨与衣服保存在西陵文物管理处库房内)。研究工作极为复杂艰难,时间长达5年之久。
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能再开棺检验,且年代已久、检材不足,研究工作困难巨大。但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进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帝头发、衣服、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最终破解了光绪帝死亡之谜。
研究中,为准确分析和推断光绪帝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研究人员将光绪帝头发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若干截段分别检测。结果发现,光绪帝的两缕头发截段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其最高含砷量为2404微克/克,远高于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0.25-1.0微克/克,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雌黄、砒霜等,其中,砒霜是剧毒的砷化合物。
为验证光绪帝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个清代草料官以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的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而且,在将光绪帝发砷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患者发砷进行对比实验后,发现光绪帝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那么,光绪帝头发的高含量砷究竟从何而来呢?为弄清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光绪帝棺椁内外等环境取样与砷元素含量检测。检验结果显示,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帷幔碎屑等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最高砷含量的97倍。由此,环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接着,研究者又通过含砷物质浸泡模拟实验,发现外界的砷化合物不经过自身机体代谢,也可吸附渗透到头发内。由此推测,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是由他身体内含有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所形成。随着研究的逐步拓展,在排除周围环境物质的沾染后,研究数据把光绪帝头发上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集中指向了光绪帝腐败的尸体。
光绪帝尸体是否是沾染头发的砷的唯一来源?如果是,这些高浓度砷化物又是什么?主要存驻于尸体何处?化合物种类和总量是多少?是否能致其死亡?为搞清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决定扩大检测分析范围,并依照法医工作规范取样检验。首先,对光绪帝头发上沾染的残渣物进行重新检测,发现残渣物的砷含量高于头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含高浓度砷的残渣物是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其次,对光绪帝遗骨进行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随后,对光绪帝随葬衣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砷分布检测。光绪帝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包括四件上衣(或外衣)和一条裤子。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砷分布检验。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
大量砷化物曾在光绪帝体内留存已被实验所证实,但具体是何种砷化物,总量有多少,尚不明确。因此,研究人员又对光绪帝发中高含量砷的砷种态(即砷价态或形态)进行分析,采用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并结合动物模拟实验,判定可能导致光绪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同时,通过衣物、头发、附着残渣等对光绪帝尸体中的砷化合物总量进行精密测算。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高达约201.5毫克。根据相关研究,普通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含毒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这次检测和研究的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等,由钟里满等13位专家写成《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将此项研究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并将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对外公开发布。整个研究过程表明,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研究结果也会对我国史学界和全社会发生重大影响。一百年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死亡,预示了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三年后,武昌起义,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胜利,清王朝终于被推翻。至此,光绪帝被毒害致死,百年之后得以确证,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光绪帝是否被毒死,目前已有答案,至于凶手是谁,尚可研究探讨。以当时条件和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谁也不敢、不能下手杀害光绪帝。慈禧太后蓄意杀害光绪已非一日,早在戊戌变法后,就已酝酿废立与弑杀阴谋。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太后即以光绪帝名义发布谕旨称:“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着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毋稍延迟。”(《德宗实录》卷436)其实,自四月以来,光绪正精神振作,意气风发,雷厉风行地进行百日维新,每天颁发许多诏谕,怎么会“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这分明是假话,不过是慈禧太后怀着废立与弑杀的心肠,在全国制造光绪病重的假象,以便有朝一日实现她的目的。当时许多人对慈禧玩弄的把戏早已洞若观火,因而有上海绅商经元善等1200人联名发电,“请保护圣躬”。
从官方档案众多的脉案、药方看,光绪帝确系体弱多病,但对这些脉案、药方,也要谨慎看待,考察它是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如江苏名医陈莲舫被征召入京为光绪帝治病,“叩头毕,跪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座,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苍白不华,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故事,医官不得问病,太后乃代述病状,皇帝时时颔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殿廷之上,惟闻太后语音,陈则以目视地,不敢仰首。闻太后命诊脉,陈则举手切帝脉,身仍跪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缕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姑妄听之而已。”(许指严:《十叶野闻》)原来所谓“脉案”,是依照慈禧所说记录在案,如此“脉案”又怎能确证光绪帝的真实病况?
总之,慈禧太后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帝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帝病重的舆论,希望光绪帝因体弱多病而先死。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故临终之前决定采取谋杀手段。从上述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是事实的真相。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要着作有:《中国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清代人物传稿》(下)、《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9977.html

以上是关于光绪-光绪帝之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