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两点意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动机理论-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两点意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两点意见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
在这里,我想就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两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小语界的同仁。
一、突出词和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
对于语文科的名称,叶圣陶先生有个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科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我认为,其重点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因为第一,从学生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无论是接受、检索、保存和传递信息,还是创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第二,从学生学习语言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重大差别,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困难得多。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是口头语言,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说得好就一定书面表达得好。这是不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片面认识。当然,“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从语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的,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再说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从说到写”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条件;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人的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它必须是独白语言,只能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信息的内容,并且运用视觉符号。但是口头语言是交谈者在场的情况下,在直接交际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对话语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如动作、声调、脸部表情)来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并且运用听觉符号。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来看,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
根据许多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下述四项参数的值上有重大差异:(1)情境率,即:情境成分的数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总数;(2)词语的不重复率,即:语言表达中不重复的词的数量/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3)鉴定率,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4)积极率,即:语言表达中动词的总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简言之,规范的书面语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分很少)、句子连贯、词语丰富、能很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积极面的语言。
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但是我很同意有人提出的“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淡化篇章”的主张。因为词和句(包括句群)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而且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词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学生不着重进行词、句训练,那么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难再将语文学好。因此,我认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学生一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小学的作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审题、立意、谋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童话体作文。如何评讲?我建议这位教师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错别字外,主要应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这三项要求修改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来这位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题为《森林又安静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横线的词句学生们都一一作了修改。
森林又安静了
今天,天气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来玩,有小狗、小猫、小鹿、小刺猬、小兔……它们玩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老虎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快走。”小兔和小猫说:“老虎你不要再称霸了,你要是称霸,我们就告诉大象伯伯去。”老虎说:“大象算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说:“咱们告诉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说:“对,对,③告诉大象伯伯去。”“我谁都不怕!”老虎说,④“你们告诉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
小兔它们真的告诉大象伯伯去了。
大象说:“⑤小动物们,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小动物们说:“⑥它在欺侮我们。还,还说您的坏话呢。”大象说:“带我去看看。”⑦小动物们把大象带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说:“老虎你听着,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对你不客气。”老虎说:“那我们就比比看,谁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轻轻一踢,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
小动物们(10)快活得说:“好,好,好。”
森林又变得平静起来。
①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改成“忽然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
②既然老虎是用恶狠狠的语气说话,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滚,滚。”
③前面已经出现了两次“告诉”,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
④前面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告诉”,这句可改成“你们去找大象告状好了”。
⑤文章中共出现四个“小动物们”,用词太单调。这里可根据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们”。
⑥“它”是谁?大象不明白,应该改成“老虎”。
⑦为避免用词重复,“小动物们”可改成“大家”。
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读者不明白,应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⑨这个复句一共有三个分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不是承接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第二句第三句却是承接关系。因此这个复句应改成“大象伯伯不用鼻子甩,只用腿轻轻一踢,就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
⑩根据小动物们的心情,“说”应改成“大声欢呼”。“快活”一词前面已用过,这里可改成“高兴”。整个句子可改为“小动物们高兴得大声欢呼”。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
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即小学低年级应以句子训练作为重点,中年级应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高年级应以篇章训练作为重点。但是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去达到这些训练目的,因而在低年级单纯地进行句子要素和句子类型训练,在中年级单纯地进行句群和段型的训练,结果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语言文字训练的心理。
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创立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提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由各种动作所组成。活动是由动机所引起的,而动作则指向具体的目的。列昂捷夫认为,动机和目的是经常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动作。例如,这个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猎工具;不论他后来自己使用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将它转给别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获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激励他进行活动的东西和他的动作所指向的东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列昂捷夫指出:“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动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方面(应当达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
根据活动心理学理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一项真正由动机支配的活动,就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进行意思完整的语言表达。就作文训练而言,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写成篇的文章。大家知道,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包括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等。虽然词、句、段、篇都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和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在小学低、中年级必须变句子训练和段落训练为篇章训练。
学生写成篇文章的活动,包含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如前者包含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操作,后者包含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操作。当教师让儿童学写完整的文章时,作文活动中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但是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了困难,甚至停止进行。如低年级的学生句子写不通顺,或者不会给文章打标点符号,中年级的学生不会根据内容组织适当的句群。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写文章的实践和教师的帮助,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
必须指出,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并没有改变“教学大纲”对低、中年级的要求,也和本文在前面阐发的小学要突出词、句训练的意见不相矛盾。低、中年级的篇章训练,是指让学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并不要求他们掌握系统的篇章结构知识,这和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是不同的。这样做,是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个心理学的规律,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具体地说,首先必须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评讲时,分别以词、句训练和句群、段落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语丰富、完整、通顺的句子和上下文一致、前后连贯、条理清楚的文章,能增强表达效果,十分必要。
由上述可见,确定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从局部着手进行训练的方法,这是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科学的方法则是从整体着手进行训练,即要先形成动机,然后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动作的目的。
不仅确定语言文字训练形式要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安排语言文字训练的步骤也要符合这一规律。传统的作文训练课一般这样组织: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并板书作文要求。例如,写“记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写作要求是:1.题材须紧扣“偶然”这个关键词,中心思想要具体明确;2.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内容具体;4.句子要通顺,不写错别字。然后让学生逐条议论作文要求,并说一些诸如“要认真观察周围生活”、“要下苦功学习语言”等大道理教育学生端正作文态度,接着就让学生书面习作。这种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无法激发他们作文兴趣,只能使他们对作文望而生畏。科学的训练过程应该是教师先通过生动的谈话或者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流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然后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
(文章来源:《小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416.html
以上是关于动机理论-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两点意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