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网摘:2011年6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网摘:2011年6月


网摘:2011年6月


任攀 整理

说明


本文爲网站定期製作的网摘,内容包括本站2011年6月发布的学术论文的实名评论。这些论文今后不会再製作网摘,请网友们不要再在这些论文后添加实名评论。如需对这些论文发表意见,可在学术讨论区发帖或向本站邮箱投稿。
摘录的评论内容,儘量保持评论原样,仅在保持评论人学术观点不变的基础上作一些技术性改动,这些技术性改动包括:
1.文字统一改爲繁体中文。
2.标点符号统一改爲中国大陆地区通用标点。
3.错字、漏字、衍字、语病等,凡编辑发现者径直更正。
4.网络词彙替换爲正式用语,如“俺”改爲“我”。
5.因技术问题丢失的图片径补,部分以图片格式添加的评论转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说明之处,以编辑按语形式用〖〗括注。
网摘摘录依照本网的《实名讨论制度细则(试行)》进行。原则上,网摘只摘录实名评论的内容,非实名评论不予录入。在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反复讨论的特殊情况下,在无法避开非实名评论时,酌情收录个别非实名评论以使实名评论的学术信息保持完整。这些非实名评论,儘量改署实名,无法知晓评论人者,径以“网友”指称。实名评论中,不涉及学术观点的言论以及评论人又跟帖声明放弃的学术观点,不予摘录。
本次摘录按论文分节,每篇论文下的评论均单独作爲一节。每节下依讨论内容的不同依次编号。如是对于同一问题的多则评论,且字数都不多,就用一个编号。如是对于同一问题的反复讨论,即便字数很多,也用一个编号。同一问题的评论,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摘录的评论截止2011年7月31日。
欢迎网友们在网摘评论中对网摘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欢迎网友们以其它形式将意见和建议告知本网。本网不会製作网摘之网摘,因此请勿在网摘后进行学术性评论。
由于本站编辑水平有限,摘录中错误不可避免,敬请读者谅解!如摘录中存在曲解评论人原意之处,责任概由摘录编辑负责。

陈剑《读秦汉简札记三篇》


本节爲陈剑《读秦汉简札记三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18)的文后评论。
1.
郭永秉(2011年6月8日;第12楼):汉简中的“图”字被误释,还有一例,也不知过去有无人指出,附陈剑先生大文骥尾一提。甘肃金塔肩水金关出土的守御器簿中有所谓“烽(字原从蓬从火)火幂板一”(图版——见《甘肃金塔汉简》,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第23页全貌照片、第30页局部照片;前几年同社出版的《河西简牍》也收有该簿册的全部照片),过去的释文似皆如此(如初师宾先生《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汉简研究文集》145页、李天虹先生《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110页、李均明先生《秦汉简牍文书分类集解》306页等)。于豪亮先生早在《释汉简中的草书》一文(《于豪亮学术文存》244页)释出《甲》1128的“烽火图板”和1207的“与(舆)地图”,并指出1128的“蓬火图板”“乃是把图绘在木板上,这是小区域内蓬(引按,下从火)隧位置地图”,其说极为正确。金关守御器簿的“烽火图板”之“图”字写法与于先生所论“图”字全同(看下图)。金关简即将出版,不知这个错误有否改正。
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

程少轩《也谈<周训>的“维岁冬享驾之日”和“腊之明日”》


本节爲程少轩《也谈《周训》的“维岁冬享驾之日”和“腊之明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19)的文后评论。
1.
陈剑(2011年6月4日;第2楼):云梦龙岗秦简203云“邋(猎)而争﹦(争,争)而不克者(下残)”,“猎而争”即田猎而争,可能既包括猎射时争夺目标,也包括猎获后争其归属(即古书之“争禽”、“争获”)。秦律有此类内容,可联繫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之“公车司马猎律”理解。“邋”字科学出版社《云梦龙岗秦简》第40页释爲“菑”;中华版《龙岗秦简》第133页释爲“遇(?)”,解释其大意谓“相遇而进行抗争,抗争而不能取胜者……”。按其形作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所从也是本文所说秦汉时“巤”旁的常见写法,也未被正确释出(摹本因而亦不準确)。
2.
陈剑(2011年6月4日;第3楼):睡虎地秦简《日书•星》之“轸”条,甲种简95正壹“以生子,必驾”,乙种简95壹作“生子,必贺”,此即秦简以“驾”字爲“贺”之的证。
3.
程少轩(2011年6月7日;第4楼):文中称所有的简文都当断为“维某日,龏大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此说不妥。如果“曰”后面是周昭文公的训诲之辞,则简文应断为“维某日,龏大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

刘云《清华简文字考释四则》


本节爲刘云《清华简文字考释四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34)的文后评论。
1.
刘云(2011年6月13日;第1楼):传抄古文中的“墠”字写作“坛”(《传抄古文字编》1366页)。此亦可作我们将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释为“坛”,读为“墠”的证据。

范丽梅《释简帛<五行>“疋肤肤”、“索纑纑”、“衡卢卢”》


本节爲范丽梅《释简帛<五行>“疋肤肤”、“索纑纑”、“衡卢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57)的文后评论。
1.
萧旭(2011年6月17日;第2楼):“疋卢卢”、“索卢卢”一声之转。“索卢卢”即“索卢”之衍音。“索卢”为二汉前俗语词。《吕氏春秋·尊师》:“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汉书·王莽传》:“索卢恢等举兵反城。”师古曰:“索卢,姓也。”《后汉书·索卢放传》李贤注同。《晋书·姚苌载记》有“索卢曜”。此以“索卢”为複姓者。《宋书·州郡志》:“索卢令何江左立。”《魏书·地形志》有“索卢城”,《北齐书·慕容绍宗传》、《隋书·律歴志中》有“索卢县”。此以“索卢”为地名者。
“索卢”疑即“都卢”、“都虑”之转 ,“圆转”、“滚动”之义。《汉书·地理志》:“有夫甘、都卢国。”顔师古注:“都卢国人劲捷善缘髙。”又《西域传》:“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戯以观视之。”晋灼曰:“都卢,国名也。”李奇曰:“都卢,体轻善缘者也。”“都卢”言缘高杆之端旋转以为戏也,其国人善此技,故国名即为都卢也,亦取“圆转”、“滚动”之义。《水经注》卷6引司马彪《后汉郡国志》:“自都虑至羊肠仓。”《御覧》卷64引作“都卢”。俗言“嘟噜”、“都娄”者,即“都卢”之俗写也。音转又作“扶卢”,《国语·晋语四》:“侏儒扶卢。”程瑶田曰:“余谓…… ‘蒲卢’又转之爲‘瓠𤬜’,爲‘箶簏’箭室也。……又转之爲‘都卢寻橦’……‘扶卢’犹‘都卢’也。以‘都卢’爲寻橦者之名,盖名之以其能。”(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522页。)
索卢卢,后代作“骨鹿鹿”、“骨碌碌”、“骨鲁鲁”等。形容快速滚动。此文形容达诸君子道之迅速。
“衡卢卢”不详。

曹建敦《霸伯盂铭文与西周时期的宾礼》


本节爲曹建敦《霸伯盂铭文与西周时期的宾礼》(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60)的文后评论。
1.
陈剑(2011年6月22;第2楼):第二行记归物事后之“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字读爲“臧”训爲“善”,或如黄、张文之训爲“成”,俱感不顺。按此字应爲“咸”字之误,毕也,西周金文中此类用法之“咸”字极爲多见。
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咸”两字形近易误。郭店简《缁衣》简1“则民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饬(?)而刑不顿”,“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亦“咸”字之形误(《上博(一)·缁衣》简1、今本“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皆作“咸”),是其佳证。
2.
陈剑(2011年6月22;第3楼):此铭所记“延宾”、“赞宾”等,与小盂鼎颇多可对比印证之处。

侯乃峰《释“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本节爲侯乃峰《释“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65)的文后评论。
1.
张崇礼(2011年6月24日;第2楼):这个字应该就是吅、讙、喧字,与上口下大训为“喧哗”的字为一字(参《汉语大字典》577页)。包山简之字似以何有祖先生读为“酄”为是,上博五之字似以季旭昇读为“欢”为是。
张崇礼(2011年6月24日;第3楼):甲骨文中地名也应该是“酄”,安阳和肥城的直线距离仅四百多里路,到此处打猎是完全有可能的。
苏建洲(海天;2011年6月24日;第6楼):张崇礼先生所说的“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应该就是古文字“吴”的隶定写法,如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师酉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包山》2.98),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包山》2.122,黄锡全释)。《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吴”即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哗也。《史记》异文记作“娱”。将“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与“吴”联繫一起,学者已有提过,但尚未得到公认,原因是楚文字“吴”与“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写法还是有所不同。一种可能是“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从“吴”字底部加一横笔分化出来分担欢娱、喧哗用法的职务(《说文》谓之“大言”),其下部与“立”无关。“吴”在楚竹书中作国名、族名、虞官解,与欢娱、喧哗用法不冲突。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古音是匣纽歌部,与“吴”(疑纽鱼部),声韵皆近,古书中当病癒讲的“瘥”,楚简文字多作“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瘥”属歌部,“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属鱼部。此是歌、鱼二部的字音相近的例子。当然也与‘雚’声,见纽元部。格,见纽铎部,皆是音近可通。胡乱猜测,提供一哂。
张崇礼(2011年6月24日;第10楼):从异文和作为声旁来看,该字无疑都指向“雚”,“雚”从“吅”得声,而“吅”又读若“讙”。该字从构形上看,像人张口大呼状,所以有以上想法。至于和“吴”的关係,我也考虑过,从“吴”训为“大言”、“大言即谓譁”、“吴,讙也”等训释看,在这个意义上,该字可能就是“吴”。但毕竟古文字中二字写法有别,所以我没有提“吴”而说了上口下大的那个字。我猜测,在表“譁”、“讙”的意义上,二者可能是分化字。
2.
苏建洲(海天;2011年6月24日;第6楼):侯先生大作注20提到“这种现象应当可以支持我们所说的“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字根本不存在的看法。”董莲池先生有相近说法,可以参看《金文编校补》31-32页。
3.
孟蓬生(2011年6月24日;第11楼):陈斯鹏先生《张家山汉简〈引书〉补释》认为“去卧”当读为“阖卧”(《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我在陈文基础上读“去卧”为“合卧”(指面朝下而卧,《简帛研究2005》,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侯先生文中将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天地相去”之“去”读为“合”,两种语料时间相近,似可互证。

张新俊《据清华简释字一例》


本节爲张新俊《据清华简释字一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2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3)的文后评论。
1.
周波(2011年6月30日;第1楼):拙稿《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已据施谢捷老师的意见将《玺彙》2576-2580 首字均释为“殷”。施老师指出,《玺彙》2581、2582号首字与《玺彙》2576-2580之字区别仅在于从“土”与否,均应当释读作殷氏之“殷”, 用此形体表示“殷”还见于银雀山汉简《六韬》(简686-687、741)和汉印(《汉印文字徴》13.13)。
2.
张崇礼(2011年7月1日;第10楼)
“有。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迫,其殷节不疾,此战之几。是故疑阵败,疑战死。”
“速”、“迫”、“疾”为义近的形容词,“殷节”似当为与“去”、“就”类似的动词。“殷”有“正”、“调正”义,“节”有约束、控制义,二者义近。“殷节”此处可能是指对士卒、阵形的调整与控制。
张新俊(2011年7月1日;第11楼):前几天宋华强先生曾经向我提出过与崇礼先生相同的建议。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殷节”与“去”、“就”词性相同的话,那么它后面应该也有个“之”连接才对。基于这一点考虑,我认为“殷节”与“去”、“就”可能会有些区别。但我一时又没有很好的解释。
刘云(2011年7月1日;第12楼):张崇礼先生认为“‘殷节’此处可能是指对士卒、阵形的调整与控制”,质诸上下文,此说很有道理。循此思路,“节”或可读为“次”。“即”和“即”声字与“次”和“次”声字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资料中多有通假,读“节”为“次”是没有问题的。“殷”有“正”、“调正”之义,这一点张崇礼先生已经指出,“次”有“行列”、“队列”之义,这样,“殷次”就可以理解为调正队伍的行列。古书中有“乱次”、“失次”之说,说的是队伍的行列失去次序,正与“殷次”相对。“乱次”、“失次”的结果是战败,如《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正与“殷次不疾”而“败”、“死”的结果相符。
宋华强(jiaguwen1899;2011年7月2日;第13楼):为什么“殷节”后面要有个“之”才见得是个动词性的片语呢?“殷节”是两个动词,或如张、刘先生所说把“殷节”看作动宾片语,句式都无不通。未必上文有两个“动词+之+不啥”,下文就必须是“动词+之+不啥”,否则“不啥”前面就不会是动词性片语,古书句式常常并不如此死板。
《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弭节”之“节”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弭节”总应是和“不迫”相应的,应该是指把车停下来,如此则“弭节”的反面应该就是把车开动。“弭”有“止”义,“启”有“发”义,与“弭”义相反,则“节”上一字恐怕仍有可能是“启”字(参看施先生在苏先生文章下的回帖中所说““户攴”确实有衹能释为“啓”的异体的印例”),“启节”大概是说发动战车,也就是开战的意思,“启节不疾”是说发动攻击之不速也。“就之”是靠近敌军,“去之”是退离敌军,都没有提到交兵开战,故需言“启节”,“战”之行为才算说全,故下文始得总称“此战之机”也。
3.
萧旭(2011年7月2日;第14楼):“弭节”的弭是按抚义,他的反面不是“开”、“启”。“弭节”也写作“靡节”、“弥节”,《文选·为郑沖劝晋王牋》:“迴戈弭节,以麾天下。”李善注:“《长杨赋》曰:‘靡节西征,羌僰东驰。’今以靡为弭,误也。”李周翰注:“弭,按也。” 《文选·扬雄传》:“靡节西征,羌僰东驰。”吕向注:“靡,按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弔秦二世赋》:“弥节容与兮。”《汉书》、《类聚》卷40作“弭节”。方以智曰:“弭节,通作‘靡节’。”(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页。)《汉书·李广传》:“弥节白檀。”李奇曰:“弥节,少安之貌。”顾炎武曰:“弥,与弭同。”(顾炎武《日知録》卷27,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962页。)考其本字,是敉、侎。《説文》:“敉,抚也。《周书》:‘亦未克敉公功。’读若弭。侎,敉或从人。”《广雅》:“侎,安也。”《玉篇》:“侎,安也。本作弥,注作敉。”《广韵》:“敉,抚也。侎,上同。”《龙龛手鉴》:“侎,音弭,安也,抚也。”识字之功深,故训之力浅,余有深恨焉。
宋华强(jiaguwen1899;2011年7月3日;第15楼):先秦文献“弭节”只见于《楚辞》,《离骚》两见,《湘君》一见,《远游》一见,《离骚》王逸一训“按节徐步”,一训“弭节徐行”,《湘君》王逸训“弭,安也,弭情安意”。《离骚》之“弭节”,后来学者虽故训多方,然多不认为“弭节”本身即有“少安”之意,如洪兴祖训“弭”为“止”,林仲懿训“节”为“旌节”,王树枏训“弭节”为“止策”(参《离骚纂义》)。今人王泗源《离骚语文疏解》则以《湘君》王逸注为误,而断以“弭节”为“驻车”之义,可以参考。有没有可能汉以后(包括汉)“靡节”、“弥节”之语,本皆源自《楚辞》之“弭节”?而其“少安”之训,亦沿《湘君》王逸注而来?如陈剑先生论《离骚》之“骚”乃汉人误认“尤”字,其后则沿讹字以传训诂,皆以“骚”为有“忧”义矣。
萧旭(2011年7月3日;第16楼):节,马行、车行的节奏。林仲懿训“节”为“旌节”,断然错了。“靡节”、“弥节”就是《楚辞》的“弭节”,用的都是借字。“弭节”与“按节”是同义的关係。《说文·手部》:“按,下也。”段玉裁注:“以手抑之使下也。”今言抑制、控制。再引申,就是“止”。《史记·司马相如传》“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集解》引郭璞曰:“或云:节,今之所杖信节也。”《索隐》引司马彪云:“弭,犹低也。”弭训按抑之使下,故为低也。以“信节”说“节”,则非。又《子虚赋》:“按节未舒。”《索隐》:“郭璞曰:‘言顿辔也。’司马彪云:‘按辔徐行,得节,故曰按节。马足未展,故曰未之舒也。’”“按节”也就是按辔,控制他的节奏,故云“未舒”;马足未展,慢慢也就停了,故郭璞曰“言顿辔也”(顿就是止)。王树枏训“弭节”为“止策”,义虽不失,然非训诂义。王泗源以《湘君》王逸注为误,而断以“弭节”为“驻车”,“驻车”亦非训诂义。王氏所谓知一十矣,而不知二五也。《汉书·五行志下》:“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谓行迟。”按节徐行,弭节徐行,控制他的节奏,慢慢点跑,故云“徐行”。王逸注云“按节徐步”不误,李奇少安之训,也不误。《史记·司马相如传》《弔秦二世赋》:“弥节容与兮。”弥节容与,控制他的节奏,慢慢跑,多自在啊,故云“容与”。《索隐》:“司马彪云:‘弭,犹低也。或云:节,今之所言杖节信也。’”(《汉书》注、《文选》注引全作郭璞语。)或说亦误。

苏建洲《战国文字“殷”字补释》


本节爲苏建洲《战国文字“殷”字补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6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4)的文后评论。
1.
萧旭(2011年6月30日;第1楼):《淮南子·兵略篇》“疾如彍弩,势如发矢”。“疾”、“势”二字当互易,盖传写而误倒也,治《淮南》诸家皆未及。《六韬·龙韬·奇兵》:“疾如流矢,击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为《孙子》及《淮南》所本。《晋书·乐志上》张华《劳还师歌》:“积势如鞹弩,赴节如发机。”亦其旁证。彍、鞹,并读为彉,《说文》:“彉,满弩也。”《广雅》:“彉,张也。”字或作横,《黄帝内经素问·寳命全形论》:“伏如横弩,起如发机。”今则“扩”行而诸字并废矣。势如彍弩疾如发矢者,言其静处之势则如张满之弩待发,而发动则如发矢之迅疾也。此文云:“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尃(迫),其殷节不疾,此战之几。”《尔雅》:“殷,中也。”“中”读去声,得其中也。《庄子·外物》郭注:“殷,当也。”《左传·昭九》:“孟僖子如齐殷聘。”殷聘,中聘。殷节,犹言中节、赴节。去之不速,就之不迫,赴节不疾,则皆失战之机矣。
2.
施谢捷(llaogui;2011年6月30日;第2楼):古玺文字的“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大多可以释为“殷”,但“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确实有衹能释为“啓”的异体的印例,秦汉印文字中的“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文物-网摘:2011年6月
文物-网摘:2011年6月”大多衹能释为“殷”;
秦汉文字中的“殷”有很多被工具书误归在“段”字下;“段”“殷”在汉时有混用的情况存在(如秦汉印中,複姓“段干”有作“殷干”的印例,人名“殷周”有作“段周”的印例);
作爲偏旁的“段”与“叚”往往亦混用,有些“叚”字则被误释为“段”。
点击下载附件:0916网摘:2011年6月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99.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网摘:2011年6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