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北宋接班危机:太祖太宗留下了两个坏榜样的相关内容:宋朝是最讲祖宗之法的朝代,祖宗之法在北宋的地位,差不多可以算北宋的不成文宪法。所谓祖宗之法,包括祖宗做过的一切,祖宗留下的好办法自然不用说,垂之万代也没问题,可祖宗也是人,不是圣人,难免会犯错。如果祖
宋朝是最讲祖宗之法的朝代,祖宗之法在北宋的地位,差不多可以算北宋的不成文宪法。
所谓祖宗之法,包括祖宗做过的一切,祖宗留下的好办法自然不用说,垂之万代也没问题,可祖宗也是人,不是圣人,难免会犯错。如果祖宗做过的事情本身是错误的,如果有坏人就是要拿这个做借口,就让人很难破,你总不能说祖宗做错了吧?
对北宋来说,让后人最感到尴尬的无疑要数太祖传弟不传子。
按照宋史及其它相关史料的记载,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去世时曾和太祖有过一段对话。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从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周世宗柴荣去世时,儿子柴宗训太小,所以给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机会,所以,杜太后认为,如果太祖驾崩,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要传位给他儿子。
而且,按照《宋史·赵普传》的说法,杜太后临死前说这段话的时候,赵普在场,并且做了记录,当时,宋太祖答应了。
一般来说,杜太后的说法并不算错。宋承中晚唐直至五代以来武人跋扈、藩镇割据的弊端,只要皇帝软弱,就容易遭遇比较严重的政治危机,所以,按照杜太后的说法,在这种时候,就应该国赖长君,皇帝年长,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更丰富,应对也可以更从容一些。
但这话如果是一般亲近大臣说出来,也许没问题,但杜太后是太祖和太宗、秦王廷美的母亲,从她嘴里说出来,就不完全对了,原因不难理解,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希望自己的每个孩子都能一样好,能够相互帮衬、相互提携,从有钱的儿子家里拿点东西,补贴没钱的儿子。
在母亲而言,这么做自然没什么问题。但她搞错了的是,皇位继承不是再一般的小家庭内部再分配的问题,而是事关一朝一代、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的问题,是不能用平常母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的。如果有这个能力和见识,自然应该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最好不要提这个问题。
当然,杜太后到底有没有这个遗命,今天已经很难证实了,太祖当时如何回应,也很难说。宋太宗曾经亲自调阅过国史记录,并按照他的要求做过一些修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宋史记录中,关于这部分的记载主要就出自太宗修改过的这个记录。在这个记录中,杜太后遗命要太祖传弟不传子,当时除了太祖在场,就只有赵普在场。太祖生前自然不会公然说这个事,太祖死后,赵普就成了唯一的见证人,死无对证,自然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在杜太后遗命之外,现在更为人所知的是[烛影斧声]的传说,几乎所有的当代影视剧里,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皇位继承,基本上都按照这个说法叙述,这个可能性自然是很大的。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未来对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威胁最大的,无疑是太宗。无论杜太后的遗命是否真的存在,太宗作为曾经和太祖一起参加了陈桥兵变的人,在众多功臣宿将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自然是太祖的儿子们所不能比的,如果太祖想传位给儿子,那么必须要对太宗有所安排。
如果在少数民族,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处理,如果觉得太宗会威胁到自己儿子将来继承皇位,直接杀死他就是了。比如西夏,就是这么干的。皇帝驾崩,一个儿子得到皇位,其他儿子就要被赐死。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也出现过这种不成文的做法。
当然,更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做法是兄死弟及,这是从匈奴就开始的做法。而按照《危险的边疆》里的说法,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每个草原少数民族政权的寿命一般都只能维持150年左右。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兄弟之间继承,那么就决定了每个人在位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尤其是兄弟如果比较多,就更是如此。这样就缺乏政治稳定性。另一方面,当一代人之间的兄死弟及结束的时候,下一代人该怎么继承?理论上,当然是最小的叔叔应该传位给大哥的大儿子,但经常出现的情况却是他会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从而引起大哥的儿子不满,爆发内乱。也就是说,拥有继承权的人太多,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更多了。一个人继位,一堆人不服,自然只能用战争解决。
宋太祖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所以,他并没有过早的立太子,从他的角度来说,大概和明太祖的想法一样,要在儿孙继位之前,先不给他树立太多的政治对手,等他把潜在的威胁都清除干净之后,再来册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样自己的儿子会更顺利地继位,比如杯酒释兵权,就是明显的在为此做准备。
但宋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此前的所有朝代,为什么都要早早确立太子?哪怕唐朝宫廷内部的争储斗争搞得血光四溅、你死我活,也还是要早早确立太子?因为,虽然过早确立皇位继承人,会使自己看中的继承人成为众矢之的,容易受到攻击。但好处又在于,如果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已经确立的继承人就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其他人即使不服,也不能公开发难,如果公开表示异议,就和造反没有什么区别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确立自己儿子的继承人地位,不管是暴病而亡,还是被自己的亲弟弟砍死,反正就是死了。
按照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宋史中的记载,对太宗继位的叙述是:太祖暴崩,王皇后命太监王继恩出宫,去召太祖的儿子德芳入宫,但王继恩早就被太宗收买了,所以王继恩并没有去召德芳入宫,而是去了晋王府,召来了太宗。太宗一入宫,王皇后就知道完蛋了,所以只能认栽,老老实实跟太宗说,我们孤儿寡母,全靠官家保全。这就等于已经承认了失败,太宗也就顺理成章的继位了。
第二天一早,向全天下公布太祖暴崩的消息,太宗同时正式宣布继位,王皇后既然都已经没话可说了,当时最有资格对此事发言的赵普,也早已经被太宗收买,其他大臣自然也无话可说,只能承认现实,无暇理会太祖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继位的不是太祖的儿子而是太宗这样的问题,即使他们心里感到有些疑惑,也不敢正式提出。
有了太宗这个先例,之后北宋的皇位继承几乎每次都出现过类似的危机,而太祖也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皇帝在位时尽可能晚立太子,因为确立继承人太晚,觊觎皇位的人就多,所以,整个北宋虽然没有发生宫廷内的争储斗争,但是在皇位递嬗之迹,却几乎每次都出现了意外插足者。
每个朝代最初的几位皇帝总是建章立制的,他们的言行对后世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一个朝代而言,还有什么比继承人制度更为根本的制度?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太祖和太宗都没给北宋留下什么好榜样,反而留下了两个坏榜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北宋接班危机:太祖太宗留下了两个坏榜样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