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献身科学情系中华——访着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

丁肇中-献身科学情系中华——访着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丁肇中-献身科学情系中华——访着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献身科学情系中华——访着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


“能获得‘情系中华’征文的特别荣誉奖,我感到很荣幸。”在北京饭店的一间客房里,丁肇中教授用从容不迫的语调和我们侃侃而谈。
《怀念》获奖实至名归
丁教授获奖的文章题为《怀念》,写的是父亲对他的教诲。我们请他谈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说,父亲今年2月在台湾去世,他和太太一起从美国赶去奔丧。出殡的那天早上,他对太太谈起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太太很受感动,希望他能把这些事写出来,以纪念父亲。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评价父亲:“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我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我所作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因而,应该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丁教授的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写出了对父亲的怀念,情深意切,生动感人,获得“情系中华”的征文特别荣誉奖,实至名归。
推崇“格物致知”精神

丁教授谈到中国学生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四书》。《四书》中的《大学》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的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索,就是我们现在的实验。丁教授接着说,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他认为应发扬格物和致知的精神。他说,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都要有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他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丁教授被世界科技界公认为最具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些话是他的经验之谈。
新实验进展顺利
话题转到他目前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丁教授在七十年代初最先发现“J粒子”,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9年,他领导的高能物理小组,又找到“胶子”,轰动了物理学界。现在,他在忙些什么?
丁教授告诉我们,他现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这个中心周长27公里,由欧洲16个国家共同建成。他的实验计划是利用研究中心的超高能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让正负电子对撞产生非常高的温度,这个温度是太阳表面的4000亿倍,相当于宇宙爆炸形成时的温度,试图从中找出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四种作用力的基本联系。还有一个课题,是研究质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粒子,有不同的质量。丁教授说,参加他的小组的科学工作者有1000多名,来自美国、苏联、瑞士、德国和中国共13个国家,到现在为止,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所测量的结果与我们的理论比较符合,发现的电子非常小,小于原子核的10万倍。他还说,这一实验,大约还要10年时间才能完成。
为振兴中国科技尽力
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科技,丁肇中从1977年起,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来,至今已记不清来多少次了。他挑选了许多中国学生到他的实验小组去学习、进修,亲自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物理人才。他还应聘担任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名誉教授,有时来华讲学。他回忆说,1977年8月,邓小平会见他时,请他帮助训练中国的物理学者。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从中国挑选20名学生到他那里学习、进修,至今已培训了数百人。现在,他的实验小组里还有50多名中国学生。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记者问。丁教授回答说:“邓小平说得很对,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他接着说,中国有世界1/4的人口。过去中国对人类作过很大的贡献,可是近百年来,中国在科学上对人类的贡献较少,绝对达不到世界的1/4。中国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
访问快结束的时候,他再次鼓励中国的学生要注重实验。他说包括台湾、港澳和大陆的中国学生,考试都很好,但会考试,并不说明今后会出成绩。会考试,只是了解别人所做过的,可是科学的发展是要突破人家做过的事情。他希望中国的学生做到理论和实际并举,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与谢荣镇合作,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0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98.html

以上是关于丁肇中-献身科学情系中华——访着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