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战阵补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春秋战阵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春秋战阵补说》
春秋时期战事频仍,人们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战阵,见于史载的主要有方阵、鱼丽之阵、荆尸之阵、雁行之阵、钩卒之阵、五阵(又称崇卒之阵)、八阵。前人多不明以上七阵的精义,或穿凿附会,或拘泥不活,因而越解释越是扑朔迷离,玄妙难测。今人杨英杰,蓝永尉等先生显微阐幽,多有发见。本文准备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谈几点补充意见,故曰补说。
(一) 战阵的起源
军阵起源于何时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1也有人认为起源于黄帝轩辕氏的时代2。这两种看法均凭空臆说,实不可信。现代趋于一势的看法是源于商代3。我们认为,战阵起源于商代是大致可信的。方阵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军阵,以后更复杂的战阵都是在方阵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想考察一下《墨子·明鬼下》记载的一则材料。“汤以车九两鸟阵雁行,汤乘大赞,犯遂下众人虫高(原字为左虫、右高)遂,王乎禽推哆大戏。”有人以此认为商代已有雁行之阵,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之所以说它错误,因为它不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雁行之阵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战阵,据《孙膑兵法·十阵篇》载:“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4。据有人研究雁行之阵是一种人字阵形,射箭时前后无碍,士兵配合默契,而且可以攻击敌人的侧翼5。我们如果将此种阵势与周武王作战时使用的方阵对比一下,就会使人生疑。周武王使用的方阵显得异常笨拙,士兵每走几步,击刺几下就得停下来整齐一下,以便保持整齐的队形。按照历史的发展逻辑,周武王伐纣时使用的方阵似应比商汤伐桀使用的阵势完备一些,成熟一些。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说,《墨子·明鬼下》记载的那则材料是可信的,雁行之阵在春秋时期才出现6。
(二) 对“方阵者,所以剸也”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见子《孙膑兵法·十阵篇》。扬英杰先生把“剸”释为“截”,“裁”,进而说:“方阵的战术作用是用来截断、撕裂敌人的战阵以粉粹敌军。”7此说有误。张震泽先生释“剸”为“转”,谓“方阵之制,大将居中,四面诸部连绕,便于主将统一制领者也”8。此说颇得方阵的本义。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下,就会更加明白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斯巴达方阵,“由一个国王指挥,他和他的侍从武士(damosia)位于方阵的中央。”9将帅居中便于协调指挥,沟通各方的联系。即使晚出的战阵如荆尸阵、五阵等都是主帅居中。
(三) 对“鱼丽之阵”的看法
前人对此阵的理解多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为何称“鱼丽之阵?一.是对“先偏后伍,伍承弥缝”这句话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两点是理解鱼丽之阵的细微处,正因为此人轻重未分,故虽谈了许多,仍未能把问题解决。正确理解这个战阵,应该从繻葛之战的整个过程着手,因此为了便于分析问题起见,我们把有关这次战斗的材料全摘录如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左军,陈人属焉。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曼伯为右拒,祭仲为左拒,原繁、高弥渠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方会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10 ’
鱼丽之阵是一个倒“品”字形战阵,左、右两个小方阵居前,担任第一次打击任务,中军居后,承担第二次打击任务。《司马法》载:“二十五乘为偏,二十五乘为偏”。左右各二十乘兵力,比较弱小,一百二十五乘居后,比较强大。先以弱小之军犯敌,既可击溃其左右翼,又能麻痹敌人,后面强大的兵力一旦投入战斗,便使敌人惊慌失措,首先便从心理上瓦解丁敌方的斗志。鱼丽之阵的战术运用正是这样,明白了这一点,便抓住了鱼丽之阵的本质。有人说郑军之所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是郑改变了步卒的排列方式,把原来的步卒居车前改为居车之后11。这种说法纯粹是一种揣测,不可信。其实郑的胜利是先进的鱼丽之阵对落后的方阵的胜利。方阵只是一次性投入战斗,没有后备部队,也就是说只能进行一次性攻击。鱼丽之阵有两点明显优于方阵。一.是具有两重攻击性,这便于抓住战机,控制战斗的主动权;二是充分利用两翼,进攻主次分明,配合得当,有攻击,有合围,我们看到鱼丽之阵的战术运用变得复杂了。鱼丽之阵
初次使用便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守旧落后的周天子的军队面对如此新鲜的战阵,只能落个“王卒大败,的结局。
注:
1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八阵考》。
2 何良臣《阵纪》卷三,又见陈锔蕃《慎守》卷十一。
3 这一观点内部亦有分歧。杨英杰先生认为商汤伐桀时就有战阵,蓝永尉先生认为武丁时期始有战阵。我们认为后者更为正确。
4 《孙膑兵法·威王问》。
5、8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
6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丙戌,与华氏战于赫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据杨英杰先生考证,鹳、鹅就是雁,因此这个阵即为雁行阵,可信。
7 杨荚杰《战车与车阵》第239页。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210页。
10 《左传》桓公五年。
11 蓝永尉《春秋时期的步兵》第178页。
(资料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六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376.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春秋战阵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