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当乘”与“丈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当乘”与“丈齿”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历史系)

一.当乘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以下简称《岳麓(肆)》)提到秦代有一种符合一定年齿并在右肩烙印「当乘」二字的马:
1.《金布律》曰:禁毋敢以牡马、牝马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齿未盈至四以下,服“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车、垦田、为人(1229正-127正)就(僦)载(下略) (1279正-127正)
2.(前略)马齿盈四以上,当服“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车、垦田、就(僦)载者,令廄啬夫丈齿令、丞前,久(灸)右肩,章曰:当乘。 (1398正-130正)
久,《岳麓(肆)》读作炙,误;早先陈伟、刘钊,近日方勇在武大《简帛网》上都已指出。[1]方勇主张将「令廄啬夫丈齿令、丞前,久(灸)右肩」一句断读为「令廄啬夫丈齿,令丞前久(灸)右肩」,意为「由廄啬夫来检验马的年龄,由其副手丞在马前烙马的右肩」。此说不可从。[2]《岳麓(肆)》原本断句无误。「廄啬夫丈齿令、丞前」是说廄啬夫须在县令、县丞面前烙马章,由令、丞当场监看,以示慎重和集体负责。「某+动词+某+前」的语式在秦汉时常见。里耶秦简和居延汉简中习见「发某文书某吏或某君前」,也就是在某吏或某君监看下,当面将加封的文书打开或开封。[3]《岳麓(肆)》《田律》规定「月尽发缿令、丞前」(1285正-112正)与廄啬夫在县令、丞前,灸马右肩,其制完全相同。
灸章即烙马印,与秦汉简中常见马匹的左、右「剽」为一事。《周礼‧春官‧肆师》:「表齍盛」郑玄注:「故书『表』为『剽』。剽、表皆谓徽识也。」郑注所谓的徽识,即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说的「马职(识)」(简498) 。[4]以前仅知在马身的左或右侧烙上马识,哪个部位? 不清楚;又马识具体是什么样子? 也不知道。现在知道秦代马识有一种是在右肩,内容为「当乘」二字。马身烙文字或烙其它印记,一直相沿到后代。[5]
章曰「当乘」,却非指传世和出土文献上常见的乘马,而是供「服“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车、垦田、就(僦)载者」,也就是一种供拉车、拉犁、乘载运输,多用途的马。古代用犁以后,除以牛犁地,也用马拉犁,甚至牛马共犁,这有山东汉画像石可证
(图1)。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1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石局部 牛马共犁图 2010.7.5 作者摄
再者,「当乘」应是某类马的通名,非如敦煌悬泉置所见传马各有的私名。为何「服“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车、垦田、就(僦)载者」有此通名,被归为一类? 不清楚。总之,从
《金布律》的烙印规定,可以推证秦代应曾针对功能,有细緻且庞大的马匹分类命名和列管系统。不同类别的马,不论公私,统一鉴定后烙名。至于马的私名,如何命名,尚不可知。但猜想还不致于由《金布律》这样层级的律去规定吧。此外,可以想像的是马身烙印似不必限于一次或仅烙一名;有可能既烙类别名,也烙私名。居延汉简中曾出现马有「两剽」之例(图2)。因为马身左右两侧不太可能烙上两个私名,因此除私名外,应另有一个其它名称。唐宋时代一匹马可在不同的部位烙上数名,其制或已见于秦汉。[6]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2 简149.23 《居延汉简(贰)》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
这种马的通名还有它例可考。睡虎地简〈秦律杂抄〉有供乘骑的马名为「蓦马」:
‧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
原整理者和《秦简牍合集(壹)上》(页173)都引《说文》、《广韵》等指蓦马是指骑乘的马匹。骑乘的马匹在龙岗秦简和张家山《二年律令》等资料中称为「骑」。「骑」或为泛称,而蓦马则可能是骑乘马中某一类的通名。岳麓简中另有「倳马」,应也是一种通名。倳马前所未见,可另作讨论,这里暂时搁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迄今在睡虎地和岳麓秦简中所见,凡秦所烙马印(章)都在右肩或右剽,而汉代如居延和敦煌悬泉置简中的传马、驿马、私马,一律左剽。张俊民先生近日刊布的悬泉置马匹资料极为丰富,达四百余条。其中涉及「剽」者一百三十条以上,全为左剽,而居延简中的牛,也全为左斩,即斩割左耳。[7]前引居延简中「两剽」的马,因无从知其两剽在马身同一侧,或分在两侧,难以言左右。虽然如此,我不禁疑心秦汉马、牛烙印有左右之不同,是否具更深一层的意义? 这须要比对更多其它方面的材料,才能见其端倪。

「丈齿」与「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
岳麓简1398正-130正出现前所未见的「丈齿」一词。《岳麓(肆)》页164注31谓丈齿乃「丈量检测马的年齿身高。」简文明明说丈齿,应仅和牙齿有关。但丈齿和「齿未盈至四以下」、「马齿盈四以上」是否有关? 初看原以为是同一事,指马四岁或有四齿以下或以上。[8]细思却又似不然。因为廄啬夫要在县令和县丞的面前「丈」马齿,不是「数」、「算」或「计」马齿数。睡虎地〈法律答问〉简6提到:「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繫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可见丈是丈量高度或长度。古人计算数量或年岁不可能用丈字。
可是「丈齿」和「马齿盈四以上」、「齿未盈至四以下」难道就没关係了吗? 我曾嚐试提出多说与学棣讨论,最后一一捨弃。如今我倾向于相信二者密切相关。不论长幼,马齿是估算马匹年龄的一个重要指标。「马齿盈四以上」或「未盈至四以下」,是指马满或未满四岁以上或以下,而四岁是秦代评断马匹是否成熟,可否準备进入服役的一个关键年龄。马的生长有优有劣,有迟有速,为确认马的生长和年龄,须经一道相当慎重的「丈齿」程序,也就是在县令、丞的当面监督之下,由廄啬夫检查马齿,丈量齿长,判定成熟程度和可否加烙印,準备进入服役。
因为原简「盈四」、「盈至四」之后没有单位词,使得今天的读者不免疑惑「四」到底指什么? 是齿满四枚? 齿长四寸? 或年齿满四岁? 我约略比对同一时期其它出土律简的用词,发现凡「盈+数字」之后例有单位词,例如睡虎地《效律》简22:「不盈百石」;简3:「不盈十六两」;《秦律十八种》简51:「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二年律令‧津关令》简512:「驹未盈一岁」云云。像《金布律》这样须讲求语意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何「盈四」之后偏偏没有单位词? 确实令人纳闷。其原因可以很多。可惜岳麓简来源不明,我们已无法确认它们是否出自墓葬,是否为陪葬而摘抄,或竟如里耶简是出自秦代某单位的文书档案。为陪葬而摘抄和实际档案之间不免会有品质上抄写率意和严谨的差异。这一点不能确定,「盈四」之后缺单位词的原因也就更难进一步论定。在这样的限制下,我们或许可用削去法,找出虽不是最终,却较可能的答案。几经删削,我现在较同意高一致先生的意见,也就是以四岁释「四」。
我的思考是启发自近代的养马学。马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如果四的单位是枚,四枚乳或恒齿会有很大的年龄差别,也会造成如何和「高五尺五寸以上」连繫起来的困难。五尺五寸是成年马的身高。马初生一周内即生出乳牙门齿一对,四至六周生出门齿旁的中间切齿一对,只有四枚乳齿的幼驹不可能高五尺五寸。如果「四」是指四枚恒齿,则可以和五尺五寸身高相合,但这样的马又为何会被禁止服役呢? 因此「四」解为四枚的可能性可先削去。
如果不是四枚,也不是四寸,[9]剩下可能的答案是四岁。齿盈四岁,第一,和秦汉出土文献上常见的「某马齿若干岁」在语法上基本相合;第二,这和古代相马、畜马书或近代养马学谈如何从马的牙齿看年龄也最为相合。[10]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马一整口牙齿的构成。马齿分上下颚,共三十六(母)至四十(公)枚,是由最后方的臼齿、中间的犬齿和最前方的切齿构成。切齿包括中央门齿两对,侧边的中间齿一对,再侧边的隅齿一对,上下颚共十二枚。请参以下(图3):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3 马齿立面图 作者据维基百科图片加注文字
估算成马年龄古今中外都从最前方最易观察的十二枚切齿入手。《金布律》将「马齿盈四以上」视为马匹是否足以服役的标準,就是和马的生长和成熟有关。从马的生长来说,幼马长成会经历乳、恒齿替换。大概从两岁半左右开始,乳牙门齿脱落,由恒齿取代,到五岁左右恒久切齿才会长齐,也就是齐口。[11]恒齿生长后,随即因取食开始磨损,但磨损速率不及生长快,齿长随年龄不断增加,因此才可能从齿长算出年龄。可是马至十岁以后,牙齿的生长趋缓而停止,约到十二岁左右,齿长即不再是估计年龄準确的指标。
大致上说,幼马和成马在齿形、身高体形上都有明显差异,不难辨别。幼马上颚乳齿齿冠的一个明显特徵是正面略呈三角或半楕圆形,上窄下宽,齿与齿上部之间有较大角度的缝隙或间隔。下颚齿间也有相同大角度的缝隙或间隔,只是方向刚好颠倒。请参(图4)所示二、三岁马的齿形和变化即可明白。随着年龄增长,乳齿不断换成恒齿。齿冠正面虽仍然上窄下宽,宽窄差别越变越小,而接近梯形,因此邻齿之间缝隙更小。如果比较(图5、6)一、二、六岁及二至十八岁马的齿形,就更能看出乳齿和恒齿形状的差别和变化。此外,马的乳齿比恒齿短且白平,恒齿会变长、变黄,出现纵向凹槽(术语叫「齿坎」或Galvayne’s groove),稍有经验者很容易就可辨识乳齿和恒齿的不同。(图7)是承罗丰先生提供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出土的西元前四至三世纪马齿标本。从齿形、齿长、齿坎和颜色可推知这马最少有十岁或以上。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4 马齿随年龄而增长 图中所示(自左至右)为二岁、二岁半至三岁马中央门齿及中间齿增长及形状变化
採自http://www.vetbook.org/wiki/horse/index.php/Dental_anatomy(2016.1.25上网)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5 自左至右 马一、二、六岁齿形变化图
採自:http://www.pinterest.com/doeslayer09/equine-teeth-and-dentistry/ (2016.4.4上网)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6 二至十八岁马齿变化表 图7 罗丰提供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出土
採自http://www.equisearch.com/article/how-old-horse 马齿标本之一 M4D3上颚:70.09mm
(2016.1.25上网)
接着必须一问:如果从齿形可以看年龄,为何《金布律》「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齿未盈至四以下」,在牙齿之外,还要提到身高? 又为何身高五尺五寸「以上」而齿却是「未盈至四以下」? 要解答,必须再回到马的生长。这是因为马的身高到三、四岁时已基本长成,五尺五寸(约126.5公分)和今天蒙古马成马的马肩高度基本相近或一样。敦煌悬泉置可考的汉代传马当然都是成马,身高在七尺至五尺一寸之间,比较多的是六尺和五尺八寸,但也有五尺五寸的例子五例。[12]成长中的幼马不断增高长壮,很容易从身高体形、牙齿数目和形状看出年龄。但四岁以后,身高体形基本已定,不再容易看出準确的年龄,须要从牙齿的长度、颜色、上下齿的倾斜角度和齿面磨损程度等去判断(图8)。这是为何《金布律》会说马身虽已「高五尺五寸以上」,而其齿却可能「未盈至四以下」;也就是说身高已足,年龄却尚不足四岁,还不算成熟,不可服役。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1.齿面磨损 2. 切齿增长 3.上下齿倾斜角度
图8 1~5岁马齿变化比较图 採自《养马学》,1957,页40
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齿长和年龄的关係,因此才会有「马齿徒增」、「马齿徒长」的典故(《穀梁传》僖公二年)。《礼记‧曲礼》云:「齿路马,有诛」郑玄注:「路马,君之马…齿,欲年也。」年者动词,察知其年岁之谓。《汉书•贾谊传》:「礼不敢齿君之路马。」师古注:「齿,谓审其齿岁也。」敦煌马圈湾汉简有相马书残文云:「•伯乐相马自有刑,齿十四五当下平」(简843)(图6),明确提到相马要观察牙齿,齿十四五是指马十四、五岁,齿面会磨平,这也就到了马不宜再服役的年龄(详后)。居延简 266.17说: 「诊视马,皆齿长,终不任驿」(图7)。这是说检查一批马的牙齿,齿皆已长,年岁已大,不堪再任驿马的工作。可惜这里没明确说齿是多长。山东邹城博物馆和济南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所藏汉代石椁画像中,都有马师立于马前,用双手将马嘴掀开的描述(图8-10)。可知中国古代和今天一样是根据查看马齿估计成马的年龄。又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争牛爰书提到「即令令史某齿牛,牛六岁矣。」(简24) 整理者谓:「齿,估定牛的年岁」。可见古人也透过牛齿判读年龄,当然牛的牙齿构造与生长週期和马不同,应有另一套判断方法。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6 马圈湾简843 图7 居延简266.17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8 山东邹城博物馆藏汉代石椁画像局部 2012.7.6作者摄于邹城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9 用两手张开马嘴观察马齿 作者线描图
“当乘”与“丈齿”
“当乘”与“丈齿”
图10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汉石椁画像局部 观察马齿有助手协助 2012.6.30作者摄于济南
校释《齐民要术》的缪启愉先生曾讚誉《齐民要术》的贡献、但也明白批评此书对马判定年龄的方法在叙述上失于简略笼统,不及现代外形学精确。[13]如今我们从《金布律》可以知道秦代用了《齐民要术》没提的「丈齿」之法,此法不可说不精确。唯后世如何沿用,失于记载。我相信汉代曾承秦制,惜无可考。
近代养马或兽医学研究其实也「丈齿」。德国兽医专家夏洛克(Patricia Schrock) 据十四件欧洲品种的温血种马(warm blood)和阿拉伯种马(Arab horse)标本,作马齿和年龄关係的生物学统计,指出上下颚六对门齿的长度,平均值落在六至七公分之间。[14]不久前,承蒙罗丰兄惠赐宁夏彭阳王大户村战国墓发掘所获马头及牙齿标本照片和门齿长度测量数据。此墓遗物曾作碳十四测定,时代属西元前四至三世纪。标本中上颚门齿共四件,齿冠平均长6.77公分,下颚门齿五件,齿冠平均长6.09公分。(图6)所示这一件上颚中央门齿,长7.009公分。稍一比对,即可发现和夏洛克论文提供的数据基本吻合,足见马齿的生长虽可能因古今品种有若干差异,也大致有共通一致的规律。因此利用近世对马的知识认识秦汉的马,仍不失为一种没办法中的办法。
另一个问题是: 为何已知「马齿盈四以上」,也就是马四岁以上,还要「丈齿」呢?马的生长有迟有速,成熟与否只能就规律估其大概。一般来说,中央恒久门齿虽自两岁半左右最早长出,四岁多还会继续长,到五岁时其侧的中间齿和隅齿才会长到和门齿平齐(参图8),这时才算「齐口」,才可说是成熟的马。四岁多不过是将近成熟,有可能进入筛选範围,以备供役。为确定成熟度,须以较精确的「丈齿」确认该马是否齐口足龄,可以担当拉车和负重的任务。可惜如今已难以知道,秦代丈齿是仅丈上或下颚中央门齿,或兼取上下颚所有切齿的长度,或包含长度以外的检查。《金布律》虽仅说丈齿,以测长度为主,似也应包括其它检测,才好综合而作较整体、精準的评估。有一个可能是丈、齿二字都是动词,丈指丈身高和齿长,齿则指由长度计年龄。因此《金布律》会并提身高和年齿。年龄估计出来,即直接登记年龄。此后逐年纪录,无须再行丈齿。这是为什么汉简中提到已服役的成马如驿马、传马等,都仅有齿若干岁而无齿长若干的记录。对秦汉时的马来説,丈齿应该是由幼年进入成年,一生一次的成年礼吧。
后记: 本文初稿承蒙罗丰兄大力协助,提供珍贵材料,极为感谢。又几度翻修的初稿曾和几位学棣讨论。石昇烜提醒我有居延和金关简材料可用,丈、齿或应分读,皆为动词,高震寰对丈齿也提出了极有启发性的意见。我受他们启发,採纳其议,捨弃旧说,而成新篇。最后由我和震寰具名发表,请大家指教。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4月7日20:46。)
[1]陈伟,〈读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1(2003);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书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页173-197;方勇,〈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札记一则〉武大《简帛网》2016.3.25发布。
[2]方勇,〈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札记一则〉。这看来似乎可以成一说。但第一,秦制廄啬夫之下是否有副手丞? 据裘锡圭先生〈啬夫初探〉一文的研究,廄啬夫、库啬夫、仓啬夫等都是官啬夫一类,其下有佐,未有丞。秦汉律简中啬夫之后所见令、丞,实指县令、丞而不是啬夫的副手。(《裘锡圭学术文集》5,页99-101)。里耶简和岳麓简有各种啬夫、其下仅见佐,或泛称的吏,无明确的丞。第二,读成「令丞前久(灸)右肩」有语法上的困难,「前」字难解;如说成是「令丞在马前烙马的右肩」,从原句读不出有「在马前」的意思。
[3]例如: 里耶秦简8-264、8-1638、居延金关简73EJT23.855B、73EJT37.1065B、1067B、居延简55.1、141.2B、284.4B、506.9B
[4]陈伟和刘钊前引大作都连读《津关令》的「马识物」三字,视为一事。我怀疑马识是马识,物为其它,应分读。岳麓简0624正-362正有「可以劾久职(识)」和「弗劾久职(识)者」之句。这里谈的虽是器物灸识,其为识则一,其下无物字。疑「物」指马、牛或人的某些足以辨识的特徵,因为「物色」这样的词语也用在人身上(如金关简73EJT32.3、EJT37.386A、EJT37.522A、EJT37.806+816、居延简EPT4.13、303.15+513.17:「…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赍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报与病巳…」。又如肩水金关73EJT1.1甘露二年御史书这类追捕罪犯的通缉令,都会描述人犯的面貌、肢体特徵和肤色(「…为人中壮,黄色,小头,黑髮,椭面,鈎颐,常蹙额如颦状…」),这应是所谓的物和色。
[5]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页173-197。刘文页186提到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三彩马,在马的左肩部有「飞风」二字,这和此简所记灸右肩可相参证。又飞风马名,可补证陈伟以为张家山《津关令》「内史、郡守各以马所补名为久,久马」,以马名烙在马身的说法。见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317-318校释五。关于后代马印又可参罗丰,〈规矩或率意而为—唐帝国的马印〉《唐研究》第16卷(2010)。
[6]唐宋之制参前注刘钊和罗丰之文。
[7]参张俊民,〈悬泉汉简马匹问题研究〉《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兰州:读者出版传媒公司、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页335-336;刘钊,〈说秦简”右剽”一语并论历史上的官马标识制度〉,页185-186。
[8]武大简帛网近刊高一致〈读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杂说一则〉(2016.3.27刊)一文,即主张「简文“齿未盈至四以下”中“齿”,不是指马的实际牙齿数,而是指马的年齿、年龄。」
[9]本文初稿一度曾试图论证「四」为长度,指四寸,隔夜发觉漏洞难弥,即放弃。
[10]仅举一个较早的例子。例如中等农业学校养马学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编,《养马学》(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页39:「乳齿顔色洁白,齿形较小,齿根细,齿列间形成较大的空隙;永久齿则顔色黄白,形状粗大,齿根粗,故齿列间空隙小。」页39。
[11]《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说马的切齿在一岁时,「上下生乳齿各二」;四岁时,「上下生成齿二」;五岁时,「上下着成齿四」,与事实有不小出入、不可为据。《齐民要术》说的成齿如果是恒齿,马的中央门齿在两岁半左右即开始换成恒或成齿,而不是四岁。
[12]张俊民,〈悬泉汉简马匹问题研究〉,页336-337.
[13]缪启愉的评论是:「从一岁以下至三十二岁,以齿的换生、磨面的形状(“区”、 “臼”或“平”)与齿质的变黄至白等特徵来推定马龄,与现代外形学有相似之处,但叙述笼统简略,不及现代外形学的精确。」参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页403注释一六。
[14]参Patricia Schrock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of equine incisors: tooth length, enamel cover and age related changes”,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13, 9:249(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6-6148/9/249) (2016.1.24上网)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95.html

以上是关于“当乘”与“丈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