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伏注曆再考察


(台北市立大学)

三伏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段,它是根据夏至而定,《阴阳书‧曆法》云:「候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于时阳光直射北半球,对应节气(太阳视运动位置)相对固定,在小暑、大暑与处暑之间。夏至,太阳运行至最北,赤经90゚,阳光直射北迴归线,此后三个节气,天气燠热难当。《汉书‧律曆志》1005载节气次度:
夏至,东井卅一度。
小暑,柳九度。
大暑,张三度。
立秋,张十八度。
处暑,翼十五度。
这是《殷曆》节气入宿度,以冬至入牵牛初度起元,经十二节气百八十三日(15又7/32日×12=182又20/32日,算外百八十三日),太阳东行百八十三度(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室十六、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井卅一),交夏至。 汉初行用《颛顼曆》,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行《太初曆》。《汉书‧律曆志》975云:“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由于岁差因素,春分点每年退行50.29066弧秒,每71年213天退行1°。武帝元封七年冬至(十一月朔甲子;前105年12月25日,儒略日168 3431),日月合辰当在斗宿,而不复会于牵牛初度。故《律曆志》“日月在建星”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贾逵论《太初曆》冬至日在牵牛初者,牵牛中星也。古曆皆在建星。建星即斗星也。《太初曆》四分法在斗二十六度。史官旧法,冬夏至常不及《太初曆》五度。《四分法》在斗二十一度,与行事候法天度相应。”是也。前105年,斗宿一赤经248°.812。冬至点恒于赤经270°,故《太初曆》星度,冬至日躔斗廿一(今1°合古1.0145625度,则270°-248°.812=21°.188,合古度21.48655,取整数廿一)。夏至入宿度井廿六。三伏日相关节气星次表述于下:
夏至,井廿六度
小暑,柳四度。
大暑,星五度。
立秋,张十三度。
处暑,翼十度。
曆书是人们日常生活指南,行事规範準则。以三伏注曆是古老传统,已有悠久历史。伏日礼俗,至迟在春秋时当已形成。《史记‧秦本纪》184:「(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但由出土文献考察,三伏曆例初无定制,或成于西汉晚期末段。笔者不敏,尝为小文《敦煌汉简2263〈永始四年曆日〉复原试拟》,呈简帛网站(2015.3.14)请教,曾检具注三伏曆日简牍,大胆拟测,以为成帝鸿嘉年间,伏日注曆应当已然形成曆例。近检居延汉简曆日,得一新证,即简290.11以三伏注曆。该简为《居摄元年曆日》简册残简,年代在成帝鸿嘉之后。简册残存六月简前七栏,第一栏六月小 第二栏“戊午一日” 至第七栏“辛巳廿四日”,以下残佚。原简单面书写,上下分九栏,横列直书,“辛巳廿四日”以下残佚。简文如下:

六月小
戊午一日
壬戌五日
丙寅九日
庚午十三日中伏
甲戌十七日
戊寅廿一日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己未二日
癸亥六日
丁卯十日
辛未十四日
乙亥十八日
己卯廿二日
庚申三日初伏
甲子七日
戊辰十一日
壬申十五日
丙子十九日
庚辰廿三日
辛酉四日
乙丑八日
己巳十二日
癸酉十六日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丁丑廿日
辛巳廿四日
平朔曆术,已知小月朔,其前后必为大月,两朔可知。小月之前第四月及之后第三月不论大小,两朔可知。如是则可推导年朔序如下:

己丑

戊子
戊午六月
丁亥
丁巳
两汉(含新莽时期)426年间,符合此年朔序者有二:一为孺子婴居摄元年丙寅(6年),一为和帝永元十一年己亥(99年)。两者相距93年(31×3=93年),恰合年朔序複现规律。居摄元年五月十一日戊戌夏至,初伏在六月三日庚申,中伏在六月十三日庚午,与简文相符。和帝永元十一年五月十九日丙午,初伏在六月十三日庚午,中伏在六月廿三日庚辰,与简文不合,可以排除。
简文“六月”下注记“小”“庚申三日”、“庚午十三日”下,分别具注“初伏”、“中伏”,符合曆例。劳榦《居延汉简》释文、《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均未释,[1]但细审图版,[2]“庚申三日” 下,“初伏”二字可辨;“庚午十三日”下,字迹漫漶不清,但依文例及居摄元年气朔,可确定为“中伏”,殆无疑义。《居摄元年曆日》简册,又见出土于肩水金关,该曆日简册具注“建除”、 “八节”。[3]六月建未,而简290.11 “己未二日”、“辛未十四日”下均不见曆注,可推知该曆日简册未具注建除。六月廿七日甲申立秋,简文“辛巳廿四日”以下残佚,简册是否具注“八节”,似不可得知。然三伏据夏至而定,简册既具注“初伏”、“中伏”,则当具注“八节”。六月廿七日甲申立秋,而立秋后初庚后伏,当注记于下一枚“七月大”简“庚寅四日”下。
这枚曆日简出土于A21,陈梦家已考定为居摄元年,归类“编册直读式”。[4]繫年至确,敬从。
以下谨列居摄元年气朔表,敬供参考,并作考察伏日、节气佐证。
居摄元年天正入甲子统壬午章第14年
太初上元积年 14 3236   太岁在寅
积月177 1603    闰余3  平年
朔积日5231 6967  小余49
气积日5231 6972   小余1236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7月24日05:58。)
[1]劳榦:《居延汉简—考释之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年,页19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释文页208;谢桂华、李均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下册页489。
[2]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图版贰贰零。
[3]简册由篇题简23:317、七日简23:901、八日简23:315、十日简23:318、十一日简23:902、十二日简23:264、十五日简23:903、十七日简23:904、十九日简23:593+837+835+860、廿二日简9:282、廿三日简23:691+802、廿五日简23:801+760、廿八日简23:269+803等散简、残简缀合组成。请参见程少轩:《肩水金关汉简“元始六年(居摄元年)曆日”复原》收入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五辑,上海:中西书局,页274-283;罗见今:《〈肩水金关汉简(贰)〉曆简年代考释》,收入《敦煌研究》2014年2期,页109-115。
[4]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235。案:大文将简号误植作“260.11”,当作“290.1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14.html

以上是关于中伏-三伏注曆再考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