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枣庄广播电视台)
“越王者旨于赐钟”是战国早期越国的器物,作器者是越王者旨于赐,即越王勾践之子鼫与,或作“鹿郢”(《纪年》)、“适郢”(《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与夷”(《越绝书》)、“兴夷”(《吴越春秋》)[1]。该器物出土时间不详,一般认为是宋代出土,初藏于宋宗室赵仲爰家,后归宋内府。
该钟由于为鸟虫书,难以辨识,最初并没有很确定的名称,或称“古钟”、“商钟”、“周蛟篆钟”等等,根据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一《古器物铭第一·古钟铭》云:
“右古钟铭五十二字,藏宗室仲爰家。象形书,不可尽识。以其书奇古,故列于诸器铭之首。后又得一钟铭,文正同;一铎铭,字画亦相类,皆录于后。”[2]
《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十二也说该钟“铭五十二字,字极简古。”[3]此钟器物已遗失,唯有铭文摹本为多种古籍着录,但情况非常混乱,在铭文释读上虽经近代诸家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写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着录问题
容庚先生在《鸟书考》一文中胪列着录该铭文的着作如下:
《金石录》(十一:一作古钟铭)
《博古图录》(二二:一七作周蛟篆钟)
《历代彝器款识》(一:二作商钟,载一维扬石本,而《古器物铭》本,三《博古录》本,字形略有异同)
《啸堂集古录》(页八二)
《两周金文辞大系》(补录一)
其中《大系》是用《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的维扬石本,[4]《殷周金文集成》亦用此本(1.114)。[5]其它古籍所着录的诸本,字形多有异同,可以说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字形差异还非常大。这里就将诸古本录于下:
(一)《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十二着录“周蛟篆钟”(原图黑底白字,不便观看,故处理为白底黑字。下称“宣本”):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二)《啸堂集古录》卷下之下着录“周蛟篆钟”(下称“啸本”):[6]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着录“商钟一”,注:“出维扬石本。”(1页。下称“维本”):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着录“商钟二”,注:“出《古器物铭》。”(2页。下称“古本”):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五)《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着录“商钟三”,注:“出《博古录》。”(2页。下称“博本”):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六)《啸堂集古录》卷下之下录“商钟”(85页):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曹锦炎先生云:“此外,《啸堂集古录》尚收有另一本(页95),容庚《鸟书考》、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均未提及,其实也是此钟铭文的摹本,只是由于铭文行款窜乱不易辨认罢了。”[7]
按:曹先生所言是。此本虽然有很多空格,但52个字一个不少,基本上都可以从上面诸本中找到对应的字(个别字无法对应,见文末),说明那些空格仅仅是行间空格,并非缺文。这个摹本文字全是乱的,不能卒读,而且字形与上面诸本差距较大,许多装饰性笔划被简省,字形讹变严重,若非有它本参照,根本无法释读。
以上诸本的歧异状况,除了各家摹录不同的因素外,很有可能所据的器物铭也不是一个,赵明诚在《金石录》里说他收藏到两个铭文差不多的古钟,也就是说钟实有二枚,赵都着录了,郭沫若先生认为后得之钟“实仿作之赝品也。”[8]这个后出的钟铭文可能本身就与真品铭文有差异,所以诸家所据不同,再加上各人在摹录时根据己意增删或改变字形,因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版本。
曹锦炎先生认为在诸本之中,“《啸堂集古录》页82所录铭文摹写绝精,实为诸本之冠。”(112页)在字形上讲,这个摹本的确很多地方胜于他本。
《殷周金文集成》着录者即《啸堂集古录》摹本,编号144。《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二卷着录的是缪荃孙藏清代陆友桐抄校汲古阁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中的淮(维)扬石本(下简称“陆本”),[9]编号553,[10]字形略有异同。
二、释文补释
曹锦炎先生云:“越王者旨于睗钟的铭文,宋人着作中已有释文,但错讹甚伙。容庚先生在《鸟书考》中对宋人释误已有所订正,幷识出大部分字,铭文基本上可以通读。但是,上有少数字前人没有识出或误释,影响了释文的完整性和正确性。”(115页)笔者认为,近人的释文中,仍当以郭沫若所作释文最近其实(下简称“郭释”),不过也有错谬;容庚先生所释(下简称“容释”)有些字没释出,个别字从古释,不可据;曹锦炎先生所作释文(下简称“曹释”)虽然应当是后来者居上,但是裏面的问题却很多,《殷周金文集成释文》[11]所据当是曹释,也是有一些问题;《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所作释文[12]主要依据是容释。《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3]所引释文中有些与《集成释文》不同,个别字释读较準确。这里就根据诸家释文谈点个人的看法(释文正文用郭释)。
1.隹正月孟春:这里面有歧异的是“孟”字,郭释为“孟”而无说;容释、《选释》均从古释作“王”,不可从;曹释作“季”;《集成释文》同曹释;《引得》作“甬(仲)”(463页)。曹释云:“季字下部之‘子’略有残损,但上部之‘禾’仍很清楚。……‘正月季春’一词也见于晋国铜器栾书缶铭文。”(115页)同时认为越国用夏正,“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正春季的第三个月(季春)于夏正则是正月。”(115页)这里且抛开越人是否夏正的问题不谈,单从字形上来说,“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这个字,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古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博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下部断非“子”字之残泐;唯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下面似从“中”,其释文亦作“仲”,恐是误作误释,因为“正月”无论是夏正还是周正都不可能是“仲春”,《引得》据之释为“甬(仲)春”恐亦不可靠。
细审啸本的字形,在中间的竪笔右边尚有三横笔与右侧弧笔相连,下面是一曲笔加“刀”形,这个字应当是“方”字的变体。“方”字金文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番生簋)或“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不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簋),其中间的“H”形笔画,“帝”字也从之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井侯簋)或“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毕狄簋),其变体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中山王壶),请注意中山王壶上的字形,其H形笔划在竪笔的右边变成了三横笔,与该钟铭的字形相合,而其下部明显是“方”字下部“刀”形的变化,其最上面的一横划当是缀加的饰笔,所以这个字就是“方”字,这里当读为“孟”,二字古音并明旁纽双声、同阳部叠韵音近,“方春”即“孟春”,所以郭释为“孟春”是正确的。
“春”字《选释》依形作“萅”,是。
2.吉日丁亥:此句诸家所释同。
3.戉王者召于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戉”即“越”,《集成释文》作“越”。“召”字当释“旨”,林澐先生已言之,[14]其余诸家均作“旨”,是对的,“者旨”即“诸稽”,乃越王的氏。末一字容释“赐”,曹释“睗”,越王者旨于睗矛该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集成》11511),从目易声,释“睗”是对的;但这里的这个字上面是从“睗”,下面尚有“贝”字,郭释乃依形隶定,这个字当是“赐”字之繁构,容释是。“睗”、“赐”音近可通假。者旨于赐即越王诸稽鼫与。
4.𢍰(择)氒(厥)吉金:此句诸家释同。
5.自祝(铸)禾(和)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钟):祝,郭释以为“祝”与“铸”通,故读为“铸”;容释、曹释为“乍”,读为“作”。此字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其上部是“乍”形,故曹释“乍(作)”本此;而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右边明显是从“兄”,郭释“祝(铸)”乃本此。古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字形被简化,但右边的“兄”字形仍可辨识,恐以释“祝”为上。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郭释如此,无说,当是读为林钟之“林”;容释、《选释》并作空格,盖以此字不识;曹释“童(钟)”,云:“容庚先生曾据文意疑其为钟字,后又放弃。其实,释为‘禾钟’不误。”(115页)按:此字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博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按:金文“钟”字或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邾公牼钟),从“重”;金文“重”或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井侯簋),古玺文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玺彙》4064),钟铭该字很可能是“重”字的变形,这里读为“钟”。“禾(龢)钟”之语金文辞中习见。末尾一字,郭未释出,但下括注“钟”,是以为此字当读为“钟”,因为金文辞中常见“和稟(林)钟”之语,既将上字释为“稟”,则可推知下字当为“钟”也;容释、《选释》作空囗,亦以此字不识;曹释作“我”,认为“越国铜器姑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钩鑃铭我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构形与之较近。”(115页)按:这个字形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为“钟”字,当以曹释为是。根据啸本,该字除去装饰笔划则为“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此字形与金文“我”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王孙钟)、“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沇儿钟)、“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姑法钩鑃)字形均相近。“我”字属下句读。
6.[我]台(以)乐虞(吾)家:郭释如此。末尾二字容释、《选释作二空囗,是谓字不识;曹释为“我台(以)乐丂(考)帝(嫡)”,《集成释文》同曹释;《引得》引作“台(以)乐可康”。按:释“虞家”、“丂帝”、“可康”均非,其中郭释第一字为“虞”是对的,但读为“吾”则非;《引得》将末一字释为“康”是正确的。此二字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博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此乃“吴康”二字,“吴”字读为“娱”,《诗·出其东门》:“聊可与娱”,《释文》:“娱,本作吴”;又《春秋公羊传·定公四年》:“帅师伐鲜虞”,《释文》:“虞,本作吴”;《庄子·让王》:“许由虞于颍滨”,《释文》:“虞,本作娱。”是“吴”、“娱”、“虞”古本通用。“吴康”读为“娱康”,即典籍常见的“康娱”。《楚辞·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王逸注:“康,安也。日自娱乐,以游戏自恣。”又“啓《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在金文辞中写作“康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如《颂鼎》:“祈匄康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注云:“康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康娱。《楚辞·离骚》:‘日康娱而自忘’。康娱与康乐意义相似,皆谓安乐。”[15]典籍中又称“康乐”,《墨子 非乐上》:“啓乃淫溢康乐,”《礼记·乐记》:“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康乐”一词金文中习见,典籍中又称“乐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康娱”、“康乐”均安乐义,“娱康”即“乐康”。这里的“娱康”当指快乐安康之世,“以乐吴(娱)康”即以作乐于乐康之世。
7.歖(喜)而(尔)宾各(客):歖,容释、《选释》作空囗,曹释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祖)”,《集成释文》同曹释。按:此字形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博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此字右边明显是从“戈”;左边看上去是上“且”下“口”的构形,其实应当是“喜”字之减省,证之者,本钟铭的“鼓之”之“鼓”字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古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左边从“喜”,这个字不过将上面的“木”形(实乃鼓饰之象形)减省作了一曲笔而已,故这个字当分析为从喜从戈,《引得》引此句该字作“嘉”(587页、626页),当是正确的。金文“嘉”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陈侯作嘉姬簋)、“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嘉宾钟),《说文》以为从壴加声,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从喜从力会意。钟铭此字右边所从的“戈”形,很可能就是“力”形的变化,所以这个字当释为“嘉”。《尔雅·释诂》训“嘉”为“美也”、“乐也”,也是愉悦、娱乐义。而,容释同,曹释作“夫”,认为“参照文意,本铭的夫字原应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下面有合文符号,现在诸本均佚去。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实为‘大夫’二字的合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大夫’作合文的例子极多,详见《金文编》。”(116页)《集成释文》作“大夫”。按:此字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与蔡侯申残钟“而”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者全同;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字形略同,竪笔均不上出;只有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很像金文中“大夫”合文的字形,但是“大夫”的合文必须下面有合文符号=,而诸本中无一有此符号者,可见该字不能视为合文,仍当从郭释为“而”读为“尔”,《引得》引此句也作“而(尔)”,是对的。“嘉尔宾客”即娱乐尔等宾客之意。
8.甸(恬)台(以)鼓之:甸,容释、曹释释为“日”,《集成释文》释为“日日”;《引得》释为“甸甸”(1036页),殆因为该字下面有=形重文符号;《选释》作“其”。按:当以释“其”为是。维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古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其实就是金文中的“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字(剌鼎),即“其”字的繁构,该字鸟形部份当是“丮”字部份的变形,所以这个字当释为“其”。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博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容释、曹释作“日”当据此(宁按:陆本之淮扬本此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古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仍均从“其”。见该书7页)。然啸本恐摹写有误,根据维本、古本、宣本的字形可知,其=形符号很可能是装饰笔划的误作,而其中的“日”形很可能是“其”的减省。当然,如果从啸本释为“日”在文辞中亦通,不过以三占从二的原则,当以释“其”较为可信。“其以鼓之”,“其”用为承连语词,谓在我以乐娱康、嘉尔宾客时乃鼓之也。
9.夙莫(暮)不貣(忒):此句诸释同。
10.顺(训)余子孙,万枼无疆,用之勿相(丧):顺,曹释、《集成释文》、《引得》(1336页)、《选释》并同;容释作空囗。按:此字非“顺”,啸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宣本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乃“永”字之形变,金文“永”字作“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筥侯簋)、“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子宿车鼎),其形似“川”,该钟铭是将其变形为“川”并缀加了饰划,仍当释为“永”。无,曹释作“亡”,《集成释文》、《选释》同曹释,从诸本字形看,当是“亡”字,同“无(无)”。相,郭云:“相读爲丧”。选释云:“相,通假为丧,相、丧均为心纽阳部。《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毛亨《传》:‘丧,亡’。弃佚之意。”按:《诗·板》:“丧乱蔑资”,《说苑·政理》引“丧”作“相”;“相”当是“霜”之省,《说文》:“霜,丧也。”又或作“爽”,《左传·定公三年》“肃爽马”《正义》:“爽或作霜”;《书·仲虺之诰》:“用爽厥师”,《墨子·非命上》引作“龚丧厥师”,均其证。 “永余子孙万枼无疆用之勿相(丧)”这本来当是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说“余子孙万枼无疆永用之勿相(丧)”,钟铭分成三句,爲了追求句式的整齐而将“永”字前置到句首,量侯簋铭云“子子孙万年永宝断勿丧”(《集成》7.3908)句式与之略同,其意思同叔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
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父鼎、伯晨鼎之“子孙其万年永宝用”(《集成》4.2511、5.2816)。
兹根据容释格式重录该钟原格式释文如下:
隹正月方
萅吉日丁(此二行在钲上)
亥戉王
者旨于
赐𢍰氒(此三行在鼓左)
吉金自
祝禾重
我台乐(此三行在背面鼓右)
吴康嘉而
宾各其台(此二行在钲上)
鼓之夙
莫不貣
永余子(此三行在鼓左)
孙万枼
亡疆用
之勿相。
其释文句读如下:
隹(惟)正月方(孟)萅(春)吉日丁亥,戉(越)王者旨于赐𢍰(择)氒(厥)吉金,自祝(铸)禾(和)重(钟)。我台(以)乐吴(娱)康,嘉而宾各(客)。其台(以)鼓之,夙莫(暮)不貣(忒)。永余子孙,万枼(世)亡(无)疆,用之勿相(丧)。
其中四、五二句以“康”、“客”为韵(阳铎对转);六、七句以“之”、“貣”为韵(之职对转);末二句以“疆”、“相”为韵(同阳部)。
最后来说一下《啸堂集古录》卷下之下着录那个不能通读的“商钟”,这个其实是越王者旨于赐钟铭的另一个摹本,曹锦炎先生已言之。不过这个摹本文字错乱了,这里将其释文先按照其格式录于下(自右至左):
鼓之夙 戉王
𢍰(?)日(?)莫不貣
者旨于永余子
赐𢍰氒孙万
枼 金乐亡疆
用 祝禾重之
勿相 我台自
隹正月方
吴康嘉而
春吉日丁
宾各其台
这个铭文摹本的第一个错误在于它是在抄录时将钲上的铭文和鼓上的铭文无序地掺混在一起,而且也不是严格按照铭文的字序抄录的,很多文字位置错了,说明摹录这个铭文的人并不知道该如何读这个钟上的铭文。第二个错误是他漏掉了“吉金”的“吉”和“丁亥”的“亥”两个字,却凭空多出来第二行开头的两个字,也就是“𢍰(?)日(?)”这两个字,《啸堂集古录》作出的释文第一个字不识,它在其他诸本中也找不到对应的字;第二个字释为“日”。但细审这两个字形,第一个其实就是“𢍰”字的反形之变,可参看古本中的“𢍰”字;第二个字当是“氒”字的变形,是摹写者将“𢍰氒”二字其重複摹录了两遍,却漏掉了“吉”、“亥”二字,仍然凑够五十二个字数。其他的文字,大家可以对照上面原格式释文找到对应的位置。
这种错乱缺讹的铭文非止此一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着录的古器物铭也存在不少这种现象,比如2-3页着录的“商钟四”,也是一篇用鸟篆书写的钟铭,曹锦炎先生定名为“越王朱句钟”,并作出释文(128-129页),然此钟铭实是文字次序讹乱严重,有很多字也不可识,而且很可能还有缺文,是一篇已经不可能完全释读的铭文,曹先生的释文不尽可信;又如11页着录的“乙酉父丁彝”、“己酉戍命彝”,铭文文字也都是乱的,无法通读,为什麽会这样,现在很难解释。
(编者按:[1]容庚.鸟书考[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1:75-113。下引容说均出此文,不另注。
[2]宋本金石录[O],北京:中华书局,1991.P279-280.
[3]重修宣和博古图[O],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P852。
[4]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O],北京:中华书局,198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下文中简称《集成》并注明铭文编号,不另出注。
[6]宋•王俅.啸堂集古录[O],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P77.
[7]曹锦炎.鸟虫书通考[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P112-115.下引曹说均出此书,注明页码,不另出注。
[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补录[M]第2页,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下同。
[9][南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O],瀋阳:辽瀋书社,1985.此本乃影印缪荃孙藏陆友桐抄校汲古阁本。P3-4.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第二卷:东周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P346.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下简称《集成释文》。
[12]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第四卷:东周青铜器铭文释文及注释,P375.下简称“《选释》”。
[13]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1.P684.下简称《引得》,注明页码,不另出注。
[14]林澐.越王者旨于赐考[J],考古1963.8.
[15]商周青铜器明文选[M]第三卷:商、西周青铜器铭文释文及注释,P303页注[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45.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越王者旨于赐钟铭文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