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吉林大学)
某藏家收藏一件战国晚期的三晋刻铭铜矛,[1]骹部刻有铭文3行26字(见图1):
贞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王二十=三年新城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徒帀=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2]司寇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右库工帀=□□冶寓(?)曹
矛身另有秦刻铭“武始”2字。从骹部长铭所表现的铸造制度来看,这是典型的战国晚期韩国兵器。根据黄茂琳的研究意见,韩兵刻铭中在“令”之后增加“司寇”爲监造者的时间不早于桓惠王九年(引按,根据新出资料应改在八年[3])。[4]据此,这是一件韩桓惠王二十三年时的兵器,具体铸造时间爲公元前250年。
“新城”地名还见于韩宣惠王时“八年新城大令戈”[5](《殷周金文集成》11354,以下简称爲《集成》)等,其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新城是韩、楚两国的边境重地。《战国策·楚策一》“城浑出周”章,城浑对楚国新城公説:“郑、魏之弱,而楚以上梁应之;宜阳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围之。”《韩策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章:“郑强爲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合世子,以与公叔争国。”两则策文的事件约发生在秦取宜阳(前307年)不久,反映出新城对于楚、韩两国的战略价值。《史记·秦本纪》昭王十三年(前294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秦国在夺取宜阳之后,也加入了对新城的争夺。新城何时入秦,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单从《秦本纪》昭王二十五年(前282年)“与韩王会新城”来看,似不得晚于此时。至于矛身加刻的秦铭置用地“武始”(具体地望待定),原也是韩地(见前引《韩世家》)。
新城作爲韩国三川地区的重要城邑,对屏卫都城新郑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宜阳失守之后,新城、南梁、阳城等城邑就成爲抵御秦国东侵的前沿地带。《韩世家》桓惠王十七年,秦灭西周并攻佔韩国的阳城、负黍,随后魏国反攻至河东的吴,估计韩国也趁秦国大败之机收复失地。这件“新城令矛”铭文説明,至迟在桓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时韩国曾一度收复了新城。它与韩王安时的“二年梁令矛”[6](前237年)一起,可以説明战国末期的韩国还据守汝水上游的“新城”、“南梁”等地,补充了《史记》等书关于此时韩国疆域西界记载的缺失。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名司寇
麻维右库工帀=甘丹=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冶向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王”无疑就是襄城令矛中的“贞壮王”,区别在于两件矛铭的行款略异。襄城在今河南襄城县,是韩国南阳郡的城邑。从铸造制度判断,这件矛的铸造时间也是桓惠王二十三年。
襄城令矛铭文中的“贞壮王”,旧有“贞寺(持)”、[7]“
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可能就是《説苑·反质》中的“徒师沼”:“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预贾。郤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徒师沼(韩桓惠王23年当魏安釐王27年)应与主要活动于魏昭王、安釐王时的芒卯等人时代相当。
[3] 吴良宝:《谈韩兵监造者“司寇”的出现时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第348、349页。
[4] 黄茂琳:《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考古》1973年第6期,第377页。
[5]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4、205页注释43。
[6] 韩自强:《过眼云烟——记新见五件晋系铭文兵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第327页图三。
[7] 张亚初编着:《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第173页。
[8] 《集成》修订增补本第八册第6330页。
[9] 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冯胜君教授),2009年10月,第18、1147页。
[10]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54页。按,《白起列传》説“秦已拔上党”,《秦本纪》也説“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但从下文列举的韩兵器铭文看,大概韩国上党郡地始终未曾全部被秦佔领过,比如秦、赵长平酣战时,韩国仍在上党郡的介县造兵器。梁玉绳《史记志疑》疑昭王时“所定者惟降赵之城邑十七,今所攻者,并其余城而攻之”(《秦本纪》“王龁攻上党”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册第162页),亦非。
[11] 吴良宝:《战国晚期韩国疆域变迁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二十七卷第一辑,2012年,第95、96页。
(编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36.html
以上是关于二十三年新城令矛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