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曹锦炎先生近来发表文章(以下简称“曹文”),介绍了即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问》篇关于“问日”的一章,幷联繫《列子·汤问》“小儿辩日”的故事,认爲竹书“问日”章与“小儿辩日”的故事原型显然有一定关係,[1]读来饶有兴味。随后刘建民先生又惠赐讨论此章简文的大作(一下简称“刘文”), [2]其中对简文中几个字词的释读意见与曹文不同。我们在读过曹文后,对简文的释读也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曹文、刘文都不尽相同。兹草此小文,请大家指正。
先把曹先生的释文抄在下面:
日之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始)出,可(何)古(故)大而不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耀)?亓(其)人(入)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中),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奚)古(故)少(小)雁暲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尌)?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曹文分析爲从“羽”,“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声,“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从“占”得声,而从“占”得声的“阽”字属喻母(引按,即余母),“耀”是喻母药部字,“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可以读爲“耀”,因爲“两字爲双声关係,例可相通”。按,“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所从之“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疑是楚简中“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的异体,后者一般释爲“砧”字,简文中读爲“玷”。[3]“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从“占”声,属谈部,[4]“耀”属药部。药部是宵部的入声,宵部和谈部存在对转现象。[5]可见“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耀”二字不仅声母接近,韵部也有关係,“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可以读爲“耀”在字音上是没有问题的。[6]不过把“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读爲“耀”从语音上看毕竟还隔了一层,我们怀疑“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当读爲“炎”。“占”、“炎”都是谈部字。声母方面,“占”是章母,“炎”字《广韵》于廉切,中古音属云母。但是从“炎”得声的字多属舌音,如“淡”、“啖”、“谈”、“痰”、“毯”、“郯”、“锬”等字属定母,“菼”字属透母,“琰”、“剡”、“棪”等字属余母。据此,“炎”字上古音大概也是舌音,和“占”同声类。“燿”、“炎”词义相近。《云笈七签》卷九一“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初学记》卷二四引宋何尚之《华林清暑殿赋》“暑虽殷而不炎”。《玉篇》:“炎,热也。”“不炎”就是不热。
曹文认爲“人”是“入”字之误,“其入中”指日到中午。按,我们怀疑此处“人”字未必有误,或当读爲“日”。“人”属日母真部,“日”属日母质部,声母相同,韵部有严格的对转关係。之所以上文用“日”而此处用“人”,可能是爲了避免重複。古书中有“避重複而变文例”,[7]也有上下文避重複而变字例。后者如《诗·小雅·小旻》“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上文用“匪”而下文用“彼”,皆表示彼此之“彼”。[8]出土文献中也不乏此例。如《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6号简两见“三日”,一例作“三日”,一例作“厽日”。又如《上博(三)·彭祖》7号简三见“一命”,三例写作“一命”,一例写作“弌命”。又如《上博(二)·民之父母》、《上博(四)·相邦之道》、《上博(五)·弟子问》中“曰”这个词既有一般常见的写法,又都使用了另外一个字来表示。[9]另外,由于“日中”是个固定搭配的时分名,即便换字也不易误读,又可以和所问之“日”有所区别,这或许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简文“其日中”与“及日中”、“及其日中”同意,只是“其日中”省去“及”,“及日中”省去“其”而已。
曹文把“雁”解释爲鸿雁,读“暲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爲“障树”,是近义词组和,指遮蔽。认爲“本节简文大意是问,太阳在早晨刚升起的时候,是什麽缘故虽然很大却光綫不强烈?到达中午是什麽缘故太阳变小了,就连鸿雁都可以遮挡住?”刘文把“雁”读爲“焉”,其说云:
“小儿辩日”的故事说“日初出大如车盖”却“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盘盂”,感觉却“如探烫”。描述了两种相反的情形,我们认爲竹书的“小雁障树”与“大而不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也应该是意思相反的两句。而且这两句的句式也应该是一致的。“雁”处的位置与“而”相同,我们怀疑此字也应该是个虚词,或可以读为“焉”。“雁”上古音是疑母元部字,“焉”是匣母元部字,声母是牙、喉音,发音部位较近,韵部相同。“雁”从“厂”得声,高亨1989:178页有从“厂”声之字与从“干”声之字相通的例子。[10]《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的《慎子曰恭俭》简2有“干”与“焉”相通的例子,[11]所以从“厂”声的“雁”应该可以与“焉”相通。“焉”在这里作连词用,与其对应的“而”应该意思一样。《史记》有“览德辉下之”,《汉书》作“览德辉下之”,可证二字作连词时有相同的用法。上句用“而”,下句用“焉”,我们认为这是变词以避重複,正如上句说“何故”,下句用“奚故”一样。
我们认爲刘文把“雁”读爲“焉”是可信的。“焉”用如“而”的例子除了刘先生所举之例,古书中还有很多。[12]古书中上下文变换虚词的例子也有不少,尤以用到“而”字处爲多,[13]皆可与简文参看。
刘文又读“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爲“苫”,读“暲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爲“障树”,认爲简文的意思是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爲什麽太阳很大却不用苫盖遮蔽?到了正午的时候,爲何太阳小了却要在树下遮挡日光?”此则不可从。按照这种释读,“不苫”、“障树”的主语是人。但是根据上下文,“大而不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和“小焉暲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的主语应该都是日。疑“暲”当读爲“炀”,二者都是阳部字,“暲”属章母,“炀”属余母,都是舌音。《说文》:“炀,炙燥也。”有暴晒、炙烤之义。“炎”、“炀”义近,故上文用“炎”,下文用“炀”。《楚辞·七谏·自悲》“观天火之炎炀兮”,“炎炀”幷列。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疑可读爲“脰”或“头”,三字皆从“豆”声。《说文》:“脰,项也。”“小而炀脰/头”是说正午的太阳虽然看起来小,却炙烤着头项。人的脖项以下有衣服遮蔽,受骄阳暴晒最酷烈处正是头项部。杨雄《甘泉赋》“东烛仓海,西耀流沙,北爌幽都,南炀丹崖”,“炀”字用法与简文同。
按照我们的理解,“问日”章的大意是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爲什麽看起来大,却不让人觉得热呢?到了正午的时候,爲什麽看起来小,却让脑袋和后脖颈子感到暴晒呢?这和《汤问》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却“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盘盂”却“如探烫”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汤问》是把简文中的两句话拆成四句话来说罢了。

2008年10月17日
附记:小稿草成后,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坛上看到“一上示三王”也有把“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读爲“炎”的意见,“东山铎”也有把“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读爲“苫”的意见,分别和笔者及刘建民先生不谋而合,请读者参看。
(编者按:[1]曹锦炎:《楚竹书〈问日〉章与《〈列子·汤问〉“小儿辩日”故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2]刘建民:《读楚简札记一则》,未刊稿。
[3]李守奎:《楚文字编》555页,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444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4]“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从“羽”,疑是“翣”字异体。“翣”字古音属山母叶部,声母和“占”接近,韵部则有严格的对转关係。
[5]参看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6]曹文又根据楚简“肙”旁有时省写作“占”,认爲“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
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字“亦有可能是从‘肙’声。‘肙’爲影母元部字,与‘燿’声韵均相近。”按,此说恐不确,元部和宵部并不相近。
[7]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之《古书疑义举例续补》197页,中华书局,2005年4月。
[8]王引之:《经传释词》230页,岳麓书社,1985年4月。
[9]参看拙稿:《释上博简中读为“曰”的一个字》,简帛网,2008年6月10日。
[10]引按,“高亨1989:178页”指高亨:《古字通假会典》178页,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1]原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干”读爲“焉”,参看:刘洪涛的《上博竹书<慎子曰恭俭>校读》,简帛网2007年7月6日;李学勤《谈楚简<慎子>》,《中国文化》2007年第二期第43—45页。
[12]参看俞敏编修、谢纪锋编纂:《虚词诂林》476页引《经词衍释》“焉,犹‘而’也”条,478页引《古书虚字集释》“焉,犹‘而’也”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13]参看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之《古书疑义举例》71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52.html

以上是关于曹文-上博竹书《问》篇偶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