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華東師範大學)
《上博六·莊王既成》簡1文云:“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莊)王”既成亡(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以)昏(問)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尹子桱曰:“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吾)既果城(成)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以)共(供)萅(春)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秋)之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以)[𠱾(寺)四𠳵(鄰)之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賞),?逡(後)之人,幾(豈)可保之?][1]”
其中“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字,整理者隸定爲“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認爲此字從金、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聲,疑讀爲“矢”,并依《釋名》讀“矢”爲“鏑”,鏑,敵也。“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即“無敵”,無可匹敵,或謂强大、美好,無可與比者之意。
今按,此字釋爲“敵”不确,《說文·攴部》:“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仇也,從攴啻聲。”從古文字字形來看,金文、楚簡中“敵”字皆從啻得聲,如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無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形者,且“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釋爲“無敵”,表示莊王取得成功,無可匹敵,与下文“供春秋之賞”銜接的也并不順暢。陳偉先生曾據此字左部形體與楚簡“睪”字的一種寫法(如郭店竹書《老子》甲9號簡和《緇衣》41號簡中的“懌”,《語叢四》7號簡中的“澤”)類似,而將此字徑釋為“鐸”,讀為“射”。並據《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和《國語·周語下》中周景王鑄無射鐘的記載,推測無射即無射鐘,“這裡看到的是楚國版本的這類故事。”[2]
陳偉先生所言極是,從字形演變上看此處“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极可能是“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字之誤,“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即“斁”字,“金”爲追加的形旁,起修飾限定作用,傳世文獻常作“射”。但陳偉先生推測的《莊王既成》為楚國版本莊王鑄鐘故事,仍然缺乏傳世文獻的證明,而且從下文莊公與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尹子桱的對話來看,兩者並沒有再涉及鐘,所以將無射解釋為無射鐘,尚缺乏足夠的證據未置可否。
筆者以為,此處“無斁”不必强作“無射鐘”解,倒不妨按其金文用法,直接釋為不懈怠、不厭倦的意思。“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吾)既果城(成)無斁”,從語氣上可從“無斁”處稍斷,那么這句話的翻譯過來就是“我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不懈怠”的意思。
“無斁”為金文習語,屢見于銘文,如《毛公鼎》:“肆皇天亡(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斁)臨得我有周。”《靜簋》:“靜學無斁。”皆表示不懈怠、不厭倦的意思。傳世文獻中,“無斁”亦多見于先秦典籍,如《詩經·葛覃》“是刈是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爲絺爲綌,服亡無斁。”[3]《尚书·太甲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4]從出土實物來看,楚國使用“無斁”作習語的,亦不在少數,甚至還有直接以“无斁”命名的,如“無斁鼎”[5],所以釋“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爲“無斁”,符合楚人習慣。
其次,從下面的簡文來看,《莊王既成》是以莊王与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尹子桱討論政事爲內容,莊王既已獲得樂霸主地位,而又不荒于政事,并爲子孫計,釋“無斁”,与文意正相符。
而且從字形演變的歷史來看,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字確有作為“斁”字的可能。“無斁”之“斁”在金文中多從矢形,其上或從白,或從日,或從目。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西周 梁其鐘 “降余大魯福之~(斁)。”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西周 靜簋 “靜學無~”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西周 毛公鼎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皇天亡~,臨得我有同。”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西周 史牆盤 “昊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昭)亡(無)~。”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戰國 中山王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方壺 “天下~其又(有)忨”[6]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戰國 無斁鼎 “無~之□(饙)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鼎)。”三代02.53.1 [7]
古文字中,白、日、目字形相近,以其爲偏旁的字混用訛誤者頗多,如:明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侯馬313 ——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同前 ,莫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1.8 ——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同前。《靜簋》“斁”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形者,頗疑為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字之省,但從矢仍是主流。
此外,金文中“斁”也有直接寫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8]或“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9]形者,用作“擇”。“擇(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字金文常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等形,又有追加形符“金”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10]形者,此与“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追加形符類似。
戰國楚文字中,“斁”字寫法與金文類似,只稍有變化,詳見下錄:
1、從目從辛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曾侯乙鍾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曾侯乙鍾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天卜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郭·六44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包121
2、從白從辛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天卜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秦M99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郭·性64
3、從白從矢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郭·語一87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郭·窮6(“釋”字所從偏旁)
4、從甶從辛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包259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天卜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包120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包218
其特點有二:
其一,原先在金文中多從矢得聲的“斁”字,在楚文字中下部多從辛,但亦有保留僅從矢者。按:辛在心紐真部,從辛者多在心紐真部,如薪、新,或在山紐真部,如莘。矢在書紐脂部,聲爲一系,韻爲陰陽對轉,故辛、矢於音可通。值得一題的是金文中“斁”字從“辛”者亦僅有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11]字一例[12],且為戰國寫法,所以關於“斁”從辛還是從矢,除地域之外,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其二,斁字上部從目、從白、從日、從甶不一,前三者字形相近,其用法與金文中斁字字形相似,不需贅述,而寫作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形者則很可能是書寫者書寫抄錄時貫穿筆劃而導致的訛混。
關於貫穿筆劃而引起的戰國文字形體變化,何琳儀先生的《戰國文字通論》曾有專門的章節討論,其言曰:“貫穿筆劃,系指文字筆劃相交于另一筆劃時,無意識地穿透。這類衝破筆劃界綫的穿透,多半矢書寫者偶然誤寫或誤刻所造成的。”[13]其說爲是。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是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的筆劃貫穿所致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不唯楚簡,其他材料中亦多有日、目貫穿爲田者。如:澤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14.2——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同前 相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4.1 ——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附18 ,朝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7.3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石鼓文 秋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璽文》7.7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同前
所以我們認爲上博六“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字,雖仍可依原形隸定爲“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但“無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需解釋爲“無斁”,其意義用如金文,仍然表示不荒倦、不懈怠的意思。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
[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M] .北京:中華書局,1989.4
[3].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7
[4].董蓮池.金文編校補[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5].華東師範大學.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10
[6].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
[7].程俊英.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10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8.4
[9].陳偉.讀《上博六》條記[J].簡帛網,2007.7
[10].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1].李守奎.楚文字編[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0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24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下引原考釋者意見皆見此書,不具出注。[ ]內爲《上博六·莊王既成》第二簡內容,爲便于理解簡大意,今摘錄其一部。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15日
[3]程俊英《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10.第8頁):“斁,厭棄。三家詩作射,是假借字。朱熹《詩集傳》:‘蓋親執其勞,而知其成之不易。所以心誠愛之,雖极垢弊而不願厭棄也。’”
[4][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尚書注疏》:“斁音亦厭。”北京:中華書局, 1980.10
[5]戰國晚期,共5字(器簋同銘)見三代2.53.5-4,小校2c33.5,周金2.64.2-3
[6]《集成》,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8.4第1版。
[7]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3.12,第253頁
[8]《樂書缶》:“斁(擇)其金”(《集成》16.10008)
[9]《中山王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方壺》“斁(擇)郾(燕)吉金。”(《集成》05.2746)
[10]《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姒君鼎》“~(擇)其吉金。”四版《金文編》第915頁編者按:“~與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
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斁擇為一字”。拓片見於《集成》04.2502
[11]見尾注9。
[12]据華東師範大學《商周金文斷代字頻表》統計,詳見《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10
[13]詳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第四章“戰國文字形體演變”第215頁,中華書局,1989.4.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16.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釋《上博六·莊王既成》“斁”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